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康 做科研重在解決真問題

2020-12-06 中國青年報

  在上海辰山植物園的西北角,有一處遠離喧囂的小天地——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逆境中心」)。逆境中心2012年成立,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植物抗逆科學與技術研發,培育抗旱、抗鹽、抗冷、抗熱、抗病高產農作物新品種為己任的科研國家隊。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異常天氣增多的情勢下,逆境中心對於農業大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逆境中心的主任,是我國「千人計劃」頂尖人才與創新團隊項目首批入選者、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上圖。本報記者趙永新攝)。為節省時間,他大多數時候住在單位的專家宿舍,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

  「做科研不能就是為發幾篇論文,必須解決真問題。」他坦誠地說,「每天我都會想:自己的工作有沒有做好?國家給了我這麼多支持,如果沒做好,我會覺得問心有愧。」

  「比起出身及名校,科學興趣更關鍵」

  30多年前的皖北小鎮上,高中生朱健康常常在課堂上打瞌睡。雖然自嘲「中學幾乎一半的課堂時間都睡過去了」,但朱健康的成績依然名列前茅。他認為效率比投入的時間長度更重要。

  朱健康出生於安徽農村,是名副其實的寒門子弟,家裡省吃儉用,供幾個孩子上學。朱健康當時的理想很簡單:考上大學,吃上商品糧,不給家裡添負擔。高考時,他以超出北大、清華錄取線的分數考入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在農大學習四年後,他沒有聽從老師保送林業土壤研究所研究生的建議,而是考了北大的生物系,因為「興趣最重要,學生物更讓人興奮。」

  之後,他到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攻讀植物學碩士,「美國的學術氛圍很好。在高校也好、研究所也好,大家關心的就是學術問題,很少關注這榮譽那榮譽、這評價那評價。」老師、同學勇於質疑的科學精神也讓他深受觸動,在朱健康眼中,這種純粹、求實的科學態度,特別重要。

  在美工作期間,朱健康主要從事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學研究,在植物抗旱、耐鹽與耐低溫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他33歲受聘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植物科學系正教授,42歲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講,做科研關鍵是要有興趣。」朱健康說,「有興趣才願意花時間、動腦筋鑽研。如果對做的事沒興趣,再苦再累也不太可能有大的突破。」

  「追求卓越、兼容並包,學術才有生命力」

  2012年,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聯手創辦逆境中心,旨在打造世界一流研究所、破解植物抗逆的基本科學原理、為培育作物新品種打基礎。當年4月,在美國科學界如日中天的朱健康回國,出任逆境中心主任。

  「『我們要把逆境中心建設成世界一流的研究機構』——我聽完後感覺熱血沸騰。」在讀博士何力2012年9月考到逆境中心讀研,他至今記得朱健康在新生見面會上的講話。「這裡的氛圍可以說非常好,也可以說非常不好。」何力說,在實驗室裡,大家互相都在比著,生怕落後於別人,會有一定壓力。

  朱健康的助研陸鈺明說,實驗室晚上11點一定有人,「不是被誰強迫,大家都是自願的。」

  在朱健康心中,國際一流的研究所不僅要能培養出一流的學生,還要把世界各地的一流人才引進來。「過去多少年,我們在國外給別人打工。現在中國的實力強大了,也可以給別人提供好的平臺,大家合作解決科學難題。」朱健康說。

  如今,逆境中心有一半的課題組長是來自海外的非華裔科學家,不同的思維方式在這裡碰撞交叉、兼容並蓄。「文化、教育背景不同,思維方式和學術觀點也往往不同。大家帶著不同的想法互相交流,學術才更有多樣性、更有生命力。」朱健康說。

  「做科學,取得真正進步才是最重要的」

  在前不久逆境中心舉辦的成立5周年學術研討會上,朱健康與多位國內同行就「如何避免『論文論英雄』」和「應該做什麼樣的科學研究」等問題同臺交流,在與會的學者、學生中引發熱烈反響。

  「論文只是科研的副產品,我們不能再被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牽著鼻子走了。」朱健康說,「對做科學的人來說,有沒有取得真正進步、有沒有做出實質貢獻才是最重要的。好的東西也許大家現在不關注,但10年、20年後一定會成為經典。」

  在朱健康的倡導下,逆境中心拋開論文篇數、影響因子、榮譽稱號等外在評判標籤,只關注科研工作的好壞。博士在讀的何力至今還沒有第一作者的文章,目前有一篇已經寫了很久,還沒有投出去。何力說:「朱老師是特別嚴謹、追求完美的人,只要他覺得有一丁點兒不妥,就要求我們解決。這樣的經歷很痛苦,但終極目標還是要解決科學問題。」

  成立5年來,逆境中心聚焦基礎研發和轉化應用,在新機制、新技術上取得多項突破,讓國際同行刮目相看——

  發現分散式的植物脅迫感應機制。此前科學家們只在細胞膜上尋找逆境脅迫感受器,朱健康團隊則發現,細胞壁、葉綠體、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過氧化物酶體等都存在著各種逆境脅迫的感受器。該發現顛覆了傳統認知,從而引導科學家拓展視野、發現更多關鍵的脅迫感受器,將對該領域的快速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提出植物DNA甲基化水平平衡器這一新概念。DNA甲基化是調控生長發育和環境應答的重要因子,它就像是一個表觀遺傳的「溫度計」,可對生物體生長發育和逆境應答精準調控,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發揮跨學科優勢,發明抗逆技術、新產品。他們通過化學學科知識體系篩選到能提高植物抗旱性的小分子化合物AM1,具有穩定、高效、使用靈活簡單、成本低、通用性強等明顯優勢,短期內持續噴施就可提高作物的存活率;利用遺傳學的技術與方法增強植物抗逆的受體基因,再結合小分子化合物方法,可使植物的抗逆性更上層樓。

  提出耐逆作物可高產優質化的育種新理念。一般而言,植物的抗逆性與高產優質難以兼得,逆境中心的研究則發現,藜麥、苦蕎、糜子等作物既有抗旱性又耐貧瘠,同時又具有營養均衡的特點。這一育種新理念為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此外,逆境中心在植物抗逆生物技術開發和應用方面也成績斐然:建立了一項通用、高效地鑑定蛋白激酶底物的新技術,實現了CRISPR/Cas9基因組定點編輯系統在植物基因組中的高效編輯,利用改進的CRISPR/Cas9系統高效和特異性地實現單鹼基改變,利用雙生病毒載體系統實現CRISPR/Cas9對水稻內源基因的高效定向敲入……這些新技術將成為推動植物科學未來發展的「利器」。

  說到未來發展,朱健康眼中閃光:「做重要的工作、實現大目標,需要很多人一起長期努力。我希望帶領這個團隊奔著一個方向持續努力,把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做出來。」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04日 04 版)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朱健康:做科研重在解決真問題
    「做科研不能就是為發幾篇論文,必須解決真問題。」他坦誠地說,「每天我都會想:自己的工作有沒有做好?國家給了我這麼多支持,如果沒做好,我會覺得問心有愧。」  「比起出身及名校,科學興趣更關鍵」  30多年前的皖北小鎮上,高中生朱健康常常在課堂上打瞌睡。
  • 朱健康 做科研重在解決真問題(知識分子風採)
    「做科研不能就是為發幾篇論文,必須解決真問題。」他坦誠地說,「每天我都會想:自己的工作有沒有做好?國家給了我這麼多支持,如果沒做好,我會覺得問心有愧。」  「比起出身及名校,科學興趣更關鍵」  30多年前的皖北小鎮上,高中生朱健康常常在課堂上打瞌睡。雖然自嘲「中學幾乎一半的課堂時間都睡過去了」,但朱健康的成績依然名列前茅。
  • ...抗逆境30年,踢足球滿場奔,跑法國馬拉松喝了3瓶紅酒|專訪朱健康
    自幼習武的朱健康,在大學裡認識了一對外國夫妻,他們跟著朱健康學習中國武術,朱健康則跟他們學習英文。這對夫妻是學生物的,朱健康經常去他們的實驗室閒逛。有一次,他們在做植物抗病實驗,有細菌的植物在零攝氏度以下很快就結冰了,這樣細菌可以吸食植物的營養,而沒有細菌的植物並不會馬上結冰。就在那一刻,生物學的奧妙在朱健康面前展現了其魅力,他被深深吸引了。
  • 朱健康:從高考落榜者到美國科學院院士
    4月28日,這位享譽世界的植物生物學家來到上海,在5位部級領導的陪同下為他的國內科研基地揭牌,全面啟動在中國的科研之路。  此前的兩天,在中國科學院院部大樓,這個引進他作為國內首批「千人計劃」頂尖人才被引進的地方,朱健康接受了多家中央媒體的集體採訪。等領導走後,他頓了頓,經一旁的提醒才坐了下來,接著是近20秒的冷場。
  • [校友論壇]校友朱健康:夢想是最好的「抗逆」基因(圖文)
    這也是我校校友、美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學領軍科學家朱健康致力研究的問題之一。6月18日,朱健康做客名家論壇,用親身經歷告訴學弟學妹們:如同植物一樣,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逆境無處不在,對於人來講,夢想就是最好的抗逆基因。
  • 朱健康院士藜麥育種與產業化發展項目落戶齊河
    他指出,齊河是傳統農業大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具有良好的農業發展基礎,朱健康院士作為國際著名的植物生物學家,多年來圍繞植物逆境生物學取得了重大創新成果。此次籤約項目,必將有力地加快齊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新的動力。
  • 李寬端會見朱健康一行
    東營網訊  11月24日下午,市委書記李寬端在東營賓館會見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一行朱健康院士是國際著名的植物生物學家,在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希望進一步加強溝通交流,在耐鹽鹼植物和種植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朱健康介紹了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學研究情況。他表示,將立足東營實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東營現代農業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 ...廳舉辦科技創新學習講座——朱健康院士講述「基因編輯研究進展」
    12月8日下午,海南省科學技術廳在三樓會議室舉辦科技創新學習講座,會議由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國章成主持,邀請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院士講述以「基因編輯研究進展」為主題的學習講座。(講座現場)朱健康院士首先講述了他的科研方向,植物基因組編輯是其研究團隊的重點研究領域,並成功運用基因編輯技術在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上創製新種質,近幾年來獲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科研進展。朱健康院士表示,海南是作物育種繁種的天堂,又恰逢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的大好時機,希望南繁與海南要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打造國家熱帶科學中心。
  • 美國科學院朱健康院士來我校就雜糧研究開展合作交流
    7月20日,國際著名植物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普渡大學教授、首批「人才項目專家」入選者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率科研團隊來農學院考察。朱健康院士察看糜子穗部性狀  座談前,副校長吳普特、校長助理廖允成接見了朱健康院士一行。
  • 朱健康團隊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研究中獲進展
    植物基因組編輯是朱健康研究組的重點研究領域,近年來獲得了一系列的進展。作為該領域的難題,片段的靶向敲入和替換是科研人員的重要研究目標,並圍繞這一目標努力。在建立了病毒介導的同源重組(HDR)和各類單鹼基編輯技術等多種方法的同時,科研人員開始嘗試在供體DNA片段上尋找突破點,以克服現有方法效率低、應用範圍窄等缺陷。
  • ...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
    原標題:●2021年經濟運行合理區間應是在需求不足的矛盾得到不斷克服的背景下,供求總量向著平衡方向發展 ●只有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才能在變局中站穩腳跟,育先機、開新局 ●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長期增長動力以高質量發展開好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談2021
  • 瞭望丨中國科學院院士 呂達仁:發掘科研真問題
    複雜局勢下,發掘真正科學問題、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是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機遇的關鍵。    「我們的科研絕不是自我欣賞、自娛自樂,而是要用國家的錢產生科研效果,產生技術能力,使科技創新為中國經濟騰飛作出貢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呂達仁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時說。
  • 中國農業大學傑出校友朱健康勉勵青年學子
    首頁 » 人物 » 中國農業大學傑出校友朱健康勉勵青年學子 中國農業大學傑出校友朱健康勉勵青年學子 來源:中國農業大學
  • 您的科研問題在非編碼RNA學術研討會中解決了嗎
    本屆非編碼RNA學術研討會不僅吸引了眾多高校、醫院及科研單位人員參與交流學習,還有不少生物技術服務商參展,其中廣州伯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應邀參展了本次會議,是本會議的金牌贊助商。會議期間,嘉賓們除了分享自己非編碼RNA研究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一起探討了在科研中遇到的問題與交流科研技術方法。
  • 朱健康:為什麼要重視藜麥?對糧食安全有重大意義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專訪朱健康:為什麼要重視藜麥?對糧食安全有重大意義在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創紀錄的「十六年連豐」基礎上,近來,中央重提重視糧食安全。受這種科學氛圍影響,2013年,朱健康也開始組建項目團隊,研究藜麥。從食用角度來看,藜麥籽粒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於其它穀物,富含多種胺基酸,符合人體營養需求,且不含麩質,對麩質敏感人群是一個好消息;從種植角度來看,藜麥具備優良的耐逆性(耐鹽鹼、耐乾旱、耐低溫、耐貧瘠),能夠在邊際土地上種植。
  • 瞭望|科研真問題從何而來——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呂達仁
    複雜局勢下,發掘真正科學問題、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是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機遇的關鍵。「我們的科研絕不是自我欣賞、自娛自樂,而是要用國家的錢產生科研效果,產生技術能力,使科技創新為中國經濟騰飛作出貢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呂達仁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時說。
  • 朱健康團隊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植物基因組編輯是朱健康實驗室的重點研究領域朱健康課題組通過嘗試,發現將供體片段同時進行硫代修飾和磷酸化修飾後,能極大地增強CRISPR/Cas9引導的靶向敲入效率(圖1)。他們先後在14個基因位點上成功靶向敲入了各類調控元件,包括翻譯增強子、轉錄調控元件,甚至整個啟動子,供體片段最長達2049bp。
  • 朱健康院士miRNA研究成果刊登國際期刊
    朱健康院士miRNA研究成果刊登國際期刊 來源:生物通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08   今日/總瀏覽:1/2620 著名學者、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朱健康院士帶領的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