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建設受好評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中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建設(http://www.geodata.cn)」是科技部啟動的「國家科學數據共享工程」的九個試點項目之一,由中科院地理資源所承擔,該所孫九林院士主持,自2003年啟動以來,已經開展了一年半的工作。7月7日,科技部基礎司組織了包括法律專家、標準專家、信息技術專家在內的檢查組對該項目進行了工作檢查。地理資源所所長劉紀遠、處長李國勝出席了會議。作為項目的承擔單位,地理資源所一直給予了該項目以全力支持。

    匯報會由項目負責人孫九林院士主持。科技部基礎司副司長藤綿震介紹了本次工作檢查的目的,即對試點項目的工作進行質詢並實地查看階段性的成果,聽取各試點項目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與困難,總結各個試點項目的經驗,為科技部對國家科學數據工程的科學管理提供第一手材料。作為地球信息科學的專家,劉紀遠為該項目提出了寶貴的建議並指出了將來的工作方向,同時表示地理資源所將繼續給予該項目以大力支持。

    匯報會上,遊松財博士作了關於工作進展及下一步工作計劃;謝傳節博士關於平臺系統下一版本開發計劃;陳光偉研究員關於國際數據資源引進的工作匯報;王卷樂作了中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的功能介紹與全面演示。隨後,專家組成員向該項目的工作組成員提問了各自感興趣的問題,並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對中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項目所取得的進展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在總結性的發言中,藤綿震副司長指出,共享網的工作走在9個試點項目的前列,建議國家科學數據共享工程的標準規範工作組的工作要加快,儘早拿出指導性的標準供各個試點單位使用,同時要參考、借鑑各試點項目所取得的成果;建議共享網要加強與標準規範工作組的交流,以利於項目所制定的標準、規範與國家層面的政策法規、標準規範相銜接。藤綿震副司長還指出,科學數據共享工程是探索性的工作,希望共享網項目組要不斷的總結經驗,從所發現的問題中提煉出有針對性的意見,供科技部參考,希望共享網能繼續走在試點項目的前列。

相關焦點

  • 資源|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發布2...
    本文原標題:《資源 |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發布2018年新數據清單》↑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是整合集成分散國家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科學家個人手中由科研項目產生的科學數據資源
  •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2019年工作會議在昆明召開
    2019年3月26-28日,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2019年工作會議在昆明召開,平臺負責人孫九林院士、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王瑞丹副主任、平臺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封志明副所長共同出席,來自國內23家科學院所和高校的
  • 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服務網完成改版
    在12月19日開幕的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上,「施予受」特展現場人頭攢動,吸引眾多與會嘉賓前往參觀。  「施予受中的『施』代表器官捐獻者,『予』代表器官捐獻事業支持者,『受』代表器官移植受者。施予受的理念,是愛與希望。」
  • 2020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中心...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中心」(以下簡稱「科學數據中心」)是國家科技創新基地,是促進科學數據開放共享的重要平臺。「科學數據中心」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聚焦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領域,吸引、集聚、整合全國相關資源和優勢力量,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 資源共享-全球各種地理數據下載匯總(附連結)
    >地理所遙感數據下載(GLCF)http://www.gisforum.net/地理信息系統論壇(GIS FORUM)——全球最大的GIS中文門戶網站http://218.196.194.5/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網黃河流域數據中心
  • 讀懂地球:遙感大數據驅動下的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新聞—科學網
    未來,遙感結合大數據,如何更好推動地球系統科學發展?傳統地球系統科學又如何更好適應大數據時代?對此,《中國科學報》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副院長張兵研究員,他從遙感大數據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應對之策。
  • 全球冠狀病毒組學數據共享與分析系統
    為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和科研工作支撐,2020年2月18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主持的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發布「全球冠狀病毒組學數據共享與分析系統」(http://nmdc.cn/#/coronavirus)。
  • 北京地球系統與環境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正式啟動建設
    中國科學院「北京地球系統與環境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建設啟動儀式於3月21日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舉行。院計劃財務局領導、區域中心各建設單位主管領導、籌建工作組成員以及部分實驗主任、技術人員出席了啟動儀式。    院計劃財務局副局長張麗萍代表院有關部門向區域中心建設的啟動表示祝賀。
  • 《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共享目錄》解讀
    近日,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司長顧建峰受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就《目錄》進行解讀。  記者:制定《目錄》的背景和出發點是怎樣的?  顧建峰: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中國氣象局依據《氣象法》向社會免費提供氣象資料共享服務,在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以及國防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生物科學數據共享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行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日前召開生物科學資料庫建設與共享研討會。科技部基礎司張先恩司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局康樂局長和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領域的8個研究所所領導與部分科研人員參加了研討會。
  • 中國數字地球發展20年 強力支撐「數字中國」建設
    他說,數字地球是地球科學、空間科學、信息科學等學科高度融合的交叉領域,數字地球和地球大數據是定量化研究地球、深度認識地球、科學分析地球的先進工具。大數據浪潮的演進,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網際網路、雲計算、區塊鏈等先進技術的不斷湧現,正在促進數字地球和地球大數據深入發展。  2019年是國際數字地球會議20周年。
  • 智慧監獄建設緒論
    司法部《「數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體系建設指導意見》中建設目標提出:著力搭建全國司法「一朵雲」「兩平臺」「三入口」的新一代體系架構,持續建設六大類業務系統,構建三大支撐體系」。形成大平臺共享、大系統共治、大數據慧治的信息化格局。
  •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獲批建設 系山東...
    近日,教育部發文正式批覆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立項建設,成為繼第一批七個中心之後,教育部第二批立項的七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也是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據了解,中心整合海洋高等研究院和四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優勢資源和力量,依託海洋一流學科,發揮大氣、地質、化學、生物、信息等多學科綜合優勢,匯聚該領域高水平人才團隊,聚焦深海能量物質循環及其氣候效應、海底圈層耦合與板塊俯衝、深海極端環境下的生命過程三大關鍵科學問題,以深海觀測、探測、模擬以及大數據技術為支撐,率先切入深海戰略要地,進行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大膽開展「非共識項目」和「無人區」
  • 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推進海洋石油平臺數據資源共享
    近日,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在廣東珠海召開海洋石油分中心建設研討會。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國海洋石油集團等相關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
  • 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新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科普名稱為「廣目」專項)負責人郭華東近日在中國科協年會上做大會主旨報告透露,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技術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取得顯著成效,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的框架下,實現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目標
  • 中科曙光助力「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用雲計算「讀懂」地球
    北京2019年8月19日 /美通社/ --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通過對地觀測、地表傳感器網絡、遙感技術等手段,獲取了海量的地球科學數據集,這些數據統稱為地球大數據。這議程的眾多目標中,地球大數據至少可以為實現其中八個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持,特別是純淨的水源、低廉的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全球變化、水下生命、陸上生命、健康和平等發展目標。 2017年中科院成立了為期五年的「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先導專項,其中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是「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先導專項的重要建設任務之一,屬於綜合型基礎設施項目。
  • 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2020年度...
    地球大數據專項將突破一系列技術瓶頸,形成資源、環境、生物、生態等領域多學科融合、獨具特色的地球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成為支撐國家宏觀決策與重大科學發現的大數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構建大數據驅動的、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數字地球科學平臺,全景展示和動態推演「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過程與態勢,實現對全景美麗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精準評價與決策支持;探索形成大數據驅動、多學科融合的科學發現新範式,提升中國科學院乃至國家層面地球科學領域數據資源的集成共享與挖掘分析能力
  • 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
    當前更多的對地觀測體系(衛星、地表臺站等),更細的時空解析度以及更強的數據處理(超級計算機),正逐漸促進人類對地球的科學認知,增強人類適應全球環境變化的能力,並服務於可持續發展!地史學將地球系統科學的研究橫跨時空,古今過程的結合,幫助我們更好的認知地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超級計算機的出現,極快的運算速度和龐大的存儲容量,使得人們對於高度複雜的非線性地球系統的模擬有了可能,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處理分析數據,建立模型,推進著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
  • ——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
    地球系統模式的中國道路——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3-9-19 彭科峰 孫愛民  金秋九月,是收穫的季節。  近年來,該中心以國家需求為己任,初步構建了一支多學科、跨領域的模式研究團隊,取得了一系列深受國際好評的成果,成功走出了一條地球系統模式的中國道路。為何要發展地球系統模式  中國幅員遼闊,有著複雜的地理環境和多變的氣候,旱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和環境事故頻發。
  • 大數據背景下的生態系統觀測與研究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可持續發展、生態安全等一系列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新時期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這對生態學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