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9日,中國氣象局公布了《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共享目錄》(以下簡稱《目錄》),並承諾向全社會免費提供5類17種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的共享服務。出臺《目錄》的出發點何在?此次公布的氣象資料和產品的共享服務與以往有何不同?近日,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司長顧建峰受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就《目錄》進行解讀。
記者:制定《目錄》的背景和出發點是怎樣的?
顧建峰: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中國氣象局依據《氣象法》向社會免費提供氣象資料共享服務,在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以及國防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氣象防災減災形勢日益嚴峻,社會對氣象資料和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多樣化。
為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同時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要求,中國氣象局於2014年5月明確提出了「加大氣象資料和產品的社會共享力度」,並在2015年3月發布的《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規定了「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制定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清單並向社會公布」。日前,國務院又印發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提出要「運用大數據推動經濟發展、提升政府服務能力」「在2018年底前建成國家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率先在科技、氣象、海洋等重要領域實現公共數據資源合理適度向社會開放」。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氣象局制定並發布《目錄》,這既是貫徹落實《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重要舉措,也是為了提高全社會氣象服務信息的利用能力、激活全社會氣象信息服務產業的活力。
記者:《目錄》制定的基本思路和原則是什麼?
顧建峰:《目錄》制定的基本思路,是要在保證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基礎上,堅持無償、免費共享的公益性定位,通過不斷提升共享服務能力和完善共享使用監管政策制度,逐步向全社會共享質量可靠穩定的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充分發揮氣象資料應用的價值和效益,讓各類氣象服務活動主體能夠在公平環境下實現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的再加工、再增值,以激活全社會氣象信息服務產業活力。
基於以上考慮,《目錄》制定的基本原則是:公益服務、穩定可靠、保證安全、定期更新。公益服務,就是將提供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作為氣象部門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堅持免費共享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穩定可靠,就是共享的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的質量可靠、完整性好,能夠連續穩定地提供使用;保證安全,就是共享內容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要求,不損害國家安全和利益;定期更新,就是綜合考慮觀測儀器運行穩定情況、資料的質量狀況、產品業務化程度和共享服務能力,每年更新共享目錄。
記者:能否介紹下《目錄》制定的過程?
顧建峰:2014年6月,中國氣象局啟動《目錄》的制定工作,成立了《目錄》編制工作組。工作組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國氣象局黨組關於資料共享工作的總體要求,廣泛開展調研,認真學習、了解了包括美國、歐盟等在內的西方國家資料共享情況,先後多次就《目錄》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共享方式等進行深入研討和科學論證,廣泛徵求了部門內外的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對《目錄》的重點難點問題和文本進行多次研討和修改完善,並經中國氣象局局長辦公會審議通過。
記者:《目錄》什麼時候開始實施?實施後對社會共享的內容有哪些?
顧建峰:《目錄》所列資料和產品將於2015年9月29日正式提供共享服務。此次發布的《目錄》共包括5類17種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總數據量約3.0PB,每日更新數據量約3.0TB,主要內容包括:地面氣象觀測站的基本氣象要素實時觀測資料和氣候標準值數據集、高空氣象觀測站的基本氣象要素實時觀測資料和氣候標準值數據集,天氣雷達站的實時圖像產品,風雲氣象衛星的實時雲圖產品、定量產品和歷史數據產品,中國氣象局收集的國外地面、高空、衛星觀測資料,全球數值模式天氣預報(T639)產品,全國區域數值模式天氣預報(GRAPES)產品。
此外,中國氣象局鼓勵和支持科研教育機構充分使用氣象資料和產品,共同開展預報預測研究、探索更好的方法,共同提高我國預報預測技術水平和能力。
記者:與2001年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氣象資料共享管理辦法》相比,《目錄》有哪些變化?
顧建峰:與2001年的《氣象資料共享管理辦法》相比,此次公布的《目錄》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變化:一是共享的資料種類增加。由原來的地面和高空兩類,增加至地面、高空、氣象衛星、天氣雷達、數值模式天氣預報5類;二是資料空間範圍更廣。譬如,將中國氣象局在全國範圍布設的天氣雷達站的實時圖像產品納入共享範圍;三是資料更新頻率高,地面氣象觀測資料的更新頻率從原來的每日更新提高到每小時更新,天氣雷達圖像產品實現了每6分鐘更新。四是定期更新,今後,中國氣象局會根據觀測站網建設、資料質量和穩定性情況等,每年更新《目錄》。
記者:公眾如何獲得《目錄》規定共享的內容?如何反饋意見和建議?
顧建峰:此次共享的所有資料和產品都將通過中國氣象數據網和風雲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向用戶在線提供。
中國氣象數據網有三種方式提供服務,一是為普通用戶提供交互式在線檢索、定製下載服務;二是為專業用戶提供標準的、開放的數據接口服務;三是提供中國氣象數據網的移動應用服務APP。
風雲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有兩種方式提供服務,一是為普通用戶提供交互式的在線檢索、定製下載服務;二是針對國家重點項目對大量衛星數據的需求,通過協議數據服務獲取所需數據。
中國氣象局將安排專人收集、整理並及時反饋用戶的意見和建議,並對用戶在資料獲取及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供解答。目前已建立的意見和建議反饋途徑有:一是中國氣象數據網提供在線問答互動功能,幫助服務人員對用戶意見和建議進行記錄、跟蹤,並及時在線反饋;二是中國氣象數據網、風雲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分別開通了智能語音服務熱線電話010-68407499和4006121701,配備專業人員向用戶提供在線語音服務;三是設立了專門的人工服務平臺,與用戶面對面交流,及時聽取用戶意見和建議並直接解答和反饋;四是開通了中國氣象數據網官方微信和微博,及時向用戶發送最新數據動態並進行交流互動。
記者:公眾在使用資料的同時,應承擔哪些義務?
顧建峰:中國氣象局力求為每一位用戶提供準確、可靠的氣象資料和產品,用戶在免費獲取和使用氣象資料的同時,也要承擔一些基本義務。首先,用戶註冊時應提供真實準確的信息並及時更新;其次,不得轉讓獲取的資料和產品;第三,應在使用資料和產生的成果中註明資料來源,並及時反饋數據使用情況、應用效益;第四,應遵守國家法律法規。
希望所有使用氣象資料的用戶,與我們一起營造一個安全、公平、和諧的環境,幫助我們不斷提高資料和產品的質量,提升網站服務能力。
記者:為方便公眾獲取資料,中國氣象局對共享網站能力和共享服務流程做了哪些優化?
顧建峰:在共享網站服務能力方面,不僅向用戶提供數據下載服務,同時還提供專業化的數據可視化和各類氣象資料疊加綜合顯示服務。如前面所說,中國氣象數據網新增了面向專業領域用戶的數據接口服務(API)、增加了支持海量數據共享的FTP服務,增加了能夠適應現代用戶快速移動辦公和生活需要的移動應用APP服務。
在共享服務流程方面,為方便用戶獲取資料,將原來的離線方式用戶註冊和資格審核流程調整為網上在線註冊,簡化了用戶註冊流程,用戶可以在線完成註冊信息提交並在兩個工作日內獲得反饋信息,提高了服務效率。
記者:中國氣象局還有哪些渠道向公眾提供資料共享服務
顧建峰:除中國氣象數據網和風雲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外,中國氣象局還通過中國天氣網提供監測預報服務產品。目前中國天氣網已共享提供的產品共8類,一是氣溫、氣壓、溼度和風的預報及實況服務產品,以及雷電、降水等的監測服務產品;二是穿衣、洗車等常用氣象生活指數產品;三是霧-霾等監測服務產品;四是全國公路、鐵路沿線的預報及實況服務產品;五是地質災害風險預報等地質水文氣象服務產品;六是全國氣象乾旱監測、土壤水分狀況等農業氣象服務產品;七是海洋天氣預報、海況分析等服務產品;此外還向專業用戶提供數值預報產品及天氣圖分析。
中國氣象數據網、風雲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與中國天氣網互為補充,共同為各種用戶提供儘可能全面的數據和產品,滿足公眾需求。
(作者:中國氣象報記者徐文彬 張格苗 責任編輯:王若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