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李傲
2017年長江流域汛期之長、汛情之重,出乎人的預料。
夏季長江洪峰來勢洶洶,秋季漢江流域發生了2011年以來最大洪水,中下遊幹流全線超警,丹江口水庫出現4次入庫洪峰,蓄水首次達166.43米,防汛紅色預警一度拉響,形勢異常嚴峻。在這一場場防洪防汛攻堅戰中,由長江水利委員會,湖北氣象、水利部門共同協作打造的「一圖一網」初顯成效。
2017年10月13日,已經經歷了三次強降水的湖北省十堰市又將迎來新一輪降水過程。「前期降水已經導致大部分土地吸水飽和,地質災害風險極高,一場小雨都有可能造成山體滑坡。」十堰市氣象臺臺長夏金說起這次過程,印象非常深刻。
剛剛投入業務運行的「長江流域氣象水文雨量資料一張圖分析系統」,為夏金精準捕捉這場降水提供了有力支撐,「經過加密的觀測站網,能夠敏銳捕捉降水量,為預警和預報提供有效的參考信息。」夏金說。
湖北氣象水文雨量一張圖分析系統。
從「一張圖」中受益的,還有水利部門。「更加密集的雨量觀測站點資料共享使得降水資料更精細全面,提高了水庫水文預報精度,有效增加了洪水預報預見期,為防汛調度和蓄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丹江口大壩工作了20餘年的漢江集團調度中心高級工程師何佑生說,他認為雨量數據的共享在此次應對罕見秋汛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事實上,雨量數據整合併不像看上去那樣簡單,「一張圖」的繪就,需要布局科學、信息完備的站點信息,準確及時的雨量數據及穩定高效的訪問後臺。「一張網」「一個庫」和「一終端」缺一不可。
2017年,湖北省氣象局會同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湖北省水利廳對各方雨量(水文)站參數信息進行搜集整理,根據空間分布、數據完整性、數據質量等技術指標,最終確定了長江流域、湖北省雨量(水文)站點的「一張網」。
有了雨量數據,還要實現高效訪問。湖北省氣象局利用氣象數據內網和「楚天雲」搭建了高效共享的資料庫,並且特別設計了適應我國氣象與水利部門雨量數據質量控制方案,讓入庫數據更可靠。
在湖北省氣象部門開發的「長江流域氣象水文雨量資料一張圖分析系統」和「湖北氣象水文雨量資料一張圖分析系統」應用終端,共享後的數據在「一張圖」上顯現,用戶可以查看任意時段的降水量數據、按需生成統計圖表、按流域或行政區域查詢統計結果等,無論用於預報還是決策,均做到了直觀、方便、快捷。
目前這些系統已接入長江水利委員會相關部門、湖北省、市、縣三級防辦等防汛一線的各個單位在今年主汛期、秋汛期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防災減災、科學調度的好幫手。長江水利委長江水情預報中心副主任楊文發說,數據的共享融合有利於優化氣象與水文部門間的站網布局,提高水情預報的精準度,為長江流域防汛抗旱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今年我們準備把這些共享過來的雨量數據逐步融入到水情預測模型中,讓這些共用共享的數據發揮更大的作用。」2018年,楊文發對「一張圖」的發展有了更多期待。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8年1月12日二版 責任編輯:唐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