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共享目錄》解讀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2015年9月29日,中國氣象局公布了《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共享目錄》(以下簡稱《目錄》),並承諾向全社會免費提供5類17種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的共享服務。出臺《目錄》的出發點何在?此次公布的氣象資料和產品的共享服務與以往有何不同?近日,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司長顧建峰受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就《目錄》進行解讀。

  記者:制定《目錄》的背景和出發點是怎樣的?

  顧建峰: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中國氣象局依據《氣象法》向社會免費提供氣象資料共享服務,在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以及國防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氣象防災減災形勢日益嚴峻,社會對氣象資料和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多樣化。

  為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同時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要求,中國氣象局於2014年5月明確提出了「加大氣象資料和產品的社會共享力度」,並在2015年3月發布的《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規定了「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制定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清單並向社會公布」。日前,國務院又印發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提出要「運用大數據推動經濟發展、提升政府服務能力」「在2018年底前建成國家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率先在科技、氣象、海洋等重要領域實現公共數據資源合理適度向社會開放」。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氣象局制定並發布《目錄》,這既是貫徹落實《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重要舉措,也是為了提高全社會氣象服務信息的利用能力、激活全社會氣象信息服務產業的活力。

  記者:《目錄》制定的基本思路和原則是什麼?

  顧建峰:《目錄》制定的基本思路,是要在保證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基礎上,堅持無償、免費共享的公益性定位,通過不斷提升共享服務能力和完善共享使用監管政策制度,逐步向全社會共享質量可靠穩定的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充分發揮氣象資料應用的價值和效益,讓各類氣象服務活動主體能夠在公平環境下實現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的再加工、再增值,以激活全社會氣象信息服務產業活力。

  基於以上考慮,《目錄》制定的基本原則是:公益服務、穩定可靠、保證安全、定期更新。公益服務,就是將提供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作為氣象部門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堅持免費共享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穩定可靠,就是共享的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的質量可靠、完整性好,能夠連續穩定地提供使用;保證安全,就是共享內容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要求,不損害國家安全和利益;定期更新,就是綜合考慮觀測儀器運行穩定情況、資料的質量狀況、產品業務化程度和共享服務能力,每年更新共享目錄。

  記者:能否介紹下《目錄》制定的過程?

  顧建峰:2014年6月,中國氣象局啟動《目錄》的制定工作,成立了《目錄》編制工作組。工作組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國氣象局黨組關於資料共享工作的總體要求,廣泛開展調研,認真學習、了解了包括美國、歐盟等在內的西方國家資料共享情況,先後多次就《目錄》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共享方式等進行深入研討和科學論證,廣泛徵求了部門內外的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對《目錄》的重點難點問題和文本進行多次研討和修改完善,並經中國氣象局局長辦公會審議通過。

  記者:《目錄》什麼時候開始實施?實施後對社會共享的內容有哪些?

  顧建峰:《目錄》所列資料和產品將於2015年9月29日正式提供共享服務。此次發布的《目錄》共包括5類17種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總數據量約3.0PB,每日更新數據量約3.0TB,主要內容包括:地面氣象觀測站的基本氣象要素實時觀測資料和氣候標準值數據集、高空氣象觀測站的基本氣象要素實時觀測資料和氣候標準值數據集,天氣雷達站的實時圖像產品,風雲氣象衛星的實時雲圖產品、定量產品和歷史數據產品,中國氣象局收集的國外地面、高空、衛星觀測資料,全球數值模式天氣預報(T639)產品,全國區域數值模式天氣預報(GRAPES)產品。

  此外,中國氣象局鼓勵和支持科研教育機構充分使用氣象資料和產品,共同開展預報預測研究、探索更好的方法,共同提高我國預報預測技術水平和能力。

  記者:與2001年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氣象資料共享管理辦法》相比,《目錄》有哪些變化?

  顧建峰:與2001年的《氣象資料共享管理辦法》相比,此次公布的《目錄》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變化:一是共享的資料種類增加。由原來的地面和高空兩類,增加至地面、高空、氣象衛星、天氣雷達、數值模式天氣預報5類;二是資料空間範圍更廣。譬如,將中國氣象局在全國範圍布設的天氣雷達站的實時圖像產品納入共享範圍;三是資料更新頻率高,地面氣象觀測資料的更新頻率從原來的每日更新提高到每小時更新,天氣雷達圖像產品實現了每6分鐘更新。四是定期更新,今後,中國氣象局會根據觀測站網建設、資料質量和穩定性情況等,每年更新《目錄》。

  記者:公眾如何獲得《目錄》規定共享的內容?如何反饋意見和建議?

  顧建峰:此次共享的所有資料和產品都將通過中國氣象數據網和風雲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向用戶在線提供。

  中國氣象數據網有三種方式提供服務,一是為普通用戶提供交互式在線檢索、定製下載服務;二是為專業用戶提供標準的、開放的數據接口服務;三是提供中國氣象數據網的移動應用服務APP。

  風雲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有兩種方式提供服務,一是為普通用戶提供交互式的在線檢索、定製下載服務;二是針對國家重點項目對大量衛星數據的需求,通過協議數據服務獲取所需數據。

  中國氣象局將安排專人收集、整理並及時反饋用戶的意見和建議,並對用戶在資料獲取及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供解答。目前已建立的意見和建議反饋途徑有:一是中國氣象數據網提供在線問答互動功能,幫助服務人員對用戶意見和建議進行記錄、跟蹤,並及時在線反饋;二是中國氣象數據網、風雲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分別開通了智能語音服務熱線電話010-68407499和4006121701,配備專業人員向用戶提供在線語音服務;三是設立了專門的人工服務平臺,與用戶面對面交流,及時聽取用戶意見和建議並直接解答和反饋;四是開通了中國氣象數據網官方微信和微博,及時向用戶發送最新數據動態並進行交流互動。

  記者:公眾在使用資料的同時,應承擔哪些義務?

  顧建峰:中國氣象局力求為每一位用戶提供準確、可靠的氣象資料和產品,用戶在免費獲取和使用氣象資料的同時,也要承擔一些基本義務。首先,用戶註冊時應提供真實準確的信息並及時更新;其次,不得轉讓獲取的資料和產品;第三,應在使用資料和產生的成果中註明資料來源,並及時反饋數據使用情況、應用效益;第四,應遵守國家法律法規。

  希望所有使用氣象資料的用戶,與我們一起營造一個安全、公平、和諧的環境,幫助我們不斷提高資料和產品的質量,提升網站服務能力。

  記者:為方便公眾獲取資料,中國氣象局對共享網站能力和共享服務流程做了哪些優化?

  顧建峰:在共享網站服務能力方面,不僅向用戶提供數據下載服務,同時還提供專業化的數據可視化和各類氣象資料疊加綜合顯示服務。如前面所說,中國氣象數據網新增了面向專業領域用戶的數據接口服務(API)、增加了支持海量數據共享的FTP服務,增加了能夠適應現代用戶快速移動辦公和生活需要的移動應用APP服務。

  在共享服務流程方面,為方便用戶獲取資料,將原來的離線方式用戶註冊和資格審核流程調整為網上在線註冊,簡化了用戶註冊流程,用戶可以在線完成註冊信息提交並在兩個工作日內獲得反饋信息,提高了服務效率。

  記者:中國氣象局還有哪些渠道向公眾提供資料共享服務

  顧建峰:除中國氣象數據網和風雲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外,中國氣象局還通過中國天氣網提供監測預報服務產品。目前中國天氣網已共享提供的產品共8類,一是氣溫、氣壓、溼度和風的預報及實況服務產品,以及雷電、降水等的監測服務產品;二是穿衣、洗車等常用氣象生活指數產品;三是霧-霾等監測服務產品;四是全國公路、鐵路沿線的預報及實況服務產品;五是地質災害風險預報等地質水文氣象服務產品;六是全國氣象乾旱監測、土壤水分狀況等農業氣象服務產品;七是海洋天氣預報、海況分析等服務產品;此外還向專業用戶提供數值預報產品及天氣圖分析。

  中國氣象數據網、風雲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與中國天氣網互為補充,共同為各種用戶提供儘可能全面的數據和產品,滿足公眾需求。

  (作者:中國氣象報記者徐文彬 張格苗 責任編輯:王若嘉)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第4號令《氣象資料共享管理辦法》
    地方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資料共享工作的管理。第五條提供涉密氣象資料共享,以及使用、保管共享的涉密氣象資料,應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和《氣象部門保守國家秘密實施細則》等有關規定。
  • 湖北:共享氣象水文資料 共繪一張藍圖
    剛剛投入業務運行的「長江流域氣象水文雨量資料一張圖分析系統」,為夏金精準捕捉這場降水提供了有力支撐,「經過加密的觀測站網,能夠敏銳捕捉降水量,為預警和預報提供有效的參考信息。」夏金說。「更加密集的雨量觀測站點資料共享使得降水資料更精細全面,提高了水庫水文預報精度,有效增加了洪水預報預見期,為防汛調度和蓄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丹江口大壩工作了20餘年的漢江集團調度中心高級工程師何佑生說,他認為雨量數據的共享在此次應對罕見秋汛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為氣象數據共享打call!氣象+水文,這才叫1+1>2
    正如我們所了解到的,任何一個事物它發揮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只有合作和共享才能起到雙贏的作用。2015年9月29日,中國氣象數據網正式上線,面向全社會和行業部門開放共享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為各行業的安全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 中國氣象數據網下載訂單接近百萬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格苗 劉釗報導 記者日前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中國氣象數據網正式上線對外服務不到兩年,下載訂單量接近百萬,註冊用戶、年訪問量等逐年上升,氣象資料和產品的社會共享力度不斷加大。
  • 包頭機場與地方氣象局實現氣象數據共享
    圖:共享500百帕高空圖資料。攝影:王勝利   民航資源網2018年1月17日消息:1月16日,隨著包頭機場氣象臺MICAPS系統升級到4.0版本,成功實現了機場氣象臺與包頭市氣象局氣象資料的共享。
  • 中國民航氣象信息實現全面共享
    《面向航空安全和效率的氣象大數據共享與服務雲平臺》項目通過驗收《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張豐蘩 報導:12月21日,由民航局空管辦和氣象局相關單位合作研製的《面向航空安全和效率的氣象大數據共享與服務雲平臺》項目通過驗收。
  • ——我國氣象數據開放激發社會無限創新活力
    自2015年9月中國氣象局公布《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共享目錄》以來,中國氣象數據網新增用戶註冊數47327個,訪問量近5800萬人次,數據訂單數51.3萬個,數據服務量約9.6T。  眾多企業、個人、科研單位和行業用戶通過對氣象數據的實際使用,給出了各自的答案。
  • ——2017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工作報告若干問題解讀
    ,提升氣象供給市場法治化水平;改變傳統的部門單一供給模式,將行業氣象和社會氣象納入氣象整體事業,推動更多力量加入氣象產品供給行列,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改革氣象業務服務分工重疊制度,調整全國業務布局,打破氣象業務結構地域分割、重複建設、共享不足的體制,靈活設置機構和服務職能體系,統籌考慮氣象業務機構配置;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率,解決不同地區人才科研力量不平衡、低水平低層次服務產品重複勞動的問題
  • 解讀《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8年)》
    針對《公報》提出的相關內容,記者專訪了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副主任張碧輝,對其進行深入解讀。  問:2018年,全國大氣環境繼續改善,得益於哪些方面的改進?  答: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從氣象條件來看,2018年,全國大氣汙染擴散條件總體偏好,全國平均靜穩天氣指數為11.0,與近5年平均值基本持平,比2017年(11.4)偏低3.5%。這裡的「靜穩天氣指數」,綜合考慮了大氣水平擴散、垂直擴散、相對溼度等氣象要素,該指數越高,代表大氣擴散能力越弱。
  • 長江流域2萬餘個水文氣象站點實現數據共享
    新華社武漢11月1日電(記者沈翀)記者從長江流域氣象中心了解到,為加強長江流域水情、雨情監測預報預警,長江流域水文部門與氣象部門共計2萬餘個觀測站點實現數據共享,雙方共用一個資料庫和一個應用終端軟體,實現了全流域雨量查詢「一張圖」。
  • 【學習氣象法】氣象探測資料保密原則
    第三章 氣象探測  第十八條  基本探測氣象資料以外的氣象探測資料需要保密的,其密級的確定、變更和解密以及使用,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的規定執行。
  • 浙江水文氣象信息實現共享
    本報訊(記者 徐鶴群 通訊員 梅林蓉)浙江省水利廳、省氣象局近日籤署共享水文氣象信息數據合作備忘錄,充分發揮雙方優勢、完善協調運行機制,進一步提高水文氣象預測預報技術水平,形成防災減災合力。  雙方合作主要包括共享未來降雨預報信息、共享水文氣象監測信息、建立傳輸專線及保障、建立常態化聯絡合作機制等四個方面。
  • 中國氣象數據網英文版上線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張志強報導 12月5日,中國氣象數據網英文版上線(網址www.data.cma.cn/en)。英文版網站秉承中文版網址的功能特點,同時兼顧國外用戶的需求,向用戶提供便捷的數據發現服務、多維度目錄導航服務、靈活的數據檢索服務、可視化數據顯示服務。英文版網站的上線,為後續中國氣象數據產品在國外推廣使用打下基礎,並將立足於全球化氣象數據共享需求,打造「全球首屈一指的氣象數據中心」。
  • 民航氣象大數據共享與服務雲平臺上線運行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敬濤 通訊員張豐蘩報導 近日,面向航空安全和效率的氣象大數據共享與服務雲平臺上線運行。該平臺能為航空公司、空管、機場等運輸航空和通用航空主體提供基於網際網路的氣象大數據支持,進一步滿足航空安全和飛行效率對氣象數據的需求,提升氣象服務的及時性、便捷性和有效性。
  • 地調局實物資料中心完成「地質雲」實物地質資料結點服務產品製作...
    截至2017年10月13日,地調局實物資料中心完成「地質雲」實物地質資料結點服務產品製作2017年度計劃,發布共享3類18個地質信息產品並通過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網發布,為地調局「地質雲」1.0上線提供了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品服務基礎。
  • 江西:實現氣象水文雨情信息全面共享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左羽霄報導  近日,由江西省氣象信息中心承擔的「江西省氣象、水文實時雨情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實現了全省氣象、水文雨情信息全面共享互通。
  • 自然資源部向社會公布首批共6062件深海樣品和資料信息
    發布中國首批深海樣品和資料信息,是新時代自然資源部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以下簡稱《深海法》)及其配套制度,促進深海區域調查資料及成果共享利用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國家深海樣品數據信息資源綜合集成利用和開放共享的有效方式,對促進深海大洋事業發展,提升全民族深海大洋意識,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深遠意義。
  • 「地質雲」新產品上線服務 共享一批資源環境信息產品
    中國網10月10日天津訊(記者韓琳) 今天,在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地質調查新進展論壇上,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布「地質雲」2019年新產品上線服務。該產品上線升級十餘個重要地質調查應用系統和專題服務,實現了全國一萬多個地下水監測站點的自動監測與數據服務,並有助於及時掌握全國和省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
  • 中國氣象數據網7月1日正式上線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報導 氣象衛星雲圖與公眾的距離不再遙遠,日前,人們只要動動手指,訪問中國氣象數據網(http://data.cma.cn),即可查看包括氣溫、降水、衛星雲圖、雷達圖等在內的多種氣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