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孫九林:科研拓荒人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孫九林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學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數據是跨地區、跨領域的,主要是國家投入的科研項目產生的數據。因為沒有規定科研數據必須匯集到平臺,我們需要通過運行機制將分散的數據收集起來,相比於林業、農業由主管部門匯集數據,我們的難度更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說。

  孫九林領銜的「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是首批經科技部、財政部認定的23家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之一。在他的帶領下,該平臺獲得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併入選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和「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此外,他領銜攻關的遙感估產系統等四項成果也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對於已經與數據打了30多年交道的孫九林而言,將數據資源服務於農業領域,是他在數據科研領域開拓的又一「荒地」。日前,在中國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院士論壇上,孫九林提出:要從源頭保障農產品安全,就需要將全國幾十萬家農資終端門店構成一個網絡,將種子、化肥、農藥「業務流」數據化,使國家的農業投入品流通有據可循,為國家決策調控提供可靠數據支持,從而逐步實現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

  2013年,他帶隊制定了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跨平臺專題工作方案,利用數據資源和信息技術,直接服務基層地方政府和農戶,當年就達到了大豆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

  「搞科學研究要有興趣」

  「我不喜歡別人稱我孫院士,叫我孫老師就可以了,我覺得這樣大家是平等的。水平比院士高的人有的是,我特別佩服有知識的人,院裡司機懂得很多,我就很佩服他們。」坐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孫九林院士對面,記者很難想像這位體型瘦高、精神矍鑠的學者已近耋耄之年。

  1937年8月,孫九林出生在上海市松江縣,因為生活過於貧困,他的幾個哥哥姐姐被送人撫養,家裡只留下他和一個哥哥。直到解放後哥哥參加工作了,家裡才有錢將15歲的孫九林送進學校。由於父親參加過地下黨,幾個哥哥後來也都參了軍,受他們影響,那時孫九林的夢想是成為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

  「升初中考試前的兩個月,我晚上在蚊帳裡點上煤油燈複習功課,把眼睛看壞了,幾次驗兵都因視力問題被刷了下來,要是當時進入部隊,現在應該是另一種人生。」孫九林回憶說。雖然沒能實現保家衛國的夢想,孫九林卻以科學報國,成為數據科研領域開疆拓土的「將軍」。如今,孫九林仍活躍在科研一線,還經常一個人拎著包坐火車出差。

  1959年,孫九林考入西安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大學五年間,他被多次派往發電廠等地實習。將理論知識直接運用到實踐的學習方法讓孫九林受用終身。

  1964年,孫九林大學畢業進入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動能研究室。「搞科學研究要有興趣,不能強求」。時任研究室副主任黃志傑先生的這句話,讓孫九林至今難忘。現在,孫九林每年都會指導四五個博士生,這也成為他的教學準則。

  「孫老師對我們要求是『粗中有細』,他對我們的研究方向沒有過多限制,允許自由選題。但對博士畢業論文他現在仍會一個字一個字看,出差時都會帶著,看得非常仔細。」2002年師從孫九林讀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數據科學與共享研究室副主任的王卷樂告訴記者。

  在特殊的年代,孫九林一直沒有機會做與專業相關的工作。直到1969年底,孫九林等到了第一個項目建設。當年他隨單位到湖北省潛江縣中科院「五七幹校」,期間被派遣主持潛江縣引進國家高壓電網電源工程。他帶領2個大學生、20多個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年輕人開始設計、現場勘探等工作。

  在安裝變電站控制系統時,孫九林遇到了棘手的問題,因為在學校只學過原理圖,施工工程圖過於複雜,一時無法下手。縣裡領導知道後,決定請專業安裝隊來完成。考慮到電網以後的運行和管理維護,孫九林認為有必要帶出一支技術維修隊伍,他主動承擔起這項工作。

  「縣裡投入了一百多萬,整個工程已經幹了兩年多,如果控制系統一個線頭接錯,通電後整個電網都會燒毀。那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孫九林回憶說,當時壓力非常大,他吃住在工地,用了三個月時間,通過施工圖反推到原理圖,反覆推演,最終圓滿完成控制系統的安裝,並成功為當地留下了一支維修隊伍。

  通電運行一年後,省裡評比,這一工程獲得質量和安全運行全省一等獎。這是孫九林從事的與大學專業相關的第一個工程,也是最後一個工程,雖然工作後科研方向幾經改變,但大學學習以及這一項目打下的基礎讓他獲益匪淺。

  以國家需要為科研導向

  「還在五七幹校的時候,很多同事通過各種途徑離開走向新的工作崗位,我哥哥也在洛陽幫我找到了工作。但我感覺國家要發展,肯定需要科學研究,還是會需要人才的,我就沒有離開。」孫九林說。

  1972年,孫九林從「五七幹校」來到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所裡安排他參加地圖自動化項目,為繪圖機、掃描機等設備製作電源,將幾百伏的交流電通過整流、降壓變成只有幾伏或十幾伏的直流電源,這對學強電專業的孫九林來說又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任務來了,大家都不大懂,怎麼辦?我總感覺這是國家需要,就得做。」正是在「國家需要」的引導下,孫九林開展了眾多開創性的研發工作。

  在製作電源設備期間,孫九林接觸到了地理研究所從國外引進的計算機,學習了計算機本身的硬體系統架構、軟體、代碼等,這為引導他進入數據科研新領域打下了基礎。

  1978年,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從上海買入了一套計算機,當時國產計算機體積大,佔了200多平方米的面積,也沒有人會安裝調試和操作。委員會領導找到孫九林,希望他當計算機組的組長。「組裡有幾個老同志,也有插隊回來的年輕人。大家都不懂計算機,我也只懂點皮毛。」孫九林說,他們當時去了有計算機的單位和計算機生產廠家,分工學習輸入設備、內存、控制系統。80年代初,計算機成功運行,單位也有了一批計算機人才。

  1980年,正值國家開展國土規劃,希望用計算機管理大量資料、數據、文檔,這個任務落到了孫九林頭上。「當時很多專家都說不要去碰這個事,國內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怕做不好有責任。」

  在國內,用計算機管理資源環境數據是一個新的科研領域。孫九林了解到,美國用計算機來管理銀行帳戶。「既然能用計算機來管理銀行帳戶,銀行帳戶是數據,自然環境也是數據,我相信肯定行,就大膽答應先調研一下。」

  孫九林帶領團隊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調研,提出建立我國國土資源資料庫的總體方案,並選擇西南三省一市做試點。1985年,我國第一個國土資源資料庫建成,試點經驗向全國推廣,孫九林也成了國土信息系統的知名專家。

  「我總是有這麼一個理念,做事情,如果都拿你懂的來做,那沒多大意義。就應該做一些不太懂,但是有把握能做的。資料庫、信息系統,都是從不懂做起來的。」孫九林說,90年代做遙感估產項目,他也不懂,但國家有需要他就一定要做。

  「現在遙感估產系統在國際貿易上起到的作用很大,美國一直在做全球的估產,比如預估中國大豆的產量,預測今年我國是需要進口還是出口,他該怎麼控制市場等等。」在孫九林的帶頭攻關下,歷時近5年,我國首個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的多品種、大面積估產實用系統建成。

  孫九林研製實施的依託電話線路為傳輸線的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分布式信息系統,雖然被後來的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所代替,但當時這是第一個實現分布式的信息系統。之後他還帶隊進行了國家農業信息系統和青藏資料庫攻關等多項創新工作。

  讓科研數據流動起來

  2002年底,在孫九林的主持下,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前身——「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開始建設。讓科研數據共享、流動起來是孫九林的一大心願。

  在孫九林看來,現在數據共享工作在很多方面仍需改進。「現在國家搞大數據、物聯網、智慧城市等等,這些一定要做實。比如數據資源整合,要拿到對管理有作用的核心數據,否則智慧城市難有實效。」孫九林不無憂慮地說。

  2008年,科技部首次頒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資源環境領域項目數據匯交暫行辦法》,啟動「973」計劃資源環境領域項目數據匯交工作,數據匯交到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但該辦法只是針對資源環境領域,並未推廣到其他領域。目前國家投資的多個重大專項,並沒有與之配套的科研數據管理辦法和數據開放共享的策略。

  「我國投資幾百個億搞科研計劃,這些科研項目大部分都要發表文章,大量的數據資源都被國外拿走了,說得更嚴重一點,國外不用花錢,就能了解我國的前沿科技,使用最新的數據資源。」數據流失是孫九林關注的大問題,他告訴本刊記者,目前對科研工作的評價主要是看SCI文章或是在國際上發表的高端文章,但是支撐這些文章的大量基礎數據資料都必須提交給國外刊物。他希望國家能出臺相關政策,構建一個大型的資料庫,管理由國家投資項目所產生的數據資源。所有向國外雜誌投稿的文章,作者需將數據備份到國家指定的數據中心或平臺。

  「實際上,目前大部分科學家是支持數據匯交的,只要能解決他們關心的責、權、利的問題。」孫九林建議,「哪些數據是隱私的,涉及國家安全、社會安全,哪些數據是基礎性的、公益性的,要把它們區分開。數據是由國家、公司還是個人投資的,都要進行分類分級管理。匯交數據還可按情況,設置保護期。」

相關焦點

  • 孫九林院士:科研拓荒人—新聞—科學網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數據是跨地區、跨領域的,主要是國家投入的科研項目產生的數據。因為沒有規定科研數據必須匯集到平臺,我們需要通過運行機制將分散的數據收集起來,相比於林業、農業由主管部門匯集數據,我們的難度更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說。
  • 國家數據科研領域開疆拓土的「將軍」孫九林院士
    在大數據科研的道路上,他執著堅定,勇於探索,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專業素養,一路前行,奮鬥不止,為了大數據科研的發展殫精竭慮。正是這種奉獻不止的高尚精神,成就事業的輝煌!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幾十年彈指一揮間,在歲月的匆匆流逝中,孫九林院士默默地奉獻著。
  • 瞭望|科研真問題從何而來——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呂達仁
    「我們的科研絕不是自我欣賞、自娛自樂,而是要用國家的錢產生科研效果,產生技術能力,使科技創新為中國經濟騰飛作出貢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呂達仁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時說。科研問題要從國家重大需求中提煉《瞭望》:「卡脖子」問題的存在,對科研人員發掘科研問題有什麼啟示?呂達仁: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面前,我們仍然面臨重大科技瓶頸,一些「卡脖子」技術帶來的影響顯而易見,我們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格局並沒有根本改變。
  • 院士專家長沙行丨孫九林:加大數據信息人才引進培養 讓數據發揮更...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星辰全媒體記者 李海清攝。)4月26日,在「院士專家長沙行」暨中國工程院「網際網路+」行動計劃(2035)項目中期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認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國家農業的現代化。
  • 孫九林院士:科技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作為國家最大的科研機構,在「一帶一路」這樣的國家重大國際合作倡議中,必須要有自己的聲音,必須有所作為。」 除了開展科研工作,這些中心也在努力把中科院適應技術和產能轉移到這些國家,提升當地的科技能力建設,改善當地民生問題,同時宣傳中國綠色發展協調發展理念 。 科學使命 秦玉才指出,科技人才是「一帶一路」重要智慧力量。「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科技合作、科技人才和交流活動的支持與引領。
  • 瞭望丨西北工業大學校長 汪勁松 以「正合奇勝」續報國新章
    創新報國    《瞭望》:西工大的特色是「三航」,學校在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這背後,是學校科研實力的提升。近五年,西工大科研經費到款累計超過百億元,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其中,2018年科研到款超過33.9億元。    從項目獲批以及論文發表情況看,西工大申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批項目連續5年遞增。高水平論文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SCI論文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
  • 瞭望| 地方高校如何逆襲世界一流大學——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
    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劉昌勝。  培養一流人才 賡續紅色基因  《瞭望》:培養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學的基本使命和核心職責,也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向內涵發展的核心標準,上海大學近年來在培養一流人才尤其是一流本科生上有哪些關鍵舉措?
  • 【瞭望】中國化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年:化工新材料轉憂...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期就此專訪了中國化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年。「憂」的是大而不強、精細化率不高《瞭望》:化工新材料產業對國家經濟、個人生活有何影響?《瞭望》:你去年到廣東汕頭負責牽頭創建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後,在推動化工產業升級方面已做了哪些努力?
  • 《瞭望》雜誌揭秘中國核燃料:世界最高等級的「安全生產」
    其中,北方「糧倉」——中核北方始建於1958年,是我國最早,也是當前國內走在最前列、技術路線最全的核燃料科研生產基地,承載著自主先進核燃料研發攻堅的使命。除此之外,據中核集團相關負責人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介紹,未來將應用於「華龍一號」核電工程的我國自主產權的CF2、CF3燃料組件,也將於2017年陸續實現工業化應用,能夠滿足國內和國外開工建設的「華龍一號」工程的燃料需求。
  • 瞭望|傳承「延安根軍工魂」培育大國棟梁——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
    八十載崢嶸歲月,這所大學將「延安根、軍工魂」融入辦學血液,在傳承愛國奉獻、勇攀高峰精神中踐行科技強國,把辦學成果寫在了共和國的尖端科研裝備上,成為黨創辦的中國特色新型高等教育的實踐者和開拓者。《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為此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骨子裡就有「國家最大」的紅色基因《瞭望》:2020年是北理工建校80周年,回望歷史,你認為學校積澱的最鮮明、最寶貴的精神底色是什麼?
  • 瞭望 | 科技創新從0到1怎麼突破?權威院士的解答來了——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
    這既需要國家加強對基礎科研人才的補貼和投入,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也需要國家重視基礎科研平臺和實驗室的搭建,為基礎研究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否則,在現階段,想在基礎研究上突破是很難的。我們也期待一個更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讓科研人員充分發揮自由探索精神,釋放出更大的創新潛能。如果研究方向正確了,培養出傑出人才只是時間問題。
  • 孫九林院士:如何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貢獻時空智慧?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出席並講話。以下是根據現場報告做的文字摘要:我非常榮幸這次能與各位同仁相聚在國家電網公司進行「時空信息通信技術支撐能源網際網路建設」的學術交流研討!感謝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和國網信通產業集團為大家提供了這樣一個寶貴的學習交流的機會!
  • SCP-179星海瞭望,已確定這貨是基金會無法收容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戰爭藝術家,今天我來講一下SCP基金會的SCP-179星海瞭望。SCP-179星海瞭望的外表SCP-179星海瞭望是位於外太空的人形實體。SCP-179星海瞭望停留於距離太陽光圈南極約40000KM的位置,也就是太陽旋轉的中軸線上,SCP-179星海瞭望不會圍繞太陽旋轉,似乎不會受到太陽的引力,後來我們根據調查研究發現SCP-179星海瞭望是在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運行。
  • 邊關丨冰點下的瞭望
    這個年,我和我的戰友要在瞭望哨度過,我想向祖國人民報告,新疆邊防雪好大好大,鵝毛大雪;新疆哨所很冷很冷,零下33℃。「邊防有我們,請祖國放心!一家不圓換來萬家團圓!」哨所裡的人深情高呼。千裡冰封,萬裡雪飄。一位偉人筆下遼闊曠遠的北疆雪景,成了最真實的寫照。邊防線上的瞭望哨,此時完全成了一座「雪海孤島」,並以最美的姿態出現。
  • 瞭望|新冠抗體藥物研發突破
    得益於研發團隊反應速度快、企業介入研發過程早、主管部門支持力度大等原因,我國團隊可能在全球第一批拿到中和抗體藥物臨床試驗批文中和抗體藥物可能具備了在沒有疫苗時被動預防感染,以及感染後有效治療的雙重效果中和抗體藥物主要應用於中、重症患者,如果能夠防止中等症狀患者向重症發展,使用中和抗體藥物相當划算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扈永順
  • 瞭望丨中國科學院院士 呂達仁:發掘科研真問題
    「我們的科研絕不是自我欣賞、自娛自樂,而是要用國家的錢產生科研效果,產生技術能力,使科技創新為中國經濟騰飛作出貢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呂達仁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時說。    他認為,現在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科研選題更需要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導向出發,這有利於聚焦國家急迫需求和長遠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有利於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打破國外封鎖壟斷,最終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保障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    科研問題要從國家重大需求中提煉    《瞭望》:「卡脖子」問題的存在,對科研人員發掘科研問題有什麼啟示?
  • 餘勇答《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問
    以下文章來源於瞭望 ,作者《瞭望》新聞周刊 瞭望
  • 瞭望丨用詩意構建萬物共生的世界——訪劉亮程
    文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程青   人物小傳: 劉亮程:1962年出生,居新疆,著有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在新疆》,長篇小說《虛土》《鑿空》《捎話》,詩集《曬曬黃沙梁的太陽》等,獲得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提名獎。現任新疆作協副主席。
  • 瞭望丨西南政法大學校長 付子堂:薪火相繼 書寫新時代法治華章
    近日,西南政法大學校長、知名法學家付子堂教授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就西南政法大學的歷史沿革、辦學特色、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答記者問,並闡述了學校未來發展的「危」與「機」。    他表示,西政70年來的發展始終與法治中國建設同向同行,未來還將為國家培養更多德法兼修的新時代法治人才,薪火相繼,書寫新時代的法治華章。    「西政精神」歷久彌新    《瞭望》:2020年是西南政法大學建校70周年。
  • 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接受《瞭望》雜誌專訪
    編者按近日出版的2021年第1期《瞭望》雜誌刊發了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的專訪文章《奮力開啟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新徵程》,論述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所取得的成就與工作重點。本報今日全文轉載,敬請關注。「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交通大國,有力支撐了國家綜合實力大幅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