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數據科研領域開疆拓土的「將軍」孫九林院士

2020-12-07 中國網科學頻道

隨著「網際網路十」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在行業工作及科研領域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大數據科研的道路上,他執著堅定,勇於探索,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專業素養,一路前行,奮鬥不止,為了大數據科研的發展殫精竭慮。正是這種奉獻不止的高尚精神,成就事業的輝煌!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

幾十年彈指一揮間,在歲月的匆匆流逝中,孫九林院士默默地奉獻著。在科學的殿堂裡,他孜孜以求、兢兢業業地忙碌著,即使成為院士之後也沒有絲毫的懈怠。他謙和的態度讓和他接觸過的人都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他優秀的品質讓學生深深折服。他鍥而不捨的奮鬥精神,點燃學生們的夢想與激情!

自古寒門出英才,掀開歷史的畫卷,回首曾經的滄桑歲月,追溯到1937年8月,孫九林院士出生在上海市松江縣,當時正值全國抗日時期,日本侵略者的飛機不斷轟炸上海,全家只好遷回祖籍江蘇鹽城市的鄊下,因為生活過於貧困,他的幾個哥哥姐姐被送人撫養,家裡只留下他和一個哥哥,後來三個哥哥均投身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行列,父親也加入了地下黨。直到1951年春季,家裡才有能力把已是15歲的他送進學校,聰敏的他有了學習的機會,廢寢忘食,奮起直追,從小學四年級下學期開始學習,用兩年半時間完成了小學六年的學業,後來者居上,他於1953年秋考入到江蘇省重點中學讀初中。由於受父輩和兄長們的影響,那時孫九林的夢想是成為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後來因種種原因沒能實現從軍保家衛國的夢想,就選擇了用科學報國的精神理念作為其人生目標,最終成為「數據科研領域」開疆拓土的「將軍」。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開展國土規劃,希望用計算機管理大量資料、數據、文檔,這個任務落到了在工作上頗有建樹的孫九林院士身上。當時很多人因為國內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怕做不好擔責任而望而卻步。雖然當時在世界上,用計算機管理各類數據資源工作已有先例,但在當時的中國,用計算機管理資源環境數據卻是一個全新的科研領域。聰敏好學的孫九林了解到美國用計算機來管理銀行帳戶以後,認為「既然能用計算機來管理銀行帳戶,銀行帳戶是數據,「資源環境數據」也是數據,相信肯定行,就大膽答應先調研一下。」

孫九林院士言必行,行必果,夜以繼日地撲在了工作上,帶領團隊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調研,提出建立我國國土資源資料庫的總體方案,並選擇西南三省一市做試點。1985年,我國第一個國土資源資料庫終於建成了。試點經驗和技術被當時的國家計委向全國推廣,推動了國土行業的資料庫建設,反響特別好。孫九林一舉成了國土資源資料庫的知名專家和學科帶頭人。在此基礎上他又提出我國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的總體方案並在黃土高原地區實踐,取得重要成果。

科研哪裡有需要,哪裡就要勇往直前,勤奮與執著,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 90年代初,國家提出用遙感技術實現農作物估產,這又是一個新的課題,孫九林排除萬難,義不容辭地承擔了下來。他說:「我總有這麼一個理念,一個科研工作者不要做別人做過的事情,去重複走別人的老路,要急國家所急,勇於碰硬骨頭,在實踐中學習提升,把不懂變成精通,把沒有把握變成優異的成果,這樣我們才不會辜負黨的培養和人民的期理。資料庫、信息系統,我們都是從不懂做起來的」,對於孫九林來說,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挑戰,不斷成長,不斷創新,不斷超越的過程。「現在遙感估產系統在國際貿易上起到的作用很大,美國一直在做全球的估產,比如預估中國大豆的產量,預測當年我國是需要進口還是出口,他該怎麼控制市場等等」。在孫九林院士的帶頭攻關下,全國5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參與,歷時近5年,我國首個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的重點產糧區多品種、大面積遙感估產實用系統建成。為我國後期估產系統的建設提供經驗和技術基礎,獲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國是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農業大國,農業是國之根本,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如何更好地將散亂的農業數據集中有效地管理,用數據更好地為科研服務,讓科研更好地為農業服務。孫九林院士在工作中以身作則,深入研究。對於已經與數據打了多年交道出身農民家庭的孫九林而言,將數據資源服務於農業領域,是他在數據科研領域開拓的又一「荒地」。孫九林院士帶領他的團隊在「荒地」上用心地耕耘,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他帶領團隊進軍農業信息化領域,建立了全國農業資源信息系統,並出版了「信息化農業總論」專著,較早的全面論述信息化農業產生的背景、理論基礎、相關技術、工程體系、發展前景等。2013年,他利用建立的「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的數據資源與東北黑土分平臺團隊共同制定了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跨平臺專題服務工作方案,利用數據資源和信息技術,直接服務基層地方政府和農戶,當年就達到了大豆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科技促進增收讓農民的心中燃起成功的喜悅。

進入21世紀初(2001年)孫九林以「農業信息工程專業」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院士。他通過幾十年在數據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對數據資源有了深刻的認識,數據資源是科技創新的基石,是信息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數據資源的多少是一個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體現;數據資源具有科學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這些價值只有在數據流動中才能充分的發揮出來。幾十年來國家在獲取數據資源上投入了巨資,但沒有充分的發揮作用,這是因為沒有適應國情的數據共享政策和運行機制,造成國家投入產生的數據資源長期保留在部門、項目組、或科學家個人手中,無法實現數據資源價值的最大化。因此孫九林當選院士之後,就全身心的投入到國家科學數據共享的行列,主持國家科學數據共享工程規劃、親自組織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網建設、推動國家投資產生的數據資源匯交與共享、積極促成科技部頒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資源環境領域項目數據匯交暫行辦法》,2008年啟動了「973」計劃資源環境領域項目數據匯交工作,探索國家投資產生的科學數據資源匯交和共享的政策和運行機制,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在更多領域實現數據資源共享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由孫九林院士領銜的「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通過國家「十五」、「十一五」的試點和建設,於2011年經科技部、財政部認定,成為23家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之一。在他的帶領下,該「平臺」獲得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併入選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和「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

2016年,在中國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院士論壇上,孫九林提出:要從源頭保障農產品安全,就需要將全國幾十萬家農資終端門店構成一個網絡,將種子、化肥、農藥「業務流」數據化,使國家的農業投入品流通有據可循,為國家決策調控提供可靠數據支持,從而逐步實現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

從上世紀80年代初孫九林院士接受了資料庫技術以後,就不斷緊跟信息科學和資源環境、農業等學科的交叉發展方向進行研究,並開石拓多類新的研究領域,如資源信息學、國土資源信息系統、資源環境虛擬科研環境、虛擬地理環境、信息化農業、虛擬農業、精準農業、數據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網建設、地球信息科學、旅遊信息學、智慧城市等等。

作為國內數據科學的奠基人,始終走在科學的探索之旅中,他在2014年6月就帶領團隊提出:「科技創新支撐一帶一路」建設的理念,得到科技界的認同,他在首屆「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上,被選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科學家聯盟主席」,成功的把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應用到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

孫九林院士幾十年如一日奮鬥不息的敬業精神,深深地影響和帶動著更多的科研工作者。他從江南那個美麗的小城走出,為了心中的夢想,執著地在大數據科研的海洋中搏擊美麗的浪花,他對大數據科研事業充滿著無盡的深情。而今,面對著祖國的大數據科研,他的內心依舊充滿著快樂和激情,但是也為數據資源開放共享中所存在的問題日夜思考,特別是數據資源的有效管理和有序開放共享,如何預防數據資源流失等問題。偶爾當我國的某些數據流失到國外的時刻,他是那麼地痛心疾首,無數個深夜輾轉難眠。是對國家高度的忠誠感使他對數據工作有了更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老驥伏櫪,志在千裡,他每天依然在工作崗位上不辭辛苦,在與大數據科研相依相伴的日子裡,他唱響了一曲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桑榆讚歌!

孫九林院士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著名資源學家、農業與資源環境信息工程學科帶頭人之一。長期從事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應用、虛擬地理環境、信息化農業、農業大數據等領域研究。先後主持完成全國資源綜合開發決策信息系統、黃土源高原國土資源資料庫及信息系統、中國農業資源信息系統、國家農作物遙感估產系統等多項國家級重大項目,提出了我國資源信息管理體系結構、資源信息分類編碼、區域開發模型體系、統計型空間信息系統模式等,為信息科學在資源環境中的應用做出了開拓性貢獻。近年來除攻關任務外,孫九林院士還集中精力推動國家的科學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建成了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參與精確農業開發、智慧城市建設、農業大數據研究、精準扶貧諮詢等。其編寫的「信息化農業總論」一書,系統闡述「信息化農業」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為我國農業信息化做出了重大貢獻。孫九林院士取得的16項重大成果中,有12項獲省部級以上18種獎勵,培養碩士、博士、博士後60多名。

相關焦點

  • 孫九林院士:科研拓荒人—新聞—科學網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數據是跨地區、跨領域的,主要是國家投入的科研項目產生的數據。因為沒有規定科研數據必須匯集到平臺,我們需要通過運行機制將分散的數據收集起來,相比於林業、農業由主管部門匯集數據,我們的難度更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說。
  • 【瞭望】孫九林:科研拓荒人
    孫九林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學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數據是跨地區、跨領域的,主要是國家投入的科研項目產生的數據。因為沒有規定科研數據必須匯集到平臺,我們需要通過運行機制將分散的數據收集起來,相比於林業、農業由主管部門匯集數據,我們的難度更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說。
  • 院士專家長沙行丨孫九林:加大數據信息人才引進培養 讓數據發揮更...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星辰全媒體記者 李海清攝。)  星辰在線4月26日訊(記者 李海清 柳佳路)「『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的基礎還是數據,如果數據不弄好,很難。」4月26日,在「院士專家長沙行」暨中國工程院「網際網路+」行動計劃(2035)項目中期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認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國家農業的現代化。
  • 孫九林院士:科技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新聞—科學網
    從外方而言,比如俄羅斯聯邦議會議長助理、俄羅斯科學院院士 Arnold Tulokhonov教授等評價說,「相關工作為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戰略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加快推進俄羅斯遠東地區開發,建設歐亞跨大陸板塊交通經濟帶等,為俄羅斯國家制定區域開發戰略提供了科學支撐。」
  • 孫九林院士:如何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貢獻時空智慧?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出席並講話。以下是根據現場報告做的文字摘要:我非常榮幸這次能與各位同仁相聚在國家電網公司進行「時空信息通信技術支撐能源網際網路建設」的學術交流研討!感謝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和國網信通產業集團為大家提供了這樣一個寶貴的學習交流的機會!
  •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安吉龍山源打造「院士將軍林」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安吉龍山源打造「院士將軍林」種植啟動儀式,來自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曾參與「兩彈一星」工作的院士、將軍及其它功勳代表,共同出席了此次活動。
  • 將軍院士一輩子隱姓埋名 參加了中國所有的核試驗
    他叫林俊德,他是院士,也是將軍,一輩子隱姓埋名,堅守在羅布泊。他參加過我國所有的核試驗。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文章是在2012年林俊德院士逝世後不久寫就的,作者是島叔的好朋友,人民日報記者餘建斌。在自己的朋友圈裡,作者寫道:「寫稿子的時候,寫一會兒,就出去辦公室到外面抹把眼淚,眼淚流多了就假裝洗把臉。一個人能帶給人們的精神震撼,是如此巨大。」
  • 將軍院士一輩子隱姓埋名 參加中國所有核試驗(圖)
    他叫林俊德,他是院士,也是將軍,一輩子隱姓埋名,堅守在羅布泊。他參加過我國所有的核試驗。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文章是在2012年林俊德院士逝世後不久寫就的,作者是島叔的好朋友,人民日報記者餘建斌。在自己的朋友圈裡,作者寫道:「寫稿子的時候,寫一會兒,就出去辦公室到外面抹把眼淚,眼淚流多了就假裝洗把臉。
  • 中科院新院士有兩位鹽城人!芮筱亭教授!樊嘉教授!
    至此,鹽城中學已有4位院士校友 孫九林、李立浧、王詩宬、芮筱亭 鹽城籍的院士已有18位!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下厲害的院士們吧! 孫九林、李立浧、王詩宬、芮筱亭、樊嘉 陳義漢、顧大釗、戴浩、劉必治 郭仁忠、王超、陳慰峰、王學浩 趙連城、於俊崇、夏鹹柱、周俊、陸士新
  • 院士搖籃!檢驗領域國家傑青都有誰?
    國家傑青在我國含金量僅次於院士,也通常被稱為是院士候選人或「院士搖籃」,入選「國家傑青」的學者會獲得較為豐厚的資助資金。入選「傑青」有多難?目前「傑青」獲得者大多成為各自領域內的權威專家和學術帶頭人,並逐步發展成為我國科學事業發展的領軍人物。「傑青」和「優青」已經成為中國科技人才梯隊最重要的兩個臺階,幾乎是每一個中青年學者的奮鬥目標,也是每一個科研單位所必爭的人才。作為青年基金,兩者都有年齡限制。
  • 院士搖籃!檢驗領域國家傑青都有誰?
    科研情況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美國AACC CPOCT項目、省部級科研課題十餘項,以通訊作者在Adv Sci ,Materials Horizons、Nano letters、Small、Adv Funct Mater、Biosens Bioelectron、 Arterioscl Throm
  • 中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建設受好評
    「中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建設(http://www.geodata.cn)」是科技部啟動的「國家科學數據共享工程」的九個試點項目之一,由中科院地理資源所承擔,該所孫九林院士主持,自2003年啟動以來,已經開展了一年半的工作。7月7日,科技部基礎司組織了包括法律專家、標準專家、信息技術專家在內的檢查組對該項目進行了工作檢查。
  • 盤點醫療領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華裔院士,及他們所引領的...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140多年的歷史中,每年4月底美國國家科學院都在華盛頓舉行年會,並在會議最後一天公布本年度新當選的院士及外籍院士名單。這一機構在世界各國評選出在世界某個科學領域最傑出的代表、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為科學院外籍院士,被看作是美國學術界最高榮譽之一。
  •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2019年工作會議在昆明召開
    2019年3月26-28日,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2019年工作會議在昆明召開,平臺負責人孫九林院士、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王瑞丹副主任、平臺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封志明副所長共同出席,來自國內23家科學院所和高校的
  • 中國科學界「掃地僧」:李小文院士奉獻一生,攻堅克難
    提起中科院院士,人們大多會想起一身西裝革履,文質彬彬,學識淵博的形象。中科院院士作為我國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的最高榮譽稱號,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有十分耀眼的科研成果。各位院士也都是各自領域的人才,名利對於他們來說不過信手拈來。人們對他們的印象也大都是西裝革履的學著形象。
  • 中國科學界「掃地僧」:李小文院士奉獻一生,攻堅克難!
    提起中科院院士,人們大多會想起一身西裝革履,文質彬彬,學識淵博的形象。中科院院士作為我國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的最高用於稱號,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有十分耀眼的科研成果。各位院士也都是各自領域的人才,名利對於他們來說不過信手拈來。人們對他們的印象也大都是西裝革履的學者形象。
  • 人物 | 歐陽鍾燦院士:科研就像猜燈謎
    歐陽院士笑道,同時也不忘補充一句,「希望大家注意卷面,拿到滿分。」奔流不息的科研血脈博士畢業初期留校清華工作,後來為解決家屬問題,歐陽院士來到深圳大學工作。此時,中國各個科研領域方興未艾,都在呼喚人才。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大膽創新,探索發展新道路,開設了中國首個博士後流動站以培養科研人才。
  • 物理化學家張存浩:因國家需要3次改變研究領域,科研成果不署名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因其一生在科研方面的巨大貢獻,2016年1月4日國家天文臺將編號為「1928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存浩星」。張存浩院士與其他人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說很「特別」。張存浩60多年的科研經歷,3改研究方向,都是為了滿足國家需要。上世紀50年代,張存浩投身於水煤氣合成液體的研究中,該研究是煤煉油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直到60年代,中國急需要獨立自主地發展國防技術,國際形勢變得複雜,他又迅速轉向火箭推進劑的研究。70年代至90年代,張存浩再一次調整科研方向,集中在雷射領域的研究。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軍:紮根科研一線 書寫測繪人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軍十餘年來他在科研領域摘得累累碩果全國1 :5 萬基礎地理信息更新全球30米地表覆蓋遙感製圖關鍵技術研究數字地表模型多維動態構模研究……這正是他做學問搞科研不變的初心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 軍紮根科研一線 書寫測繪人生——記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軍從皖北大地到珞珈山下,從大洋彼岸到自然資源部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今年6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與測繪科學打了半輩子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