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水利行業監管的基礎工作滯後,在節水標準、用水定額、生態流量、地下水管控等方面缺乏可計量、可考核的具體指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水文監測資料作為依據。
水文工作如何主動適應治水思路轉變,找準工作切入點,切實增強做好行業監管支撐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為水利行業強監管發揮水文應有的作用?我認為主要從江河湖泊、水資源、水利工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更好的「把脈」江河湖泊,為水利行業強監管提供準確信息支撐。
水文人被喻為「江河的把脈者」。近年來,突發性重大水旱災害明顯增多,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系統產生重大影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水文人如何為江河湖泊「把好脈」,為水利行業監管提供可靠支撐,是我們在新形勢下需首要思考的問題。
提升水文測報能力和水平,是水文服務水利行業強監管的基礎。提升變化環境下的水文監測能力和預測預報水平,守住水旱災害防禦底線,始終是水文部門重要的一項基本工作任務。以水文信息化、智能化、感知化為發展方向,以新技術推廣應用、水文要素在線監測與遠程監控為突破口,大力推進雷達測流、泥沙在線監測、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圖像解析等現代技術裝備應用,實現水文要素的自動採集、傳輸、存儲和分析處理。加快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與水文業務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水文智能化水平。以健全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為依託,進一步強化測驗質量管理,完善測報質量管理體系,不斷提高水文測報質量。深化測報機制改革,積極推進「駐巡結合、以巡為主,測報自動、應急補充」測驗模式。積極開展區域內水文基本規律研究,充分用好水文監測數據和歷史資料,努力搞清楚洪水帳、泥沙帳、徑流帳,提供更加可靠的基礎依據。加強流域性、區域性、極端氣候水雨情歷史變化和趨勢分析與預測,加強洪水預報調度方案分析,服務大江大河防洪安全;健全中小河流區域、流域聯防水文監測預警體系,加強中小河流水文情勢突變、極端地形雨、遭遇性產匯流的監測預報,服務中小河流防洪安全;強化降雨、河道來水、水庫蓄水、地下水以及土壤墒情等旱情信息的綜合分析評估,服務抗旱減災。
二是當好水資源管理與保護的「哨兵」,為水利行業強監管提供及時信息支撐。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類活動已成為影響水循環過程和水資源時空分布的強大驅動因素,河湖形態演變、地下水超採等問題突出,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天然狀態下的水文循環和河道演變過程,加劇了水文情勢的複雜多變。許多地方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沒有充分考慮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承載能力,造成的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汙染等問題嚴重製約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水安全。
在新形勢下,水文應主動圍繞水利行業監管需求,加強水資源管理、水質監測和分析評價工作,提供可靠的監管服務支撐。一是做好江河湖泊監管的水文支撐工作。以服務河長制、湖長制為抓手,發揮水文監測點多線長面廣優勢,加強河湖監測與調查工作,及時跟蹤河湖變化情況,掌握河湖水系水域岸線等基本特徵,推進實現縣域水文信息服務全覆蓋。圍繞河湖「清四亂」等監管需要,加強河湖水量水質及地下水監測數據分析評價,預測預警發展變化趨勢,為聚焦管好「盆」和「水」,實現河長制、湖長制從「有名」到「有實」轉變,為各項任務落實及實施監督考核提供基礎支撐。二是做好服務新時期水資源管理工作。重視開展水文監測數據分析評價,提高水資源公報編制水平,在「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節水型社會建設、水資源優化配置、農村安全飲水、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等工作中主動作為,積極服務。三是加強水質監測和分析評價工作。做好地表水國家重點水質站名錄編制工作,按照水質監測站的代表性、重要性、系統性以及水量水質同步性原則,優選反映國家重要江河湖庫水資源質量基本狀況的水質站點,納入國家重要水文測站管理,為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落實水利行業監管提供基礎支撐。做好水生態監測工作。結合生態修復工程補短板和行業強監管要求,實施對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和重點湖泊的水生態監測,推進重點水域生物監測調查和水生態監測指標分析等。水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加強生態基流等河湖健康指標監測評估,開展重點區域、敏感河段的形態演變、泥沙變化和河湖關係演變的監測與研究,為穩定河勢、維護河湖健康、科學評價和指導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對策。
三是築牢水利工程建設的基石,為水利行業強監管提供可靠信息支撐。
加強水文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增強水文測報和信息服務能力,是補齊水文業務工作短板,強化水文服務水利監管工作支撐的重要保障。把水文建設發展理念轉變到提升水文信息化、智能化上來,依託大江大河水文監測系統建設等重大項目,加大新技術、新儀器、新設備引進與應用力度,弱化浮標、纜道等傳統測驗設施作用,重點提高在線監測、遠程監控等能力,為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治理提供有力支撐。強化水文服務水工程的監管,加強涉水工程水文監測信息採集,做好對水利工程的監管支撐。統籌考慮大江大河河勢控制和河道整治要求,開展流域性的水庫群聯合調度和預報等,推進實現水庫水雨情監測預警全覆蓋;加強區域性的水資源配置和水量調度監測分析,提升水工程運行調度水文監測預報能力,為跨流域水量配置、水工程建設與運行調度管理等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