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亞及俄、蒙等國家和地區組織過10多次綜合科學考察,與俄蒙等國家科學家已經有十多年的合作,有很多都是老朋友了。」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科技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理念上大家確實認可了,需要通過平臺,讓更多項目落地。
在日前舉行的第33屆國際地理聯合會大會上,2016』「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智庫論壇是最大規模的分論壇之一,來自多國的科學家呼籲:全球地理學家共同加強「一帶一路」研究。
開局良好
一帶一路得到沿線國家積極響應和高度認可,近三年來,起步順利,開局良好,國家發改委西部司原司長、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秦玉才透露,截至目前,共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同20個國家籤署了產能合作協議,與俄羅斯、蒙古國等沿線30多個國家籤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
同時,莫斯科至喀山鐵路,中亞天然氣管道線路等一批有影響的標誌性項目正在落地生根。
與俄蒙等國科學家多年合作的工作已為中-蒙-俄三國政府提供決策諮詢。「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執行副主席兼秘書長、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區域生態經濟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董鎖成介紹,諸如科技支撐國家「一帶一路」、「中俄蒙經濟走廊」、西部大開發、主體功能區、 「十二五」城市環境保護等重大戰略研究和決策諮詢,獲得重大社會影響及相關部委的認可。
從外方而言,比如俄羅斯聯邦議會議長助理、俄羅斯科學院院士 Arnold Tulokhonov教授等評價說,「相關工作為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戰略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加快推進俄羅斯遠東地區開發,建設歐亞跨大陸板塊交通經濟帶等,為俄羅斯國家制定區域開發戰略提供了科學支撐。」
「中科院作為國家最大的科研機構,在「一帶一路」這樣的國家重大國際合作倡議中,必須要有自己的聲音,必須有所作為。」 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局長曹京華表示,過去三年,中科院與發展中國家開展了大量務實合作, 不少工作是圍繞「一帶一路」倡議開展的,諸如在烏茲別克斯坦建立了藥物開發科教中心,在緬甸建立了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在哈薩克斯坦建立了生態環境科教中心,在斯裡蘭卡建立海洋和環境中心,在非洲建立了綜合性質的中非科教中心……。
除了開展科研工作,這些中心也在努力把中科院適應技術和產能轉移到這些國家,提升當地的科技能力建設,改善當地民生問題,同時宣傳中國綠色發展協調發展理念 。
科學使命
秦玉才指出,科技人才是「一帶一路」重要智慧力量。「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科技合作、科技人才和交流活動的支持與引領。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推動中國與沿線各國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旅遊等多領域的交流合作
在國際地理聯合會(IGU)主席、俄羅斯科學院莫斯科地理研究所副所長Vladimir Kolosov 教授看來,絲綢之路貫穿亞歐非大陸,涉及全球2/3的人口,全球1/3的GDP,體量之大,議題之多是可以想像的。
「一帶一路」面臨諸多挑戰,有諸多科學研究機會,Vladimir表示,從地學的角度,尤其要關注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綠色發展,而不是很粗狂的過度發展。
Vladimir同時指出,在中亞歐洲的過度地帶,有很多數據都是欠缺甚至沒有的,需要科學家建立資料庫進行聯合考察。基於這些數據及各種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為「一帶一路」更有效落地和發展提供很好科學依據。
從國家到中科院,都有一系列支持國際合作的手段和項目,今年年初,中科院正式推出「一帶一路」戰略行動計劃。
「中國要對人類有所貢獻,從大的方面來說,最佳的辦法就是把我們的發展機會和其他國家的發展機會和思路有機地相結合。」曹京華表示,從科學發展角度,比如地學和環境,如果科學家總做中國本土的東西,不走出去,其視野和國際影響力都會欠缺,大尺度的創新和貢獻機會也少得多。「一帶一路」倡議也給科學研究創造了機會。
「教育方面一定要強調和重視人才的培養。要培養更多了解世界的人,也要培養更多了解中國,熱愛中國的國際朋友,共同推動發展和全球可持續發展。」 曹京華同時介紹說,中科院每年招收200餘名發展中國家的學生來華攻讀博士學位 。
未來挑戰
秦玉才認為,面對未來需共建平臺,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廣大科技人員要結合「一帶一路」重點方向、重點布局和重要任務,加強頂層設計,推進科技體系創新,凝聚國際創新資源,構建國際協同創新平臺。積極沿推進與沿線國家在生態、氣候、醫療、工程技術等共同關心領域的務實合作。
秦玉才同時建議科研單位要充分利用經濟、管理與信息相融合的科學優勢,積極承擔重點研究課題,為決策與政策制定提供諮詢。
在董鎖成看來,未來應建立科技人文交流長效機制,完善國際科技合作制度及配套機制,及早啟動「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與人才培養計劃 。推進互利共贏、多層次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科技交流機制,實施互補型和互換型合作。
孫九林、董鎖成同時建議,由中科院牽頭,以中亞五國、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科學院為主體 ,以中東、東南亞、南亞、歐洲國家科研機構為補充,推薦各國頂尖科學家參與,創建「一帶一路」國際科學聯盟。以促進沿線國家科技界國際合作,凝聚科學家智慧,為「一帶一路」建設提出戰略決策性意見,解決建設所面臨的重大科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