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呂達仁
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說到底是基礎理論研究沒跟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
無論是集體做項目還是個人搞科研,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絕不意味著「湊熱鬧」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扈永順 實習生 關鬱凡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處於生產力大變革、大發展、大躍升的新階段。複雜局勢下,發掘真正科學問題、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是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機遇的關鍵。
「我們的科研絕不是自我欣賞、自娛自樂,而是要用國家的錢產生科研效果,產生技術能力,使科技創新為中國經濟騰飛作出貢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呂達仁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時說。
他認為,現在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科研選題更需要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導向出發,這有利於聚焦國家急迫需求和長遠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有利於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打破國外封鎖壟斷,最終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保障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
科研問題要從國家重大需求中提煉
《瞭望》:「卡脖子」問題的存在,對科研人員發掘科研問題有什麼啟示?
呂達仁: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面前,我們仍然面臨重大科技瓶頸,一些「卡脖子」技術帶來的影響顯而易見,我們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格局並沒有根本改變。
這是因為,長久以來我們對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的科研有所忽略,沒有將這一導向從總體上加以把握倡導和實質安排,使之變成一個長遠的、基礎的、穩定的科研原則。
這是由我國當時的國情決定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經濟發展。這種以市場換技術、實行「拿來主義」的方式,很難形成強大的原創能力,難以解決自身發展中遇到的關鍵核心問題,先進科技在促進國家發展中所佔的比重並不高。
加之在科技管理領域出現的急功近利,導致對重大需求解決方案缺乏全面系統的思考。「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評價導向,破壞了科研風氣,使科研人員不願意坐冷板凳,只想用「短平快」的方式多出所謂的科研成果。這些都使科研人員對科研問題的發掘往往不是以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為主要目的。
現在,我們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需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瞭望》:在科研工作中,你是怎樣從國家重大需求出發探尋科研課題的?
呂達仁:大氣科學是地球科學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應用物理學的一部分。作為一門觀測和實驗學科,它既有明顯的基礎性,又有強烈的現實應用性。從應用性看,大氣科學關係國計民生。首先,天氣氣候是控制人類經濟、社會乃至軍事活動的基本因素,將不測風雲變為可測風雲,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應用性。
其次,大氣是人類活動不可避免的介質。人們要進行空間活動,包括航天、航空、通訊、導航、測天等一系列活動,就必須要了解大氣的特性。第三,大氣並非一種取之不盡的資源。大氣對排放的汙染物的清潔能力十分有限,人們必須謹慎對待全球性環境問題。因此,了解、預測和改造大氣是大氣科學的三重應用目標。
我個人研究方向的轉變,就與服務於國家重大需求密切相關。研究生初入學時,我的專業方向是雲物理學,著重研究雲與降水粒子的增長與演化。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研究,我已經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取得階段性進展,我的導師顧震潮先生卻建議我改變研究方向,從雲霧物理轉向射電氣象(或稱大氣射電學)。後來我了解到,那時,顧震潮先生和一批青年骨幹學者認識到,單獨的雲霧物理已經遠不能滿足當時國際學術前沿和國民經濟國防對大氣物理學科的需求,為滿足國家發展需要,擴展研究方向刻不容緩。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服務於國家需要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這給我的啟發就是,真正的科研問題,是要從國家的重大需求中去提煉的。我早期主持完成的中國第一臺自主開發的平流層大氣晴空探測雷達,神舟三號飛船中的「地球環境監測分系統」等項目,看似與國計民生領域沒有直接關係,但最終都會在實際生活中產生應用。
近年,我參與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中科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目的就是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數據、科學知識和技術支撐,包括對中國碳排放的數量、來源、趨勢及預期減排強度等,進行定量測算。這一專項相關成果已經開始為國家決策所應用,並為我國參與氣候談判提供了一系列科學技術上的支持和有價值的建議。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絕不意味著「湊熱鬧」
《瞭望》:科研人員應該通過什麼方式發現需求和真問題,從而建立需求庫、問題庫?
呂達仁:科研人員首先要明確哪些是我們真正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建立重大科技項目需求清單。
項目需求一方面來自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國防建設方面對科技力量提出的需求;另一方面,需求清單應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個領域去發掘創建。科技界應以「四個面向」為原則,綜合考慮當前國家戰略需求和未來發展願景,加強對關係根本和全局的科學問題的研究部署,有效識別科技創新戰略重點領域和優先發展技術清單,篩選當前和未來符合國家發展重大需求的研究領域,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和「卡脖子」的地方建立需求庫。
有了需求清單,就要從中凝練出科學問題,不同的需求能夠提煉出不同的問題,因此要根據不同的需求分類設定問題。例如晶片是我們的「卡脖子」問題,我們把對晶片的需求變成問題,首先就要解決光刻機這個大問題,其中又可細分為材料、工藝等小問題,對每個問題細化,列出問題清單,也就是問題庫。
《瞭望》:科研問題往往是一個複雜問題,需要團隊合作解決。那麼在多團隊合作中,對項目帶頭人有什麼樣的要求?
呂達仁:現在很多科研項目都需要多學科、多團隊參與完成。由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研製成功的一套「多波段多大氣成分主被動綜合探測系統(APSOS)」,就有其他六家科研單位共同參與,如何溝通協調非常重要。
首先,項目牽頭人必須要有足夠的知識水平。選拔和培育一批具備專業領域知識的人才隊伍,提升其在研究需求凝練、優先領域選擇、技術方向確定方面的專業能力非常重要。
其次,項目帶頭人要有謙虛、平等待人的品質,這對大的戰略性項目來說尤為重要。項目帶頭人不能被「帽子」禁錮,產生排他心理,擁有謙和開放包容的心態對帶頭做大項目的專家來說非常重要。
再者,項目帶頭人要有駕馭全局的能力,除了能夠把項目參與人員攏在一起形成合力,還要能發現人才、培養人才。華羅庚是數學家,也是中科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就是他把陳景潤發掘出來的。那是在北京召開數學研究會的時候。有一天,華羅庚收到了當時還是普通中學青年教師陳景潤的來信。信的大意是:我讀了你寫的《堆壘素數論》,可是經過反覆核算,發現有一個問題的計算錯了。華羅庚讀完信,翻開書來看,果然有錯。華羅庚對陳景潤大加讚賞,並在數學研究會上讀了這封信,還把陳景潤請來參加會議。就這樣,華羅庚從自己的錯誤中發現了一個難得的人才。
現在科研領域很多人在追逐「熱點」,這是能夠出名、出成果的有效途徑。但要明確的是,無論是集體做項目還是個人搞科研,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絕不意味著「湊熱鬧」。我始終告訴我的學生,要做自己追求的有意義有興趣的事,自信前行,一定能獲得內心滿足,獲得推進社會和人類進步的成果和成就。
位於西藏羊八井的「多波段多大氣成分主被動綜合探測系統(APSOS)」 程學武攝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
《瞭望》: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科學研究應該從哪些方面發力?
呂達仁:凝練出的科學問題,很多都需要從基礎研究上尋找解決方案。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就開始研究氣溶膠粒子光散射、吸收問題,最早提出了消光—小角散射綜合反演大氣氣溶膠粒子譜的原理。對於這個問題的研究方法和推演模式都屬於國際前沿,我也是從興趣和前沿角度出發展開的研究,這在當時看似乎沒有多大用處。
後來空氣汙染加劇,霧霾開始出現。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霾是空氣中的灰塵、硫酸鹽、硝酸鹽等顆粒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的視覺障礙。PM2.5就是直徑非常大的氣溶膠粒子。要解決霧和霾問題,還要回到大氣氣溶膠粒子譜的原理。我們之前的研究為多年後環境問題專家治理研究大氣汙染提供了建議和幫助。這也說明前沿探索、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雖然取得顯著進步,但同國際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說到底是基礎理論研究沒跟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我們要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明確我國基礎研究領域方向和發展目標,在關鍵零部件方面加強科技攻關,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久久為功,不斷堅持。並且通過基礎研究聚集科研人才,從而推動基礎研究向產業轉移轉化,加快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進程,推進我國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瞭望》: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做科研,還需要配套形成什麼樣的科技治理體系?
呂達仁:要創造有利於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做科研的良好生態,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激勵機制,鼓勵廣大科研人員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讓科學家能潛心搞研究。
一方面,要有分類評價體系。我們做大氣研究,沒有現成的雷達等實驗設備,就要靠我們自己做,但對我們的評價依據不是做出來的雷達,而是要評價我們通過雷達獲得數據後的分析結果,這就不夠合理,應該分階段、分類評價。一些其他領域的評價也存在類似問題。
另一方面,科技主管部門不能對科研人員管得太死、管理層次不能過多。科技主管部門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應該強調目標導向和成果導向,以集成性、系統性成果作為考核方向,其承擔的是總體管理的責任,而不是設置各種匯報會、評審會,進行碎片化的過程管理,這樣容易出現外行指導內行、消耗科研人員精力的情況。
因此,應該充分賦予科技人員科研項目管理權,激發科研人員活力,提高項目承擔單位的協同創新能力,形成推動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