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金會軍研究員主持的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黃河源區凍土變化的水文效應」在蘭州啟動。該項目將就「黃河源區氣候、凍土、水資源現狀及變化趨勢如何;如何系統揭示凍土變化過程中冰水相變的產匯流機制;如何科學評估凍土變化對黃河源區水文過程及水資源量及其時空分配的影響」等問題進行研究。項目專家組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河海大學、黃委會上遊水文資源學院、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地球科學處、中科院寒旱所等相關專家和負責人組成。
金會軍介紹說,近年來黃河源區生態環境惡化,主要表現在凍土退化、水土流失、草場退化,水量減少,有的地區不能放牧,出現生態難民。生態環境變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方面,自然因素表現為氣候變化(全球增溫),使得草原乾旱,湖泊河流乾枯萎縮,越來越多的牧民群眾已無法在當地正常放牧;人為因素表現為過度放牧對草場植被破壞,造成天然草場加速退化,出現沙漠化現象。如何保護黃河源區凍土退化、防止水土流失成為科技界比較關注的問題。
該項目重點研究黃河源區凍土及水資源現狀與變化趨勢;分析研究黃河源區凍土分布格局變化,包括現狀調查,過去50年格局反演以及未來100年趨勢預測,分析凍土格局變化與源區河川徑流的關係規律;另一方面,進行凍土水文過程試驗研究,在不同凍土退化程度的小流域開展凍土水文監測研究,探討凍土退化對水文過程的影響程度;在扎陵湖南小流域、湯岔瑪研究區和黃河源區三個空間尺度上,進行凍土水文過程監測和同位素示蹤水文試驗研究,觀測地表水與地下水動態變化,研究河湖融區與多年凍土的水熱交換機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耦合凍土包氣帶水熱傳輸模型與地下水模型,預測凍土變化的水文效應。
金會軍表示,黃河源區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於自然因素和人類不合理活動的影響,致使原始的景觀和脆弱的生態系統遭受到一定的破壞。出現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量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削弱了天然生態屏障的作用,還會加速凍土退化,降低水源涵養能力,減少徑流量,嚴重製約著黃河流域社會經濟的發展。他建議,要防止黃河源區凍土退化,必須要堅決制止濫挖草原,濫獵野生動物等人為活動,適當壓縮載畜量,減輕草原承受能力,恢復草原生機。牧民定居規劃,促使生態向良性轉化,方可使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
專家組就該項目的總體研究方案、學術思路及技術途徑等提出了建議和意見。並希望進一步凝練項目目標、加強集成達到預期目標。本項目共設置了4個課題,分別為黃河源區凍土現狀與變化、黃河源區水文氣象要素變化特徵與趨勢、黃河源區凍土產匯流過程試驗研究、黃河源區凍土水文模型研製及應用。
金會軍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