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九林院士:科研拓荒人—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數據是跨地區、跨領域的,主要是國家投入的科研項目產生的數據。因為沒有規定科研數據必須匯集到平臺,我們需要通過運行機制將分散的數據收集起來,相比於林業、農業由主管部門匯集數據,我們的難度更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說。

 

孫九林領銜的「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是首批經科技部、財政部認定的23家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之一。在他的帶領下,該平臺獲得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併入選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和「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此外,他領銜攻關的遙感估產系統等四項成果也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對於已經與數據打了30多年交道的孫九林而言,將數據資源服務於農業領域,是他在數據科研領域開拓的又一「荒地」。日前,在中國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院士論壇上,孫九林提出:要從源頭保障農產品安全,就需要將全國幾十萬家農資終端門店構成一個網絡,將種子、化肥、農藥「業務流」數據化,使國家的農業投入品流通有據可循,為國家決策調控提供可靠數據支持,從而逐步實現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

 

2013年,他帶隊制定了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跨平臺專題工作方案,利用數據資源和信息技術,直接服務基層地方政府和農戶,當年就達到了大豆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

 

「搞科學研究要有興趣」

 

「我不喜歡別人稱我孫院士,叫我孫老師就可以了,我覺得這樣大家是平等的。水平比院士高的人有的是,我特別佩服有知識的人,院裡司機懂得很多,我就很佩服他們。」坐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孫九林院士對面,記者很難想像這位體型瘦高、精神矍鑠的學者已近耋耄之年。

 

1937年8月,孫九林出生在上海市松江縣,因為生活過於貧困,他的幾個哥哥姐姐被送人撫養,家裡只留下他和一個哥哥。直到解放後哥哥參加工作了,家裡才有錢將15歲的孫九林送進學校。由於父親參加過地下黨,幾個哥哥後來也都參了軍,受他們影響,那時孫九林的夢想是成為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

 

「升初中考試前的兩個月,我晚上在蚊帳裡點上煤油燈複習功課,把眼睛看壞了,幾次驗兵都因視力問題被刷了下來,要是當時進入部隊,現在應該是另一種人生。」孫九林回憶說。雖然沒能實現保家衛國的夢想,孫九林卻以科學報國,成為數據科研領域開疆拓土的「將軍」。如今,孫九林仍活躍在科研一線,還經常一個人拎著包坐火車出差。

 

1959年,孫九林考入西安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大學五年間,他被多次派往發電廠等地實習。將理論知識直接運用到實踐的學習方法讓孫九林受用終身。

 

1964年,孫九林大學畢業進入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動能研究室。「搞科學研究要有興趣,不能強求」。時任研究室副主任黃志傑先生的這句話,讓孫九林至今難忘。現在,孫九林每年都會指導四五個博士生,這也成為他的教學準則。

 

「孫老師對我們要求是『粗中有細』,他對我們的研究方向沒有過多限制,允許自由選題。但對博士畢業論文他現在仍會一個字一個字看,出差時都會帶著,看得非常仔細。」2002年師從孫九林讀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數據科學與共享研究室副主任的王卷樂告訴記者。

 

在特殊的年代,孫九林一直沒有機會做與專業相關的工作。直到1969年底,孫九林等到了第一個項目建設。當年他隨單位到湖北省潛江縣中科院「五七幹校」,期間被派遣主持潛江縣引進國家高壓電網電源工程。他帶領2個大學生、20多個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年輕人開始設計、現場勘探等工作。

 

在安裝變電站控制系統時,孫九林遇到了棘手的問題,因為在學校只學過原理圖,施工工程圖過於複雜,一時無法下手。縣裡領導知道後,決定請專業安裝隊來完成。考慮到電網以後的運行和管理維護,孫九林認為有必要帶出一支技術維修隊伍,他主動承擔起這項工作。

 

「縣裡投入了一百多萬,整個工程已經幹了兩年多,如果控制系統一個線頭接錯,通電後整個電網都會燒毀。那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孫九林回憶說,當時壓力非常大,他吃住在工地,用了三個月時間,通過施工圖反推到原理圖,反覆推演,最終圓滿完成控制系統的安裝,並成功為當地留下了一支維修隊伍。

 

通電運行一年後,省裡評比,這一工程獲得質量和安全運行全省一等獎。這是孫九林從事的與大學專業相關的第一個工程,也是最後一個工程,雖然工作後科研方向幾經改變,但大學學習以及這一項目打下的基礎讓他獲益匪淺。

 

以國家需要為科研導向

 

「還在五七幹校的時候,很多同事通過各種途徑離開走向新的工作崗位,我哥哥也在洛陽幫我找到了工作。但我感覺國家要發展,肯定需要科學研究,還是會需要人才的,我就沒有離開。」孫九林說。

 

1972年,孫九林從「五七幹校」來到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所裡安排他參加地圖自動化項目,為繪圖機、掃描機等設備製作電源,將幾百伏的交流電通過整流、降壓變成只有幾伏或十幾伏的直流電源,這對學強電專業的孫九林來說又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任務來了,大家都不大懂,怎麼辦?我總感覺這是國家需要,就得做。」正是在「國家需要」的引導下,孫九林開展了眾多開創性的研發工作。

 

在製作電源設備期間,孫九林接觸到了地理研究所從國外引進的計算機,學習了計算機本身的硬體系統架構、軟體、代碼等,這為引導他進入數據科研新領域打下了基礎。

 

1978年,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從上海買入了一套計算機,當時國產計算機體積大,佔了200多平方米的面積,也沒有人會安裝調試和操作。委員會領導找到孫九林,希望他當計算機組的組長。「組裡有幾個老同志,也有插隊回來的年輕人。大家都不懂計算機,我也只懂點皮毛。」孫九林說,他們當時去了有計算機的單位和計算機生產廠家,分工學習輸入設備、內存、控制系統。80年代初,計算機成功運行,單位也有了一批計算機人才。

 

1980年,正值國家開展國土規劃,希望用計算機管理大量資料、數據、文檔,這個任務落到了孫九林頭上。「當時很多專家都說不要去碰這個事,國內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怕做不好有責任。」

 

在國內,用計算機管理資源環境數據是一個新的科研領域。孫九林了解到,美國用計算機來管理銀行帳戶。「既然能用計算機來管理銀行帳戶,銀行帳戶是數據,自然環境也是數據,我相信肯定行,就大膽答應先調研一下。」

 

孫九林帶領團隊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調研,提出建立我國國土資源資料庫的總體方案,並選擇西南三省一市做試點。1985年,我國第一個國土資源資料庫建成,試點經驗向全國推廣,孫九林也成了國土信息系統的知名專家。

 

「我總是有這麼一個理念,做事情,如果都拿你懂的來做,那沒多大意義。就應該做一些不太懂,但是有把握能做的。資料庫、信息系統,都是從不懂做起來的。」孫九林說,90年代做遙感估產項目,他也不懂,但國家有需要他就一定要做。

 

「現在遙感估產系統在國際貿易上起到的作用很大,美國一直在做全球的估產,比如預估中國大豆的產量,預測今年我國是需要進口還是出口,他該怎麼控制市場等等。」在孫九林的帶頭攻關下,歷時近5年,我國首個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的多品種、大面積估產實用系統建成。

 

孫九林研製實施的依託電話線路為傳輸線的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分布式信息系統,雖然被後來的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所代替,但當時這是第一個實現分布式的信息系統。之後他還帶隊進行了國家農業信息系統和青藏資料庫攻關等多項創新工作。

 

讓科研數據流動起來

 

2002年底,在孫九林的主持下,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前身——「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開始建設。讓科研數據共享、流動起來是孫九林的一大心願。

 

在孫九林看來,現在數據共享工作在很多方面仍需改進。「現在國家搞大數據、物聯網、智慧城市等等,這些一定要做實。比如數據資源整合,要拿到對管理有作用的核心數據,否則智慧城市難有實效。」孫九林不無憂慮地說。

 

2008年,科技部首次頒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資源環境領域項目數據匯交暫行辦法》,啟動「973」計劃資源環境領域項目數據匯交工作,數據匯交到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但該辦法只是針對資源環境領域,並未推廣到其他領域。目前國家投資的多個重大專項,並沒有與之配套的科研數據管理辦法和數據開放共享的策略。

 

「我國投資幾百個億搞科研計劃,這些科研項目大部分都要發表文章,大量的數據資源都被國外拿走了,說得更嚴重一點,國外不用花錢,就能了解我國的前沿科技,使用最新的數據資源。」數據流失是孫九林關注的大問題,他告訴本刊記者,目前對科研工作的評價主要是看SCI文章或是在國際上發表的高端文章,但是支撐這些文章的大量基礎數據資料都必須提交給國外刊物。他希望國家能出臺相關政策,構建一個大型的資料庫,管理由國家投資項目所產生的數據資源。所有向國外雜誌投稿的文章,作者需將數據備份到國家指定的數據中心或平臺。

 

「實際上,目前大部分科學家是支持數據匯交的,只要能解決他們關心的責、權、利的問題。」孫九林建議,「哪些數據是隱私的,涉及國家安全、社會安全,哪些數據是基礎性的、公益性的,要把它們區分開。數據是由國家、公司還是個人投資的,都要進行分類分級管理。匯交數據還可按情況,設置保護期。」□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瞭望】孫九林:科研拓荒人
    孫九林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學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數據是跨地區、跨領域的,主要是國家投入的科研項目產生的數據。因為沒有規定科研數據必須匯集到平臺,我們需要通過運行機制將分散的數據收集起來,相比於林業、農業由主管部門匯集數據,我們的難度更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說。
  • 國家數據科研領域開疆拓土的「將軍」孫九林院士
    在大數據科研的道路上,他執著堅定,勇於探索,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專業素養,一路前行,奮鬥不止,為了大數據科研的發展殫精竭慮。正是這種奉獻不止的高尚精神,成就事業的輝煌!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幾十年彈指一揮間,在歲月的匆匆流逝中,孫九林院士默默地奉獻著。
  • 孫九林院士:科技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新聞—科學網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科技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理念上大家確實認可了,需要通過平臺,讓更多項目落地。 在日前舉行的第33屆國際地理聯合會大會上,2016』「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智庫論壇是最大規模的分論壇之一,來自多國的科學家呼籲:全球地理學家共同加強「一帶一路」研究。
  • 院士專家長沙行丨孫九林:加大數據信息人才引進培養 讓數據發揮更...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星辰全媒體記者 李海清攝。)4月26日,在「院士專家長沙行」暨中國工程院「網際網路+」行動計劃(2035)項目中期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認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國家農業的現代化。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聞玉梅(中國工程院院士) 傳播科學知識,為人民作貢獻。 ◆何毓琦(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自2007年起,作為科學網的一名博主,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世界舞臺上中國科學技術時代的到來。在《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年之際,我願送上我最美好的祝福。
  • 中科院院士洪茂椿受聘鄭州輕工業學院—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鄭州訊 (記者史俊庭 通訊員劉磊)7月2日上午,鄭州輕工業學院在科學校區舉行該校「雙聘院士」受聘儀式
  • 四位院士加盟,2020北航全球科創大賽啟動—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李椿萱、王華明,北京市海澱區副區長林劍華,北航黨委副書記程波以及來自海澱區有關部門,各兄弟院校,大賽合作政府、知名企業家、校友投資、孵化合作機構、優秀創業項目代表等近200人參加儀式。
  • 朱美芳院士:把碳纖維穿在身上—新聞—科學網
    保暖早已不再是人們對服裝的唯一要求。 這些年,針對這樣的挑戰,朱美芳帶領著科研團隊不斷探索。2015年,他們首先開發了非液晶溼法紡絲法用於連續化製備石墨烯纖維。在氧化石墨烯液晶溶液中添加氫氧化鈉形成非液晶相紡絲液,以乙酸為凝固浴,他們採用自製溼法紡絲設備和後還原處理技術製備了多孔石墨烯纖維。
  • 陳建功:中國現代數學的拓荒人—新聞—科學網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陳建功出生於紹興城一個小職員家庭,幼年就讀於私塾,熱愛數學。受「科學救國」「教育報國」等思想影響,他3次東渡日本深造數學,於1926年在東北帝國大學跟隨博士導師藤原松三郎專攻三角級數論,1929年獲得東北帝國大學博士學位,成為在日本首個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的外國學者,隨即毅然決定回國。
  •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新聞—科學網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中科院院士郭烈錦走進西安市二十六中學作科普報告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包括19名院士在內的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國科大:多位院士從科研一線走上本科講臺—新聞—科學網
    然而,摘下院士、數學家頭銜,在國科大,同其他教授、研究員一樣,袁亞湘也是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而他的授課對象正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招收的首屆本科生。 其實,在國科大,像袁亞湘院士這樣從科研一線走上講臺的院士不止一位。
  • 曹雪濤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黃辛報導)日前,德國科學院院長致函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教授,祝賀其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抖音:因袁隆平院士的帳號存在爭議,先做封禁處理
    對此,抖音方面回應稱,因袁隆平院士的帳號存在爭議,抖音先做封禁處理。1月12日晚間,在抖音上搜索抖音號「袁隆平中華拓荒人」,發現已無法搜索到該帳號信息此前在1月10日,名為「袁隆平中華拓荒人」的抖音號引發廣泛關注,數小時粉絲量突破千萬,該帳號的認證信息為: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 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新聞—科學網
    開幕式上,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陳曉亞院士希望,大會匯聚學界智慧,共同探討促進植物科學融合發展、更好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浪潮,助力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本次大會以「植物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和陳曉亞為大會主席。
  • 孫九林院士:如何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貢獻時空智慧?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出席並講話。以下是根據現場報告做的文字摘要:我非常榮幸這次能與各位同仁相聚在國家電網公司進行「時空信息通信技術支撐能源網際網路建設」的學術交流研討!感謝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和國網信通產業集團為大家提供了這樣一個寶貴的學習交流的機會!
  • 河北大學3學者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新聞—科學網
    世界著名出版集團愛思唯爾 (Elsevier) 於近日發布了「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 (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榜單」,共收錄來自242家高校、科研單位或企業
  • 俞書宏院士:高質高產的「秘訣」是什麼—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隨著李亞棟、謝毅、俞書宏接連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很多人好奇:錢逸泰究竟是什麼樣的導師? 在俞書宏眼中,導師確有獨到之處,一是注重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鼓勵但不幹涉;二是擅長「潑涼水」。「有時候我取得了一點成績,很高興地向他匯報,他會說不行,你看別的同學做得更好,你還得更努力。」 在導師的激勵下,俞書宏將吃飯睡覺以外的時間都花在了實驗室。
  • 謝毅:輕鬆上陣做科研—新聞—科學網
    謝毅  ■本報記者 王晨緋 近日,中國最年輕女院士謝毅獲頒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現年48歲的謝毅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此次得獎是因為她發現了二維超薄半導體可以提高光電、熱電的轉換效率,在新型能源材料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此項基礎科學研究若應用於實際,將有助於減少對日益稀缺的化石燃料的依賴,降低汙染,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近日,第七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與產業化大會暨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在揚州舉行,圍繞「植物基因編輯與分子育種」這一主題,來自全國145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