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就黃河源區凍土特徵退化趨勢開展研究

2020-12-04 搜狐網

  新華網蘭州2月6日電(記者宋常青)我國科研人員對黃河源區凍土特徵及退化趨勢進行研究發現,這一地區正受到氣候變暖、人類活動等影響的困擾,其中,凍土退化成為促使本區草地退化和生態環境變化進程加快的「加速器」。

  據介紹,黃河源區是大片連續多年凍土、島狀多年凍土以及季節凍土並存的地區。近數十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和日趨頻繁的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源區主河道斷流、水土流失、草地生態系統持續退化、土地沙化及荒漠化的傾向日趨嚴重,引發廣泛關注。

  科研人員研究發現,自然原因和人為因素正在引起黃河源區的這些環境變化。自然原因比如氣候變暖、凍土呈區域性退化及鼠蟲害等,人為因素則主要是人類經濟活動對水資源、土壤、植被和生物資源等不合理利用,比如過牧和濫採等行為。

  研究發現,氣候持續轉暖是造成黃河源區多年凍土區域性退化的根本原因。而凍土退化又促使本區草地退化和生態環境變化進程加快,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責任編輯:李孟漪)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黃河源區凍土變化的水文效應」在蘭啟動
    9月16日,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金會軍研究員主持的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黃河源區凍土變化的水文效應」在蘭州啟動。該項目將就「黃河源區氣候、凍土、水資源現狀及變化趨勢如何;如何系統揭示凍土變化過程中冰水相變的產匯流機制;如何科學評估凍土變化對黃河源區水文過程及水資源量及其時空分配的影響」等問題進行研究。
  • 凍土退化是黃河源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地質原因
    >   中新社鄭州三月二十三日電 (史寶銀)記者今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專家通過對黃河源區多年凍土退化引起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研究發現
  • 黃河源區氣候水文和植被覆蓋變化及面臨問題的對策建議
    本文綜合回顧了現有針對黃河源區氣候水文和植被覆蓋變化的研究,並基於站點觀測、格點融合觀測、陸面同化及衛星遙感等多源數據,對黃河源區的氣溫、降水、蒸散發、河川徑流量和陸地水儲量等主要水文氣候因子自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的變化趨勢進行了統計分析;並利用高解析度土地利用資料庫分析了黃河源區草地退化的特徵;最後,基於上述結果,針對黃河源區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給出了思考和對策建議。
  • 氣候變化下長江黃河源區生態惡化之「殤」
    研究表明,40年來,長江源區高覆蓋草甸、高覆蓋草原和溼地面積分別減少了13.5%、3.6%和28.9%;黃河源區上述面積也分別減少了23.2%、7.0%和13.6%。相反,低覆蓋草甸、草原和沙漠草地面積則不同程度地增加。  這些數據表明了一個結論——江河源區高寒生態系統總體呈持續退化狀態。
  • 青海三江源地區凍土呈明顯退化趨勢
    新華社西寧11月22日電(記者張大川)青海省氣候中心日前分析了1961年至2017年三江源地區的凍土變化特徵,結果顯示,三江源地區年平均最大凍土深度總體呈減小趨勢,1983年以來退化趨勢尤為明顯,平均每10年減小6.5釐米。
  • 黃河母親,您的乳汁還夠嗎?
    呈現下降趨勢。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與此同時,廣泛分布於黃河源區的多年凍土也在退化。  黃河源凍土活動層厚度不斷增加,  是凍土正在退化的標誌。  黃河源區多年凍土區活動層溫度升高,  是多年凍土退化的根本原因。
  • 氣候變化致三江源地區凍土呈退化趨勢
    氣候變化致三江源地區凍土呈退化趨勢專家建議加強保育研究及生態治理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18-12-10 我國三江源地區凍土分布廣泛,近日,青海省氣候中心發布《氣候變化監測評估專題報告》,報告分析了1961年至2017年三江源地區的凍土變化特徵。結果顯示,當前三江源地區氣溫顯著升高,對當地凍土產生了明顯影響,致使三江源多年凍土區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 太陽黑子活動影響長江黃河源區降水和氣溫變化
    新華網蘭州8月19日電(記者宋常青)國內研究人員在對我國長江黃河源區近50年來的降水和氣溫變化進行分析後發現,這一地區降水和氣溫變化周期同太陽黑子活動周期基本吻合,說明太陽黑子活動對我國長江黃河源區降水和氣溫變化存在影響。
  • 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
    新華網蘭州3月26日電 (記者 宋常青)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呈現出快速、顯著和規模大的特點,總面積減少幅度約35%。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禹金會軍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是大興安嶺區最為明顯,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
  • 天山多年凍土迅速退化
    據新華社電  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研究人員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天山烏魯木齊河源區多年凍土迅速退化,下限深度減少了7.7米。    科研人員對1991年以來河源區海拔3500米左右的氣溫、降水、地溫觀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河源區的多年凍土活動層呈逐漸增厚趨勢,最大活動層厚度出現在2007年,達到1.60米,較1992年增加了0.35米。    研究還發現,當地年平均地溫上升明顯,由1993年的-1.6攝氏度上升到2008年的-1.0攝氏度。
  • 【中國科學報】凍土退化趨勢難逆轉
    作為全球第三大凍土國,我國凍土區現狀如何?凍土退化會帶來哪些影響?是否有必要介入人為力量阻止或減緩退化趨勢?  解答:  「就我國的情況看,氣候變暖是凍土退化的主要原因,但人類活動的影響也加速了凍土退化。」近日,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金會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
  • 科學調查顯示:長江源區多年凍土正在大面積消亡
    專家預測,未來7年青藏高原厚度小於10米的多年凍土將消失。   多年凍土是指在地表下一定深度內,地溫持續兩年以上處於零攝氏度以下的土層。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層的存在不僅可以提高地表土層溼度,利於植被、沼澤溼地發育,抑制荒漠化,還是控制區域水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 寒旱所專家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
    近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金會軍研究員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因受氣候變暖和人為活動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以大興安嶺區多年凍土退化最為顯著,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
  • 科研人員查明馬銜山多年凍土「活化石」存在原因
    新華網蘭州12月4日電(記者宋常青)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了解到,這個所的研究人員對馬銜山進行的一項調查,初步確定了馬銜山多年凍土殘存的主要原因。據介紹,馬銜山是目前我國黃土高原地區唯一證實有多年凍土發育的山脈,殘存的多年凍土被譽為黃土高原地區多年凍土的「活化石」。
  • 氣候變化與高原凍土退化
    多年凍土不僅是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重要信息載體,也是氣候及環境變化的靈敏指示器,氣候變化將引起凍土地區環境和凍土工程特性的顯著變化,這一點正在被冰凍圈監測和近年來青藏公路沿線凍土變化的諸多研究結果所證實。
  • 氣候變暖森林破壞 加速東北凍土退化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金會軍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因受氣候變暖和人為活動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以大興安嶺區多年凍土退化最為顯著,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
  • 【中國科學報】在凍土上描繪科學圖畫
    乘車的人們在一路為美景驚嘆時,卻不知道這天路背後的技術力量與科研人員辛勤的汗水。  青藏鐵路是高溫凍土工程建設方法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在多年凍土區修建這樣一條鐵路,難度可想而知。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與中科院寒旱所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與實驗室始終秉承的「以凍土科學與技術創新為理念,從凍土科學和凍土工程兩個角度來開展凍土研究」有著緊密的聯繫。
  •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邸金 杜英/科技日報 2018-03-08 10:09
  • 我國探索多種科技手段為青藏高原凍土災害提供預警
    新華社蘭州7月21日電(記者王銘禹)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了解到,該單位通過遙感監測、模型構建等手段開展的針對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凍土退化現象的研究,目前已經對走廊內重大工程的潛在凍土災害起到有效預警作用。
  • 蘭州大學學者及合作者揭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影響碳釋放的過程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牟翠翠教授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美國楊百翰大學和德國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綜合分析了過去青藏高原氣溫、多年凍土地溫和熱喀斯特地貌的發育過程,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