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訊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繼3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後,農業科學也成功進入這一行列,至此,華南理工已有4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前千分之一行列,在全國高校並列第5,位居廣東高校首位。這一消息一發布就引起世人的高度關注:以理工科優勢著稱的華南理工大學,農業科學的發展緣何如此強勁?
華南理工的農業科學主要以該校食品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為支撐,該學科的研發更為貼近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產業,對提升國民健康、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具有直接的支撐引領作用。在國際上,華南理工農業科學主要引領食品科技、農學交叉、營養飲食、生物技術應用微生物學等熱點研究方向,比肩美國「十大」盟校中理工科排名第1的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以及工程科學類本科專業排名全美第1、農業工程類本科專業排名全美第2的康奈爾大學。文/徐靜
ESI千分之一學科是國際頂端學科的重要標誌
目前,ESI已成為評價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它是美國科技信息所推出的衡量科學研究績效的分析評價工具,共設置22個學科,只有近十年論文總被引次數排在該學科前1%的機構才能進入ESI前百分之一排名。進入ESI前百分之一排名意味著達到國際一流水平,而進入前千分之一則標誌著達到國際頂端水平。2017年教育部遴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時也參考了ESI。
ESI設置的22個學科中與生命科學、醫學相關的學科約佔一半,進入ESI前千分之一的機構多數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反映出這些國家設置學科領域時充分考慮了其經濟社會的發展程度和需求。當下中國經濟社會仍處於追趕發展狀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對高水平理工類學科和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旺盛,應國家之需,國內很多高校都在集中力量建設理工類學科。華南理工大學的工程學、化學、材料科學、農業科學學科領域進入ESI前千分之一行列,有力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端人才,取得多項國際領先的成果。
四個ESI千分之一意味著什麼?
——「強強對話」,引領國際前沿研究
從ESI詳細數據來看,我們發現該校材料科學已比肩劍橋、哈佛,工程學直追斯坦福、伯克利,化學不輸牛津、芝加哥,農業科學看齊香檳、康奈爾。這四個學科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隊伍建設、服務社會能力均達到國際頂端水準,在國際上掌握了絕對話語權。同時,又緊貼學科特點和時代需要,在不同的方向重點發力,發展出各自鮮明的特色以及「頂天立地、聚才育人」的頂端學科布局。
化學學科「頂天」發展,原創性成果引領全球科學界。化學是華南理工大學傳統優勢學科,不斷取得引領性原創成果。近日該學科又攻克一項多孔材料領域的世界級難題,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個有序大孔-微孔MOF單晶材料,這一成果在國際頂端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解決了工業催化和生物製藥產業的相關瓶頸問題,為行業發展起到引領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分子化學家唐本忠領銜的華南理工大學「分子聚集發光」基礎科學中心,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科學部遴選推薦,持續資助10年經費可達4億元以上,全國高校僅清華大學和華南理工獲得此類項目。該研究以分子聚集發光新現象、新理論、新材料和新技術為研究方向,旨在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制高點,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學術高地。唐本忠在獲得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時說:「中國科技正在謀求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轉身,我們要創立中國科學家的品牌。」
農業科學「立地」服務,科技成果改變產業發展格局。對於華南理工大學農業科學來說,在引領學科前沿研究的同時服務著國計民生。該學科致力於貫徹落實國家「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促進食品與健康融合,推進我國最大的「製造業」——食品產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劉瑞海教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Whole Food」理論,發現水果、蔬菜和穀類中多種活性物質的交互作用是其抗衰老和抗腫瘤活性增強的關鍵,其中蘋果皮中的槲皮素糖苷、三萜等植物活性物質可有效預防乳腺癌的發生。相關抗衰老、抗腫瘤健康食品已在無限極、利泰製藥等行業領軍企業應用。
華南理工大學中美功能糖合作研發中心面對我國糖尿病人上億、近5億成年人處於糖尿病前期的嚴峻現狀,聯手食品與營養科學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國康奈爾大學等單位,在國際上率先發現甘蔗多酚能改善糖、脂代謝,修復受損胰腺組織,增強胰島素敏感性,首次探明了甘蔗多酚協同蔗糖鈣調控血糖指數機理,顛覆了糖尿病人不能吃糖的傳統不正確觀念,研發的低升糖指數蔗糖等低糖健康食品已在中美普萊等多家企業應用。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孫大文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食品新型冷卻冷凍技術以及食品質量及安全的快速無損檢測技術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引領世界的開創性成果,開發的果蔬、肉品、水產品品質快速檢測技術和在線檢測裝備,打破了國外同類技術壟斷,在廣東多家企業得到推廣應用,讓老百姓吃的放心,吃的安心。
隨著國家產業轉型發展的需要,華南理工的農業科學在更廣闊的天地施展作為。輕工技術與工程學科團隊研發的高性能芳綸紙技術,打破國際壟斷,一改受制於國外的局面,不僅為大型客機、軍用直升機、殲擊機、航空母艦提供戰略材料,而且運用在高鐵相關設備上,為我國軌道交通技術的完全自主化再立新功。
材料科學「聚才」核變,為國家創新輸出華工能量。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領域可謂是「星光燦爛」: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迎軍,領軍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國際上首次發明了承重骨大缺損再生修復植入體和數位化精準修復成套技術,在國內400多家醫院和歐盟臨床應用;中國科學院院士曹鏞團隊,有機光電顯示材料研究成果入選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得到了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團隊、劍橋大學等同行的跟蹤研究;美國工程院院士程正迪,主持華南軟物質科學與技術高等研究院,以國際領先的研究吸引了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和日本東京大學等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的科學家的加盟與合作。
葉軒立教授從華盛頓大學來到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已近5年,目前已在Nature等期刊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100餘篇,多次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他說,「『科技強國』宏偉目標,令人振奮」。新時代奮發新作為,材料學科正發揮出人才集聚的磁石效應,不斷吸引高層次人才來校發展,為國效力。
工程學科「育人」為要,培養國家急需的卓越工程技術人才。華南理工一直被外界譽為「科學家的搖籃」「工程師的搖籃」「企業家的搖籃」,中國科學院院士黨鴻辛、張佑啟、唐本忠,中國工程院院士容柏生、姜中宏、何鏡堂、瞿金平、李元元、王迎軍、吳清平等一大批學術大師在這裡孕育;格力集團朱江洪,「中國彩電三巨頭」李東生、黃宏生、陳偉榮等知名企業創始人從這裡走出。據統計,該校為珠三角地區培養的企業高管和高級工程師佔該地區總數的60%以上,為廣東省培養百家上市企業的領導者。
賡續華工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近年來,華南理工不忘為國家培養急需人才的初心,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在「三創」型人才特別是卓越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上取得突出成果。
工程學是華南理工第一個進入ESI千分之一的學科,涉及到的64個研究方向基本涵蓋了該校所有的工科專業,可以說是華南理工大學「以工為主」特色的鮮明體現。在這一學科領域裡,華南理工大學較早完成了在國際上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轉變,源源不斷為國家尤其是廣東省、廣州市提供著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準的人才與智力支持。
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對於工科人才,尤其是對於卓越工程師有著旺盛的需求。據2017年的一項統計,國內工科學生僅佔在校生的32%,廣東省的這一比例更是低於全國平均比。
根據統計,華南理工大學一直是高端工科人才的輸送大戶。分析華南理工大學2017屆本科畢業生的去向,我們會發現,畢業生就業人數前5名的職業均為工科相關,僅僅這5種職業所吸引的畢業生就佔了全部本科畢業生的近一半。
瞄準服務祖國未來發展亟需
——在廣州國際校區全面布局「高精尖缺」學科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驅動發展、科教興國等「七大戰略」的實施和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科技強國等「十八個強國」,迫切需要更多理工類頂尖學科提供引領和支撐。廣東省正在加快從製造大省向製造強省轉變,廣州市也進一步加快了創新驅動發展步伐,著力打造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城市,對創新型大學、創新型人才等創新要素提出了新的迫切需求。
華南理工大學辦學65年來,始終堅持以工見長的學科特色,在謀劃學科布局和未來發展空間時,始終把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自己的責任和擔當,聚焦內涵式發展,不貪大求全,著力提升質量。
華南理工大學表示,將牢牢把握國家「雙一流」建設契機,堅持國際領先的「高精尖缺」導向,將繼續堅持理工特色和內涵式發展,以部省市校四方共建廣州國際校區為抓手,加快布局和發展新工科,進一步鞏固理工科優勢,打造新的學科制高點,加快推動現有ESI前千分之一學科快速進入萬分之一行列,推動更多學科進入千分之一行列,率先建成一批處於世界一流前列學科,以更多更好的國際領先成果,全面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引領和支撐廣東、廣州創新驅動、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
責編: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