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 高松:頂天立地 厚培引領...

2021-01-08 新華社客戶端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鄭天虹 ◇通過科教協同、校企(政)協同、學科協同、國際協同,華工已逐步形成了強化創新、創業、創造型人才培養的「華工模式」  ◇華工爭創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思路是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生同進  ◇現在學校仍然堅持派出科技特派員深入產業一線,2008年以來累計已派出1410餘人次,數量居全國高校首位

  上世紀90年代,珠三角近60%的企業負責人或技術核心骨幹出自華南理工大學(下稱華工)。比如,當時我國彩電行業的「三巨頭」:TCL總裁李東生、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康佳集團前總裁陳偉榮。    如今,由華工校友創辦和領導的上市企業達近百家,且每年留在廣東就業、創業和深造的畢業生佔到總畢業生數量的80%以上。    一所高校對區域發展支撐如此之強,在全國都不多見。這背後藏著怎樣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經驗?為此,《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進華工,深度專訪該校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松。    高松表示,世界上不少著名城市總是活躍著一批一流大學,一流大學也總能對城市發展起到極大的支撐引領作用,比如史丹福大學與矽谷,加利福尼亞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與舊金山,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與波士頓等。華南理工大學爭創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思路就是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生同進。    協同創新引領區域發展    《瞭望》:華工對區域發展的深度融合和高度支撐基於怎樣的辦學理念?    高松:學校始終堅持一個辦學理念,那就是融入發展促發展,即立足廣東,輻射全國,通過支撐廣東,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在服務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在貢獻過程中謀求長遠發展。    這個理念形成於上個世紀,後不斷豐富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學校還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開啟部省共建與聯合辦學。這一模式後來在全國快速發展,有力提升了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    《瞭望》:校地深度融合對華工的科研產生了什麼積極作用?    高松:這不僅讓華工在科技方面形成了協同創新特色,還有力支撐學校擔起引領地方創新發展之責。    上世紀80年代的說法「星期六工程師」,就有華工老師的身影。當時很多企業缺乏技術人才,華工的很多老師周六就騎車到企業幫他們解決技術問題,這就形成學校產學研做得比較強、比較好的傳統和基礎。現在學校仍然堅持派出科技特派員深入產業一線,2008年以來累計已派出1410餘人次,數量居全國高校首位。    《瞭望》:作為當今科技創新的新範式,華工在協同創新方面有哪些特點?    高松:華工在協同創新方面始終堅持「頂天立地」。    「頂天」強調要擔當起為國家戰略服務的使命。重在以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為導向,協同校內外優質資源,開展重大原始創新和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目前學校有國家級科研平臺28個、省部級科研平臺197個,數量居全國前列、廣東省第一。依託這些平臺,學校組建團隊,承接重大項目,也產出了重大成果。例如由院士領銜的國家分子聚集發光基礎科學中心,開展了聚集誘導發光(AIE)的原創性研究,發現了分子發光新現象,引發了發光材料分子研究領域的深刻變化。    「立地」側重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主動推動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關鍵技術突破轉變為先進生產力。2015年出臺的《華南理工大學服務創新驅動發展、進一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簡稱「華工十條」,最高可將承擔轉化類項目收益的95%獎勵給科技成果完成人及其團隊,有力激發了科研團隊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學校還積極推進區域創新載體建設,形成了以廣州為創新源頭、沿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重點布局的「五院一園」協同創新體系,有效推動了國家重大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前沿需求與學校科技成果的有效對接。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一系列政策和資源支撐下,學校與行業龍頭企業已共建100多個校企研發中心,承擔的企業委託項目超14000項,總經費超50億元。2018年和2019年,學校科技成果轉化金額均超11億元。    有兩個例子可以具象反映學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成果。一是學校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李遠清教授團隊,將「腦機協同」技術估值3600多萬元,與科大訊飛共創「腦控」科技公司,實現意識檢測與輔助診斷腦機交互系統等技術產品化,促進人工智慧與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融合。二是土木與交通學院青年教師虞將苗教授團隊,將自主研發的高韌超薄磨耗層路面技術估值3500多萬元,與社會投資合辦華運通達(廣東)道路科技有限公司。該技術體系在全國12個省市得到推廣,包括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通道等工程,累計已實施超過500萬平方米。該技術作為廣東高校的唯一代表、全國高校的12項之一,入選2019年全國雙創周主會場展示。    科技成果轉化背後是專利技術的轉移。多年來,學校專利獎數量、專利技術實施轉化率均排名全國高校前列,企業委託科研項目數和經費數、科技成果應用轉化率穩居全國高校前三,形成了強大的科研成果轉化能力,這些成果很大一部分在廣東轉化落地,支撐了廣東的經濟高質量發展。    協同育人厚培「三創型」人才    《瞭望》:你怎麼看這種產學研協同對高校人才培養的作用和影響?    高松:其實華工在產學研協同方面具備的傳統和優勢,讓它很早就對培養創新型人才有了共識。早在1999年,學校就提出「三創型」人才培養目標,即創新、創業、創造。現如今有超過60%的本科生在校期間至少參加過一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或一次學科競賽。學生的學科競賽成績也相當突出,比如,在2020年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交叉學科建模競賽(MCM/ICM)中,華工學子取得世界第一的好成績;在前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中,華工也取得5金14銀3銅的成績,獲金獎數量位居華南地區高校首位。2020年,學校又成為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承辦高校。    《瞭望》:請具體談談華工如何培養「三創型」人才。    高松:事實上,通過探索協同育人機制,華工已逐步形成了強化「三創型」人才培養的「華工模式」,具體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推進科研與教學深度融合,深化科教協同育人。課堂教學、實驗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而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或科研訓練同樣是一條有效途徑。學校打通科研和教學資源,將科研平臺全面向本科生開放,通過強化科研滲透教學、強化平臺建設支撐人才培養、強化課題研究驅動高質量學習,讓人才在科研和教學統一中得到培養。大家知道,世博會中國館是華工何鏡堂大師團隊設計的,但很少人知道「中國紅」的設計理念是當時團隊的一個學生提出來的。學校從2009年起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聯合組建「基因組科學創新班」,這個班的學生迄今已有99人次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81篇署名論文。學校有兩個學生團隊獲得「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稱號。    二是主動對接企業和地方創新發展需求,深化校企(政)協同育人。學校在多個專業推進實施國家級卓越系列人才培養計劃,組建「南航創新班」「滙豐金融科技精英班」等校企聯合培養創新班,目前每屆參與卓越計劃的學生約700人。同時,通過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學校藉助地方資源獲得了教師開展科研攻關機會和學生創新實踐教學機會。比如前面提到的科技特派員,他們帶著學生助理直接下到企業一線,在服務企業技術創新的同時,強化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訓練和「三創」能力培養,目前已有超過1萬名學生參與這項工作。又如港珠澳大橋,也有56位華工研究生直接參與了大橋建設。    三是加強新工科、新理科、新文科建設,深化學科協同育人。華工通過升級改造傳統專業、打造一批學科交叉專業,力求滿足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對創新創業人才的新需求。如醫學影像學專業通過工學+醫學的學科交叉,培養具有醫工結合特色和一定科研發展潛能的醫學影像診斷人才;信息與互動設計實驗班以1+3模式為框架,通過工程+藝術+創新實踐的課程群,實現了工學+藝術的學科交叉培養。    四是應對全球競爭趨勢,深化國際協同育人。華工還依託中美創新學院、中法工程師學院、中澳學院、先進材料國際化示範學院以及全英專業,成建制地培養國際化人才。積極拓展本科生海外學習交流項目,每年派出約1700名學生參加,學生的卓越表現獲得合作高校和教授的高度讚賞。    培養引領未來的人    《瞭望》:爭創「雙一流」是當前國內高水平大學的共同追求,華工在這方面如何發力?    高松:當前,國家發展對一流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的人,已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共識,也成為中國高校建設「雙一流」的題中之義。華工作為國內高水平大學之一,正致力於擔當好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的使命。    為此,學校於2019年正式發布《新工科F計劃》,提出要培養面向未來的,具有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這三項基本能力的「三創型」工科領軍人才。    為支撐這一培養目標,學校在廣州國際校區規劃了10個新工科學院,這些新的學院和專業更多是跨學科的,跟現在、未來的一些產業密切結合,比如目前已成立的四個學院,分別是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還有微電子學院。    將來,學校還要進一步加強基礎學科建設,特別是數學方面的教育研究;進一步推動跨學科學習,促進學科交叉融合;還要提供更好的環境,吸引全球最優秀的師資來華工上課,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成為能夠引領未來的人,更好地傳承文明,引領中國和世界未來發展,為國家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應有貢獻。    《瞭望》:2017年華工與教育部、廣東省、廣州市四方共建的廣州國際校區,是支撐廣東創新驅動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手筆,海內外高度關注。請介紹一下廣州國際校區的定位、亮點和目前的進展。    高松:廣州國際校區的定位是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探索的試驗田和未來工科領軍人才培養的示範區,它除了傳承原有兩個校區的辦學理念外,在管理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上都有新探索。    一方面,廣州國際校區遵循「以我為主、國際協同、服務國家、臻至一流」的理念,讓每個學院和世界一流大學的相應學院和學科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合作。課堂教學採用小班化、全英文授課的探究式教學,課外教育採取「現代書院制+全程導師制」,全面助推學生成長成才。另一方面,借鑑國際經驗並結合中國國情和本校實際制定並實施「預聘—長聘」制度,吸引全球優秀人才來華工任教。    目前,華工廣州國際校區正在打造全球工科高精尖缺人才匯集高地、新工科領軍人才培養高地、平等互鑑國際合作教育示範高地、戰略新興產業領域科學研究高地、高端科技前沿原創成果轉化高地、開放共商共贏共享創新創造創業高地等六個高地。這六個高地基本概括了新校區在人才引培、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創新創業等方面領先傳統大學校區的獨特優勢和亮點。

相關焦點

  • 華南理工聯合創辦一本新的國際期刊,院士任主編
    據華南理工大學官微2月14日消息,由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大灣區華南理工大學聚集誘導發光高等研究院(簡稱AIE高等研究院)和Wiley出版集團合辦期刊Aggregate
  • 華南理工大學承辦「第五屆全國發育生物學大會」
    本次大會由中國動物學會、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遺傳學會主辦,華南理工大學承辦。大會開幕式由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張文清教授和大會主席、清華大學孟安明院士主持,華南理工大學高松校長出席並致辭。華南理工大學校長高松在致辭中表示:「希望以此次大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華南理工與各兄弟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醫學與生命科學的發展,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建設科技強國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 紀念徐光憲院士誕辰100周年研討會在上虞舉行
    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院士誕辰100周年之際,11月7日,紀念徐光憲院士誕辰100周年研討會在上虞舉行。
  • 華南理工大學:2020年招生6700人,不出國門享受國際化教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7月23日,記者從華南理工大學獲悉,2020年該校全國招生計劃總數6700人,總體規模與上年持平。因取消自主招生,各省計劃原則上均較2019年增加或持平。據介紹,華南理工大學今年繼續實行專業類招生,共58個專業或專業類(67個方向)進行高考招生,其中包括20個專業類。
  • 近3年來,59所「雙一流」大學校長換屆,院士佔3成,僅3名女校長!
    10月以來,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央戲劇學院等多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迎來了自己的新校長。而梳理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的數據可以發現,3年間已有59所「雙一流」高校完成了校長的更替,也出現了多次「密集換帥」,其中2017年12月最多,有7所高校新校長上任。
  • 華南理工教授當選波蘭科學院外籍院士—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日前,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孫大文以最高票數當選波蘭科學院外籍院士。
  • 華南理工大學孫大文院士綜述闡述植物激素在果蔬採後貯藏期內研究
    原標題:華南理工大學孫大文院士最新綜述系統闡述植物激素在果蔬採後貯藏期內應用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日前,華南理工大學孫大文院士在食品領域國際頂級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IF = 7.862)在線發表題為「Phytohormones
  • 華南理工大學進入ESI農業科學領域全球前千分之一
    同時,又緊貼學科特點和時代需要,在不同的方向重點發力,發展出各自鮮明的特色以及「頂天立地、聚才育人」的頂端學科布局。  化學學科「頂天」發展,原創性成果引領全球科學界。化學是華南理工大學傳統優勢學科,不斷取得引領性原創成果。
  • 如何看待原華東理工大學校長錢旭紅院士出任華東師範大學校長?
    2018年1月,坐落於上海市的師範名校華東師範大學迎來了新任校長。新任校長為原華東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教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任命是在前任校長高升上海市副市長將近半年之後,經過千挑萬選方才塵埃落定。那麼新任校長是何許人也?為什麼會選擇一位理工教授出任師範院校校長呢?我們來一探究竟: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龍騰校友當選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人民網莫斯科11月27日電,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官方網站公布了新當選外籍院士人員名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龍騰(8406)校友當選「信息系統、計算與電子工程、通信與電信」學部外籍院士。龍騰(8406),工學博士、教授,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1989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學士學位,1995年在北京理工大學獲博士學位。1995年3月參加工作,2008年12月任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院長,2016年6月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助理,2018年1月任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 溫籍院士滕錦光獲委任為香港理工大學下任校長
    滕錦光 來源香港理工大學官網3月26日,香港理工大學在其官網宣布,溫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滕錦光獲委任為香港理工大學下任校長,任期自2019年7月1日起生效。據了解,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在當天的會議上宣布了這一決定。當天,滕錦光教授還與該校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和暫任校長陳正豪教授一同會見教職員及學生代表,分享他對理大的願景及回應與會者的提問。香港理工大學方面透露,滕錦光表示未來將致力提升該校在香港乃至世界的學術聲譽和影響力,爭取在多個學術領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並且強化新興領域包括機械人和人工智慧等方面的教育和科研工作。
  • 科學網—中國工程科技論壇聚焦生物質資源高值化利用技術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盧慶雷)12月2日,「第271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輕工領域生物質資源高值化利用技術」在華南理工大學召開
  • 河北大學校長康樂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近日,從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獲悉,河北大學校長康樂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成為該機構有機體和進化生物學(Organismic & evolutionary biology)學科組成員。康樂院士長期從事生態基因組學研究,是國際上生態基因學研究的領銜科學家,在飛蝗基因組學、表型可塑性和行為遺傳和表觀遺傳調控領域做出了突出成績。
  • 吉林大學新校長張希院士:難忘母校恩情,或帶領吉大崛起!
    吉林大學「換帥」,迎回院士校友。今天上午,張希在吉林大學教師幹部大會上發表就任校長講話。中共中央組織部在吉林大學宣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的任命決定,張希任吉林大學校長。由此一來,我國一流大學又多了一名化學「出身」校長。吉林大學現任黨委書記、校長也均帶有「清華背景」。而吉林大學前任校長李元元教授此前已轉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 瞭望丨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傳承「延安根軍工魂...
    這就是北京理工大學(下稱「北理工」)。    八十載崢嶸歲月,這所大學將「延安根、軍工魂」融入辦學血液,在傳承愛國奉獻、勇攀高峰精神中踐行科技強國,把辦學成果寫在了共和國的尖端科研裝備上,成為黨創辦的中國特色新型高等教育的實踐者和開拓者。
  •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張金龍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新聞—科學網
    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華東理工大學張金龍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外籍)。   張金龍,教授,博士生導師,1964年4月出生於蘇州吳江,1985年畢業於華東理工大學感光材料專業,1993年在華東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專業取得博士學位,同年加入華東理工大學精細化工研究所;1996-2000年在日本大阪府立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JSPS),長期從事高效光催化材料的設計和製備及在環境和能源領域中的應用研究;在光催化領域取得了系統性的創新成就,累計發表
  • 溫籍院士滕錦光履新香港理工大學校長
    據中科院官網介紹,滕錦光是一名結構工程專家,1964年3月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1983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1990年獲雪梨大學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消息表示,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新任校長滕錦光教授7月1日履新。
  • 江西又多一位院士!江風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南昌大學江風益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院士,這是南昌大學本土產生的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標誌著南昌大學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南昌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獲得者江風益教授,當選新晉中科院院士。恭喜!!江西又多了一位院士!
  •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副校長周詩瑤一行到臺灣三所高校交流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副校長周詩瑤一行到臺灣三所高校交流 2018年04月11日 16:08: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4月11日廣州訊 日前,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副校長周詩瑤一行到臺灣雲林科技大學、崑山科技大學、樹德科技大學訪問交流。
  • 香港理工大學任命唐偉章為新任校長 09年上任
    選擇字體:大 中 小  陳伊敏  中國新聞網  發布時間:2008-04-22   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二十一日宣佈,委任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工程及應用科學院院長唐偉章為新任校長,任期五年。他將在二零零九年元旦上任,接替年底退休的校長潘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