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顏喀拉山位於青海省中部偏南。舊稱巴顏喀喇山,蒙古語意為「富饒的青色的山」。它是龐大的崑崙山脈南支的一部分,走向為西北--東南,向西為可可西裡山脈,向東與四川的岷山、邛崍山相望。
巴顏喀拉山脈是青海省境內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主峰位於瑪多縣西南、巴顏喀拉山口西北,藏語名為勒那冬日,海拔5266米。
黃河發源於山脈西段海拔5202米的雅拉達澤山以東的約古宗列盆地。山地海拔多在5000米以下,約古宗列盆地及黃河源區的海拔在4500米左右。山勢和緩,山前遍布大小沼澤和湖泊,其中著名者為星宿海、扎陵湖和鄂陵湖。
山區有地下永久凍土,排水不暢,分布有溼生植物佔優勢的沼澤草甸,適於放牧牛馬。排水良好的谷地和低緩坡地則是中生草本植物佔優勢的草甸,植物種類豐富,間有大型獸類出沒。牧草營養成分很高,是各類高原牲畜的理想飼料。
位於山脈中部鄂陵湖以南的巴顏喀拉山口,是唐代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公元7世紀初,吐蕃贊普松贊幹布統一了青藏高原,與當時的唐王朝建立了友好關係,並多次向唐王朝請婚。唐太宗於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派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藏和親,經日月山口、巴顏喀拉山口前往吐蕃首都。以後,唐朝又遣金城公主入藏,嫁與尺帶珠丹。公主入藏及唐蕃通使都是經由這條線路。古道沿途尚存有唐蕃交往的遺蹟,流傳著美妙的傳說。
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