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菌種榆黃蘑,如何人工栽培?

2021-01-17 毛驢講三農

榆黃蘑又名黃金菇、金頂蘑,是東北地區著名的野生食用菌,由於榆黃蘑色澤鮮豔、味道鮮美、質地脆嫩、香甜可口、營養價值又很高,在東北被列為「蘑菇之冠」,並有玉皇菇的美稱,現在我國南北地區均有栽培,是一種非常名貴的食用菌。

榆樹蘑人工栽培;

一、菌種;

1、母種;

推薦使用金頂黃菌株,具有色澤深、味道濃、形象美、抗性強,產量高等特點,明顯優於其它母種。

母種培養基可用PDA培養基,配方可用PDA培養基、麩皮20g;按常規法滅菌、製成斜面,接種後培養使得溫度保持在25℃,十天菌絲就可長滿斜面。

2、原種;

培養基配方:麥粒66%、雜木屑30%、碳酸鈣4%,含水量55%;或用雜木屑77%、麩皮20%、石膏和糖各1.5%,含水量55%;滅菌後接入母種,培養室的溫度控制在25℃,一個月的時間菌絲既可長滿,

二、栽培時間;

榆黃蘑菌絲體生長適宜溫度在24℃左右,子實體分化發育適宜溫度在22℃左右,利用自然氣溫一年可在春、秋兩季栽培;春季氣溫由低向高,常會引起菌絲體生長階段溫度偏低,而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溫度又偏高,因此,春季栽培時要提早接種,接種越早出菇越早,而秋季氣溫由高向低,只要選定適合榆黃蘑出菇時間,向前推算一個月即可接種。

三、栽培場所;

榆黃蘑春季栽培,要選擇溫室或者大棚為栽培場所,保證栽培場所溫度控制在25℃左右;夏、秋季節栽培,可以選擇塑料大棚、陽窪低棚,而冬季氣溫低,要選擇在溫室或者有增溫設施的場所栽培。

四、栽培原料和配方;

榆黃蘑是一種腐蝕性較強的木腐菌,培養料可用榆樹、樺樹、椴木等多種闊葉樹木屑或者棉籽殼,玉米芯,豆秸等農副產品為栽培原料,按培養料的處理方法可分為生料、發酵料和熟料三種;

下面介紹一下生料處理方法:

生料栽培省工省時,但高溫季節栽培期間,易受雜菌汙染,因此,採用生料栽培應選擇氣溫較低的季節,添加適量的殺菌劑,降低雜菌汙染發生率。

培養料配方:玉米芯40%、雜木屑36%。麩皮16%、豆餅粉4%、石膏和石灰各2%;使用前,玉米芯要先用2%的石灰水浸泡24小時,撈出後瀝水備用,將木屑、麩皮、豆餅粉按比例混合在一起,用石灰水攪拌至含水量60%,堆積發酵12小時,再與浸泡過的玉米芯攪拌均勻,就可上床鋪料。

五、榆黃蘑的栽培方式有很多,牆式栽培,床架式栽培、陽畦栽培、吊帶栽培、露地畦栽、大棚栽培、箱筐栽培等等,下面上介紹露地畦栽的方法;

露地畦栽常用於春季栽培榆黃蘑,天氣溫度穩定在5℃左右時,就可以開始播種,發菌前期溫度低,白天要儘量增加光照,夜間要加強保溫;隨著氣溫不斷上升,適量的加厚畦面的覆土,出菌後期要防止料內溫度過高,一般情況下40多天就可出菇,露地畦栽具有管理方便、成本低、產品質量優,適合大面積栽培。

1、選地作畦;

要選擇地勢高、背風向陽、靠近水源、排水性好的地方挖畦,畦底要低於地面5cm左右、寬50cm,長5m,床面要平整,栽培前用5%五的石灰水均勻噴灑床面消毒殺菌。

2、接種;

在床面上,按梅花形每30cm間距擺立木段,然後在木段間的床面上鋪上一層培養料,再播一層菌種,如此反覆操作,播三次菌種鋪三層料,培養料要高於木段,然後蓋上地膜,覆蓋上3至4cm的細土保溫、保溼。

3、發菌期和出菇期管理;

露地畦栽初期利用低溫自然發菌,隨著溫度逐漸升高, 當培養料的溫度超過29℃時,就要及時揭膜透氣,在薄膜上噴水降溫;當菌絲體長透料層時,就要去掉覆土,揭開地膜,然後用細土覆蓋在床面上2cm厚,這時就要搭建小棚遮陰、防雨,每天噴水兩至三次,保持床面溼潤。

4、適時採收;

榆黃蘑生長比較快,從出現菇蕾到成熟只需要3至4天時間,當菌蓋充分展開,邊緣呈波浪狀時,就要及時採收,採收時一隻手按住料面,另一隻手將子實體擰下,把菇體基部的雜質清除,採收後的鮮菇就可以銷售了,

歡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討!

相關焦點

  • 純菌種的培養基有哪些類型?
    純菌種的培養基有很多種類型,下面主要來介紹三種,分別是棉籽殼和廢棉培養基、河泥牛糞培養基、糧食培養基。習慣在樹木上生長的平菇、香菇、榆黃蘑、猴頭、木耳和銀耳等,也都能利用棉籽殼和廢棉來栽培,從播種到出菇只需1~2個月,產量成倍增加。尤其是平菇增加最多,50公斤棉籽殼或廢棉能產平菇25~60公斤。棉籽殼和廢棉也能作為原種和栽培種的培養基。比如草菇、平菇和鳳尾菇的培養基,有三種配方。
  • 食用菌菌種如何分級?有哪些種類?液體菌種的優缺點有哪些?
    在野生環境下,食用菌的菌種指的是孢子,也就相當於植物的種子一樣,讓其在一定條件下形成菌絲體和子實體。但是在人工栽培食用菌的過程中,通常是將經過人工培養的純菌絲體連同培養基質一起叫做菌種。比如說我們常見的袋裝食用菌菌種,在開始栽培的時候,就已經長滿了菌絲。因此食用菌菌種是指經人工培養,用於繁殖的菌絲體或孢子。今天,山九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食用菌菌種該怎麼分級?
  • 平菇三級菌種(栽培種)製備,以及菌種保藏和貯藏!
    平菇三級菌種(栽培種)製備:栽培種培養基的原料和配方將原種轉接到同一培養基上進行擴大培養,即為栽培種。所以栽培種培養基的原料和配方與原種培養基的相仿。另一種是用寬17釐米的筒料,裁成3335釐米的段,一端在使用前用塑料繩扎口,裝料後再用塑料繩把另一埠紮好,扎繩緊貼料面,繩結外側留有2釐米的長度,為以後接放的菌種留有餘地。栽培種接種栽培種接種就是把原種接入栽培種培養料的過程。栽培種接種過程也要按照無菌操作的要求,可在接種室、接種帳進行,但要減少進、出次數和增加接量。
  • 黑木耳如何栽培,如何製作培養基,栽培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麼?
    黑木耳如何栽培,如何製作培養基,栽培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麼?黑木耳屬於菌類生物的,素有人體垃圾清潔劑的稱號,常吃黑木耳可以清除血液中的垃圾和重金屬,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材,口感方面非常爽脆,引得很多消費者都非常喜歡,所以種植黑木耳是一條不錯的農業發展之路,下面就為大家講解一下如何栽培黑木耳,如何製作培養基和生產管理過程中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吧。
  • 徐錦堂:注重常用野生中草藥的人工栽培研究
    主要栽培方式是半野生栽培技術。深耕八年,改良黃連栽培技術上世紀50年代,徐錦堂從山西農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投身黃連栽培技術的研究。黃連在我國最早的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記載。大約在唐代,四川、湖北等地已開始人工栽培黃連。
  • 美味寒菌實現半人工栽培
    4月14日從省林科院獲悉,經過該院專家的技術攻關,紅汁乳菇在我省已實現半人工栽培。  長沙市嶽麓區的含浦茶場內,專門栽種了20畝馬尾松,朵朵蘑菇正破土而出。據省林科院專家譚著明介紹,10年前,這片基地按每畝90株的標準,栽下了1800株帶有紅汁乳菇菌種的馬尾松。5年前全面進入盛產期,春秋兩季產菇,平均畝產穩定在25公斤左右,達到預定的產量目標。
  • 第一朵「銀花」的盛開 ——古田人工栽培銀耳的首創者姚錦土
    「79%的棉籽殼+21%的麥皮+9%石灰」這是古田菇農沿用至今的培養基配比,能有效保證人工栽培銀耳的成活率與出菇率。這個配方是古田人工栽培銀耳的首創者姚錦土在不斷實驗中摸索出來的。察看菌種培育情況(姚劍平拍攝)1968年,經歷了庫區移民的古田,正處於人多地少的困境之中。3月份,姚錦土的父親姚宜孝在出差途中發現了人工椴木栽培銀耳,並從中看到了發展的機遇。
  • 羊肚菌的純人工栽培試驗成功
    得知羊肚菌出菇以後,內心還是很激動滴,終於在咱獨自的指導下實現了羊肚菌的純人工栽培,也不枉親朋好友的關心。羊肚菌人工栽培一直是全球蘑菇愛好者追尋的工作,前後有上百年的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領先國際發表有兩篇重要的專利文章講述羊肚菌成功栽培事情,隨後卻未有明顯的商業成果(具體原因我們以後再說)。
  • 羊肚菌如何栽培能高產?掌握羊肚菌大田栽培的關鍵技術
    )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名貴珍稀食用菌,因其營養豐富,風味獨特,並具有改善機體免疫力、消除疲勞、保護肝臟和腎臟、促進胃腸蠕動、抑制腫瘤等功效,受到全球消費者的喜愛。羊肚菌具有兩大生物學特性,一是羊肚菌屬於低溫品種,適於冬季低溫環境下栽培;二是羊肚菌是一種以大田土壤為基質栽培的菌類。
  • 海燕說三農:菌種保存與復狀需要的材料
    大家知道如何保存菌種嗎?又怎麼復狀嗎?不知道的話,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了解吧。礦物油(石蠟)保藏方法:液體石蠟在使用之前,經120C滅菌1小時,再經170C乾熱1小時,蒸發掉全部水分,冷卻至室溫。在無菌條件下,將液體無菌石蠟倒入試管斜面上端1釐米,塞上棉塞,豎直保藏。常溫下可保藏2年,然後應轉管移接。
  • 全國3%以上的羊肚菌種源來源於此 菌種可保存15年以上
    這裡堪稱食用菌寶庫,存放著6000多株食用菌種質資源,每年為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羊肚菌栽培地區提供種源,四川一半以上的毛木耳栽培種源也來自這裡,菌種保存時間可達15年以上。     雖然我國的食用菌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使用的菌種受制於人,如,白色金針菇,幾乎完全靠從日本購買菌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知的食用菌有900多種,但能大面積人工栽培的不超過50種。
  • 日本:馬鹿松茸人工栽培初獲成功
    ., LTD肥料製造公司傳來好消息,馬鹿松茸的人工栽培喜獲成功,由此帶動了公司日股價上升了近20%。     據了解,馬鹿松茸又稱傻瓜松茸,學名為Tricholoma bakamatsutake,是珍稀菌松茸的近緣種,其多在8-9月發生,比松茸出現早,且多發生於森林中而不是松樹林中,相關資料顯示,馬鹿松茸的菌蓋平均直徑為4-10釐米,菌柄長6-10釐米,比松茸更突出濃厚的香味。
  • 探訪種質資源庫|全國三成以上的羊肚菌種源來自這裡,菌種可保存15...
    這裡堪稱食用菌的寶庫,存放著6000多株食用菌種質資源,每年為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羊肚菌栽培地區提供種源,四川一半以上的毛木耳栽培種源也來自這裡,菌種保存時間可達15年以上。雖然我國的食用菌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使用的菌種受制於人,如白色金針菇,幾乎完全靠從日本購買菌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知的食用菌有900多種,但能大面積人工栽培的不超過50種。
  • 金葉榆的栽培管理關鍵技術
    金葉榆的栽培管理關鍵技術金葉榆是白榆變種,屬於榆科榆屬,葉片呈金黃色,擁有良好的質感,色澤豔麗,葉片相較於普通的白榆葉片稍短。金葉榆具有較強的枝條萌生力,通常當枝條生長出10幾片葉時,枝條腋芽會重新萌發出新枝。
  • 你知道菌種如何保存嗎?
    菌種在生產季節過後,不管是母種、原種還是孢子,都需要保存妥善,以便下一個生產季節使用。你知道菌種如何保存嗎?下面來簡單介紹一下!在夏季的室溫中,各種食用菌的母種、原種和栽培種,接種後均可在1個月內長好,若不再接種或用於生產,則會很快敗壞。
  • 靈芝代料栽培常用培養基配方有哪些?靈芝栽培技術有何要點?
    由於天然靈芝有限,目前大部分靈芝都是人工栽培。那靈芝是如何栽培出來的呢?靈芝的栽培方式有短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兩種模式,代料栽培又分為瓶栽和袋栽兩種方式。目前,我國靈芝的栽培以袋栽(代料栽培)為主。靈芝代料栽培常用培養基配方如下:(1)雜木屑73%、麩皮25%、蔗糖1%、石膏粉1%、水適量。
  • 野生食用菌松乳菇首次實現人工栽培,吃貨們衝呀
    掌上春城訊近期,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野生食用菌松乳菇的人工培育(栽培)。松乳菇組是典型的外生菌根型食用菌,與松樹具有專性共生關係,菌根合成是實現人工培育(栽培)的關鍵環節。2015年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系統進行了乳菇菌種收集、培養基優化、菌根合成和共生機制等研究,菌根合成使用了6種松樹與4種乳菇,其中14個組合形成菌根,10個為首次報導,8個組合表現優異,在人工栽培(培育)上潛力較大。
  • 銅綠菌首次實現人工栽培,吃貨們衝呀
    10月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野生食用菌松乳菇的人工培育(栽培)。松乳菇組是典型的外生菌根型食用菌,與松樹具有專性共生關係,菌根合成是實現人工培育(栽培)的關鍵環節。2015年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系統進行了乳菇菌種收集、培養基優化、菌根合成和共生機制等研究,菌根合成使用了6種松樹與4種乳菇,其中14個組合形成菌根,10個為首次報導,8個組合表現優異,在人工栽培(培育)上潛力較大。
  • 谷熟菌首次實現人工栽培,吃貨們衝呀~
    10月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野生食用菌松乳菇的人工培育(栽培)。松乳菇組是典型的外生菌根型食用菌,與松樹具有專性共生關係,菌根合成是實現人工培育(栽培)的關鍵環節。2015年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系統進行了乳菇菌種收集、培養基優化、菌根合成和共生機制等研究,菌根合成使用了6種松樹與4種乳菇,其中14個組合形成菌根,10個為首次報導,8個組合表現優異,在人工栽培(培育)上潛力較大。
  • 羊肚菌栽培技術創始人、發明人朱鬥錫教授—羊肚菌研究艱辛過程
    羊肚菌栽培技術創始人、發明人朱鬥錫教授羊肚菌研究栽培發明的艱辛過程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成功來之不易,是經過了27年的研究,1000多畝的失敗,500多萬元的損失換來的。直到今天能夠商業化栽培羊肚菌,還有一些專家不相信,他們一直認為「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是一個禁區,不可能栽培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