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Morchella spp.)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名貴珍稀食用菌,因其營養豐富,風味獨特,並具有改善機體免疫力、消除疲勞、保護肝臟和腎臟、促進胃腸蠕動、抑制腫瘤等功效,受到全球消費者的喜愛。
羊肚菌具有兩大生物學特性,一是羊肚菌屬於低溫品種,適於冬季低溫環境下栽培;二是羊肚菌是一種以大田土壤為基質栽培的菌類。因此可利用冬季閒置的土地和大棚作為栽培場地,降低栽培成本,增加複種指數。同時羊肚菌生長過程不需要木屑等培養料,可有效減少資源的消耗。為便於廣大種植戶種好羊肚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羊肚菌大田栽培的關鍵技術吧!
一、菌種選擇
目前被成功馴化的羊肚菌品種約有9個,在衢州地區種植前,要選擇種源和種性明確,且經過2年以上生產試驗,適應當地生態氣候條件的高產、優質品種,如六妹羊肚菌等。
同時羊肚菌具有快速老化和退化特徵,對於菌種質量要求非常嚴格。菌種應從具有相關資質的生產單位購買,且外觀無雜菌汙染,培養基不萎縮,無黃水,無異味;菌絲尖端白色,氣生菌絲呈褐黃色,活力強。中後期栽培袋(瓶)上有褐黃色粒狀或是塊狀菌核,菌齡在20天左右。
二、生產季節與時間
播種:當地最高溫度降到20℃以下即可。衢州地區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播種;
擺放外源營養袋:播種後7~20天,畦面形成菌霜(白色分生孢子)後擺放,放置2個月左右,出菇前20天即可撤去;
保溫階段:12月底以後,當溫度低於0℃以下時,可添加大棚裙膜用以保溫;
催菇階段:次年開春約一月底到二月中旬,氣溫穩定在5℃時,畦面白色分生孢子逐漸退去,噴水催菇;
採收:2月中旬開始採收。
三、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應選擇地塊高燥、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水電設施齊全,排灌方便,無汙染源、土壤肥沃、疏鬆透氣的田地。清除秸稈等廢棄物,畝撒施生石灰50kg。深耕田地,深度25cm~30cm。耙平做畦,畦寬0.8m~1m,畦間溝寬50cm,深20~30cm。
2、大棚搭建
衢州地區宜選擇肩高2m以上鋼架大棚,棚頂外覆遮陽網,內層覆膜。棚頂安裝噴淋降溫設施,棚內安裝噴霧灌溉系統。
3、播種覆土
菌種預處理:用菌種耙將菌種挖出盛放於大小適宜的容器中,用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拌種並混勻,以容器內無積水為宜。工具和容器在使用前應消毒。
播種方法:宜選擇在陰天或晴天早晚時播種。將混勻的菌種均勻撒播在畦面上,畝用種量600~800瓶(菌種瓶容量500ml)。播種後及時覆1~2cm厚的溼潤細土。
4、發菌管理
水分管理:播種4天後,當菌絲穿過覆土層,畦面出現白色菌霜時噴一次透水。之後根據土壤墒情進行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溼潤。
溫溼度管理:根據土壤墒情進行水分管理,保持土壤含水量在15%~25%。當溫度低至0℃以下時,可添加裙膜用以保溫。
5、外源營養袋放置
外源營養袋配方及規格:小麥80%,木屑18%、石灰1%、石膏1%。選用15cm×25cm規格的聚乙烯塑膠袋,袋內裝料溼重400g左右。
外源營養袋的擺放:營養袋滅菌冷卻後,在營養袋較平整的一面等距離打4~6個孔徑為0.5cm左右的小孔。將扎有小孔一面的營養袋緊貼在畦面上,沿畦面走向平行擺放兩行,行間距50cm左右;袋的縱向間距40cm~50cm。每畝放置外源營養袋1600~2000袋。
四、出菇管理
1、催菇
營養刺激:出菇前20天撤去外源營養袋;
水分刺激:畦面白色分生孢子逐漸退去,噴一次透水,保持土壤溼潤;
溼度刺激:空氣溼度增大到85%~95%,土壤含水率增大到20%~30%;
光溫刺激:晝夜溫差10℃,散色光照射畦面。
2、育菇處理
當溫度高於15℃時,撤掉裙膜和大棚牆頭膜;通過棚內噴霧系統保持土壤溼潤狀態,空氣相對溼度保持在90%左右。整個出菇階段栽培場所的溫度應控制在20℃以下,當溫度超過22℃時,不宜向菇體直接噴水,以防幼菇黃化死亡,應採取棚頂噴淋、通風等措施降溫。子實體生長階段要有充足的新鮮空氣,以防高腳等畸形菇的產生。保持一定的散射光,避免陽光直射,促進菇體健壯生長。
羊肚菌子實體生長全過程
五、採收
採收時期:當羊肚菌子實體的蜂窩狀凹陷部分基本展開,菇柄呈白色即可採收;
採收方法:用小刀齊土面割下或將子實體基部一起拔出,切除菌柄有泥土部分;
採後處理:採收後的羊肚菌放入0℃~4℃冷庫中冷卻4h後,進行分級、包裝。
圖文/崔文浩;來源:衢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蔬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