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傳承「延安根軍工魂...

2021-01-08 新華社客戶端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魏夢佳   ◇北理工自創校之初就肩負國家使命,此後一以貫之,在骨子裡形成了「國家最大」的紅色基因  ◇胸懷「科技報國志」,北理工在國家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奮力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貢獻了一批服務於國家重點領域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性重大科技成果  ◇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天然具備學科和人才集聚優勢,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成果轉化上,應做「脊梁柱」,不做「尾椎骨」

  這是一所從延安烽火中孕育的學校,也是1940年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因培養了一批矢志科技報國的領軍人才,走出了一條中國共產黨創辦和領導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紅色育人路」,一條矢志國防、服務戰略的「強軍報國路」,一條開放包容、交叉融合的「創新發展路」。這就是北京理工大學(下稱「北理工」)。    八十載崢嶸歲月,這所大學將「延安根、軍工魂」融入辦學血液,在傳承愛國奉獻、勇攀高峰精神中踐行科技強國,把辦學成果寫在了共和國的尖端科研裝備上,成為黨創辦的中國特色新型高等教育的實踐者和開拓者。    數據統計顯示,80年來,學校共為國家培養了30餘萬名畢業生,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投身我國重要領域,孕育了一大批又紅又專的領軍人才,包括60位兩院院士和120多位省部級以上黨政領導和將軍,如「中國核潛艇之父」彭士祿院士、「中國預警機之父」王小謨院士、天基雷達總設計師吳一戎院士。    80年來,學校研製出探空火箭、輕型坦克、低空測高雷達等,創造了多項中國科技史上的第一,同時圍繞國家戰略急需,打造大國重器,在一大批國家重大需求的科技領域代表了國家水平,在深空探測、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新材料、現代通信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等過程中,研發的多項技術均有優異表現。    新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北理工如何繼續勇挑重擔,創新發展,培養和塑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為此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    骨子裡就有「國家最大」的紅色基因    《瞭望》:2020年是北理工建校80周年,回望歷史,你認為學校積澱的最鮮明、最寶貴的精神底色是什麼?    張軍:北理工前身是1940年創建於延安的自然科學院,校名由毛澤東同志親自題寫。李富春、徐特立、李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任院長,師生們圍繞邊區經濟發展需求,發現了適宜墾荒的南泥灣,發明了馬蘭草造紙、新方法製鹽等技術,邁出了我黨創辦理工科高等教育的第一步。可以說,北理工自創校之初就肩負國家使命,此後一以貫之,在骨子裡形成了「國家最大」的紅色基因。    《瞭望》:這一紅色基因傳承至今有哪些新表現、新成果?    張軍: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我們胸懷「科技強國志」,在國家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勇擔使命,協同攻堅,奮力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貢獻了一批服務於國家重點領域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性重大科技成果。    例如,以徐更光、楊樹興院士為代表的三代「兵器人」,研製出新型成果,推動國家重大領域實現跨代發展;以王越、毛二可院士為代表的三代「雷達人」,在雷達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以孫逢春、項昌樂院士為代表的三代「車輛人」,在新能源汽車、特種車輛研發方面走在了國家前列。    今天學校在服務國家戰略、推動世界科技發展中仍有亮眼表現。例如,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中,我校參與了10個空中梯隊、26個裝備方隊的裝備研製工作,多項關鍵技術直接應用於一批「國之利器」,「科技立功」已經成為北理工人踐行強國使命的最大特色。    《瞭望》:面向「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如何讓「國家最大」這一基因釋放更大的能量?    張軍:我們將繼續發揮科技強國特色優勢,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成果轉化上,做「脊梁柱」。這一方面需要學校持續探索更先進的科研模式,另一方面也要戰略性地開展海外引智工作。    目前我們正在探索科研的「四大」新模式。一是推動優勢工科與特色理科相結合,推進醫工融合、「兵器+」、「智能+」、數字經濟、科技法律等跨學科「大交叉」。二是瞄準前沿方向和新興技術領域,凝練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問題,加快建設「大平臺」,如推進基礎和前沿交叉,建設「高能量物質前沿科學中心」;聯合行業優勢力量,建設教育部「多模態智慧機器人及系統集成攻關大平臺」等。三是以國家重大項目、國家創新平臺和領軍人才匯聚創新「大團隊」,以集成攻關匯聚大團隊,完善分類評價與激勵機制,探索團隊評價與激勵制度,開闢國家重大需求領域人才特殊通道,造就「雷達系統及實時信息處理技術團隊」「高效毀傷技術團隊」「遠程火箭研製團隊」等優秀團隊。四是瞄準關係根本和全局的科學問題、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科技任務,謀劃和實施重大項目,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在國家戰略必爭領域,依託國家級創新平臺,形成從基礎研究向共性技術拓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深度合作的集成攻關模式,結合傳統優勢和長期發展需要,在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深空探測、新材料、凝聚態物理、計算機仿真等新興交叉領域深耕細作。    在引智方面,我們通過建立柔性引才、多元化聘任機制,有效吸引到了高端人才。例如,我們全職引進的1位外籍專家,在他帶領下,北理工培育了國際微納米機器人和醫工融合領域的頂尖科學團隊,在高端醫療診治機器人方面做出了重大創新。10年來,經他推薦、培養,已有多位著名專家在北理工全職工作,形成了突出的高端人才引領和集聚效應。    培養共和國的脊梁是最大使命    《瞭望》:當前我國正在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北理工也啟動了新時期最大規模、最深層次的人才培養改革,請你介紹一下這輪人才培養改革的總體定位和目標。    張軍:進入新時代,北理工人才培養新定位是培養「胸懷壯志、明德精工、創新包容、時代擔當」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領軍領導人才。    具體來說,「胸懷壯志」,就要為國家作貢獻,做共和國的脊梁,這是我們最大的使命。「明德精工」源自北理工的校訓——德以明理學以精工,前者強調「立德」「求善」,包含人文情懷,後者強調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可以精簡為「明德精工」。我們還要讓學生「創新包容」,因為任何一個技術的突破已不再是單項技術、單個領域所能完成,也不再是「個人包打天下」,而是要以包容的態度開展團隊合作,同時要有獨立的品格和創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時代擔當」,成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和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    《瞭望》:北理工採取了哪些務實舉措來實現這一育人目標?背後的設計邏輯是什麼?    張軍:我們首先構建了價值塑造、知識養成、實踐能力「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之所以如此構建,是因為一直以來,高校的課程體系都只重視「知識養成」部分,忽視了「價值塑造」和「實踐能力」,學生不知道為何去學,也不知道學的東西用到了什麼地方,面對實際也不知需要掌握什麼知識。    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實施了本科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大類管理的人才培養改革,推進了「SPACE+X」(寰宇+)計劃,建設了精工、睿信、求是等9大書院,實現了跨學院、跨專業大類招生與培養。同時構建了「四類型七維度」本研一體貫通培養體系,優化了課程體系,強化了課程銜接,也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性、批判性思維和國際視野。    目前,我們已把原來的38個專業變成9大書院9大類招生,實行通識教育,促進不同專業間的交叉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我們還通過「SPACE+X」(寰宇+)計劃,擬打造6個「100場」講座,邀請百名科學家、百名藝術家、百名外交家等來校授課,同時舉辦和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我們這幾年通過發揮特色學科優勢,強化學科交叉融合實踐和科技創新氛圍,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實現了提質升級。這方面最直觀的效果就是,北理工學子在創新創業大賽上奪魁、奪冠、奪金「年年不間斷」,其中本科生獲省部級及以上學科競賽獎2000多項,研究生獲國際國內競賽獎450餘項;在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還獲得冠軍、季軍和金獎,創了賽事紀錄。    《瞭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是當前高校的重要關切,北理工在這方面的驕人成績得益於哪些經驗?    張軍:這些優異成績背後是學校對科教深度融合理念的堅守,更重要的是學校打造了一條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條體系主要有四個特點,代表了北理工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經驗。一是打通了「優質生源、課程培養、實踐培養、社團活動、創新競賽、產業轉移、市場轉化」的雙創人才培養全鏈條;二是構建了「學客與創客、自主與團隊、教學與科研、國內與國外、課上與課下」的協同創新機制;三是依託國家級科技創新實驗「大平臺」,發揮以院士等為首的高層次人才團隊作用,立足學科優勢特色,推動了「工科+理科」「工科+文科」的學科交叉,催生了具有北理工特色、享譽全球的創新創業貢獻;四是推動雙創實踐環境升級,促進創客空間學客化、學客空間創客化,以「科研平臺助雙創、產業平臺引雙創、市場平臺撐雙創」,支撐了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    構建「五維教育」    實現師生「有價值地成長」    《瞭望》:信息社會、智能社會催生了混合教學實踐,重構著教學的環境與方式,此次疫情更是加速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變革。你推動北理工作為這一變革的先行者,在創造未來教育模式方面有什麼心得?    張軍:我們需要審視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的教育新矛盾,還要體驗智能技術重構的教學新環境和新方式,從智慧社會發展整體視角和框架出發,思考未來教育。    應該說,當下以「人」為中心,信息技術、知識、學習空間協同重構,正在形成新的教育生產關係。因此,我們需要以智慧、互聯為理念,基於智聯網技術框架重塑「人機物環」關係,通過「智聯教室」建設,打通空間、時間、知識之間的壁壘,形成三維空間與時間及知識兩個維度協同融合的「五維教育」,推動構建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生產關係以及新時代教育生產力的變革,釋放教育潛能,實現學生和教師「有價值地成長」。    「五維教育」將空間三維、時間一維、知識一維融合貫通,將推動傳統教室到智慧教室再到智聯教室的更迭衍新。其核心引擎是覆蓋感知、網絡、計算和服務的智聯網技術,通過多元全面持續的協同感知、多尺度超帶寬的泛在網絡、知識自主驅動的智能計算、多元個性精準的智慧服務,實現從信息到知識、從知識到智慧的教育生產新模式。在這一模式變革進程中,將引導學校和教師進行適用於虛擬學習空間與傳統課堂融合環境的教學方法創新。    為此,我們學校建立了整個五維教育和智聯教室的一套體系。通過數據挖掘和知識推演,構建了個性化的定製服務,真正做到數據共享、知識互聯、群智協同、教育智學。    比如,我們為了讓思政教學「活起來」,推動思政課同新媒體技術的融合,開發了基於VR技術的軟體課程《重走長徵路》。通過VR技術模擬紅軍長徵過程中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紅軍遭遇的圍追堵截、生離死別,過雪山草地的艱辛,更好地理解長徵精神,學習紅軍勇往直前、不畏艱難的品質。我們還改造了上百間「智慧教室」,通過使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幫助學生實現了「知識穿越」,並建立了校內樂學平臺,開發了2000多門線上課程,包括實驗課。    目前,整個智慧教育進程都在紮實推進。我們通過名師授課、智聯融動、育教衍新,激發學生的自主潛質、好奇追求和個性特質,而教師也在積極適應新的授課方式變化,以淵博知識及好的品行來帶動、影響學生,提升育人質量。    做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脊梁柱」    《瞭望》:你如何研判當今世界和中國發展對高校提出的挑戰?    張軍: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多變,新冠肺炎疫情也帶來了深刻影響。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上,大學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科技創新的源頭、學術和學者匯聚的重鎮,必須堅守教育報國初心,勇擔興國強國使命,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奮進在時代前列。    但是要看到,當前中國高校還存在一些普遍短板,第一個短板,也是最大的短板還是人才。我們真正需要的具有國際化視野、「又紅又專」的人才現在還比較稀缺,要加速培養,同時要下大力氣把國外更多先進的人才引回來。第二個短板,是我們雖然強調高校要真正把教育回歸到人才培養上,但如何達成這個共識,目前還有一些觀念上的桎梏,仍需在教育的體制機制方面不斷創新。第三個短板就是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方面發揮的作用還不夠,未來亟待加大科技創新,發揮高校的學科和人才集聚優勢,在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和成果轉化上,不當「旁觀者」,要做「脊梁柱」,不做「尾椎骨」。    《瞭望》:面對這一挑戰,你認為要從哪些方面來突圍?請你結合北理工的實踐,談談如何在新時代擔當好高校的興國強國使命。    張軍:應對挑戰的關鍵還在於實現高校的高質量內涵式科學發展。結合北理工而言,我覺得未來一是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把現代教育理念轉化成自覺行動。二是在實踐過程中更加開放,更加創新,不斷更新觀念,不能固步自封。三是加強廣泛的國際合作,不能孤立辦校。近年來我們持續拓展開放辦學格局,加快建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推進中英創新學院、中德學院、中西學院建設,還和「一帶一路」沿線29個國家的65所高校建立合作關係,參與了中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大學聯盟、中國—東協工科大學聯盟等,加強了人文交流與合作紐帶,深化了高等教育資源共融共享。四是以師生為中心,激發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實現高校自我驅動下的高質量發展。最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傳承好80年來北理工的傳統精神和文化,把我們的論文寫在祖國的尖端科研裝備上,寫在祖國發展的事業中,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上貢獻「北理方案」,同時在國際合作中唱響北理聲音,傳承中華民族文化。

相關焦點

  • 瞭望|傳承「延安根軍工魂」培育大國棟梁——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北理工自創校之初就肩負國家使命,此後一以貫之,在骨子裡形成了「國家最大」的紅色基因胸懷「科技報國志」,北理工在國家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奮力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貢獻了一批服務於國家重點領域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性重大科技成果
  • 北京理工大學舉行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
    9月25日上午9:00,北京理工大學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以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形式舉行。校黨委書記趙長祿,校長張軍,黨委常務副書記項昌樂,副校長王曉鋒,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楊志宏,黨委副書記包麗穎,副校長魏一鳴、王博,校長助理汪本聰、楊亞政、李振鍵、閻豔出席典禮。各學院、各部門負責人,教師代表,全體研究生新生參加典禮。
  •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寄語2020級本科生:承八秩精神,續時代華章!
    10月10日上午9:00,北京理工大學2020級本科生開學典禮 在良鄉校區南操場舉行。在開學典禮上,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做了《承八秩精神,續時代華章》的講話,以下是講話全文: 《承八秩精神,續時代華章》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軍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大家上午好!
  • 北京理工大學舉行建校80周年紀念大會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曹淑敏、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熊四皓、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張煒、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同濟大學校長陳杰、東南大學校長張廣軍、華南理工大學校長高松、重慶大學校長張宗益等50餘所高校領導出席大會。
  •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寄語2019屆畢業生:在奮鬥時代中遠航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北京理工大學/供圖)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在這裡歡聚,隆重舉行北京理工大學2019屆畢業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共同慶祝6847名同學學成畢業,其中,341名同學獲得博士學位,3227名同學獲得碩士學位,3279名同學獲得學士學位。在此,我謹代表趙長祿書記,代表學校教職員工,向全體畢業生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向辛勤培育你們的父母、師長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學校長黃慶學接受人民...
    5月22日至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學校長黃慶學與出席出席會議的山西代表一道,認真履職盡責、積極建言獻策,為祖國的發展、為山西的建設獻智獻策、匯聚強大正能量,傳遞了乘勢而上書寫山西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堅定信心。
  • 如何看待原華東理工大學校長錢旭紅院士出任華東師範大學校長?
    2018年1月,坐落於上海市的師範名校華東師範大學迎來了新任校長。新任校長為原華東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教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任命是在前任校長高升上海市副市長將近半年之後,經過千挑萬選方才塵埃落定。那麼新任校長是何許人也?為什麼會選擇一位理工教授出任師範院校校長呢?我們來一探究竟:
  • 中國工程院院士聶祚仁獲任北京工業大學校長
    本文圖均來自於北京工業大學新聞網據北京工業大學新聞網消息,1月12日下午,北京工業大學召開幹部會議,宣布北京市委市政府關於北京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職務任免的決定。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王寧,市委組織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正局級)王建中,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鄭吉春,市委組織部政法教育幹部處處長趙躍,市委教育工委幹部處處長、二級巡視員王泳出席會議。
  • 中國航天科工與北京理工大學籤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12月14日,中國航天科工與北京理工大學籤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國航天科工黨組書記、董事長袁潔,黨組副書記陳國瑛;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黨委常委、副校長龍騰;雙方有關部門及單位領導出席活動。
  • 中國工程院院士嶽清瑞全職加盟北京科技大學
    中國工程院院士嶽清瑞全職加盟北京科技大學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11-27 14:25 來源:澎湃新聞
  • 安徽省委決定:袁亮任安徽理工大學校長(圖/簡歷)
    原標題:安徽省委決定:院士任這一高校校長(圖\簡歷)據安徽理工大學官網消息:6月12日上午,學校在舜耕會堂召開幹部教師大會,宣布省委關於任命袁亮同志為我校校長的決定。省委副書記信長星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
  • 瞭望丨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 高松:頂天立地 厚培引領...
    為此,《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進華工,深度專訪該校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松。    高松表示,世界上不少著名城市總是活躍著一批一流大學,一流大學也總能對城市發展起到極大的支撐引領作用,比如史丹福大學與矽谷,加利福尼亞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與舊金山,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與波士頓等。華南理工大學爭創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思路就是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生同進。
  • 科學網—王大珩院士銅像在長春理工大學揭幕
    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兩院院士王大珩先生銅像9月29日在長春理工大學(原長春光機學院)揭幕。銅像矗立在該校東區第一教學樓前廣場,銅像總體高3.15米。
  • 南京理工大學付夢印教授、芮筱亭院士當選為中國兵工學會副理事長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會計師、黨組成員張華,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董春波,中北大學黨委書記沈興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發射動力學研究所所長芮筱亭,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邱志明,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審計與風險管理部主任肖勇,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鳳順,南京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吳志林,中國兵工學會副理事長
  • 如何看待聶祚仁院士出任北京工大校長,助力衝擊世界一流大學?
    文/英俊談教育在中國高等教育版圖上,北京市高等教育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首都北京高等教育資源極其雄厚,高校綜合實力傲視全國。北京名校雲集,既有清華北大這樣的全國頂尖名校,還有中國人大,北航等多所985實力派院校。
  • 中國電子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京召開
    12月18日,中國電子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電子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長、「十大」主席團主席懷進鵬,國家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詹成付,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十大」主席團副主席張峰,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宋軍等出席會議。苗圩、詹成付、宋軍分别致辭。
  • 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看望慰問金智新院士、黃慶學院士!
    5月12日上午,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來到我校迎西校區逸夫樓,看望慰問中國工程院院士、校學術委員會主任金智新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校長黃慶學,並與院士團隊成員交流座談。黨委辦公室、院士工作辦公室負責人陪同看望。
  • 北工大迎來「院士校長」
    1月12日下午,北京工業大學召開幹部會議,宣布北京市委市政府關於北京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職務任免的決定。中國工程院院士聶祚仁成為北工大新任校長,原校長柳貢慧調市人大常委會工作。會上,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王建中宣讀了市委市政府關於聶祚仁、柳貢慧職務任免的決定。
  • 南京理工大學校長付夢印和本科新生暢聊大學和人生
    近日,南京理工大學南京、江陰兩地全體本科新生工商大學第一課,南京理工大學校長付夢印和同學們暢聊大學和人生。「她就是你們的大學」付夢印校長圍繞六個關鍵詞:初心、英才、利器、文化、自信、卓越,從三個方面展開課堂。
  • 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先生
    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先生付伯平稀土調研深遠究,工程大業不停休。百年耘墾結金穗,乘鶴長徵昊宇遊! 2020.09.23夜附: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2020年9月22日在京逝世,享年100歲。李東英,1920年生,北京市人,1948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原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高級工程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是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第一個把稀土應用到農業領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