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下長江黃河源區生態惡化之「殤」

2020-12-02 中國氣象局

氣候變化下長江黃河源區生態惡化之「殤」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09年09月18日16:36

  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球上許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已經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而其中多年凍土區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高度敏感性,則更加導致寒區生態系統加速退化。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長江黃河源區具有多種典型高寒生態系統,因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高度敏感而難逃生態環境退化厄運。

  急劇退化的高寒生態環境

  高寒沼澤生態系統、高寒草甸生態系統、高寒草原生態系統是3種典型的高寒生態系統。研究表明,40年來,長江源區高覆蓋草甸、高覆蓋草原和溼地面積分別減少了13.5%、3.6%和28.9%;黃河源區上述面積也分別減少了23.2%、7.0%和13.6%。相反,低覆蓋草甸、草原和沙漠草地面積則不同程度地增加。

  這些數據表明了一個結論——江河源區高寒生態系統總體呈持續退化狀態。

  另據統計,過去40年裡,在長江、黃河源區植被生長季節中,氣溫變化率分別為每10年升高0.15℃和0.16℃,而降水的變化趨勢則大致以每年0.67毫米的速率遞減。「宏觀而言,植被生長季節的這種氣候變化態勢顯然是不利於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王根緒說。

  氣候暖幹化是主因

  為進一步探求導致高寒生態系統顯著退化的主要驅動因素,王根緒利用相關時期的遙感數據和土地詳查數據進行了特定的統計回歸分析。他發現,無論是長江源區還是黃河源區,高寒草甸高覆蓋草地分布面積與氣溫之間具有指數函數關係,而高寒沼澤溼地面積、高覆蓋高寒草原草地生態系統變化均與氣溫之間具有明顯的二次拋物線函數關係。「三者與氣溫之間的相關性雖然表現出了不同的函數形式,但是如果分析各自的函數圖像則可看出它們具有一致性:氣溫升高均是三者面積退化的重要因素,可謂『殊途同歸』。」王根緒說。

  然而,從相關性的密切程度而言,長江源區這3種典型高寒草地生態系統面積變化與氣溫之間的統計相關顯著性水平要高於黃河源區。換句話說,即氣候增暖對高寒草地生態的影響存在區域差異——長江源區要比黃河源區較為強烈。「這種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凍土對氣候變化的高度敏感性。」王根緒解釋道。伴隨氣溫持續升高,近30年在長江源區多年凍土活動層(凍土與大氣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場所,也是凍土地區地層內水熱交換最為活躍的區域)平均增厚0.8米~1.5米,凍土地溫升高等凍土退化現象明顯,這必然使得對凍土變化較敏感的高寒草地與在黃河源區相比,退化得更為嚴重。此外,長江源區和黃河源區的差異性還表現在人類活動作用對高寒草地退化的影響不同,根據驅動力分析結果,黃河源區人類活動對草地退化的貢獻在30%以上,而長江源區則不足20%,說明黃河源區由於放牧等人類活動對草地生態的負面影響已經十分顯著。

  總而言之,氣溫持續升高和降水量略呈減少趨勢的暖幹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凍土退化是導致高寒生態系統退化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空間和時間上放牧強度不均衡導致的局部和季節性超載過牧活動,則促進了退化的程度和速度。「如源區嚴重退化的高寒草甸或沼澤草甸均與嚴重的鼠害有關,但是鼠害的形成與發展是超載過牧的結果,間接加劇了草地朝嚴重退化的方向發展。」王根緒舉例說。

  源區水文過程效應受「牽連」

  「高寒生態系統退化必然引發其生態功能變化,源區水循環和水源涵養能力是區域高寒生態體系最為重要的生態功能之一。」王根緒說,「在全球氣候持續變暖背景下,人們普遍開始關注長江、黃河源區凍土態系統變化對其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帶來何種影響。」

  水源涵養指數可以近似地直觀反映出流域徑流形成與調蓄能力的變化。研究發現,自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以來,長江與黃河源區流域水源涵養指數均呈遞減趨勢,其中,長江源區減少了12.5%,而黃河源區減少了22.7%。王根緒說,這種遞減變化說明了源區陸面生態系統的水源涵養功能正在不斷下降。

  另外,生態系統退化也顯著影響到了其他區域水文過程效應,主要表現為降水與徑流關係減弱,長江出源徑流趨於減少、洪水發生頻率增加等。王根緒指出,在降水沒有明顯變化的前提下,由於區域冰川融水對河川徑流補給較少,因此可以認為陸面生態系統的嚴重退化是導致區域水循環和水文過程變化的主導因素。

  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維護源區高寒生態系統功能?王根緒認為,除了實施草地保護工程、加快退化草地恢復與重建之外,完善的管理措施與保障體系不可忽視。他建議要進一步加強三江源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構造全新的生態適應性牧業經濟體系。 

  (作者:賴敏 責任編輯:任慶烽)

  

  相關新聞

  精彩熱圖

相關焦點

  • 黃河源區氣候水文和植被覆蓋變化及面臨問題的對策建議
    黃河源區是黃河流域最重要的產流區、水源區及生態涵養地,素有「黃河水塔」之稱,對流域中下遊地區和我國北方的農業生產、用水安全、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日趨頻繁的人類活動影響下,黃河源區的區域氣候、水分循環特徵以及植被覆蓋條件在近年來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進而可以對中下遊地區的水資源安全、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 凍土退化是黃河源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地質原因
    凍土退化是黃河源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地質原因
  • 太陽黑子活動影響長江黃河源區降水和氣溫變化
    新華網蘭州8月19日電(記者宋常青)國內研究人員在對我國長江黃河源區近50年來的降水和氣溫變化進行分析後發現,這一地區降水和氣溫變化周期同太陽黑子活動周期基本吻合,說明太陽黑子活動對我國長江黃河源區降水和氣溫變化存在影響。
  • 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黃河源區凍土變化的水文效應」在蘭啟動
    9月16日,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金會軍研究員主持的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黃河源區凍土變化的水文效應」在蘭州啟動。該項目將就「黃河源區氣候、凍土、水資源現狀及變化趨勢如何;如何系統揭示凍土變化過程中冰水相變的產匯流機制;如何科學評估凍土變化對黃河源區水文過程及水資源量及其時空分配的影響」等問題進行研究。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主要集中在三江源的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在中南部也有部分分布,共同覆蓋了三江源約45%的區域,是生物群系變化最頻繁激烈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應重點關注這一區域。長期以來三江源半荒漠的面積有擴大趨勢,苔原和寒溫帶草原/灌木有縮小的趨勢,從長期來看,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系統是趨於退化的:苔原逐漸退化為半荒漠。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主要集中在三江源的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在中南部也有部分分布,共同覆蓋了三江源約45%的區域,是生物群系變化最頻繁激烈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應重點關注這一區域。長期以來三江源半荒漠的面積有擴大趨勢,苔原和寒溫帶草原/灌木有縮小的趨勢,從長期來看,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系統是趨於退化的:苔原逐漸退化為半荒漠。
  • 科研人員就黃河源區凍土特徵退化趨勢開展研究
    新華網蘭州2月6日電(記者宋常青)我國科研人員對黃河源區凍土特徵及退化趨勢進行研究發現,這一地區正受到氣候變暖、人類活動等影響的困擾,其中,凍土退化成為促使本區草地退化和生態環境變化進程加快的「加速器」。
  • 黃河流域氣候及水資源變化現狀及預估
    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處於乾旱半乾旱區,對氣候變化極其敏感,近年來氣候呈暖幹化是導致黃河流域徑流量明顯減少的原因之一。在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黃河流域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已成為我國水資源極其短缺的地區之一,並在未來 10—30 年內仍將繼續面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嚴峻挑戰。流域尺度的人類無序用水和氣候變化的共同作用會對黃河流域區域水循環產生怎樣的影響?未來是否可以持續?
  • 黃河母親,您的乳汁還夠嗎?
    黃河源徑流量的變化牽動著整個黃河和中華民族的神經,  真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那麼,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  黃河源的徑流近期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孕育中華水塔  黃河源面積約13萬平方公裡,  分布於海拔2700-6300 米之間。
  •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黃河流域水循環
    流域徑流量的減少除與大尺度的氣候變暖有關外,區域尺度的植被覆蓋變化和人類用水量(如農業灌溉)的增加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在不同子流域,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徑流變化的作用不同:在黃河上遊,氣候變化的影響佔主導地位;在中下遊,人類活動的影響甚至與氣候變化作用旗鼓相當。
  • 看,黃河變了樣!保護母親河,氣象部門做了這些……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一路向東看看黃河流域的變化第一站 > 青 海 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自2005年實施在黃河源區廣袤的雪山草地上有成百上千、大大小小的海子和水泊與之相連的則是黃河源頭的兩大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
  • 專訪|張建雲院士:科學應對氣候變化 夯實水生態保護基礎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我國海平面過去30多年呈現波動性上升趨勢,1980年以來全國海平面平均上升3.2mm/a,高於全球平均2.6mm/a的水平。內蒙古烏梁素海氣候變化對我國水安全帶來了更大風險和多方面挑戰:一是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更加突出。
  • 長江白鱘滅絕之殤,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躲避過了地殼劇烈運動和火山爆發,躲避過了自然環境的種種惡劣變化,然而,卻躲不過人類的濫捕濫殺,以及人為造成環境惡化的嚴重後果,就此滅絕。歷史上物種滅絕發生過五次,都是因為地質災難和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導致,然而,我們面臨著第六次物種滅絕危機,而這一次,卻是我們人類導致。
  • 青海未來50至100年氣候變暖趨勢將加劇
    其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生態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繫國家生態安全方面不僅地位特殊,而且作用顯著。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青海的氣候發生了明顯變化,表現為氣溫增暖顯著,降水量變化不顯著,而近46年來青海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出現了明顯變化,預計青海未來氣候將進一步增暖,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將進一步增大。
  • 巴顏喀拉山:長江黃河的分水嶺
    巴顏喀拉山脈是青海省境內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主峰位於瑪多縣西南、巴顏喀拉山口西北,藏語名為勒那冬日,海拔5266米。黃河發源於山脈西段海拔5202米的雅拉達澤山以東的約古宗列盆地。山地海拔多在5000米以下,約古宗列盆地及黃河源區的海拔在4500米左右。山勢和緩,山前遍布大小沼澤和湖泊,其中著名者為星宿海、扎陵湖和鄂陵湖。
  • 從長江黃河「雙聯體」看中華民族文化基因
    為適應地殼變化、水土流失、高溫乾旱、洪水泛濫等自然災害和周邊環境變化,長江、黃河出現了自然或人工改道、部分支流枯竭甚至消失,產生新的河道。寧夏秦渠、漢渠、漢延渠、唐徠渠,四川都江堰等渠道的修建就是重組變化的結果。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互融合、多次重組。
  • 政協常委王光謙為黃河生態經濟帶提案, 讓「母親河」成為「幸福河」
    編者按: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盛典前夕,一個以黃河命名的重大國家戰略應運而生。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
  •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安全
    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氣候變化影響植被的覆蓋、生產力和碳循環,以及物候、物種的分布範圍。受氣候變化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影響,全球範圍內陸地生態系統淨生產力有所提高,陸地碳匯有所增加; 但由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也呈增加趨勢,更為頻繁的暴風雨、野火、土地退化和蟲害暴發的強度增加,也加大了生態系統的損失。
  • 長江和黃河的水源自雪山,為什麼始終流不完?答案你肯定想不到!
    長江是鼎鼎有名的大河流,它的排名居世界第三,長江的水經過了10個省份,最後流到東海,河流全長有6300公裡,在中國是最長的河流,所以被冠名為長江。黃河在世界上也是赫赫有名的長河,目前在世界排名第5,在中國排名第二。
  •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惡化狀況尚未根本扭轉,河流源區高寒溼地應實行統一管理
    在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下,青藏高原面臨嚴峻的生態與環境問題,如自然災害增加、冰川退縮、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草地退化和沙化、溼地萎縮退化,嚴重威脅青藏高原江河源區的水源涵養功能和生態屏障功能。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溼地生態系統的演變會改變碳源/匯關係。地下水位降低,溼地逐漸乾涸,土壤中氧化作用增強,所累積的有機碳釋放回大氣中;相反,降雨增多將導致溼地面積的擴張,水淹程度的加深也將導致更多的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