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重重艱難險阻,河海大學教授給無人區「死亡谷」裝上水文氣象...

2021-01-08 騰訊網

交匯點訊 「看!這些水文氣象數據都是位於3000公裡外的柴達木盆地那稜格勒河水文氣象監測站的實時記錄。」7月23日下午,在河海大學江寧校區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一個科研工作間,地球關鍵帶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譚紅兵教授與技術骨幹饒文波教授,指著電腦屏幕上流速、水位、水溫、雨量、風速風向、溼度等一系列水文氣象監測指標告訴記者,「出生」不久的監測站運行狀態良好,特別是能及時捕捉到近期洪水頻發的重要信息,儼然是那稜格勒河道上的「千裡眼」。

被當地人稱為「死亡谷」的那稜格勒河上遊無人區河道,破天荒地裝上水文氣象「千裡眼」,這與譚紅兵教授課題組為完成國家級科研任務、勇往直前克服重重艱難險阻有莫大關係。

柴達木盆地最大河流「資料空白」亟待填補

「巍巍崑崙是眾山之祖,在東崑崙北坡孕育了一條神奇而重要的大河,它就是那稜格勒河。」譚紅兵打開話匣子,講述課題組千辛萬苦在該河道創建水文氣象「千裡眼」的動因。

那稜格勒河是柴達木盆地流量最大的河流,河長435 公裡,集水面積21898平方公裡,流域水資源不僅滿足下遊鹽礦工業、農牧民及生態用水需求,還被列為未來青海省重要工業基地——格爾木園區及北部茫崖、冷湖鹽湖工業區水安全的重要保障基地,對促進海西州儘快脫貧致富意義重大。神奇的是,那稜格勒河作為淡水河流,卻富含硼鋰等礦產元素,濃度是一般河流數十乃至上百倍,這在全世界河流水化學體系中極為罕見。

「鋰被視為金屬新貴,價值堪比黃金,被全球列為戰略性資源,是鋰電池等行業飛速發展不可替代的原材料。」譚紅兵解釋,硼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冶金、建材、機械、電器、化工、輕工、核工業、農業、醫藥等行業都有廣泛用途。

如此獨特的一條大河,水文氣象資料卻幾乎是一片空白。「主要是這裡自然條件極其惡劣。」譚紅兵告訴記者,那稜格勒河中上遊屬於高寒無人區,常年低溫雨雪冰雹等極端天氣不斷,一般車輛無法通行,兩岸的山丘峽谷即便是犛牛馬匹也很難穿越,所以科研人員很難在這裡值守,屬於典型的水文資料空白流域。

突破重重險阻創建水文氣象監測「千裡眼」

作為河海大學地學院地球關鍵帶研究所學術領頭人的譚紅兵教授,與所裡骨幹成員饒文波教授等一起,長期承擔高寒乾旱區水循環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奮戰在最艱苦的青藏高原科研一線。

2018年7月,譚紅兵團隊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 「高寒內陸盆地水循環全過程高效利用與生態保護技術」中的第一課題——「高寒山-盆系統水循環過程與水資源精準評價」研究任務。這項科研重任把他們引到那稜格勒河。可是,由於「那河」長期缺乏直接的水文觀測資料,導致地表水、地下水資源評價十分困難,創建水文氣象監測站勢在必行,且上下遊都建才能獲得完整的第一手資料。

然而,海拔3800-4000米以上的「那河」上遊,被當地人稱為「死亡谷」,在此建人工水文氣象站顯然不現實。「能否建一個不需要人工值守的自動化水文氣象站?」課題組的大膽設想得到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西北研究院拓萬全研究員的大力支持,課題合作單位青海省水工環地質調查院總工郭宏業、李永國等積極予以配合。

「把設想變成現實,遇到的艱難險阻超乎想像。」譚紅兵、饒文波記憶猶新地說,「那河」兩岸山丘高低起伏,一般車輛無法通行,選址考查時隊員們只能乘坐當地牧民改裝的拖拉機穿梭於鬆軟的沙丘或河道。「在考查過程中,多次突降雨雪或冰雹,車輛陷入淤泥,隊員們不得不趟著過膝的冰冷河水或泥水推車前行。遇到難以逾越的陡崖或壕溝,隊員們只能徒步攀越或用繩子吊人下到河道測量取樣。」

2020年4月,崑崙山區寒風中仍然夾雜著冰雪,饒文波教授帶隊,與合作單位青海省水工環地質調查院保江工程師等一起,來到高寒無人區經過反覆考察論證確定的兩個地點,開工建設自行設計、組裝的水文氣象監測站。從近400公裡外的格爾木地區運來建站管材、水泥河沙及監測儀器,調用挖掘機、吊車、翻鬥車、焊機、切割機等機械設備,水泥灌注堅固地基,在鋼架水泥柱上架設太陽能板、雨量筒、流量計、溫溼度儀、風速風向儀等監測儀器設備.......

白天隊員們忍受著高原反應的不適,與工人一起在時不時就狂風大作、雨雪冰雹的惡劣天氣下開山挖石,晚上在冰冷的道班附近汽車旅館挑燈設計各種配件。經過40多天的風餐露宿,終於趕在洪水泛濫前的5月底,在「那河」上遊及出山口前建成了兩座現代化的水文氣象監測站,結束了這條重大河流「零」水文氣象監測的歷史。

北鬥助力實時傳輸3000公裡外監測數據

如今,研究團隊力克重重艱難險阻建立起來的兩座自動化水文氣象監測站,屹立在「那河」上下遊,站頂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在空曠的高山峽谷深處格外耀眼。

依靠我國先進的北鬥導航系統,「那河」水文氣象監測數據源源不斷地從3000公裡外的無人區,傳輸到設在河海大學江寧校區的數據接收站。「打開電腦上的實時監測軟體,就可看到全天24小時每隔5分鐘發送的數據,不放過任何一次洪峰。一年365天不間斷接收的數據自動保存在電腦裡,只要打開水文管理軟體就能查詢,並可直接導出軟體自動統計好的日、月或年平均數據等。」譚紅兵、饒文波兩位教授告訴記者,近兩個月的運行狀況表明,兩座監測站各項指標運行狀態良好,特別是及時捕捉到近期洪水頻發的重要信息,儼然是「那河」道上的「千裡眼」。

譚紅兵表示,「千裡眼」長期的監測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踐應用價值。首先,它對於查明「那河」流域水資源總量及其時空變化規律,特別是計算上下遊之間水量平衡、查明山間盆地是否存在巨量地下水資源等科學謎團,實現柴達木盆地水資源精準評價,可提供無一替代的基礎數據。其次,「那河」第一手水文監測資料的獲得,對於準確評估該河輸入湖盆的鋰硼等礦產元素總量意義重大。長觀數據的積累,對於查明該河洪水發生的時空規律,實時監測雨洪爆發,最終實現高寒流域洪水預報,也具有重要作用。

交匯點記者 蔣廷玉 施愛春

相關焦點

  • 河海大學3項成果入選科技部重點專項
    前不久,科技部在「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等重點專項中遴選出24項技術裝備及成果,用以支撐防汛救災,河海大學3項成果獲推薦應用。獲薦成果一:短時臨近精細化雨量預報場技術。利用氣象水文耦合技術,將降雨數值預報結果和洪水預報進行耦合,降雨預報精度提高了3%至5%,洪水預報的預見期從過去的1天延長到3天。獲薦成果二:網格化精細預報降雨徑流水文模型技術。
  • 水文氣象大有可為
    關鍵是後面兩個問題,只有水文氣象能夠解答,但目前,針對小流域的水文氣象預報業務並未開展起來,在基礎資料和參數缺乏,技術方法不成熟的情況下,馬上回答這些問題是有相當難度的,而這又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它涉及到多少人需要疏散,壩體會不會自動潰堤,如果潰壩,會潰到什麼程度等問題。我們意識到,這次應急氣象服務所面對的是水文氣象問題。
  • 監測氣象水文多手段 帕運帆賽水文氣象預報精準
    本報訊 帕運帆賽期間,我市加強了賽場海洋水文、水質檢測和氣象預報系統,向各運動隊和運動員及時提供了賽場水文氣象預報,為確保帕運帆賽的順利舉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帕運帆賽期間,在奧帆賽場和周邊建設的浮標站、自動氣象站、梯度風觀測塔等觀測設施繼續投入運行,提供氣象預報服務;此外,市氣象局奧帆賽現場氣象服務專家原班人馬也再次進駐奧帆中心,憑藉著豐富的經驗為帕運帆賽提供全方位、更加精細的預報服務和形式、內容更加豐富的服務產品。按照奧帆賽模式提供氣象保障,現場工作組每天3次向賽事組委會提供5個浮標站逐時天氣預報和未來3天天氣展望。
  • 浙江水文氣象信息實現共享
    本報訊(記者 徐鶴群 通訊員 梅林蓉)浙江省水利廳、省氣象局近日籤署共享水文氣象信息數據合作備忘錄,充分發揮雙方優勢、完善協調運行機制,進一步提高水文氣象預測預報技術水平,形成防災減災合力。  雙方合作主要包括共享未來降雨預報信息、共享水文氣象監測信息、建立傳輸專線及保障、建立常態化聯絡合作機制等四個方面。
  • 河海大學本科生在國際材料學頂級SCI期刊上發表論文
    未來網高校頻道10月14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宋亞瓊)近日,河海大學水文院本科生王子銘、莫然、李承龍、林雨竹在該校青年教師徐興濤博士指導下,在國際材料學頂級SCI期刊《Materials Horizons》上發表題為「Nanoarchitectured metal–organic
  • 河海大學
    一、招生計劃與導師詳見《河海大學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考生報名前須與報考導師聯繫並徵得導師同意。二、網上報名1.網上報名時間:2020年12月1日8:00至12月31日17:00,報名網址:登錄河海大學研究生院官網主頁(http://gs.hhu.edu.cn→「研究生報考服務系統(考生端)」)或http
  • 南京水科院水文所專家應邀訪問地球化學所
    顧教授首先從國際水文實驗和流域研究的概念講起,指出水文實驗是水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是考察自然界規律的必要途徑。在詳細介紹國際水文流域研究方法的發展歷史、國內外知名的幾個水文試驗站的分布情況和研究現狀後,顧教授介紹了目前水文實驗面臨的三個挑戰,指出現在的水文實驗流域已經無法應對環境變化的挑戰,必須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有所改革。
  • 水文氣象防汛抗旱看天行
    水文氣象研究範圍包括:所有影響地球水資源的大氣和水文過程。衛星遙感、天氣雷達、測雨、天氣和水文技術以及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等都廣泛應用於水文氣象研究中。  根據防汛抗旱工作的實際需要,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1993年開始重點研究開發《防汛抗旱水文氣象綜合業務系統》,經過持續10年的改進和完善,取得了豐碩成果。
  • 烏江流域水文氣象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中國氣象報記者趙曉妮報導 9月9日,由貴州省氣象服務中心承擔的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項目「烏江流域精細化水文氣象服務系統的研究與開發」通過評審。該項目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集成氣象、水文、地理信息等多源異構數據,研發了一體化的烏江流域精細化水文氣象服務平臺,建立了較完整的烏江流域水文氣象服務體系。
  • 河海大學黃丹教授當選為中國力學學會第九屆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副...
    河海大學力學與材料學院黃丹教授當選為新一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力學學會是錢學森、周培源、錢偉長、郭永懷等著名科學家倡導於1957年成立的全國學會。新一屆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由27人組成,來自大連理工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河海大學、清華大學和廈門大學的教授擔任主任、副主任和秘書長。另外2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計算力學專家當選為專委會委員。據了解,計算力學與工程是該校力學學科的傳統優勢和特色方向,是國內最早開展有限元法研究及其工程應用和推廣工作、最早開展水工結構非線性分析、抗震分析和可靠度研究的單位之一。
  • 海洋水文氣象綜合數據採集器的研製
    摘要:針對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實際需要,以高性能單片執C8051F120為核心研製了一種海洋水文氣象綜合數據採集器。關鍵詞:海洋水文氣象;數據採集器;C8051F120;軟體設計 海洋數據採集器的基本任務是獲取氣溫、氣壓、潮位、水溫、波浪、海流等海洋要素信息,是海洋環境監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設備。
  • 全自動水文氣象浮標布放青海湖(圖)
    中國氣象報記者金泉才 通訊員巨秉中攝影報導  近日,青海省氣象部門成功將SQFB型全自動水文氣象觀測浮標布放投入青海湖使用。該系統是全自動無人值守的遙測浮標系統,將開展青海湖湖面上風速、風向、溫度、溼度、氣壓、太陽輻射等氣象要素和湖水中溫度、鹽度兩個水文參數的自動連續觀測,並把獲取的數據經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傳送到北京衛星氣象中心地面接收站。  圖為投放在青海湖的浮標。
  • 湖北:共享氣象水文資料 共繪一張藍圖
    剛剛投入業務運行的「長江流域氣象水文雨量資料一張圖分析系統」,為夏金精準捕捉這場降水提供了有力支撐,「經過加密的觀測站網,能夠敏銳捕捉降水量,為預警和預報提供有效的參考信息。」夏金說。湖北氣象水文雨量一張圖分析系統。  從「一張圖」中受益的,還有水利部門。
  • 為氣象數據共享打call!氣象+水文,這才叫1+1>2
    對於每個人來說,氣象預報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關係到我們的出行。尤其是在惡劣天氣期間,及時準確的預警能夠幫助我們減少很多損失,比如準確的氣象水文預測能為提前轉移人員、部署堤防搶險準備爭取更多的寶貴時間。
  • 江西:實現氣象水文雨情信息全面共享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左羽霄報導  近日,由江西省氣象信息中心承擔的「江西省氣象、水文實時雨情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實現了全省氣象、水文雨情信息全面共享互通。
  •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抗震防災專業委員會在河海大學成立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日前批准成立抗震防災專業委員會並掛靠在河海大學。
  • 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為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
    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為過往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27年取得觀測數據500多萬條本報訊 記者徐葉青、特約記者曹金平報導:5月15日,記者從海軍機關了解到,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
  • 五個全軍性氣象水文研究中心在南京成立
    新華網南京3月30日電(馬勝偉、楊代陳)5個全軍性氣象水文研究中心日前在南京同時成立。這5個研究中心將重點加強在天氣監測預警、衛星遙感、大氣探測、海洋水文和氣候變化等領域的科學研究,為解放軍氣象水文理論研究、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打造新的平臺。   5個中心建立在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
  • 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黃河源區凍土變化的水文效應」在蘭啟動
    9月16日,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金會軍研究員主持的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黃河源區凍土變化的水文效應」在蘭州啟動。該項目將就「黃河源區氣候、凍土、水資源現狀及變化趨勢如何;如何系統揭示凍土變化過程中冰水相變的產匯流機制;如何科學評估凍土變化對黃河源區水文過程及水資源量及其時空分配的影響」等問題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