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作用何在?一起來了解這一防汛抗旱的「尖兵」「耳目」

2020-12-06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水文是水利工作的重要基礎和技術支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性事業。6月10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山東水文服務防汛抗旱、水資源管理、水生態保護等情況。

&nbsp&nbsp&nbsp&nbsp全省各類水文監測站點達到11000多處

&nbsp&nbsp&nbsp&nbsp近年來,全省各級不斷加大對水文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目前,全省已經建成水文站486處、水位站210處、雨量站點2027處、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地表水水質站400處、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監測站56處、地下水監測站3473處、區域用水總量監測站1314處、墒情站155處、水土保持監測站30處,再加上近期新建成的和各市自行建設的站點,全省各類水文監測站點達到11000多處,水文站網總體密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nbsp&nbsp&nbsp&nbsp經過多年發展,水文監測內容不斷豐富,除傳統的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發、水質、墒情、冰情外,近年來又新增了水生態、水土保持、地下水水質、城市水文等。監測手段由傳統人工觀測逐步轉向自動化監測,其中水位、雨量監測已全面實現自動測報,可實時傳輸數據,每年接發雨水情信息160餘萬條;流量、泥沙、蒸發、墒情等,正在大力推廣先進的聲光電新技術新設備,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全省有17處水環境監測中心,全部取得檢驗檢測機構國家級資質認定。

&nbsp&nbsp&nbsp&nbsp在管理方面,全省16市水文機構全部實行省水利廳和地方政府雙重管理,全省按區域設立縣級水文中心75處,建立鄉鎮水文服務中心400多處,聘用農村水文管理員4600多名,構建起了「省、市、縣、鄉、村」五位一體的水文管理服務體系。

&nbsp&nbsp&nbsp&nbsp省級以上報汛站實現骨幹河道、大中型水庫全覆蓋

&nbsp&nbsp&nbsp&nbsp山東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決定了洪旱頻發、旱澇急轉的態勢。

&nbsp&nbsp&nbsp&nbsp「近年來,水文充分發揮防汛抗旱的「尖兵」「耳目」和參謀作用,為成功應對系列大洪水以及嚴重旱災,在支撐科學決策、減少災害損失、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的防災減災效益。」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禦處處長武甲慶舉例介紹,在去年抗禦超強颱風「利奇馬」期間沂河臨沂水文站預報洪峰流量每秒8000立方米,實測洪峰流量每秒7300立方米,準確的洪水預報成果避免了下遊江風口閘分洪,數萬畝良田免受洪澇災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免受損失。同樣,水文部門準確預報了冶源水庫洪峰流量及出現時間,為下遊群眾安全轉移贏得了時間,為防汛減災贏得了先機。「如果沒有科學及時的水文預報,防汛決策就缺失了有力支撐,後果將是不可想像的。」

&nbsp&nbsp&nbsp&nbsp據統計,在服務防汛抗旱方面,目前,全省建有省級以上報汛站558處,實現了骨幹河道、大中型水庫的全覆蓋,能夠及時提供雨量、水位、流量及土壤墒情等信息要素。水文部門年均施測流量6000多次,測沙1000多次,實時掌握水位、雨量監測信息。在水文預報方面,目前全省發布洪水預報的水文測站有71處。此外,為了防禦和減輕水旱災害,從2018年開始,山東開展水情預警工作,形成了規範的水情預警發布制度,目前已累計發布南四湖、沂沐河洪水預警16次、枯水預警2次。

&nbsp&nbsp&nbsp&nbsp2022年底初步建成天空地一體化水文感知網

&nbsp&nbsp&nbsp&nbsp「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仍然要正視連續兩年的超強颱風暴露出山東水文監測能力仍待加強、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問題,水文基礎性業務和支撐性工作仍需提檔升級。」省水文局黨委書記、局長隋家明坦言。

&nbsp&nbsp&nbsp&nbsp隋家明介紹,為著力補齊水文短板,山東將加密水文站網,提升監測能力,在實現中小河流水文站點全覆蓋的基礎上,著力填補大中型水庫庫區、骨幹河流及重要河道的水文監測空白,提高山丘區大中型水庫上遊入庫河流水文監測覆蓋率。同時,大力提升基礎設施及技術裝備水平和對突發水情的應急監測能力。

&nbsp&nbsp&nbsp&nbsp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山東進一步改造提升各級水情信息服務系統、洪水預報系統、應用支撐系統等,著力提升水情預警公共服務能力,儘快實現雨情、水情、墒情等監測要素的處理和服務實現智能化。目前,山東正在啟動數字水文建設實施方案編制,加強頂層設計,力爭到2022年底初步建成站點布局合理、採集要素齊全、傳輸穩定可靠的天空地一體化水文感知網。

&nbsp&nbsp&nbsp&nbsp此外,根據預測,今年我國氣象水文年景較差,可能出現極端強降水事件,水旱災害防禦形勢不容樂觀。為做好今年防災減災工作,山東將立足防範超標準洪水,總結歷史典型暴雨洪水特點和規律,修訂洪水預報方案,進一步強化業務培訓和應急演練,不斷提高預報精度。同時,加快建設省市縣三級水情中心提升工程,推進水文情報預報預警向基層延伸,不斷提升水情服務的能力與水平,為全省防汛抗旱減災提供堅強支撐。

&nbsp&nbsp&nbsp&nbsp(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壘 報導)

相關焦點

  • 湖南水文:解密一張防汛「圖」
    讓我們一起走進湖南省水文水資源勘測中心(以下簡稱「湖南水文」)解密這張「圖」。這張圖就是「水文情勢圖」,它作為湖南水文精細服務理念下的圖文產品,具有簡單、形象、高效的特質。在每日全省水情會商會上,湖南水文利用它將當前水文情勢準確及時地呈現給各級防汛部門,同時經由主流媒體、官微以及水情服務平臺轉載,廣大人民群眾便可直觀地了解掌握當前水文情勢。化繁為簡不代表內容空泛。
  • 水文氣象防汛抗旱看天行
    水文氣象研究範圍包括:所有影響地球水資源的大氣和水文過程。衛星遙感、天氣雷達、測雨、天氣和水文技術以及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等都廣泛應用於水文氣象研究中。  根據防汛抗旱工作的實際需要,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1993年開始重點研究開發《防汛抗旱水文氣象綜合業務系統》,經過持續10年的改進和完善,取得了豐碩成果。
  • 新版《青島市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發布 防汛抗旱預警分級這樣劃分
    )市水文局發布洪水預警,預計大沽河南村水文站洪水位高於5年一遇設計洪水位,且低於或等於警戒水位;(4)預計某條重要河道重要支流即將出現重大險情,或某條主要河道即將出現重大險情;(5)預計某座小(二)型水庫即將發生垮壩,或某座小(一)型水庫即將出現重大險情,或某座中型水庫即將出現較大險情;(6)其他需要發布防汛藍色預警的情況。
  • 山東密布水文「耳目」 補足大中型水庫及入庫河流監測點
    同時,加快補足大中型水庫及入庫河流水文監測站點,掃除水文監測盲區,改造骨幹河流及重要河道水文監測設施,不斷提升水文監測自動化、信息化水平。(資料圖)入汛前,山東水利工作者對每一水文站都定期檢查,以保證汛期水文數據的準確性。圖中,工作人員在睦裡閘水文站進行汛前檢查。
  • 兩萬餘個水文氣象站點數據共享助力長江防汛
    當前正值長江防汛的關鍵時期。根據氣象部門的預測,今年湖北省降雨總體偏多,全省大部地區降水偏多一至五成。長江流域主汛期降水以偏多為主,降水中心位於中遊幹流區間及兩湖流域北部,發生持續性降水概率較大。
  • 湘陰縣2020年度防汛抗旱應急預案
    ;⑦車船調度組:負責高洪水位期間防汛指揮車輛、船舶的徵調及司機的管理工作;⑧督查執紀組:負責防汛抗旱督查工作;對防汛抗旱中各類失職行為進行調查核實;對防汛抗旱中各類失職行為及時進行查處;⑨後勤組:負責指揮部後勤保障工作。
  • 懷化市防汛抗旱指揮部關於調整市防汛抗旱指揮部領導成員明確2020...
    懷化市防汛抗旱指揮部關於調整市防汛抗旱指揮部領導成員明確2020年全市防汛抗旱責任人的通知各縣市區委、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機關各單位:因防汛抗旱工作需要,經市委、市人民政府研究,決定調整市防汛抗旱指揮部領導成員,並明確2020年市級領導防汛抗旱聯縣責任人
  • 隨需而變 航空工業的「耳目」和「尖兵」
    發展中心作為老六院的成員單位之一,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科技情報研究所,在我國多個重大項目的自主研製中發揮了重要的戰略引領和決策支持作用。航空科技情報事業的起步和發展對那時成長中的航空工業來說至關重要,起到了「耳目」和「尖兵」的作用,照亮了我們自行研製的道路。Video Player is loading.
  • 長江流域2萬餘個水文氣象站點實現數據共享
    新華社武漢11月1日電(記者沈翀)記者從長江流域氣象中心了解到,為加強長江流域水情、雨情監測預報預警,長江流域水文部門與氣象部門共計2萬餘個觀測站點實現數據共享,雙方共用一個資料庫和一個應用終端軟體,實現了全流域雨量查詢「一張圖」。
  • 《水文學原理》、《水文預報》學習心得體會
    結合工作實際,對《水文學原理》和《水文預報》兩門學科進行系統總結。  《水文學原理》課程是研究水在自然界中變化規律的科學,水文工作是為國民經濟建設、防汛抗旱、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水環境保護等提供科學依據的重要基礎工作,也是一項傳統的專業性工作;《水文預報》這門課程在防汛、抗旱、水資源開發利用、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等多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經濟效益巨大,應用廣泛,特別是水文單位作為公益性單位有著在水情信息工作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實現水文高質量發展的山東答案
    □記者 趙新 通訊員 黨永平  日前,記者在山東省水文工作視頻會議上了解到,2019年全省水文系統認真踐行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落實補短板強監管和規範提高工作總要求,堅持改革創新、強化管理,水文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 【專家觀點】抗旱:由危機管理向風險管理轉變
    了解乾旱,及時採取科學的防禦和應對措施,是減輕乾旱影響的重要手段。   本期,我們約請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呂娟,談談抗旱減災。  呂娟:一是信息監測機制。為滿足抗旱工作需要,水利部門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旱情監測,逐步建立起了旱情資料庫,開發了一系列水雨情綜合信息查詢、防汛抗旱會商、水文預報、信息發布等業務系統,以及國家水文資料庫等。此外,農業、氣象等部門,根據各自業務需要,也開展了部分旱情監測工作。  二是信息上報機制。
  • 哈爾濱市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下發通知 部署防凌汛抗春旱和除春澇工作
    為做好防凌(春)汛、抗春旱和除春澇工作,哈爾濱市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級防指在疫情防控工作關鍵期要堅決克服麻痺思想和僥倖心理,密切跟蹤汛情旱情變化,全力做好防凌(春)汛、抗春旱和除春澇的各項準備工作。
  • 極端天氣或偏多 國家防辦要求全面落實防汛抗旱責任制
    人民網北京4月24日電(記者孝金波)記者從應急管理部獲悉,4月24日,國家防辦召開北方省份防汛抗旱工作視頻調度會議,落實全國防汛抗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分析研判形勢,部署北方省份防汛抗旱工作措施。據預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能偏多,防汛抗旱形勢複雜嚴峻。
  • 人民為中心 專業做支撐——長沙市2020年防汛工作側記
    受強降雨及上遊來水影響,湘資沅澧四水和洞庭湖共84站次河道發生超警戒及以上水位洪水,洞庭湖控制站城陵磯9月2日才完全退出警戒水位,歷時長達60天,超警天數居有實測記錄以來的第2位……  「就在這樣一個形勢下,我們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理念,堅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用專業做支撐,取得了未垮一庫一壩、未潰一堤一垸、未發生群死群傷的決定性勝利
  • 湖北:共享氣象水文資料 共繪一張藍圖
    夏季長江洪峰來勢洶洶,秋季漢江流域發生了2011年以來最大洪水,中下遊幹流全線超警,丹江口水庫出現4次入庫洪峰,蓄水首次達166.43米,防汛紅色預警一度拉響,形勢異常嚴峻。在這一場場防洪防汛攻堅戰中,由長江水利委員會,湖北氣象、水利部門共同協作打造的「一圖一網」初顯成效。
  • 浙江召開防汛防臺抗旱發布會 預計1-2個颱風嚴重影響
    央廣網杭州7月25日消息(記者李佳)今天(25日)上午,浙江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浙江2019年防汛防臺抗旱工作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的「暴力梅」導致浙江46.99萬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22.2億元。
  • 國家防總安排部署防汛和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工作:部分河流支流發生超...
    據應急管理部官微6月25日消息,日前,針對近期部分地區強降雨導致山洪地質災害風險較高,國家防總、應急管理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領導同志批示要求,安排部署防汛和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工作。國家防總辦公室向各地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出通知,要求堅持底線思維,強化憂患意識,立足於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全力做好防汛和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當前我國已全面進入汛期,長江流域遭遇大範圍強降雨,江河湖庫水位迅速上漲,部分河流出現超警洪水,有的支流發生超歷史洪水,局部地區洪澇地質災害嚴重,防汛抗洪進入關鍵階段。
  • 一座城市的防汛「十二時辰」
    水文測流小組隨後趕到現場,對分洪流量進行觀測。8月2日0時13分,劉銘三人採集完符合規範的數據,趕回水文站之後,緊鑼密鼓地計算、分析,這是一個分秒必爭的過程。數據第一時間上報系統,洪峰達到了每秒188立方米。雨量、水位、流量是防汛調度最為關注的數據,也是濟南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調度決策最為重要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