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啦!興仁坪寨村林下仿野生天麻試種成功了!

2020-12-05 天眼新聞

沿著崎嶇的山路,記者來到興仁市屯腳鎮坪寨村,在重巒疊嶂、溝谷縱橫山林裡,去年試種林下仿野生天麻長勢喜人,為村民增收帶來了希望。近期,正是天麻種植的時節,在坪寨村,林下天麻種植工作正如火如荼的開展中,務工人員都是當地農戶,部分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坪寨村現有10個村民小組,1487人,貧困戶137戶539人。該村無主導產業,村民收入一直依靠傳統種植業,增收困難。怎樣才能帶領村民探索出一條增收致富的路子?

坪寨村森林覆蓋面積廣,植被覆蓋高,山上的500多畝土地荒置。經該村兩委、5人小組商議後,結合該村森林覆蓋率高和到外地考察的情況,決定發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村委會代理主任王進松到普安縣學習了一個月,掌握了天麻種植的技術。

2019年7月,坪寨村村委會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開始種植林下仿野生天麻,並將基地選址於上補齊組林地,去年流轉林地150畝用於種植天麻,2020年計劃擴增50畝,由普安縣普白林場天麻種植公司提供天麻種,並籤訂回收合同,公司按照保底價15元每斤收購,若市場價更高就按照市場價格收購。群眾用林地入股佔純收入15%,還可以到基地務工增加收入,勞務費每人每天100元。

「我們坪寨村森林覆蓋率65%以上,經過考察決定試種林下防野生天麻,流轉土地300畝,涉及農戶15戶,每年用工量500人次以上,在家的貧困戶都可以到我們基地務工,我們基地分3個點,零代種種下去後,我們就可以發動周邊百姓參與種植。」王進松告訴記者。

目前,坪寨村林下種植的仿野生天麻長勢良好,預計2021年1月份可採收,據了解,天麻具有很高的食用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且其與蜜環菌共生,從中吸收營養,生長過程不需要陽光,喜陰,從種到收不施肥、不鋤草、不噴農藥,只需適宜的溫度和溼度就能正常生長。該村現已在上補齊組、沙石廠建立基地製造生長環境,有60畝固定菌床,用上補齊組試培育的零代種或花粉種植,成活率可達90%以上。該項目計劃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37人,每人每月增加收入1200餘元,林地流轉每戶預計增收2000餘元。

通訊員 羅國林 羅大星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段源興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

相關焦點

  • 天麻的產地在哪裡?天麻哪裡產的最好?答案是………
    肯定是小草壩天麻,位於昭通天麻的核心產區,具有「個大、肥厚、飽滿、半透明,質實無空心,品質優良」的特點,是雲南天麻的典範,也是雲南著名土特產之一!天麻的好,在於品質,也就是天麻素的含量(越高越好)。市場上,公認的最好天麻是雲南昭通小草壩天麻,也是世界天麻原產地。小草壩天麻的天麻素含量是一點幾,別的地方天麻的2-4倍。
  • 廣州援藏仿野生天麻項目進入市場化推廣
    原標題:廣州援藏仿野生天麻項目進入市場化推廣  科技日報訊 (記者左朝勝)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中醫藥學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廣州國際中醫藥大健康服務業博覽會日前在廣州琶洲會展中心隆重召開。在博覽會上,西藏林芝地區一種仿野生的天麻,引起了廣州人的強烈關注。
  • 白草莓「雪兔」試種成功
    近日,記者在海鹽縣澉浦鎮(南北湖風景區)「我家的園子」大棚看到,今年試種的白草莓「雪兔」已經成熟。據介紹,該新品種草莓於2020年9月開始試種,成熟後的「雪兔」草莓果實顏色為白色。(原標題《白草莓「雪兔」試種成功》。編輯宋彬彬)1609970474000
  • 廣元青川縣成功創建為川北地區最大的野生天麻生產基地
    四川在線青川10月28日訊(記者 劉保剛)每年霜降後的第一天,是廣元青川縣茶壩鄉野生天麻的「出閨日」,這裡的老少爺們紛紛扛起鋤頭、背起筐簍,哼著小曲、唱著山歌,走進樹林,爬上山坡,在雜草叢生的泥土中,將孕育成熟的野生天麻一堆堆地刨出。那一片片的商品天麻陸續破土而出走進市場,變成當地麻農口袋裡白花花的「銀子」。
  • 人工栽培天麻有哪些要求?要注意哪些地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行業的不斷發展,天麻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大,需求量也在逐步上升。但是野生天麻資源有限,還需我們積極發展人工栽培。那麼,人工栽培天麻該如何著手?需要注意哪些地方?首先我們了解一下,天麻是野生的好?
  • 大圍山發現野生天麻
    湖南較為少見的野生天麻、黃連、八角蓮等珍稀藥材資源,也分布於此。  它沒有蘭草的綠葉,沒有牡丹的麗花,沒有玫瑰的芳香,但在它的根部卻長著稀有珍貴的天麻。新鮮野生天麻生長在大圍山深處,發現和採摘十分不易,市場上一直難覓其蹤。
  • 吉木薩爾縣熊掌菇試種成功
    天山網訊(通訊員楊玉清 王金龍報導)3月20日,吉木薩爾縣泉子街鎮上九戶王高峰的大棚裡非常熱鬧,摸索試種的熊掌菇終於出棚了,最大的成品菇為6.7公斤,每畝效益10萬元。  熊掌菇幼時菇型酷似熊掌而得名,王高峰從2013年夏天到今日,從發現到研究到試種到成功,歷時4年多時間,終於成為了一道集食用,藥用為一體的美味,走向了人們的餐桌。
  • 吃貨們的福利來啦!巴西櫻桃在丘北試種成功
    今年,從臺灣引進的巴西櫻桃在丘北試種成功 經過幾場春雨洗禮後,位於普者黑景區仙人洞村的嘉寶果莊園裡試種的巴西櫻桃果樹即將進入成熟期,日前,記者聞訊而來
  • 廣東:日本天價甜瓜增城試種成功
    好消息是,廣東增城荔湖街太平村諾普信田園綜合體試種成功,未來走入尋常百姓家也將不是難事。 被譽為瓜中之王、曾在日本拍賣出3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8萬元)一對的日本阿魯斯網紋瓜,在廣州市增城荔湖街太平村諾普信田園綜合體試種成功,正火熱接受預訂銷售中。
  • 非洲刺角瓜在察布查爾縣試種成功
    原來,這是非洲刺角瓜,首次在察布查爾縣試種成功,目前已迎來採摘季。  記者在楊志家的地裡看到,一大片長勢茂密的藤蔓上掛滿了非洲刺角瓜。楊志隨便摘下一個顏色泛黃的瓜,用小刀從中間切開,瓜的清香味立即撲鼻而來。他麻利地掏出瓜瓤放到碗裡,拌上蜂蜜,讓記者品嘗,味道真是不錯。「發黃的瓜已經熟了,可以食用。吃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拌蜂蜜,也可以拌辣椒麵,還可以做成果醬。」
  • 我國首批油棕樹組培苗大田試種成功
    新華社海口11月17日電(記者劉鄧)記者從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獲悉,我國首批油棕樹組培苗在海南省儋州市經過兩年大田試種,已實現100%正常開花掛果,這意味著我國油棕組織培養技術已經成熟,有望在數年內實現優質油棕樹組培苗的商業化生產應用。
  • 西藏林芝三色火焰參試種成功
    8月8日華僑城房車營地與您相約見證品鑑自火焰參從荷蘭引入我國以來,在女鐵人徐海燕的帶領下,我國多地反覆試驗種植,終於在被譽為"世界唯一一塊淨土"西藏林芝試種成功,高品質高品位的火焰參,尤其是三色火焰參的問世,開闢了火焰參在我國的新天地。
  • 第一代高產海水稻青島試種成功 形成穩定品種仍需三年
    「試種成功了!最高畝產620.95公斤!達到普通水稻的平均產量了!」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試驗基地,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專家組組長劉世平教授視頻連線遠在長沙的袁隆平院士。經過153天的精心培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青島試種的我國第一代「海水稻」,於今天下午收割、測產。
  • 一粒野生「天麻」下肚 6旬老太生命垂危
    她和記者打賭:「我吃的肯定是天麻!如果輸了請吃飯!」而此前幾個小時,她一度生命垂危。這都是因為她吃了燉在雞湯裡的「天麻」。而事實上,她吃的東西,更像是鐵棒錘一類的劇毒中藥。  胡老太太今年60多歲,是青白江人。前晚,她弄了一鍋天麻燉雞來吃。「這些天麻是去年綿陽那邊的朋友送我的,說是從山上挖的野生天麻,我平常都不咋捨得吃,這次也只選了三四塊小的來燉。」
  • 甘肅華銳藏區山旱地佔耕地八成 跟進藜麥產業冬季試種成功
    圖為甘肅武威市天祝縣冬季日光溫室裡,藜麥已近成人高度,這意味著當地在冬季試種藜麥成功。 伏潤之 攝中新網蘭州2月14日電 (記者 崔琳)春寒料峭的2月,在甘肅華銳藏區武威市天祝縣境內的日光溫室裡,原本秋季才能開花結穗的藜麥已近成人高度,這意味著當地冬季試種藜麥成功,進一步推廣後,可以為製作藜麥花卉提供原材料,每棚年可實現產值9萬元左右。該縣松山鎮阿崗灣村種植戶包貴珍,家中有五口人,昔日靠種植馬鈴薯生活,畝均收入300元左右。
  • 沒有經費也堅持研究,他創造了天麻人工栽培的歷史,藥農為他立碑塑像
    千百年來,有200餘種野生藥材人工栽培成功。其中天麻、黃連、豬苓的人工栽培與一位科學家密不可分,天麻等藥材的人工栽培成功,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使許許多多貧困的山區人民脫貧致富。這位科學家在我國中藥栽培史上可謂功莫大焉。
  • 這位花友運氣好,山上發現了「番薯根」,仔細一瞧原來是野生天麻
    這位花友運氣好,山上發現了「番薯根」,仔細一瞧原來是野生天麻戶外的植物很多,一出門就能看到許多的植物。尤其是一些小溪邊、山坡下等位置,經常能看到一些生長茂盛的野生植物。而大多數的野生植物都長得十分特別,在大自然的呵護下異常頑強。跟一般的花卉盆栽比起來,野生植物的生長力和繁殖力都是更勝一籌。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去山上找一些好看的植物,拿回家來養,輕鬆就能養出好狀態。最近天氣非常好,疫情也有所緩和。所以很多人都開始外出踏青,去呼吸下自然的空氣,去山上發掘一些不同的美。
  • 海水稻試種成功 形成穩定品種仍需三年 鹹水中種出來的水稻是不是...
    「試種成功了!最高畝產620.95公斤!達到普通水稻的平均產量了!」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試驗基地,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專家組組長劉世平教授視頻連線遠在長沙的袁隆平院士。  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野生海水稻最初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被發現,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蟲、耐鹽鹼三大特性。但野生稻普遍存在產量低、米質差等缺點,多年來相關技術難題一直難以攻克,造成現有海水稻品種無法大規模推廣種植。  今年5月,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青島國際院士港成立,由袁隆平擔任主任和首席科學家,致力於研發海水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