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青川10月28日訊(記者 劉保剛)每年霜降後的第一天,是廣元青川縣茶壩鄉野生天麻的「出閨日」,這裡的老少爺們紛紛扛起鋤頭、背起筐簍,哼著小曲、唱著山歌,走進樹林,爬上山坡,在雜草叢生的泥土中,將孕育成熟的野生天麻一堆堆地刨出。那一片片的商品天麻陸續破土而出走進市場,變成當地麻農口袋裡白花花的「銀子」。由於天麻種植成本低,無需施肥、不要澆水、不用管護、旱澇保收,因此被稱作「懶莊稼」,這種經濟模式也被當地群眾形象地喻為「懶人種地」。
近年來,青川縣把天麻作為重點農業產業之一大力推廣與發展,對麻農給予政策上的扶持與獎勵,建立了以茶壩鄉為中心的天麻種植示範帶,經過幾年的探索與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成為川北地區最大的野生天麻生產基地,該鄉也被市政府授予「天麻專業鄉」稱號。
「麻農炫富」:我數錢數得都不好意思了
「茶壩無處不天麻」,對於具有30餘年天麻種植經驗的茶壩人來說,這是最令他們感到驕傲的事情了,天麻已成為他們的主打產業:在當地,溝溝坎坎、房前屋後,樹林裡、荒灘上,隨處扒開泥土,都能挖出一堆堆的天麻來;說起天麻種植技術,更是茶壩人值得炫耀的資本與實力,就算是天麻種植方面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到了這裡也不一定有發言權。雙河村61歲的陳林川老人就是這樣一位種植能手。
當天下午,記者來到陳林川的家中,這是坐落在山腳下的一座農家小院。全家人正忙得不亦樂乎:陳林川帶領女婿在密封的玻璃箱裡培育天麻菌種,女兒忙著對培育好的菌種進行高溫消毒,老伴則守在爐邊不斷往裡加柴。看到有客人到來,陳林川老人趕緊放下手中的活路,從屋裡端出親手泡製的天麻酒,熱情地勸記者一行一定要喝上一杯,聽他繪聲繪色地講述他與天麻的故事。
陳林川是上世紀90年代村裡首批種植天麻的村民。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他總結出的「N個均勻」,使天麻菌種成活率達到98%,成為他獨創的天麻種植獨門絕技,令很多慕名而來的技術人員刮目相看。談起天麻給全家人帶來的變化,老人話裡話外都透著甜蜜。2011年,天麻價格突破歷史最高價,達十七八元一斤,陳林川那一年收穫商品天麻一萬五千斤,先後賣了幾批,天天數著厚厚的鈔票,心裡甭提多高興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數錢數得都不好意思了!」
據陳林川介紹,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他所在的合作社產量預計將超過往年(5噸),平均每戶收入都將超過10萬元,僅他個人的收入保守估計也將達到20餘萬元。
「天麻效應」:買汽車如買手機一樣簡單
在茶壩,流傳著這樣一句口頭禪:「年入五萬不算數,一二十萬剛起步,沒有百萬別說富。」如果不是身臨其境,很難有人相信這是對當地麻農的真實寫照。
「快來瞅瞅我的天麻,馬上就可以收了!」「到我家也看看嘛,長勢可好了!」剛走進新石村,當地村民便爭先恐後地與記者交談天麻種植的體會,每個人的臉上都蕩漾著幸福。
陳安富與天麻打交道也有一二十年了。今年,他有3萬斤商品麻,按市場最低價每斤8元計算,也有24萬元,加上賣菌種的利潤,即1萬斤菌種乘以每斤15元的最低價格,也有15萬元的收入。如今,他不僅買起了汽車,還先後蓋起了兩幢洋房,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他向記者講出了自己的規劃:明年計劃培育2萬斤菌種,種植1萬平方米商品麻,到時收入不低於60萬元。然而,陳安富可不算是村裡的「富裕戶」,比他「有錢」的還有很多。當地村民告訴記者,村裡最大的天麻種植「暴發戶」當屬陳安新與其合伙人王仕孝,他們的天麻產業今年預計收入將過百萬元。
青川縣縣長羅雲告訴記者,茶壩作為青川天麻的主產區,該鄉目前60%以上的村民在種植天麻,種植農戶近千戶,去年產量為135萬斤,產值達1350萬元,預計今年可達1500萬元,天麻已成為當地最大的產業。
採訪回來的路上,我們又與雙河村的楊玖谷巧遇,鄉黨委書記宋大國問道:「老楊,今年天麻產量如何?」楊玖谷搖了搖頭說:「今年產量不行啊,也就只有2噸!」此言一出,立刻引來大家哈哈大笑。
採訪結束時,茶壩鄉長唐東還告訴記者當地村民的一個秘密:該鄉很多麻農都有「二房三房」,即在當地建有洋房,在縣城、在綿陽、在成都還有二套房、三套房,還有不少人買起了奧迪Q6等高檔汽車,子女從小學起就送到了省內各大名校去讀書。記者悄悄地向村民求證,陳安新等村民一本正經地告訴記者:「這是事實,不帶一點虛假,如今生活好了,家家買小汽車就像買手機一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