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十」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在行業工作及科研領域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大數據科研的道路上,他執著堅定,勇於探索,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專業素養,一路前行,奮鬥不止,為了大數據科研的發展殫精竭慮。正是這種奉獻不止的高尚精神,成就事業的輝煌!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
幾十年彈指一揮間,在歲月的匆匆流逝中,孫九林院士默默地奉獻著。在科學的殿堂裡,他孜孜以求、兢兢業業地忙碌著,即使成為院士之後也沒有絲毫的懈怠。他謙和的態度讓和他接觸過的人都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他優秀的品質讓學生深深折服。他鍥而不捨的奮鬥精神,點燃學生們的夢想與激情!
自古寒門出英才,掀開歷史的畫卷,回首曾經的滄桑歲月,追溯到1937年8月,孫九林院士出生在上海市松江縣,當時正值全國抗日時期,日本侵略者的飛機不斷轟炸上海,全家只好遷回祖籍江蘇鹽城市的鄊下,因為生活過於貧困,他的幾個哥哥姐姐被送人撫養,家裡只留下他和一個哥哥,後來三個哥哥均投身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行列,父親也加入了地下黨。直到1951年春季,家裡才有能力把已是15歲的他送進學校,聰敏的他有了學習的機會,廢寢忘食,奮起直追,從小學四年級下學期開始學習,用兩年半時間完成了小學六年的學業,後來者居上,他於1953年秋考入到江蘇省重點中學讀初中。由於受父輩和兄長們的影響,那時孫九林的夢想是成為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後來因種種原因沒能實現從軍保家衛國的夢想,就選擇了用科學報國的精神理念作為其人生目標,最終成為「數據科研領域」開疆拓土的「將軍」。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開展國土規劃,希望用計算機管理大量資料、數據、文檔,這個任務落到了在工作上頗有建樹的孫九林院士身上。當時很多人因為國內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怕做不好擔責任而望而卻步。雖然當時在世界上,用計算機管理各類數據資源工作已有先例,但在當時的中國,用計算機管理資源環境數據卻是一個全新的科研領域。聰敏好學的孫九林了解到美國用計算機來管理銀行帳戶以後,認為「既然能用計算機來管理銀行帳戶,銀行帳戶是數據,「資源環境數據」也是數據,相信肯定行,就大膽答應先調研一下。」
孫九林院士言必行,行必果,夜以繼日地撲在了工作上,帶領團隊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調研,提出建立我國國土資源資料庫的總體方案,並選擇西南三省一市做試點。1985年,我國第一個國土資源資料庫終於建成了。試點經驗和技術被當時的國家計委向全國推廣,推動了國土行業的資料庫建設,反響特別好。孫九林一舉成了國土資源資料庫的知名專家和學科帶頭人。在此基礎上他又提出我國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的總體方案並在黃土高原地區實踐,取得重要成果。
科研哪裡有需要,哪裡就要勇往直前,勤奮與執著,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 90年代初,國家提出用遙感技術實現農作物估產,這又是一個新的課題,孫九林排除萬難,義不容辭地承擔了下來。他說:「我總有這麼一個理念,一個科研工作者不要做別人做過的事情,去重複走別人的老路,要急國家所急,勇於碰硬骨頭,在實踐中學習提升,把不懂變成精通,把沒有把握變成優異的成果,這樣我們才不會辜負黨的培養和人民的期理。資料庫、信息系統,我們都是從不懂做起來的」,對於孫九林來說,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挑戰,不斷成長,不斷創新,不斷超越的過程。「現在遙感估產系統在國際貿易上起到的作用很大,美國一直在做全球的估產,比如預估中國大豆的產量,預測當年我國是需要進口還是出口,他該怎麼控制市場等等」。在孫九林院士的帶頭攻關下,全國5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參與,歷時近5年,我國首個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的重點產糧區多品種、大面積遙感估產實用系統建成。為我國後期估產系統的建設提供經驗和技術基礎,獲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國是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農業大國,農業是國之根本,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如何更好地將散亂的農業數據集中有效地管理,用數據更好地為科研服務,讓科研更好地為農業服務。孫九林院士在工作中以身作則,深入研究。對於已經與數據打了多年交道出身農民家庭的孫九林而言,將數據資源服務於農業領域,是他在數據科研領域開拓的又一「荒地」。孫九林院士帶領他的團隊在「荒地」上用心地耕耘,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他帶領團隊進軍農業信息化領域,建立了全國農業資源信息系統,並出版了「信息化農業總論」專著,較早的全面論述信息化農業產生的背景、理論基礎、相關技術、工程體系、發展前景等。2013年,他利用建立的「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的數據資源與東北黑土分平臺團隊共同制定了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跨平臺專題服務工作方案,利用數據資源和信息技術,直接服務基層地方政府和農戶,當年就達到了大豆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科技促進增收讓農民的心中燃起成功的喜悅。
進入21世紀初(2001年)孫九林以「農業信息工程專業」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院士。他通過幾十年在數據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對數據資源有了深刻的認識,數據資源是科技創新的基石,是信息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數據資源的多少是一個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體現;數據資源具有科學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這些價值只有在數據流動中才能充分的發揮出來。幾十年來國家在獲取數據資源上投入了巨資,但沒有充分的發揮作用,這是因為沒有適應國情的數據共享政策和運行機制,造成國家投入產生的數據資源長期保留在部門、項目組、或科學家個人手中,無法實現數據資源價值的最大化。因此孫九林當選院士之後,就全身心的投入到國家科學數據共享的行列,主持國家科學數據共享工程規劃、親自組織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網建設、推動國家投資產生的數據資源匯交與共享、積極促成科技部頒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資源環境領域項目數據匯交暫行辦法》,2008年啟動了「973」計劃資源環境領域項目數據匯交工作,探索國家投資產生的科學數據資源匯交和共享的政策和運行機制,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在更多領域實現數據資源共享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由孫九林院士領銜的「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通過國家「十五」、「十一五」的試點和建設,於2011年經科技部、財政部認定,成為23家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之一。在他的帶領下,該「平臺」獲得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併入選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和「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
2016年,在中國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院士論壇上,孫九林提出:要從源頭保障農產品安全,就需要將全國幾十萬家農資終端門店構成一個網絡,將種子、化肥、農藥「業務流」數據化,使國家的農業投入品流通有據可循,為國家決策調控提供可靠數據支持,從而逐步實現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
從上世紀80年代初孫九林院士接受了資料庫技術以後,就不斷緊跟信息科學和資源環境、農業等學科的交叉發展方向進行研究,並開石拓多類新的研究領域,如資源信息學、國土資源信息系統、資源環境虛擬科研環境、虛擬地理環境、信息化農業、虛擬農業、精準農業、數據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網建設、地球信息科學、旅遊信息學、智慧城市等等。
作為國內數據科學的奠基人,始終走在科學的探索之旅中,他在2014年6月就帶領團隊提出:「科技創新支撐一帶一路」建設的理念,得到科技界的認同,他在首屆「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上,被選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科學家聯盟主席」,成功的把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應用到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
孫九林院士幾十年如一日奮鬥不息的敬業精神,深深地影響和帶動著更多的科研工作者。他從江南那個美麗的小城走出,為了心中的夢想,執著地在大數據科研的海洋中搏擊美麗的浪花,他對大數據科研事業充滿著無盡的深情。而今,面對著祖國的大數據科研,他的內心依舊充滿著快樂和激情,但是也為數據資源開放共享中所存在的問題日夜思考,特別是數據資源的有效管理和有序開放共享,如何預防數據資源流失等問題。偶爾當我國的某些數據流失到國外的時刻,他是那麼地痛心疾首,無數個深夜輾轉難眠。是對國家高度的忠誠感使他對數據工作有了更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老驥伏櫪,志在千裡,他每天依然在工作崗位上不辭辛苦,在與大數據科研相依相伴的日子裡,他唱響了一曲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桑榆讚歌!
孫九林院士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著名資源學家、農業與資源環境信息工程學科帶頭人之一。長期從事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應用、虛擬地理環境、信息化農業、農業大數據等領域研究。先後主持完成全國資源綜合開發決策信息系統、黃土源高原國土資源資料庫及信息系統、中國農業資源信息系統、國家農作物遙感估產系統等多項國家級重大項目,提出了我國資源信息管理體系結構、資源信息分類編碼、區域開發模型體系、統計型空間信息系統模式等,為信息科學在資源環境中的應用做出了開拓性貢獻。近年來除攻關任務外,孫九林院士還集中精力推動國家的科學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建成了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參與精確農業開發、智慧城市建設、農業大數據研究、精準扶貧諮詢等。其編寫的「信息化農業總論」一書,系統闡述「信息化農業」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為我國農業信息化做出了重大貢獻。孫九林院士取得的16項重大成果中,有12項獲省部級以上18種獎勵,培養碩士、博士、博士後6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