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調查顯示:長江源區多年凍土正在大面積消亡

2020-12-02 央視網

  新華網西寧2月8日電(錢榮 陳國洲)青海省地質調查院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於近期完成的「長江源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顯示,長江源區沼澤溼地保護神——多年凍土層正在大面積消亡。專家預測,未來7年青藏高原厚度小於10米的多年凍土將消失。

  多年凍土是指在地表下一定深度內,地溫持續兩年以上處於零攝氏度以下的土層。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層的存在不僅可以提高地表土層溼度,利於植被、沼澤溼地發育,抑制荒漠化,還是控制區域水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長江源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勘察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辛元紅說,近年來,長江源區多年凍土層出現大面積上限下移、厚度減薄、平面分布面積萎縮、島狀凍土消失等退化現象。除長江源區外,黃河源區的凍土面積也在消退,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氣象站凍土觀測資料顯示,自1980年以來,季節性凍土最大凍結深度由原來的3.2米,漸變為目前的2.8米,凍土凍結深度明顯變小,凍結期縮短。

  據分析,凍土大面積消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全球性的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是兩大主要原因。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持續的全球性氣溫上升導致的凍土退化已得到大量觀測資料證實,如青海高原南北界早已出現了片狀凍土退化、島狀凍土消失現象。

  辛元紅說,由於凍土退化,使地表植物可利用水分大為減少,導致短根系植物枯死,生物多樣性種群變異,植物退化,荒漠化趨勢增強,可利用草地面積減少等生態環境地質問題。此外,還可能引發融凍泥流等地質災害,威脅青藏鐵路、公路以及沿線居民的安全。

責編:高松

相關焦點

  • 長江源區多年凍土大面積消亡
    據新華社西寧2月8日電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聯合中國地質大學於近期完成的「長江源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顯示,長江源區沼澤溼地保護神——多年凍土層正在大面積消亡。專家預測,未來7年青藏高原厚度小於10米的多年凍土將消失。  多年凍土是指在地表下一定深度內,地溫持續兩年以上處於零攝氏度以下的土層。
  • 冰川融化水土流失 長江源區生態遭遇陣痛
    這已是長江水利委員會及其下屬長江科學院對長江源區連續10年的科學考察。科學家們發現,由於人類活動加劇和高原暖溼化影響,長江源區生態系統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長江大保護從江源開始」,已是迫在眉睫的高質量發展課題。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啟動
    儘管我國以青藏高原為重點的多年凍土研究已有近50年的歷史,但主要集中於青藏公路及青藏鐵路沿線地區,且以凍土工程研究為主。至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邊界、高原腹地凍土分布的真實情況、凍土活動層與植被分布關係等一些最基本的凍土信息均源自若干典型工作基礎上的推測,使得在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中對凍土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受到很大制約。
  • 多年凍土融化或致俄羅斯發電廠柴油罐坍塌!這可怎麼辦?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吳通華說,凍土按其生存時間細分,可分為短時凍土、季節凍土和多年凍土3種主要類型。 「實際上,人們常說的永久凍土表達不科學,科學的名詞只能是多年凍土。」吳通華告訴記者,對多年凍土,國際上公認的科學定義是:溫度在0℃或低於0℃,且至少連續凍結兩年的巖土層。此外,在有些情況下,比如鹽分含量很高的海底、海岸帶、鹽湖周邊地區,土壤溫度低於0℃,但沒有結冰凍結,也屬於多年凍土。
  • 長江源區冰川消融速度加快 全球變暖成主要原因
    最近,參加科考的專家們得出結論:近年來,長江源區冰川消融速度明顯加快,而加快的一主要原因就是全球氣候持續變暖。  據介紹,經過反覆對比與計算發現,長江源區從1971年到2002年的31年間,長江源區冰川面積減少了約68.13平方公裡,而從2002年至2008年短短6年多時間裡,長江源區冰川面積又急劇退縮了約164平方公裡。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變化對水文過程的影響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發生著廣泛的退化。最顯著的特點是多年凍土溫度升高和活動層增厚,淺表層多年凍土及其中的地下冰逐漸融化。活動層增厚引起的地表水分條件的改變是影響多年凍土區產匯流過程和生態過程的重要因素;而曾被固存並埋藏在多年凍土內部的地下冰的融化,則會導致更多的水分被釋放並參與水分的年循環過程,同時還會引起地面沉降,對高原多年凍土區的水循環過程和氣候產生影響。
  • 為什麼多年凍土是工程最大難關?
    為什麼多年凍土是工程最大難關?(青藏鐵路難題「六問」—2)  凍土是指溫度在0℃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巖土和土壤,可分為短期凍土、季節性凍土和多年凍土。在我國,多年凍土達215萬平方公裡,青藏高原是我國最大的一片凍土區。凍土對溫度極為敏感,對鐵路的修建有非常大的影響。
  • 天山多年凍土迅速退化
    據新華社電  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研究人員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天山烏魯木齊河源區多年凍土迅速退化,下限深度減少了7.7米。    科研人員對1991年以來河源區海拔3500米左右的氣溫、降水、地溫觀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河源區的多年凍土活動層呈逐漸增厚趨勢,最大活動層厚度出現在2007年,達到1.60米,較1992年增加了0.35米。    研究還發現,當地年平均地溫上升明顯,由1993年的-1.6攝氏度上升到2008年的-1.0攝氏度。
  • 科研人員查明馬銜山多年凍土「活化石」存在原因
    新華網蘭州12月4日電(記者宋常青)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了解到,這個所的研究人員對馬銜山進行的一項調查,初步確定了馬銜山多年凍土殘存的主要原因。據介紹,馬銜山是目前我國黃土高原地區唯一證實有多年凍土發育的山脈,殘存的多年凍土被譽為黃土高原地區多年凍土的「活化石」。
  • 新聞資料:青藏鐵路全線多年凍土知多少?(圖)
    中新網北京8月25日電(記者 孫自法)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被認為是青藏鐵路建設無法迴避的三大難題,而多年凍土又居三者之冠。那麼,青藏鐵路全線多年凍土分布情況如何?   領銜開展青藏鐵路凍土工程科研攻關的中國科學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的相關資料顯示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研究獲新進展
    全球變暖帶來的多年凍土熱退化對寒區工程設計、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有重要影響。局部觀測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
  • 地球溫度上升了,永久凍土加速融化,遠古生物正在復甦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2020年6月以來,關於「高溫」的事件又引發了大家的熱議,不少人說我們地球正在經歷一次前所未有的「極端性天氣」,從6月發布的新報告指出,在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也出現罕見的異常氣溫
  •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  「全球變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部分改變了多年凍土的熱狀態。」
  • 青藏公路多年凍土科研團隊
    打通第一條穿越高原凍土區的二級公路以朱學文、武憼民為代表的第一代青藏公路多年凍土科研團隊,在多年凍土研究的未知領域點亮了第一支燭火,在無數次的嘗試與突破裡,完成在凍土區鋪築瀝青路面的科研使命。高原凍土是一種對溫度極為敏感的土體介質,冬季結冰狀態下的凍土,會隨溫度降低發生劇烈膨脹,在路面隆起一片片冰丘,叫凍脹。
  • 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
    (1)分析不連續多年凍土帶南界大致呈「W」形的原因。(2)近年來P處山坡上的興安落葉松出現大面積自然死亡和傾倒現象,這些現象與凍土關係密切,推測這些現象的形成原因。(2)大面積自然死亡原因:多年凍土使落葉松根系分布較淺,凍土融化,地表水下滲到深處或滲流到坡底,坡上的落葉松因表層土壤缺水而大面積死亡。傾倒原因:多年凍土退化嚴重,凍土大量融化導致山坡地表產生不均勻下沉,使興安落葉松傾倒。
  • 三亞河面出現大面積死魚 調查顯示缺氧所致
    人民網三亞3月4日電 近日,有網民反映三亞河河面出現大面積死魚,臭味難聞,懷疑是汙染所致。目前,三亞市海洋漁業部門對水質抽樣調查,判斷是因為天氣轉變水中缺氧所致。  3月3日,某論壇網友「小魚郎」以《三亞河驚現大量死魚,是汙染還是其他原因? 》為題發帖稱,他和攝友在三亞實驗中學旁的河邊觀景平臺上拍攝白鷺,發現河面出現大量死魚,已經腐爛並發出陣陣惡臭。
  • 【中國科學報】在凍土上描繪科學圖畫
    青藏鐵路是高溫凍土工程建設方法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在多年凍土區修建這樣一條鐵路,難度可想而知。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與中科院寒旱所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與實驗室始終秉承的「以凍土科學與技術創新為理念,從凍土科學和凍土工程兩個角度來開展凍土研究」有著緊密的聯繫。
  • 【人民日報】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凍土
    在俄羅斯,20世紀70年代建成的第二條西伯利亞鐵路1994年調查的線路病害率達275%,運營近百年的第一條西伯利亞鐵路1996年調查的線路病害率為45%。在我國,青藏公路1990年調查的病害率為317%,東北地區多年凍土區鐵路病害率達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