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康:為什麼要重視藜麥?對糧食安全有重大意義

2020-12-05 新浪財經

來源:第一財經

原標題:專訪朱健康:為什麼要重視藜麥?對糧食安全有重大意義

在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創紀錄的「十六年連豐」基礎上,近來,中央重提重視糧食安全。

8月23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表示,中國能夠實現口糧自給,但糧食安全不光是口糧,還要考慮飼料用糧。

他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既要重視各種糧食作物的作用,又要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從各種糧食作物種類來講,藜麥儘管目前只是一個小眾作物,但具備成為新主糧的潛質;從技術來講,包括基因編輯在內的生物技術,在加快作物育種上有其獨特優勢,需要國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為什麼要重視藜麥?

自從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2013年設為「國際藜麥年」之後,世界各國開始競相發展藜麥產業,藜麥也從印第安人主糧變為一種戰略資源。也正是在這時,藜麥才受到國際主流科學家重視,有關藜麥的基本生物學研究才真正開始。

受這種科學氛圍影響,2013年,朱健康也開始組建項目團隊,研究藜麥。

從食用角度來看,藜麥籽粒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於其它穀物,富含多種胺基酸,符合人體營養需求,且不含麩質,對麩質敏感人群是一個好消息;從種植角度來看,藜麥具備優良的耐逆性(耐鹽鹼、耐乾旱、耐低溫、耐貧瘠),能夠在邊際土地上種植。他說,「藜麥灌溉用水比穀物少一半,甚至三分之二,能夠節約淡水資源。而且利用的都是邊際土地,基本上不跟現在主糧爭奪土地,相當於變相增加了可利用的耕地面積。」

朱健康稱,糧食安全並不只意味著國人的口糧安全,還要考慮動物的口糧安全。因為國民生活水平提高,蛋白質消費習慣轉變,對肉蛋奶需求增加,而在畜牧養殖中所需要的飼料,其中餅粕類飼料、糧食類飼料的添加佔比達到70%~80%。飼料原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國外市場。藜麥含有高蛋白、營養均衡的屬性,在蛋白質含量和質量上堪與肉蛋奶匹敵,如果國民能夠從藜麥作物中攝入更多蛋白質,就會相應減少肉蛋奶需求,從而減緩對國外大豆、豆粕的進口,而且經由養殖業轉化蛋白質的路徑,效率顯然很低。從提供蛋白質的角度來看,藜麥雖然目前只是一個特別小眾的農作物,國內種植面積不超過20萬畝,但從其發展的勢頭來看,還是非常有潛力的。

他說,「相信在未來,藜麥會成為新晉主糧品種,但目前來看,尚有很大的距離。而且,對小麥、大米這兩種口糧,多年來,國民已經形成了相應的飲食習慣,有一定的依賴性。藜麥並不會完全取代某種主糧,只能部分替代。」

加速藜麥「5G」育種

既然要在未來成為新晉主糧,就需要有好的品種。

目前,國內的藜麥品種多為半野生種,產量較低,畝產200~300斤。「現在多數情況還是,只要有收成就不錯了。」朱健康稱,當前科研團隊的工作重點就是選育出更適合國內種植的品種。在此基礎上,運用現代育種手段,大幅度提高產量,在3~5年之內,畝產達到1000斤,這樣成為新主糧就更有底氣。

這些年來,由朱健康領銜的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藜麥項目,已經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比如,項目團隊收集了3000餘份藜麥原始種質資源,是目前除原產國外,世界最大的藜麥遺傳資源;再比如,成功實現四個「首次」——首次在平原地區規模種植、首次在黃三角東營海濱鹽鹼地種植且全生育期可鹽水灌溉、首次在新疆喀什乾旱戈壁灘種植、首次在國內一年兩季種植。

這四個「首次」,從國內的糧食安全角度來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比如,在鹽鹼地種植,為我國16億畝鹽鹼地這種重要的土地後備資源的利用,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優勢作物品種;在戈壁灘種植,每畝可節省一半以上的淡水用量,有利於我國發展節水農業;一年兩熟,畝產近千斤,能夠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基於全營養特性和天然的多種抗逆性,藜麥具備成為高蛋白全營養新主糧和優質牧草的潛力。在黃河三角洲等地方,有著大面積可作為後備耕地的鹽鹼地資源,但鹽鹼地低質土地資源和水資源供給矛盾的雙重約束,嚴重影響種植業的發展。自2019年3月份開始,藜麥項目團隊在黃三角農高區的支持下,引種試種藜麥,已確認藜麥能在鹽鹼地生長且全生育期可鹽水灌溉,並篩選出多份適合鹽鹼地種植的藜麥品系、可糧飼兼用的藜麥品系及具有大生物量的飼草藜麥品系。

朱健康表示,項目團隊希望在黃河三角洲地區,以藜麥口糧和飼草藜麥為兩個重要出口,創建類似於華為5G的藜麥種業平臺,加速藜麥的「5G」育種,通過基因組研究(Genome)、種質資源鑑定(Germplasm)、基因功能鑑定(Gene function)、基因組育種 (Genomic breeding)和基因編輯 (Gene editing),顯著加速藜麥的高產、高品質、高抗逆、低消耗育種與產業化示範,構建藜麥高產、高效、高質、高值農業模式。實現藜麥單季畝產千斤的戰略目標,打造高蛋白藜麥新主糧的生產基地。

對於藜麥的「5G」育種,他認為,雖然轉基因技術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將會發揮非常大的作用,但因為無法產業化應用,這些年來技術研發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活躍。但是即便是在日本、俄羅斯這些反對轉基因技術的國家,也在積極擁抱基因編輯技術在農作物上的應用,中國需積極出臺相應政策引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朱健康院士藜麥育種與產業化發展項目落戶齊河
    3月4日,我縣與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在德州舉行藜麥優質育種與產業化發展項目籤約儀式,這是全球首個藜麥育種與產業化發展項目。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山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商志曉,市縣領導陳勇、劉長民、馬俊昀、曲鋒等參加。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語音播報   10月1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張蘅研究組和朱健康研究組研究通過對藜麥基因組的高質量組裝和鹽泡細胞的轉錄組分析,揭示了藜麥耐鹽和高營養價值的分子機制。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是源自美洲安第斯山脈的一種假穀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近年來,全球藜麥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其種子均衡的營養組成,也是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局選定的太空人食物。
  • ...抗逆境30年,踢足球滿場奔,跑法國馬拉松喝了3瓶紅酒|專訪朱健康
    自幼習武的朱健康,在大學裡認識了一對外國夫妻,他們跟著朱健康學習中國武術,朱健康則跟他們學習英文。這對夫妻是學生物的,朱健康經常去他們的實驗室閒逛。有一次,他們在做植物抗病實驗,有細菌的植物在零攝氏度以下很快就結冰了,這樣細菌可以吸食植物的營養,而沒有細菌的植物並不會馬上結冰。就在那一刻,生物學的奧妙在朱健康面前展現了其魅力,他被深深吸引了。
  • 動態| 上海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研究推進喀什藜麥項目
    ,項目實施時間為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目標是在上海對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區加快高產高效耐逆作物藜麥選育與產業化。當前,莎車藜麥基地的備耕、整地、播種工作正在有序開展。固定布局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侯繼軍總指揮指出,藜麥作為起源於南美的傳統糧食作物,由於歷史文化原因,未曾得到足夠重視,作為一種未被充分開發利用的作物,藜麥產業的上下遊均有極大的開發空間
  • 朱健康:做科研重在解決真問題
    老師、同學勇於質疑的科學精神也讓他深受觸動,在朱健康眼中,這種純粹、求實的科學態度,特別重要。  在美工作期間,朱健康主要從事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學研究,在植物抗旱、耐鹽與耐低溫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他33歲受聘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植物科學系正教授,42歲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講,做科研關鍵是要有興趣。」朱健康說,「有興趣才願意花時間、動腦筋鑽研。
  • 藜麥是什麼東西?藜麥怎麼發音?什麼叫做藜麥?
    藜麥花兩性,花絮呈傘狀、穗狀、圓錐狀,藜麥種子較小,呈小圓藥片狀,直徑1.5-2毫米,千粒重1.4-3克。藜麥富含的維生素、藜麥具有高蛋白,其所含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佔83%,還是一種低果糖低葡萄糖的食物能在糖脂代謝過程中發揮有益功效。 藜麥歷史發展 藜麥是印第安人的傳統主食,幾乎和水稻同時被馴服有著6000多年的種植和食用歷史。
  • 朱健康 做科研重在解決真問題
    老師、同學勇於質疑的科學精神也讓他深受觸動,在朱健康眼中,這種純粹、求實的科學態度,特別重要。  在美工作期間,朱健康主要從事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學研究,在植物抗旱、耐鹽與耐低溫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他33歲受聘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植物科學系正教授,42歲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講,做科研關鍵是要有興趣。」朱健康說,「有興趣才願意花時間、動腦筋鑽研。
  • 朱健康 做科研重在解決真問題(知識分子風採)
    老師、同學勇於質疑的科學精神也讓他深受觸動,在朱健康眼中,這種純粹、求實的科學態度,特別重要。  在美工作期間,朱健康主要從事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學研究,在植物抗旱、耐鹽與耐低溫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他33歲受聘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植物科學系正教授,42歲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講,做科研關鍵是要有興趣。」朱健康說,「有興趣才願意花時間、動腦筋鑽研。
  • [校友論壇]校友朱健康:夢想是最好的「抗逆」基因(圖文)
    講座中得知,朱健康的求學、工作曾經遇到許多逆境。1967年生於安徽阜南,家境貧寒,在教育資源十分匱乏的小鎮上讀書。第一次參加高考,他的總分離當時的中專線還差3分。他不是一個分數主義者,也沒有懷著「一定要上名校」的理想,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考上大學,吃上商品糧,不給家裡添負擔」。
  • 藜麥科普之藜麥不是「麥」
    1.藜麥的果實藜麥的果實為瘦果,果實外為果皮,果皮的顏色多樣,主要有:乳白、乳黃、粉紅、橙色、褐色、紫色、黑色。
  • 雲南省臺辦高度重視麗臺藜麥產業合作項目
    雲南省臺辦高度重視麗臺藜麥產業合作項目 2016年10月31日 15:1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0月31日麗江市訊 由於具有獨特的的營養價值,麗江種植的藜麥得到了臺灣及很多東南亞消費群體的肯定,在今年第5屆雲臺會上,臺灣農漁會聯合資訊中心、臺灣正點生機科技有限公司和麗江康然辣木產業有限公司三方籤訂了藜麥合作協議。
  • 被古代印加人稱為糧食之母的藜麥的做法、藜麥在中國叫什麼呢?
    近年,有一樣食物神奇的火了起來,「如果人類去火星只能帶一種食物一定是——藜麥」、「唯一一種FAO確認的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求的單體植物」、「全營養食品」、「超級穀物」等等。藜麥和大米雖然口感上有一絲絲相似,但營養價值上藜麥已經處於碾壓級的了。藜麥含有9種很特別的胺基酸,這9種胺基酸只能依靠食物來攝取,並且大部分來源是肉類。藜麥的出現給了素食者極大的驚喜,並可以保證必須的營養來源。
  • 麥類作物的前世今生(6)——聊聊藜麥的故事(劉澤民)《科普微報》第411期
    藜麥,它屬於莧科藜亞科(而非「禾本科」, 菠菜和甜菜同屬莧科藜亞科),雙子葉植物。植株呈掃帚狀,種子為圓形藥片狀,直徑約1.5~2.5mm,藜麥,籽粒比小米稍大,比小米略輕,表皮有一層水溶性的皂角苷。由於其葉像鴨掌,因此英文名也叫Goose foot。種子顏色主要有白、紅、黑三色系。
  • 第九屆全國媒體報導沙龍|加快生物育種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31日消息,12月29日,以「加快生物育種創新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第九屆全國媒體報導沙龍成功在京舉行。本屆沙龍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導,北京科技報社主辦,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承辦。
  • 人物| 上海植物逆境中心曾愛:藜麥守望者
    經過與研究組討論後,他們通過搭建防風網,並在風沙來臨前為藜麥苗增加灌溉量等辦法逐步增加了與自然抗衡的砝碼,但每次風沙過後都會有損失,所以要不停地補種。助力傳統產業轉型 讓市民餐桌糧食升級藜麥富含的維生素、多酚、類黃酮類、皂苷和植物甾醇類物質具有多種健康功效。
  • 科技援疆 | 藜麥入疆大豐收了!上海科技在喀什大地上發芽生長
    艾散(左一)和他的鄰居們在種植點裡收藜麥藜麥,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耐鹽鹼、耐貧瘠、耐旱、耐冷,古印加人民稱其為「糧食之母」,有5000年以上的種植歷史,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與胺基酸,更是近年來備受推崇的「網紅」健康食品。
  • 浦江葉河澆灌一顆藜麥的種子,上海科技在喀什大地上發芽生長
    藜麥,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耐鹽鹼、耐貧瘠、耐旱、耐冷,古印加人民稱其為「糧食之母」,有5000年以上的種植歷史,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與胺基酸,更是近年來備受推崇的「網紅」健康食品。 當前,藜麥全球需求量約100萬噸,而全球年產量不足13萬噸,原產地的種植面積已經飽和。
  • 經濟要評:牢牢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 護航新發展
    面對新變化,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滿足居民糧食消費升級為導向,保持糧食供需相對寬鬆,提高抗禦國際國內市場波動能力,即成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應有之義,也更需要未雨綢繆。糧食安全是世界性的重大課題。
  • 爭鳴| 「地板」、「天花板」與中國糧食安全困境
    在安全的時候,常常外化為一個經濟問題、價格問題。但不安全的時候,就會立即演變成為政治問題、外交問題,甚至軍事問題。所以,對糧食安全的評估,不能僅僅是狹隘的成本、價格的視角,還必須十分重視其衍生的安全意義、政治意義、社會意義。任何負責任的國家,都不能容忍糧食安全出現一絲的裂痕。都會盡力保護本國的糧食生產主權。這是因為失去糧食安全,任何GDP、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都是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