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華銳藏區山旱地佔耕地八成 跟進藜麥產業冬季試種成功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圖為甘肅武威市天祝縣冬季日光溫室裡,藜麥已近成人高度,這意味著當地在冬季試種藜麥成功。 伏潤之 攝

中新網蘭州2月14日電 (記者 崔琳)春寒料峭的2月,在甘肅華銳藏區武威市天祝縣境內的日光溫室裡,原本秋季才能開花結穗的藜麥已近成人高度,這意味著當地冬季試種藜麥成功,進一步推廣後,可以為製作藜麥花卉提供原材料,每棚年可實現產值9萬元左右。

該縣松山鎮阿崗灣村種植戶包貴珍,家中有五口人,昔日靠種植馬鈴薯生活,畝均收入300元左右。隨著當地藜麥產業不斷發展,包貴珍發現該產業不但能夠增加收入,還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勞動成本,比種植馬鈴薯要輕鬆很多。為此,2019年他承包了附近700畝耕地種植藜麥,當年收入就達49萬元,畝均收入700元左右。

天祝縣農技中心副主任李良斌介紹說,藜麥具有耐寒、耐旱、耐鹽鹼及耐瘠薄特性,而天祝縣逾85萬畝耕地中,山旱地佔到80%以上,土壤多為慄鈣土,疏鬆肥沃,有機質含量較高,與藜麥生物學特性十分吻合,是種植藜麥的理想之地。

為此,三年前天祝縣官方引進甘肅遠達投資集團公司,在當地南陽山移民區種植藜麥5000畝,平均畝產達150公斤,畝產值1500元,平均畝純收入1100元,較當地豌豆(畝純收入200元)畝增收入900元,2018年該縣更被(國家)食品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譽名為「中國高原藜麥之都」。

藜麥產業成為天祝縣脫貧攻堅主導產業之一。該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徐潤全介紹說,2019年以來,按照「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該縣13個鄉鎮種植藜麥6.4萬畝,65家合作社與龍頭企業籤訂藜麥訂單6.4萬畝。

在當地,有122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種植藜麥,戶均收入4萬元左右。為此,官方規劃在2020年種植藜麥10萬畝,讓全縣13個鄉鎮1萬多戶農戶通過這個產業富起來。

為發掘藜麥產品特質和潛力,提高市場知名度和佔有率,天祝縣成立了高原藜麥研究院,開展藜麥各類試驗研究。2019年11月,農業農村局在打柴溝鎮廟兒溝村冬季日光溫室試種藜麥,參試材料12個。目前,日光溫室內的藜麥已陸續成熟,標誌著冬季日光溫室種植藜麥成功。

徐潤全表示,試驗成功後一方面為藜麥加快種子繁育探索了新途徑,可通過日光溫室加代繁育,解決供種難和群眾購種成本高的問題;另一方面則為藜麥花卉製作提供原材料,每年可採收藜麥花三茬,每棚每年可實現產值9萬元左右。(完)

相關焦點

  • 海拔3600米藏區成功試種出稻穀
    在海拔超過3600米的藏區高原試種出稻穀了。10月29日,記者在甘孜州理塘縣甲窪鎮俄曲村的瑪吉阿米花園農莊看到,大棚裡試種的兩畝旱稻已穗滿枝頭,即將成熟收割。在高原種稻穀,是從未有過的嘗試。該農莊負責人丁方麗告訴記者,旱稻種植的海拔最高極限是2000米,這裡試種的旱稻基地是已知海拔最高的實驗基地。「高原旱稻種植最大的問題是氣溫,我們在大棚上特意蓋了一層『棉被』,即使棚外溫度在零下20攝氏度,棚內也能保證在10攝氏度左右。」丁方麗說,基地大棚是特意打造的,一個大棚1畝地,造價在32萬元左右,目前實驗有2個大棚。
  • 朱健康:為什麼要重視藜麥?對糧食安全有重大意義
    從各種糧食作物種類來講,藜麥儘管目前只是一個小眾作物,但具備成為新主糧的潛質;從技術來講,包括基因編輯在內的生物技術,在加快作物育種上有其獨特優勢,需要國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為什麼要重視藜麥?自從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2013年設為「國際藜麥年」之後,世界各國開始競相發展藜麥產業,藜麥也從印第安人主糧變為一種戰略資源。
  • 科技援疆 | 藜麥入疆大豐收了!上海科技在喀什大地上發芽生長
    如今,正式試種已進入第二個年頭,藜麥是否適應南疆的氣候和環境?貧困百姓種植藜麥獲得了多少收益?相關產業鏈條建設得怎麼樣?一起看看在頭茬藜麥收割和二茬播種的時節,位於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恰熱克鎮的阿瓦提村藜麥示範種植基地。
  • 浦江葉河澆灌一顆藜麥的種子,上海科技在喀什大地上發芽生長
    如今,正式試種已進入第二個年頭,藜麥是否適應南疆的氣候和環境?貧困百姓種植藜麥獲得了多少收益?相關產業鏈條建設得怎麼樣?在頭茬藜麥收割和二茬播種的時節,記者來到位於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恰熱克鎮阿瓦提村藜麥示範種植基地一探究竟。
  • 適宜於四川盆地丘陵區藜麥品種篩選
    我國自1987 年引進進行適應性栽培研究,到 2008 年山西省率先實現了藜麥的規模化種植後,藜麥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據不完全統計,2014 年全國種植面積僅 3333hm2 ,到2018 年種植面積就發展到8000hm2 。 主產區分布山西、甘肅、青海、內蒙古、吉林、河北及雲南等地。 四川起步較晚,近年在成都、阿壩、甘孜、涼山、攀枝花市等地試種藜麥也獲得初步成功。
  • 動態| 上海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研究推進喀什藜麥項目
    ,項目實施時間為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目標是在上海對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區加快高產高效耐逆作物藜麥選育與產業化。固定布局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張蘅(左一)、張慧兩位研究員就該項目經過2019年一年進展,首次實現藜麥項目在我國平原地區引種成功,首次在我國實現兩季種植的科研成果,同時就2020
  • 雲南省臺辦高度重視麗臺藜麥產業合作項目
    雲南省臺辦高度重視麗臺藜麥產業合作項目 2016年10月31日 15:1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0月31日麗江市訊 由於具有獨特的的營養價值,麗江種植的藜麥得到了臺灣及很多東南亞消費群體的肯定,在今年第5屆雲臺會上,臺灣農漁會聯合資訊中心、臺灣正點生機科技有限公司和麗江康然辣木產業有限公司三方籤訂了藜麥合作協議。
  • 頭條| 上海市科委主任張全一行考察科技援疆工作 喀什藜麥擴大種植...
    頭條 | 上海市科委主任張全一行考察科技援疆工作 喀什藜麥擴大種植及產業對接活動順利開展 2019-09-06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9犛牛乳產業發展論壇在甘南舉行 中國犛牛乳都領軍企業助力藏區...
    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扶持、資金爭取等措施,當地犛牛乳產業取得了較快發展,湧現出了以華羚乳品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犛牛乳品加工企業,犛牛乳產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甘南州經濟社會的發展。克羅埃西亞前副總理、克中友好協會主席司馬安?希莫尼奇先生作為嘉賓進行了發言,他講到: 「我們在甘南看到了甘肅保護生態和脫貧攻堅取得的巨大成就,看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努力與成果。
  • 吉木薩爾縣熊掌菇試種成功
    天山網訊(通訊員楊玉清 王金龍報導)3月20日,吉木薩爾縣泉子街鎮上九戶王高峰的大棚裡非常熱鬧,摸索試種的熊掌菇終於出棚了,最大的成品菇為6.7公斤,每畝效益10萬元。  熊掌菇幼時菇型酷似熊掌而得名,王高峰從2013年夏天到今日,從發現到研究到試種到成功,歷時4年多時間,終於成為了一道集食用,藥用為一體的美味,走向了人們的餐桌。
  • 華銳風電,風電場開發——掉隊了
    2010年遼寧省發改委與相關單位合作開展全省各地級市風電規劃編制工作,已完成鐵嶺、阜新、錦州、朝陽、丹東、瀋陽、葫蘆島、鞍山八市2011年至2020年風電發展規劃。這些年,隨著風力發電行業的快速發展,遼寧省風電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風能裝機和發電量逐年大幅增長。
  • 河北省成功舉辦「藜麥研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前沿技術」燕趙科學...
    2020年12月4日,由河北省科技廳、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國家半乾旱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辦,中國作物學會藜麥專業委員會、張家口市農科院、京津冀藜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單位協辦的「藜麥研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前沿技術」燕趙科學論壇在石家莊成功舉辦
  • 上海崇明黃紫花菜試種成功,2020年將建成20個博士農場
    其中,環形溝佔10%、田埂佔10%,水稻佔80%。周文宗坦言,此前已陸續有稻田鴨、稻田魚、稻田蝦等模式問世,但都是「外來種」。簡單說,就是稻田裡本來沒有這些東西,都是人為加進去的。比如稻田裡養鴨,到後期,鴨子不但吃蟲子,還吃稻穀,鴨子經濟效益也不算高。而鱔魚、泥鰍、田螺等原本就生長在稻田裡,對水稻的傷害相對較小。以前江南一帶種水稻,底下一掏就有很多泥鰍和鱔魚。
  • 白草莓「雪兔」試種成功
    近日,記者在海鹽縣澉浦鎮(南北湖風景區)「我家的園子」大棚看到,今年試種的白草莓「雪兔」已經成熟。據介紹,該新品種草莓於2020年9月開始試種,成熟後的「雪兔」草莓果實顏色為白色。(原標題《白草莓「雪兔」試種成功》。編輯宋彬彬)1609970474000
  • 藜麥是什麼東西?藜麥怎麼發音?什麼叫做藜麥?
    藜麥花兩性,花絮呈傘狀、穗狀、圓錐狀,藜麥種子較小,呈小圓藥片狀,直徑1.5-2毫米,千粒重1.4-3克。藜麥富含的維生素、藜麥具有高蛋白,其所含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佔83%,還是一種低果糖低葡萄糖的食物能在糖脂代謝過程中發揮有益功效。 藜麥歷史發展 藜麥是印第安人的傳統主食,幾乎和水稻同時被馴服有著6000多年的種植和食用歷史。
  • 華銳風電泡沫破裂被指吸金騙局 成散戶鉸肉機
    5月14日,華銳風電一紙公告引發市場關注。為了挽救公司頹勢,自資本市場走上前臺擔任公司董事長、代理總裁的「資本大佬」尉文淵宣布辭去公司一切職務。這標誌著8個月前掌舵華銳風電的尉文淵,挽救華銳風電頹勢的行動,以失敗而告終。   華銳風電從創辦到上市,如同一個精巧的布局:踩準了政策的關鍵節點,獲得飛速發展,順利IPO。
  • 耕地保護和改進佔補平衡的意見
    強化耕地保護意識,強化土地用途管制,強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堅決防止耕地佔補平衡中補充耕地數量不到位、補充耕地質量不到位的問題,堅決防止佔多補少、佔優補劣、佔水田補旱地的現象。已經確定的耕地紅線絕不能突破,已經劃定的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絕不能隨便佔用。——堅持節約優先。
  • 國家半乾旱中心突破種質資源瓶頸 推動藜麥產業發展
    10月23日,國家半乾旱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石家莊組織召開了「藜麥種質資源創新研討會」。  藜麥因其優良的營養品質和農業生態環境適應性,成為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和助力脫貧攻堅的特色優勢作物。目前,國外收集保存藜麥種質資源5000餘份,我國藜麥資源保有量約為800-1000 份,通過省、地(市)審定、認定和登記評價的新品種僅有11個,種質資源匱乏成為制約藜麥產業創新發展的瓶頸。
  • 華銳風電布局海上風電後運維市場 全力打造利潤增長點
    來源:時刻頭條風力發電是目前可再生能源領域中最為成熟、最具規模開發條件和商業化發展前景的發電方式之一,在全球電力生產結構中的佔比正在逐年上升,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其中,以海上風電為代表的全球可再生能源產業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