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九林院士:科技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在中亞及俄、蒙等國家和地區組織過10多次綜合科學考察,與俄蒙等國家科學家已經有十多年的合作,有很多都是老朋友了。」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科技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理念上大家確實認可了,需要通過平臺,讓更多項目落地。

在日前舉行的第33屆國際地理聯合會大會上,2016』「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智庫論壇是最大規模的分論壇之一,來自多國的科學家呼籲:全球地理學家共同加強「一帶一路」研究。

開局良好

一帶一路得到沿線國家積極響應和高度認可,近三年來,起步順利,開局良好,國家發改委西部司原司長、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秦玉才透露,截至目前,共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同20個國家籤署了產能合作協議,與俄羅斯、蒙古國等沿線30多個國家籤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

同時,莫斯科至喀山鐵路,中亞天然氣管道線路等一批有影響的標誌性項目正在落地生根。

與俄蒙等國科學家多年合作的工作已為中-蒙-俄三國政府提供決策諮詢。「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執行副主席兼秘書長、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區域生態經濟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董鎖成介紹,諸如科技支撐國家「一帶一路」、「中俄蒙經濟走廊」、西部大開發、主體功能區、 「十二五」城市環境保護等重大戰略研究和決策諮詢,獲得重大社會影響及相關部委的認可。

從外方而言,比如俄羅斯聯邦議會議長助理、俄羅斯科學院院士 Arnold Tulokhonov教授等評價說,「相關工作為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戰略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加快推進俄羅斯遠東地區開發,建設歐亞跨大陸板塊交通經濟帶等,為俄羅斯國家制定區域開發戰略提供了科學支撐。」

「中科院作為國家最大的科研機構,在「一帶一路」這樣的國家重大國際合作倡議中,必須要有自己的聲音,必須有所作為。」 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局長曹京華表示,過去三年,中科院與發展中國家開展了大量務實合作, 不少工作是圍繞「一帶一路」倡議開展的,諸如在烏茲別克斯坦建立了藥物開發科教中心,在緬甸建立了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在哈薩克斯坦建立了生態環境科教中心,在斯裡蘭卡建立海洋和環境中心,在非洲建立了綜合性質的中非科教中心……。

除了開展科研工作,這些中心也在努力把中科院適應技術和產能轉移到這些國家,提升當地的科技能力建設,改善當地民生問題,同時宣傳中國綠色發展協調發展理念 。

科學使命

秦玉才指出,科技人才是「一帶一路」重要智慧力量。「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科技合作、科技人才和交流活動的支持與引領。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推動中國與沿線各國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旅遊等多領域的交流合作

在國際地理聯合會(IGU)主席、俄羅斯科學院莫斯科地理研究所副所長Vladimir Kolosov 教授看來,絲綢之路貫穿亞歐非大陸,涉及全球2/3的人口,全球1/3的GDP,體量之大,議題之多是可以想像的。

「一帶一路」面臨諸多挑戰,有諸多科學研究機會,Vladimir表示,從地學的角度,尤其要關注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綠色發展,而不是很粗狂的過度發展。

Vladimir同時指出,在中亞歐洲的過度地帶,有很多數據都是欠缺甚至沒有的,需要科學家建立資料庫進行聯合考察。基於這些數據及各種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為「一帶一路」更有效落地和發展提供很好科學依據。

從國家到中科院,都有一系列支持國際合作的手段和項目,今年年初,中科院正式推出「一帶一路」戰略行動計劃。

「中國要對人類有所貢獻,從大的方面來說,最佳的辦法就是把我們的發展機會和其他國家的發展機會和思路有機地相結合。」曹京華表示,從科學發展角度,比如地學和環境,如果科學家總做中國本土的東西,不走出去,其視野和國際影響力都會欠缺,大尺度的創新和貢獻機會也少得多。「一帶一路」倡議也給科學研究創造了機會。

「教育方面一定要強調和重視人才的培養。要培養更多了解世界的人,也要培養更多了解中國,熱愛中國的國際朋友,共同推動發展和全球可持續發展。」 曹京華同時介紹說,中科院每年招收200餘名發展中國家的學生來華攻讀博士學位 。

未來挑戰

秦玉才認為,面對未來需共建平臺,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廣大科技人員要結合「一帶一路」重點方向、重點布局和重要任務,加強頂層設計,推進科技體系創新,凝聚國際創新資源,構建國際協同創新平臺。積極沿推進與沿線國家在生態、氣候、醫療、工程技術等共同關心領域的務實合作。

秦玉才同時建議科研單位要充分利用經濟、管理與信息相融合的科學優勢,積極承擔重點研究課題,為決策與政策制定提供諮詢。

在董鎖成看來,未來應建立科技人文交流長效機制,完善國際科技合作制度及配套機制,及早啟動「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與人才培養計劃 。推進互利共贏、多層次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科技交流機制,實施互補型和互換型合作。

孫九林、董鎖成同時建議,由中科院牽頭,以中亞五國、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科學院為主體 ,以中東、東南亞、南亞、歐洲國家科研機構為補充,推薦各國頂尖科學家參與,創建「一帶一路」國際科學聯盟。以促進沿線國家科技界國際合作,凝聚科學家智慧,為「一帶一路」建設提出戰略決策性意見,解決建設所面臨的重大科技問題。

相關焦點

  • 孫九林院士:科研拓荒人—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說。   孫九林領銜的「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是首批經科技部、財政部認定的23家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之一。在他的帶領下,該平臺獲得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併入選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和「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此外,他領銜攻關的遙感估產系統等四項成果也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國家數據科研領域開疆拓土的「將軍」孫九林院士
    在大數據科研的道路上,他執著堅定,勇於探索,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專業素養,一路前行,奮鬥不止,為了大數據科研的發展殫精竭慮。正是這種奉獻不止的高尚精神,成就事業的輝煌!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幾十年彈指一揮間,在歲月的匆匆流逝中,孫九林院士默默地奉獻著。
  • 郭華東:「數字建設」擁抱「一帶一路」
    郭華東:「數字建設」擁抱「一帶一路」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8年09月18日 14:31 A-A+ 』區域性和跨國家的社會、文化、環境和生態的協同發展,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
  • 【瞭望】孫九林:科研拓荒人
    孫九林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學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數據是跨地區、跨領域的,主要是國家投入的科研項目產生的數據。因為沒有規定科研數據必須匯集到平臺,我們需要通過運行機制將分散的數據收集起來,相比於林業、農業由主管部門匯集數據,我們的難度更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說。
  • 博士科技攜手國際歐亞科學院探索技術轉移新路徑—新聞—科學網
    12月18日,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常務副主席、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張景安在2020海交會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建設交流峰會上如是說。   當天,2020海交會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建設交流峰會暨「共生·價值」第九屆金博獎全球高層次人才科技創新大賽總決賽在廣州舉行。峰會上,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與博士科技籤署共建「全球博士創新共同體」協議,並舉行了揭牌以及受聘儀式。
  • 中國綠髮會加入「一帶一路」生命科技促進聯盟
    中國綠髮會加入「一帶一路」生命科技促進聯盟 2019-11-28 0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跨國地理科考:「一帶一路」新支撐——專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
    【環球科技】基礎科學研究是科學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進一步推進,中國與沿線國家正在開展一系列的跨國合作。無論是「天塹變通途」的路橋項目,還是「地底兩萬裡」的油氣管線,這些項目立項的基礎及維護的基礎都離不開嚴謹細緻的地理、資源、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等多學科國際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創新。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參會院士專家、領導嘉賓合影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現場   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   參會嘉賓了解海洋科技成果   主辦方供圖
  • 在遼寧大連建設高水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聞—科學網
  • 「投身『一帶一路』建設,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佘倫凱鼓勵青年創業者百折不撓;積極響應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由理念轉化為行動,築夢亞太城;發揮紐帶作用,助力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以海外僑領視角,談政協工作;在海外廣布公益慈善、惠民工程,以大愛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
  • 孫九林院士:如何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貢獻時空智慧?
    4月11日,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主辦,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電力信息工委會、國網信通產業集團承辦,國網思極神往位置服務有限公司協辦的「時空信息通信技術支撐能源網際網路建設」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出席並講話。
  • 寧吉喆:香港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取得明顯成效
    (來源:大公網)由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貿易發展局合辦的第五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30日在香港舉行開幕式。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在特别致辭中表示,在國家的發展大潮中,香港不能缺席,也不會缺席。香港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機遇良多,空間廣闊,包括積極融入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主動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臺、合作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等。
  • 廣東省科學院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有聲—新聞—科學網
    依託 2017 年「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創業團隊項目,周成虎院士加盟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並於2017年6月創辦廣州中科雲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雲圖」);2019年9月引入廣東省科學院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戰略投資,並在佛山開設工廠。「成果的快速投產,與廣東省科學院的推動密不可分。」周成虎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 【「一帶一路」大百科】「一帶一路」的朋友圈之最
    編者按:2013年秋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改善全球經濟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5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化為現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 【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院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行動...
    為了配合「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做好科技為新絲路建設服務的這篇大文章,中國科學院於2016年初啟動實施《中國科學院「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行動計劃》。  1 國際科技合作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意義與獨特功能  「一帶一路」大多數沿線國家(地區)尚處在工業化初期階段,面臨著眾多的經濟、社會、環境等發展問題。
  • 《中哈史》《中塔史》中文版在蘭州首發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據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研究員王福生介紹,為了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自2016年起,甘肅省委宣傳部支持甘肅省社科院展開與絲綢之路沿線有關國家的官方智庫合作,共同編撰包括《中國—哈薩克斯坦友好關係發展史》《中國—塔吉克斯坦友好關係發展史》在內的《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友好關係史叢書》。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路走來,我們欣喜有一大群可愛的科學家與《中國科學報》、科學網一起成長,在新的起點,我們願與益友們共同前行,一起講述更多中國科技發展的故事。 ◆王恩哥(中國科學院院士) 傳播科學,探索真知;擔當歷史,啟迪未來。祝賀《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周年!
  • 上海中醫藥大學創新中藥研究院院長林國強院士榮獲上海市「一帶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創新中藥研究院院長林國強申報的《中泰天然藥物國際聯合實驗室建設》項目入選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項目。各參建單位致力於將聯合研究院發展成為一個開放和包容的平臺,提高東南亞國家協會區域創新能力建設,特別注重天然藥物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應用。中泰天然藥物研究院由泰國朱拉蓬公主親自擔任聯合研究院院長,林國強院士任執行院長,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陳紅專任中方第一副院長。目前已組建天然藥物、臨床醫學、大數據健康以及文化交流四個研究組,組長均由上海中醫藥大學人員擔任,已陸續牽頭開展合作研究。
  • 三變科技:3億多元變壓器產品出口「一帶一路」國家
    從今天開始,一批價值3億多元的電力變壓器產品將從三門分批啟運,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的孟加拉、馬來西亞等國家,這是我市企業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的又一靚麗成績單。   在位於三門縣西區的三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臺大型電力變壓器產品經孟加拉國國家電網公司專家組的調試檢測合格後,吊裝到貨櫃車上,啟運出口。
  • 「共建『一帶一路』全球合作共贏」主題研討會暨《「一帶一路」這...
    這套圖書從七個議題入手,用六種語言出版(中、英、法、西、阿、俄),回顧了過去五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的歷程,梳理了相關國家在多個方面開展合作和達成的共識,呈現了「一帶一路」國家千千萬萬普通民眾生活因此而發生的改變,展望了「一帶一路」的未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