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近期該所於富強團隊開展的塊菌(松露)研究及人工栽培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
塊菌是一類著名的菌根型野生食用菌,以法國黑孢塊菌和義大利白塊菌最為出名,在歐洲被為「廚房裡的黑鑽石」。因其生長在地下,依靠豬、鼠、兔等哺乳動物傳播,被我國西南各地百姓稱為「豬拱菌」「無娘疼」和「松毛茯苓」等;在我國臺灣和香港常把塊菌稱為「松露」。於富強介紹,其實松露所指並非真正的塊菌,而是須腹菌類真菌,亦稱為假塊菌。因意境文雅和商業運作,「松露」一詞為公眾所接受,成為塊菌的代名詞。
種植園連續多年出菇(圖源: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經過30餘年的研究,我國已考證確認的塊菌有60餘種,成為繼北美、歐洲之後,塊菌分布的又一多度中心。2016年至今,於富強團隊已在真菌領域國際期刊上發表塊菌屬新種8個、須腹菌屬和疣被塊菌屬「假塊菌」新種3個、地紅菇屬新記錄種1個。
種植園採收的塊菌(圖源: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菌根合成是塊菌人工栽培的關鍵環節。」於富強說,他們選取國內和歐洲有較高商業價值與潛力的黑孢塊菌、歐洲波氏塊菌、中華塊菌、中華夏塊菌和假喜馬拉雅塊菌等物種。其中,中華塊菌是國產塊菌中分布最廣、產量最高的類群,也是我國首要的栽培研究類群。
同時他們還在殼鬥科、松科、胡桃科、楊柳科、榛科和樺木科中,選取來自國內外的20餘個樹種、50餘個組合進行菌根合成篩選,不斷優化菌根化苗木規模化生產技術,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和進展。相關科研進展還在墨西哥第9屆國際菌根食用菌大會(IWEMM9)上做了報導和交流。
近日,研究團隊布局在貴州省境的兩個種植園裡,中華塊菌陸續出菇,引起了當地政府、科研人員和業界的廣泛關注。「這兩個種植園分別建於2011年和2017年,都在菌根苗移栽3年後出菇。其中前者還實現了多個樹種連續多年出菇、局部產量達商業化種植標準等目標,為拓展我國塊菌人工栽培、培育新興產業以及綠色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於富強說。
編輯:宋慈(實習)
審核:王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