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經費也堅持研究,他創造了天麻人工栽培的歷史,藥農為他立碑塑像

2020-12-06 騰訊網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我國常用中藥材有400餘種。千百年來,有200餘種野生藥材人工栽培成功。其中天麻、黃連、豬苓的人工栽培與一位科學家密不可分,天麻等藥材的人工栽培成功,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使許許多多貧困的山區人民脫貧致富。這位科學家在我國中藥栽培史上可謂功莫大焉。

為銘記他的貢獻, 2001年,陝西勉縣張家河農民自發集資為他雕塑5米多高的漢白玉雕像;2003年,湖北利川藥農又集資為他雕塑了「黃連之聖」雕像。山裡的農民為科學家塑像極為罕見,其中的故事感人至深。

《光明日報》《人民日報》《中國中醫藥報》等多家媒體都發表評論報導了此事,「農民集資為自己心愛的科學家塑像在我國還是第一次。」

這位科學家就是藥用植物學家徐錦堂

徐錦堂

春去秋來,八年堅守黃連種植基地

1926年,徐錦堂出生於山西省太原市。1958年,徐錦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山西農學院,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藥用植物栽培室。他的第一項工作便是前往四川、湖北等地考察黃連生產情況。

黃連是重要的常用中藥材,在我國最早的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記載。大約在唐代,四川、湖北等地已開始人工栽培黃連。這種植物屬高山蔭生植物,它喜冷涼溼潤氣候,需陽光進行光合作用,但又懼怕直射的陽光,所以人工栽培黃連必須搭建能透光的人工蔭棚,製造一種蔭蔽環境。幾百年來,各地一直沿襲毀林搭棚栽連的方法。

在兩個多月的考察期間,徐錦堂看到由於種植黃連造成的無數荒山禿林,他的心情十分沉重。考察結束後,他向領導匯報了此事。幾天後,所裡安排他到湖北利川縣福寶山蹲點,開展黃連栽培技術的研究。

實地調查時,徐錦堂還發現藥農採用撒茅林法培育黃連秧苗,不少秧苗會遺留在茅林裡,幾年後有些秧苗長成了野生黃連。於是他萌生在自然林栽連試驗,讓黃連重返大自然的想法。

徐錦堂觀察林下生長的黃連

然而這一想法遭到了大多數藥農的反對,甚至有人說:「棚高五尺下雨就會淋死黃連。如果能在樹林裡長黃連,我就能在手心裡搭個灶煮飯。」

面對如此大的壓力,徐錦堂沒有動搖,他堅持自己的想法,要用實踐證明。於是他選取了一片森林做試驗田,開始了研究。

1959年,徐錦堂在黃水農場黃連棚下觀察試驗

1960年7月18日夜晚,一場暴雨由天而降,一夜雨量達152.4毫米。電閃雷鳴把徐錦堂從夢中驚醒。推門一看,雨夜茫茫,伸手不見五指,他想這下可糟了,暴雨中的黃連會怎樣呢?

天剛蒙蒙亮,徐錦堂準備去河對岸的試驗地。雨下得太大了,咆哮的山洪沿河直下,木橋已被淹沒。雨下得這麼大,林間黃連還能活嗎?他心急如焚,找了根竹竿,走一步探一步,顫悠悠挪過了河。

他不顧坡陡路滑跑到試驗地一看,奇蹟出現了,黃連依然活著。他既興奮又納悶,這樣大的雨水黃連怎麼沒死?藥農不是說棚高超過4尺半,雨水就會淋死黃連嗎?這裡的樹都有一兩丈高,黃連怎麼沒淋死呢?

為探究竟,他就冒雨蹲在試驗田裡仔細觀察。一小時、兩小時過去了,全身淋得溼漉漉,凍得上下牙直打架。但是黃連淋不死的秘密,終於被他揭開了。

下雨時都伴隨不同程度的風,有風樹葉就要擺動,雨點經過樹葉四處飛濺,雨水是飄灑到黃連和地上的;而固定的棚架,雨水順樹枝集中一點下落,就如同房簷滴水一樣,棚子越高,雨水下落的重力加速度就越大,因此棚高超過4尺半就會淋死黃連。

徐錦堂一口氣跑回場裡,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又把這一階段總結出什麼樣的林子、多大坡度適宜栽連和一些試驗數據講給大家,大夥頓開茅塞,拍腿稱好。於是,林下栽連就這樣推廣開了,工人們高興地稱之為「萬年棚」。

1965年,在福寶山藥場挑運收穫的黃連

隨後的幾年間,徐錦堂解決了林下栽連蔭蔽度問題,徹底改變了只有毀林才能栽連的傳統方式。

他研究成功的黃連種子溼沙棚貯與精細育苗技術,徹底解決了黃連種子和秧苗短缺的難題。

為了讓被毀的荒山重披綠裝,他將「只能用生荒地栽連,不能用農田熟地栽連,也不能用牲畜和人糞做基肥」的幾百年傳統習慣徹底改變。

他發明的黃連與貝母套種、黃連與玉米和速生林套種的,可獲得藥(黃連)、糧、林、畜大豐收。

他還試驗成功少用或不用木料的簡易棚栽連,有五六種栽連方法可供農民選用。目前湖北利川市採用簡易棚栽連的面積最大,成為藥農最歡迎的生態栽連技術。

2003年,徐錦堂、武蘭英夫婦在「黃連之聖」塑像旁

2003年9月6日,當地百姓為表感謝之情,自發集資在利川縣東城楊柳寺308國道旁,建起「黃連之聖徐錦堂」的雕像。這已經不是農民自發集資給他塑造的第一座雕像了。

自立課題,讓天麻野生變家栽

早在2001年,陝西勉縣張家河的村民就集資雕塑的徐錦堂雕像,以銘記種植天麻而脫貧致富感恩之情。當時的《光明日報》以頭版頭條及《人民日報》海外版都報導了此事。

1959年,徐錦堂在湖北福寶山蹲點時通過藥農認識了天麻。天麻是中藥單方和組方中不可缺少的藥材,具有益氣、養肝、祛風、定驚作用,對於頭暈目眩,口眼歪斜,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小兒驚風等症有明顯療效。

1959年,徐錦堂(左一)在黃水農場採挖野生天麻,開始了首次天麻人工栽培試驗

幾百年來,各地藥農們曾無數次想像馴化其他中藥一樣進行人工栽培,但都以失敗結束。當時藥農間還流傳了一個民謠:「天麻是個寶,栽了就會跑,天麻是山怪,栽了就不在。」

徐錦堂利用武陵山區有野生天麻生長的有利條件,自立課題,在沒有經費支持的情況下,獨自開展了天麻野生變家栽的研究。

1962年夏天,徐錦堂將一個碰掉頂芽的箭麻埋入沙土中,一個月後竟長出了一個鴿子蛋大的天麻,這是第一次在人工幹預下長出的天麻。有鑑於此,他的研究得到了領導的支持,1963年夏,天麻正式列入研究所課題,天麻研究小組也正式成立。

1965年,徐錦堂在福寶山趕場坡挖掘土壤剖面,調查野生天麻生長垂直狀態

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從1963到1965年,他進行了三年的天麻野生生態調查。每月1、10、20日,他和同事定時採挖10穴野生天麻,測量繁殖和生長狀況,觀察與蜜環菌的關係和在土壤中的分布情況,繪出平面、剖面天麻分布圖;在天麻集中生長的地方,劃出樣方,測量樣方中的天麻和其他植被及土層結構,取得了大量的科學數據。

通過這次大規模的天麻野生生態調查和定點觀察,他把一年內八個多月定期調查的天麻標本,由小到大排開,天麻怎樣繁殖生長,一目了然。再結合各分布區的氣象資料分析,徐錦堂基本摸清了天麻分布規律,掌握了它生長所需溫度、溼度、土壤質地、伴生植物等生物鏈以及生長環境。

徐錦堂在溫室觀察天麻開花習性

一天夜裡,徐錦堂又習慣地觀察床下採挖的天麻。他十分驚奇地看到天麻發出微弱的螢光。掰開天麻一看,發現螢光出自一些快要腐爛的母麻,裡面長滿白色和黑褐色的菌絲束。經過分析從這些菌絲中分離出了蜜環菌。天麻生長的秘密終於清晰了:天麻無根、無綠色葉片,本身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是靠消化侵入塊莖中的蜜環菌獲得營養。

1965年,人類第一次用野生蜜環菌材伴栽天麻獲得成功,同時研究成功人工培養菌材的方法。

徐錦堂20世紀60年代的「天麻野轉家初報」論文手稿

1972年冬,陝西省藥材公司邀請徐錦堂去漢中指導天麻生產。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他把試驗點定在漢中地區的寧強縣滴水鋪公社東風三隊。這裡群山環抱,氣候溼潤,全年溫差較小,以前也種過天麻。徐錦堂利用自己的人工培養菌材技術,研究出一種方法簡單、農民易學、省工穩產的天麻栽培方法。

1973年,「天麻無性繁殖固定菌床栽培法」宣告成功。第二年,東風三隊平均穴產由過去的0.15~0.2公斤,提高到1.5公斤,生長周期由2年,縮短為1年。此法極受農民的歡迎。

1975年,徐錦堂(左一)向漢中地委副書記雷林(左四)介紹天麻菌床栽培法

1978年,徐錦堂又把一項重大發明奉獻給產區人民——「天麻有性繁殖——樹葉菌床法」。它具有發芽率高、生長期短、商品天麻比重大,產量高、成本低,對擴大天麻種子來源,防止種麻退化,提高天麻產量具有顯著意義。

1980年,這項技術被國家科委評為二等發明獎,並被中華醫學會等四學會推薦為「建國35年來20項重大醫藥科研成果」之一。

由於天麻有性繁殖技術成功的應用於生產,不僅滿足了臨床用藥的需求,還可大量出口,取得了巨大經濟效益。

破解疑點,發現天麻雙菌共生

天麻種子奇小,一粒花生米大小的果實裡,包含著3~5萬粒種籽,細小如粉塵。它由胚及種皮構成,無胚乳和其他營養貯備,發芽非常困難。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眾多專家對此進行過研究,但未見成功的報導,這是蘭科植物種子萌發的一道世界難題。大多數學者認為:天麻繁殖生長(包括種子萌發)都離不開蜜環菌。

雖然在生產上已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學術上仍有存疑,一未鑑定出萌發菌的分類科屬,二未搞清楚萌發菌、蜜環菌和天麻共生營養關係。

當時要鑑定天麻種子共生萌發菌的分類科屬,必須培養出萌發菌的子實體。一天,他的一個研究生報告:在播種天麻種子的菌葉上,長出幾個小子實體。徐錦堂觀察後,親自送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在三年困難時期,瘦骨嶙峋的徐錦堂堅持在產區蹲點開展黃連天麻的研究

在應建浙先生的協助下,萌發菌被鑑定為紫萁小菇,屬我國尚未發現的新紀錄。它的發現與應用,使人們對天麻種子萌發的營養來源,這一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天麻種胚細胞消化了侵入的紫萁小菇的菌絲獲得營養而發芽,而蜜環菌在天麻種子發芽階段不但不提供營養,反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種子萌發後的原球莖,開始第一次無性繁殖,分化生長出營養繁殖莖,萌發菌所提供的營養,已遠遠不能滿足天麻無性繁殖階段的需要,必須接上蜜環菌才能正常生長。

由此,徐錦堂提出「天麻是先後靠雙菌共生,完成從種子到種子全部生活史的植物」的觀點,並由此揭開了「天生之麻」生活史的全部秘密。此項成果,榮獲衛生部甲等成果獎,並選入國家科委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科技成果選集》。

2001年9月24~28日,在澳大利亞帕絲召開的第一屆世界蘭花保育大會暨第二屆國際蘭花居群生物會議上,David Read教授對我國在天麻及其他蘭科植物共生真菌的研究,給予了積極評價。對我國學者首次發現在一種蘭花——天麻的不同生長期,必須與不同真菌共生給予了充分肯定。2003年出版了這次會議的論文集——《蘭花保育》一書中,Zetde,Sharma以及Rasmussen,在回顧蘭花共生真菌研究時也專門指出這一點。

再攀高峰,解決豬苓栽培難題

豬苓栽培研究是徐錦堂繼黃連、天麻之後,第三次向科學高峰的進軍。

豬苓,是一種具有利水滲溼功效的中藥。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學者發現豬苓多糖對癌症有治療作用,引發豬苓供應緊缺。

為解決國家用藥的急需,徐錦堂一面在產區蹲點,一面開展大規模的試驗研究,從理論上闡明了蜜環菌與豬苓菌是一種寄生與反寄生的共生關係,並利用同位素示蹤原子法,證實了豬苓可以從土壤中滲入有機和無機營養的第二營養源。這一發現為栽培豬苓奠定了理論基礎。

1990年,在豬苓試驗場裡,他和同事們挖出一塊重達7.5公斤的「豬苓王」,這標誌著他研發的「豬苓半野生栽培」獲得成功。1990年11月21日,在「豬苓繁殖、生長、營養及半野生栽培技術研究」鑑定會上,與會專家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

徐錦堂在略陽觀察豬苓半野生栽培穴生長出的子實體

1998年,69歲的徐錦堂退休了,但他退而不休,至2008年,十年間,徐錦堂在陝西、湖南、河南、山東等地舉辦了許多場培訓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連續發表了26篇論文,出版了2本專著;先後榮獲何梁何利醫學藥學科學進步獎、中國藥學會地奧藥學科技獎、仲景中醫藥傑出成果獎等獎勵。

徐錦堂

曾有記者問及他人生追求是什麼?徐錦堂說:「解決生產難題就是我一生的追求。」

他一生紮根產區,歷盡千辛萬苦,讓千千萬萬的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將錦繡論文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之上。

徐錦堂

(1929.6-)

藥用真菌、藥用植物栽培學家

參考文獻:

【1】湯國星、蘭進、陳君、徐蓓著,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叢書《論文寫在大地上:徐錦堂傳》,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徐錦堂》,新華網

【3】《90歲高齡「中國天麻之父」徐錦堂仍為寧強天麻發展助力》,漢中日報

【4】《徐錦堂: 藥農心中的「天麻之父」「黃連之聖」》,搜狐健康

【5】《藥用植物栽培學家徐錦堂:將論文寫在大地上》,中國科學報

【6】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論文寫在大地上:徐錦堂傳》、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絡版)

相關焦點

  • 人工栽培天麻有哪些要求?要注意哪些地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行業的不斷發展,天麻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大,需求量也在逐步上升。但是野生天麻資源有限,還需我們積極發展人工栽培。那麼,人工栽培天麻該如何著手?需要注意哪些地方?首先我們了解一下,天麻是野生的好?
  • 徐錦堂:注重常用野生中草藥的人工栽培研究
    他強調,抓緊常用野生中草藥的人工栽培研究是當務之急。徐錦堂介紹了黃連、天麻、豬苓的藥用價值、分布區域及他所研究出的三種栽培技術。徐錦堂表示,黃連具有瀉火、清熱、燥溼、解毒的作用,像黃連素就是我們家中的常備藥。近幾年,我國藥學家發現黃連還具有很好的降脂降糖功效。
  • 自學天麻栽培技術帶動農戶一起致富
    原標題:自學天麻栽培技術帶動農戶一起致富李兆興,男,漢族,1970年4月出生于靖宇縣龍泉鎮南陽村,靖宇縣野生天麻專業種植協會會長,靖宇縣野生天麻專業種植科普基地負責人,靖宇縣周邊縣(市)長白山野生天麻繁育科技致富帶頭人。
  • 天麻屬蘭科植物,與蜜環菌和萌發菌共生,畝產1萬斤的栽培小竅門
    由此可見,種植天麻,只要方法得當,還是很容易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的,我今天不按照教科書來解說天麻高產栽培技術,就按照當地成熟的天麻栽培經驗來說說什麼時候種植和怎麼種植的問題,希望能為你揭開一扇窗。一、天麻野生分布區域。
  • 天麻的產地在哪裡?天麻哪裡產的最好?答案是………
    肯定是小草壩天麻,位於昭通天麻的核心產區,具有「個大、肥厚、飽滿、半透明,質實無空心,品質優良」的特點,是雲南天麻的典範,也是雲南著名土特產之一!天麻的好,在於品質,也就是天麻素的含量(越高越好)。市場上,公認的最好天麻是雲南昭通小草壩天麻,也是世界天麻原產地。小草壩天麻的天麻素含量是一點幾,別的地方天麻的2-4倍。
  • 別人告訴我:蘭花 天麻和石斛是可以吃的。 這是真的嗎?
    飯桌上,我剛想把這個故事拔高到"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高度,旁邊一位沉默已久的朋友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你研究的蘭花能吃嗎?"我說,"不能吃,但是……""不能吃,那還研究什麼呀",說完他又開始默默地吃飯,只留下我默默地呆住。當時,我想告訴他的是,蘭花裡面確實有能吃的種類,只是很少罷了。
  • 天麻的仿野生栽培技術,種植過程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來看看吧
    天麻的仿野生栽培技術1 天麻仿野生栽培的有性繁殖1.1 建 棚野生天麻生長於溫涼、高溼和蔭蔽的自然環境下。因此,要選擇適宜天麻生長的地區搭建塑料大棚,大棚上蓋遮蔭度達75%左右的遮陽網。1.3 選擇麻種人工種植的主要是烏天麻、紅天麻、烏紅雜交天麻,但以烏天麻為好;選擇麻種的外觀應無病變黑點、頭大尾小、肩寬體短。
  • 周澤雄:孔子塑像的可疑意義
    周澤雄 自由撰稿人一座總高為9.5米的孔子青銅塑像,近日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北廣場落成,背對著博物館主體建築,正對著東長安街。或許,這是一個不必引起非議的文化行為。即使中華歷史人物中只有一位配得上青銅塑像,文化影響力足與佛陀、蘇格拉底、耶穌並列的孔子,亦屬不二之選。
  • 羊肚菌栽培技術創始人、發明人朱鬥錫教授—羊肚菌研究艱辛過程
    人工栽培的羊肚菌和野生的羊肚菌完全一樣,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是通過野生分離、馴化而成,原本的保留了它的基因特性和繁育特性,給它創造了有利的生長條件,擴大了菌絲的生長範圍,提高了羊肚菌的產量。從那次以後,朱鬥錫初步掌握了羊肚菌在野生狀態下的生態環境及生長習性,這是他首次獲得的珍貴資料,為他研究羊肚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第二節 羊肚菌初試成功震驚世界 人工栽培羊肚菌,首先要有羊肚菌的菌種,菌種從何來?只有憑他從事食用菌研究栽培已有10多年的豐富經驗,參照其它食用菌的分離方法、親自分離和選育羊肚菌最優良的菌種。
  • 桑黃的人工栽培技術
    桑黃在東亞,尤其是日本及韓國一直受到大量消費者的歡迎,但是天然的桑黃數量非常稀少,無法成為穩定的工業產品來源,現已開始小批量人工栽培。桑黃人工子實體栽培在日本和韓國研究較早。在韓國,企業採用室外遮陰棚木段栽培桑黃取得成功,桑黃的人工栽培研究在日本也取得成功,並進行了產業化生產。
  • 第一朵「銀花」的盛開 ——古田人工栽培銀耳的首創者姚錦土
    3月份,姚錦土的父親姚宜孝在出差途中發現了人工椴木栽培銀耳,並從中看到了發展的機遇。帶著兩瓶菌種和珍貴的栽培資料,他回到了大橋鎮蒼巖村老家。「我們這些靠近古田人工湖的村莊,土地大都被淹沒。就我們村子來看,人多田少,生活非常困難。這兩瓶銀耳菌種你一定要好好觀察,細心鑽研,把它們培育成功,這將是我們今後的生活出路。你一定要帶好這個頭,為改善全縣人民的生活狀況而努力。」
  • 廣元青川縣成功創建為川北地區最大的野生天麻生產基地
    由於天麻種植成本低,無需施肥、不要澆水、不用管護、旱澇保收,因此被稱作「懶莊稼」,這種經濟模式也被當地群眾形象地喻為「懶人種地」。  近年來,青川縣把天麻作為重點農業產業之一大力推廣與發展,對麻農給予政策上的扶持與獎勵,建立了以茶壩鄉為中心的天麻種植示範帶,經過幾年的探索與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成為川北地區最大的野生天麻生產基地,該鄉也被市政府授予「天麻專業鄉」稱號。
  • 著名法學家喬偉塑像在山大落成
    其對中國法制史研究對象和範圍的釐定、對中華法系禮法合流特點的概括、對唐律的開創性研究,均領當時學界風騷。先生有著卓越的學術洞察力和非凡的理論勇氣,屢破理論禁區,引領學界風潮。1978年,人權問題還是一個禁區,他就撰文指出人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1979年在《人民日報》發表《獨立審判,只服從法律》一文,引起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先生的思想深邃而超越時空。
  • 被美國無情拋棄,他攜帶一技術投奔中國,為我國創造上千億價值
    今天要講的這個人,他本是一位美國科學家,但由於自己的項目不受美國重視,選擇投奔中國,並隨身帶來一技術,為中國創造了上千億的價值。因此,當時有無數失去家園的科學家前來投奔美國,開始為美國的科技發展效力,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美國一手締造出了霸主地位。
  • 中國最好的天麻產區之一——西藏波密
    2,波密天麻屬於天麻中的烏天麻,具有成品率高、折幹率高、天麻素含量高的特點,其外部特徵為清晰的環紋、鸚鵡嘴、臍眼明顯、質堅、體實、無空心、特異氣味濃,個大、肥厚、橢圓、略扁、表面黃白至深棕色。波密天麻具有質堅、體實、無空心、特異氣味濃等特點。波密天麻的發展及榮譽:1,波密天麻使用歷史悠久,根據《波密縣誌》記載,歷史上的波密老百姓,「用天麻磨成粉,衝飲食之,益強身健體,益氣鎮痙、平肝息風、定驚祛溼的作用。」在西藏各個地區農牧民都還現存著把天麻磨成粉用水衝服的習慣。
  • 研究核心機密技術,填補國內空白,他為企業創造超千萬效益,當選院士!
    在學界,他在陶瓷膜領域艱難探索、不懈努力,終於通過自主研發設備為許多工業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政界,身為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的他始終牢記報國初心,推動我國科技事業不斷向前發展。他就是現任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合肥工業大學1982屆校友——徐南平。
  • 身邊故事 共同銘記│銘記歷史,堅守於心!他是咱厝人熱心的「歷史...
    初中肄業後的他,通過醫學專業學習培訓後獲得鄉村醫師資格。1969年,23歲的郭清海被安排在琯頭大隊部的衛生所工作,衛生所所在地恰巧就是文革期間被毀壞的「十班公媽」墓廟的舊址,這也許就是註定的「緣分」!  上世紀60-70年代,由於地方一些基層幹部對「祭十班」歷史淵源不了解和在「破四舊立四新」的歷史背景下,導致「祭十班」民間習俗被誤解為封建迷信活動。
  • 貴州正式啟動鐵皮石斛、靈芝、天麻食藥物質管理試點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王子茜)近日,記者從貴州省衛生健康委獲悉,為做好鐵皮石斛、靈芝、天麻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管理試點工作,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同意,貴州省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局、農業農村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商務廳、中醫藥局等6部門聯合印發《貴州省鐵皮石斛、靈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