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江黃河的淡水都匯入了大海,不能在長江黃河流域儲存嗎?
現在如果遇見雨水很少的年份或者季節,咱們國家很多地方依舊會出現水量短缺的情況。著名的南水北調已經說了很多很多年,但是利用人力改變自然又是何其艱難的事。比如說東部線路每年從長江之中抽調走的水也只不過30多億立方米。這對於長江來說本身就只是九牛一毛。事實上通過人工工程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非常好的利用黃河水,但是長江恐怕一時半會兒還做不到。
我們知道,黃河的流量從上古至今實際上是很明顯的減少的。隨著人類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科學的利用自然已經成為了很多國家的共識。要知道,有的大河本身就會流經很多國家,所以在不同區段的利用實際上需要多個國家共同制定計劃才能實現。但是長江黃河在這一點上似乎就沒有什麼困擾。
咱們國家在黃河水的利用上已經到了比較完善的地步。可以說流進大海的黃河水有多少我們自己說了算。事實上因為河流地勢地貌的特性,從上遊開始我們就修建了龍羊峽水庫用以儲存黃河水。它的存量之大已經可以把當段的黃河水全部放進去。但是別忘了,黃河水是源源不斷的流動著的,一時裝滿不等於一世裝滿。所以說,在可以調控的範圍之內河水會繼續向大海流去。
由於地形條件不理想,所以黃河中遊、下遊都不缺少用以儲水調配的水庫。幾乎可以說黃河全境的靜止水流量是可以直接全部裝進我們的水庫之中的。這一方面說明人工工程之偉大,另一方面也說明黃河的流量其實已經不是那麼磅礴了,至少和隔壁的長江比起來差的就有點多。
作為另一條橫穿中華的大河,長江可就不像黃河那麼好控制了。在長江上有咱們國家的超級工程三峽水電站,但是這樣一個世界級的巨大電站的容水量。但是你知道嗎,這個工程所能調控的當前區段的水容量僅僅只有總量的十三分之一。如果只是看水電站對河流流域的調控強度的話,三峽在中國並不位列前茅。
而長江中下遊區段的地貌條件其實相比黃河來說更加複雜一些。利用自然條件建造人工公的難度和可行性相對來說都不高。所以幾乎可以說中下遊的長江水除了流經區域的供水和用途之外,很多都是"白白"流進大海之中的。根據統計每年從長江流進大海之中未經咱們人類利用過的水就超過了整個江水的三分之二。
雖說善加利用是好事,能夠造福更多的人更多的城。但也有說法說在人類出現之前也許長江黃河也是在這麼流,究竟什麼叫做浪費,我們不能單單從主觀意念上來判斷。對此您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別忘記點讚加關注,每天分享世界新鮮事兒!
(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