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實現氣象水文雨情信息全面共享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左羽霄報導  近日,由江西省氣象信息中心承擔的「江西省氣象、水文實時雨情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實現了全省氣象、水文雨情信息全面共享互通。

  平臺的建立,落實了江西省防汛辦、省水利廳、省氣象局加強防汛抗旱,實現雨情數據共享的工作要求。平臺集成處理的氣象、水文6226個雨量測站中,氣象部門自動站2543個(國家站91個、區域站2452個),水文雨量站3683個,通過省政務外網實現雙方每小時雨量數據實時共享。平臺提供按測站類型(氣象、水文)、行政地域、時間段等參數的任意時段雨量組合檢索功能,提供常用統計時段累計雨量統計及等值面生成查詢服務,可根據雨量分級標準,統計出現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的觀測站點數,並可通過標尺滑塊控制查詢結果。

  據悉,該平臺的設計參照了cimiss技術規範,開發了共享資料庫數據訪問接口,不僅便於全省氣象臺站使用共享資料,同時也為下一步將共享資料納入cimiss數據環境管理提供了技術基礎。

  (責任編輯:趙天宇)

相關焦點

  • 浙江水文氣象信息實現共享
    本報訊(記者 徐鶴群 通訊員 梅林蓉)浙江省水利廳、省氣象局近日籤署共享水文氣象信息數據合作備忘錄,充分發揮雙方優勢、完善協調運行機制,進一步提高水文氣象預測預報技術水平,形成防災減災合力。  雙方合作主要包括共享未來降雨預報信息、共享水文氣象監測信息、建立傳輸專線及保障、建立常態化聯絡合作機制等四個方面。
  • 長江流域2萬餘個水文氣象站點實現數據共享
    新華社武漢11月1日電(記者沈翀)記者從長江流域氣象中心了解到,為加強長江流域水情、雨情監測預報預警,長江流域水文部門與氣象部門共計2萬餘個觀測站點實現數據共享,雙方共用一個資料庫和一個應用終端軟體,實現了全流域雨量查詢「一張圖」。
  • 數據中心:氣象與水文數據共享 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決策能力
    近日,為切實做好2020年汛期氣象與水文數據交換工作,黑龍江省氣象數據中心高度重視此項工作,以「提供優質氣象數據」為核心,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統籌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全面開展水文、氣象信息共享工作。保障水文數據的完整性是汛期工作重中之重。
  • 中國民航氣象信息實現全面共享
    《面向航空安全和效率的氣象大數據共享與服務雲平臺》項目通過驗收《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張豐蘩 報導:12月21日,由民航局空管辦和氣象局相關單位合作研製的《面向航空安全和效率的氣象大數據共享與服務雲平臺》項目通過驗收。
  • 為氣象數據共享打call!氣象+水文,這才叫1+1>2
    對於每個人來說,氣象預報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關係到我們的出行。尤其是在惡劣天氣期間,及時準確的預警能夠幫助我們減少很多損失,比如準確的氣象水文預測能為提前轉移人員、部署堤防搶險準備爭取更多的寶貴時間。
  • 湖北:共享氣象水文資料 共繪一張藍圖
    剛剛投入業務運行的「長江流域氣象水文雨量資料一張圖分析系統」,為夏金精準捕捉這場降水提供了有力支撐,「經過加密的觀測站網,能夠敏銳捕捉降水量,為預警和預報提供有效的參考信息。」夏金說。「更加密集的雨量觀測站點資料共享使得降水資料更精細全面,提高了水庫水文預報精度,有效增加了洪水預報預見期,為防汛調度和蓄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丹江口大壩工作了20餘年的漢江集團調度中心高級工程師何佑生說,他認為雨量數據的共享在此次應對罕見秋汛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水文氣象防汛抗旱看天行
    水文氣象研究範圍包括:所有影響地球水資源的大氣和水文過程。衛星遙感、天氣雷達、測雨、天氣和水文技術以及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等都廣泛應用於水文氣象研究中。  根據防汛抗旱工作的實際需要,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1993年開始重點研究開發《防汛抗旱水文氣象綜合業務系統》,經過持續10年的改進和完善,取得了豐碩成果。
  • 水文氣象大有可為
    關鍵是後面兩個問題,只有水文氣象能夠解答,但目前,針對小流域的水文氣象預報業務並未開展起來,在基礎資料和參數缺乏,技術方法不成熟的情況下,馬上回答這些問題是有相當難度的,而這又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它涉及到多少人需要疏散,壩體會不會自動潰堤,如果潰壩,會潰到什麼程度等問題。我們意識到,這次應急氣象服務所面對的是水文氣象問題。
  • 兩萬餘個水文氣象站點數據共享助力長江防汛
    記者日前在武漢、宜昌等地採訪發現,面對複雜的氣候和嚴峻的形勢,湖北省氣象局啟用「長江流域氣象水文雨量資料一張圖分析系統」(以下簡稱「一張圖」),經過加密的觀測站網,敏銳捕捉降水量,為長江流域的防汛預警和預報提供了有效的參考信息,成效顯著。
  • 包頭機場與地方氣象局實現氣象數據共享
    圖:共享500百帕高空圖資料。攝影:王勝利   民航資源網2018年1月17日消息:1月16日,隨著包頭機場氣象臺MICAPS系統升級到4.0版本,成功實現了機場氣象臺與包頭市氣象局氣象資料的共享。
  • 監測氣象水文多手段 帕運帆賽水文氣象預報精準
    本報訊 帕運帆賽期間,我市加強了賽場海洋水文、水質檢測和氣象預報系統,向各運動隊和運動員及時提供了賽場水文氣象預報,為確保帕運帆賽的順利舉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奧帆中心,還設立了中英文氣象信息張貼板,根據天氣預報製作大風、降雨、紫外線、交通以及衣食住行等針對性的溫馨提示,方便殘疾人運動員做好充分準備,在開播英語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同時,還增加手語播報畫面,方便帕運帆賽運動員了解氣象信息。此外,帆船比賽天氣狀況和颱風、暴雨、雷電、大霧等特殊天氣信息也會及時送達賽事組織者以及廣大運動員。
  • 海洋水文氣象綜合數據採集器的研製
    關鍵詞:海洋水文氣象;數據採集器;C8051F120;軟體設計 海洋數據採集器的基本任務是獲取氣溫、氣壓、潮位、水溫、波浪、海流等海洋要素信息,是海洋環境監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設備。此前一般按照其採集要素的類型劃分為水文採集器和氣象採集器兩大類,並分類進行研發和應用;該方式人為將其分得過細,存在研發效率低、研製成本高、後期維護和管理繁瑣等諸多弊端,為此筆者以高性能單片機C8051F120為校心器件研製了一種適用於水文和氣象兩類要素信息檢測的綜合型海洋信息數據採集器,其提供有線和無線兩種通訊接口,適用於海岸、島嶼、平臺、船舶等多類站點的監測。
  • 中國海油首個海上平臺水文氣象監測系統投入運行
    2月7日,由中國海油工程建設部和中海油研究總院統一規劃的首座海上平臺水文氣象監測系統,在渤海歧口18-1平臺完成安裝調試。經現場測試,監測系統工作穩定,監測數據準確有效,成功實現了系統連接和數據交換。   歧口18-1水文氣象監測系統可以實時監測氣象參數和水文參數。
  • 淺析水文「強監管」支撐作用的發揮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水文人如何為江河湖泊「把好脈」,為水利行業監管提供可靠支撐,是我們在新形勢下需首要思考的問題。   提升水文測報能力和水平,是水文服務水利行業強監管的基礎。加快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與水文業務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水文智能化水平。以健全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為依託,進一步強化測驗質量管理,完善測報質量管理體系,不斷提高水文測報質量。深化測報機制改革,積極推進「駐巡結合、以巡為主,測報自動、應急補充」測驗模式。積極開展區域內水文基本規律研究,充分用好水文監測數據和歷史資料,努力搞清楚洪水帳、泥沙帳、徑流帳,提供更加可靠的基礎依據。
  • 《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共享目錄》解讀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氣象局制定並發布《目錄》,這既是貫徹落實《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重要舉措,也是為了提高全社會氣象服務信息的利用能力、激活全社會氣象信息服務產業的活力。  記者:《目錄》制定的基本思路和原則是什麼?
  • 水利部水文司一行赴中國氣象局調研
    12月10日,水利部水文司和水文情報預報中心一行來中國氣象局就防災減災工作調研,詳細了解氣象現代化建設及氣象事業發展情況。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會見水利部水文司一行。劉雅鳴肯定氣象、水利兩部門長期以來在信息共享、會商研判、降水預報等領域的合作。
  • 黃河河源區水文氣象自動化遙測系統開發成功
    新華社鄭州1月28日電(記者林嵬)記者從黃河水利委員會了解到,黃河河源區水文自動化遙測系統開發獲得成功,該系統實現衛星地面站和網際網路技術一體化運用,在黃河河源區實現了水位、雨(雪)量、氣溫等水文氣象要素的長期、穩定、可靠的採集、傳輸、處理,在國內尚屬首例。    黃河河源區自然環境惡劣,對儀器設備和技術能力要求都極為苛刻。
  • 烏江流域水文氣象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中國氣象報記者趙曉妮報導 9月9日,由貴州省氣象服務中心承擔的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項目「烏江流域精細化水文氣象服務系統的研究與開發」通過評審。該項目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集成氣象、水文、地理信息等多源異構數據,研發了一體化的烏江流域精細化水文氣象服務平臺,建立了較完整的烏江流域水文氣象服務體系。
  • 水文作用何在?一起來了解這一防汛抗旱的「尖兵」「耳目」
    監測手段由傳統人工觀測逐步轉向自動化監測,其中水位、雨量監測已全面實現自動測報,可實時傳輸數據,每年接發雨水情信息160餘萬條;流量、泥沙、蒸發、墒情等,正在大力推廣先進的聲光電新技術新設備,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全省有17處水環境監測中心,全部取得檢驗檢測機構國家級資質認定。
  • 中鹽吉蘭泰公司原鹽生產基地氣象水文觀測實現自動化
    近日,中鹽吉蘭泰公司原鹽生產基地——內蒙古吉蘭泰鹽湖小型氣象自動觀測站、鹽湖滷水水位雷達自動觀測站正式投入運行,這標誌著吉蘭泰鹽湖氣象、水位數據實現了實時監測和遠程傳輸。   吉蘭泰鹽湖位於內蒙古西部阿拉善盟吉蘭泰鎮,原鹽儲量近2億噸,年開採量近15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