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江黃河「雙聯體」看中華民族文化基因

2021-01-07 中國企業家日報

〔摘要〕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幾乎都起源於大江大河,中華文明本質上是江河文明。其他諸多古老文明紛紛消失,而中華文明連續五千年不斷代,其根本原因是形成了穩定的文化基因。與其他文明古國相比,中華民族的江河文明具有六個顯著特徵:雙條性、同體性、貫穿性、同向性、同形性、陰陽性。類比研究發現,長江和黃河是「雙聯體」,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且符合整體定律、遺傳定律、重組定律、突變定律、互補定律、屏障定律、修復定律、耦合定律,由此可以說明中華民族為何生生不息不可戰勝、為何中國一直有「大一統」思想等「學術之問」,從而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理論支撐和學理解釋。

一、 引言

生物最基本的要求是生存與繁殖,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妥協,每一次適應都是多個物種之間的妥協。基因DNA不是宿命,而是歷史的見證者。河流本身是有生命的,每條河流都有自己的歷史,有自己的個性、記憶和密碼。人類歷史上,出現過不計其數的河流,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由於地殼運動和各種地表變化,有的漸入衰微,有的甚至早已結束生命,只留下遺址供人憑弔。但有的河流,長盛不衰,與民族共存,綻放著恆久的美麗和光彩。毫無疑問,長江與黃河就是這樣的大江大河。它們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敘說,有太多的英雄值得追憶,有太多的變化需要辨析,有太多的夢想需要延續。而對這樣的江河,我們有傳承文化基因、保護文化遺產、弘揚文化精神的歷史責任。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文化自信做出了「一個國家、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等系列重要論述。文化是人造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具有雙重性。根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決定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唯物主義觀點,文化基因應屬於社會存在範疇,是實實在在客觀存在的東西。

長期以來,學界關於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一直存在幾個「學術之問」,比如中華文明為什麼能五千年不斷代?中華民族為什麼生生不息、不可戰勝?中華文化為什麼不同於世界其他區域的文化?為什麼共產主義思想能夠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等等。我們通過多年深入調研後認為,這些問題的共同答案只有一個:長江和黃河是中國的兩股文化「核苷酸鏈」,組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DNA),具有複製、遺傳、變異、重組、連鎖、交換、互補、修復等生物學特性。研究中國文化,不能單獨研究長江或者黃河,必須把二者作為「雙聯體」進行整體分析,才能得到全面準確的結論,因為長江和黃河不可分離,是遺傳基因DNA的兩股鏈條,缺一不可。中華文明的密碼和鑰匙全都蘊含在長江和黃河「雙聯體」之中,全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因此,我們採用類比研究法和生物遺傳學基因理論來分析中華文化的特徵。

二、文獻綜述

「基因」一詞誕生於生物遺傳學,是指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二十世紀中葉,美國人類學家克羅伯(Alfred L. Kroeber和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最早將「基因」與「文化」聯繫在一起,他們設想不同文化中是否具有像生物世界裡「生物基因」那樣基本而又齊一的「文化基因」。1976年,英國生物學家和行為生態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仿照「基因(gene)」創造了「Meme」一詞(譯為「謎米」或「文化基因」),意指「文化傳遞單位」。國外的「謎米」研究一直圍繞文化複製和傳播機制進行,是一種傳播學意義上的學問。《牛津英文字典》將「Meme」定義為:文化的一種要素,可設想為一種非基因手段的複製。

中國最早使用「文化基因」概念的學者是米文平,當時更多地是一種感性認識或標籤。隨後,多位學者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對文化基因展開了分析研究。劉長林從哲學角度探討了文化基因對社會文化進化的影響,劉植惠從文化傳承角度來討論文化基因的意義,徐傑舜通過文化基因研究人類文化結構中存在的本性因素,孔憲鐸和王登峰從生物性的角度來研究人的文化基因。還有一些學者著眼於文化基因與新時代文化自信、國家認同價值的生成邏輯、中國道路選擇、中國共產黨生生不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企業創新等關係的應用研究。「文化基因」概念還用來解釋文學、史學、法學、傳播學、醫學等領域中的現象和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文化基因」「精神基因」「精神標誌」等詞語,並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古詩文經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中華傳統思想文化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文化基因」作為一個科學名稱已得到眾多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認可,其定義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王東認為文化基因是人類文化系統的遺傳密碼,是決定文化系統傳承與變化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核心內容是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畢文波指出文化基因內在於各種文化現象中,並且具有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傳承和展開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以及具有這種能力的文化表達或表現形式的基本風格。趙傳海認為,文化基因不僅是正在傳播和應用的文化,也包括那些可能被激活的傳統文化,並給出了「可以被複製的鮮活的文化傳統和可能復活的傳統文化的思想因子」的定義。邵培仁和杜群認為,富有生命力的、具有內在聯繫的遺傳密碼和核心元素即文化基因。這些定義的根本出發點都是從文化本身的角度來定義文化基因,主要指傳承時間長、影響範圍廣、深入人心的傳統文化。部分學者試圖尋找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劉君提出漢字基因論,郝永認為中華文化基因離不開儒道釋三家的思想。然而,無論是漢字還是儒道釋思想,起源時間都明顯滯後於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存在時間,因此都不可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我們所要尋找的文化基因應該早於中華民族,並且是無形與有形、精神與物質的統一體。

基因的獨特遺傳性質還被應用於生物計算領域,促進了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數學等領域的交叉融合發展。1994年,Adleman博士率先提出利用基因特殊的雙螺旋結構和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創立了DNA計算技術,立即成為數學、生物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熱點。為得到精確可靠解,學者們從理論和實驗兩方面建立了多個計算模型,有基於理論研究的粘貼模型、剪切系統模型、插入/刪除模型、k-臂模型、髮夾模型、質粒DNA模型,基於生物操作的試管型計算模型、表面DNA計算模型和晶片型DNA計算模型。2001年,以色列魏茲曼學院的科學家成功研製出世界第一臺DNA計算機。2004年,中國第一臺DNA計算機誕生於上海交通大學。相比傳統計算機,DNA計算機具有體積小、貯存量大、運算快、能耗低、並行計算等優勢。相比生物進化速度,文化進化速度要快得多。用生物遺傳算法計算文化進化過程得到的結果顯然與實際情況差異較大。1989年,Pablo Moscato基於模擬生物進化過程的遺傳算法,首次提出了模擬文化進化過程的文化基因算法(Memetic Algorithm)。文化基因算法是基於種群的全局搜索和基於個體的局部啟發式搜索的結合體,搜索效率在某些問題領域比傳統遺傳算法快幾個數量級,已廣泛應用於單機並聯機調度問題、工藝規劃問題、斯坦樹擴展問題、貨櫃裝配和電站負荷分配問題、對地觀測和數據傳輸等優化問題,以及旅行商問題(TSP)。

三、中華文明本質上是江河文明

人造的物質和精神叫文化。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就沒有人類,就沒有文化。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大江大河具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性,是歷史文化的載體。人類起源於大江大河,任何文明的根基都在江河、發展於流域。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因此中華文明本質上是江河文明,而不是陸地文明、黃土文明。江河在演變,文化與文明也在演變,國家也在演變。中國5000年文明史,大體就是長江和黃河的演變與發展史。

(一)水是萬物之源

水是生命之源,是構成一切生物體的基本成分。人可數天無食,但不可一日無水。水是人體細胞和體液的主要成分,人體50%~70%的重量是水,腦組織大約含85%的水,血液大約含90%的水。

水是經濟之本,是生產生活的必需品。農作物生長離不開水的灌溉,水是農業的命脈。工業生產同樣離不開水,有原料用水、產品處理用水、鍋爐用水、洗滌用水、冷卻用水等。

水是運輸之體,是重要物流通道。水路運輸具有運載能力強、成本低、能耗少、投資小的特點,特別適合於大宗物品的運輸。在沒有公路、鐵路和航空的古代,水路是出行和運輸的主要交通工具。鄭和下西洋、唐代向波斯灣等地對外運輸絲綢形成的知名航線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已成經典。

(二)長江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長江和黃河誕生於何時,現在還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長江和黃河都早於現代智人的誕生。奔騰不息的長江與黃河,滋養著華夏大地,哺育了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長江和黃河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源泉所系、血脈所依、根魂所在。一方面,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是中華民族先民早期最主要的活動地域。黃河流域出現了山西西侯度猿人、陝西藍田猿人、大荔猿人、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北京山頂洞人、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的活動。長江流域發現了200萬年前的巫山人,金沙江水系發現了距今約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四川發現了4萬年的資陽人,浙江餘姚市發現了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人,安徽發現了距今約20萬年的和縣人。另一方面,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文化形態的主要誕生地。黃河流域形成了半坡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裴李崗文化、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長江流域孕育了寶墩文化、營盤山文化、三星堆文化、彭頭山文化、屈家嶺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洪文化等。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將中華文明史從3500年前的殷商時期上推到5000年前。

四、構成文化基因的基本條件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等也誕生在江河流域,兩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倫的阿拉伯文明,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恆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此外,泰晤士河創造了燦爛的英格蘭文明,孕育了大不列顛獨特的風土人情。河流既是創造文明的動力,又是記錄文明的載體,還是精神與物質的統一體。與其他文明古國相比,中華民族的江河文明具有幾個顯著特徵。

(一)雙條性。中國擁有長江、黃河兩條大江大河,而絕大多數國家只有一條。古埃及只有一條尼羅河,古印度只有一條恆河。古巴比倫文明雖然有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但兩者之間的距離較短(最短直線距離僅60公裡)且在下遊匯合成為一條(阿拉伯河)。從生物遺傳學看,基因具有兩條相互平行的雙螺旋主鏈骨架,相互支撐、相互補充、相互協同,結構才穩定。以此類比,文化基因也應具有兩條或兩條以上並流的大江大河。

(二)同體性。長江和黃河均起源於中國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全流域都在中國境內。而尼羅河除流經埃及外,還流經蒲隆地、盧安達、坦尚尼亞、烏幹達、肯亞、薩伊、蘇丹等8個國家。尼羅河全長6670千米,埃及境內僅佔1530千米。恆河全長2700千米,不僅流經古印度,還有500多公裡在孟加拉國境內。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均起源於土耳其,幼發拉底河流經土耳其、敘利亞、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多個國家,底格裡斯河流經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等國家(見表1)。基因存在於生物本體內是生物能夠獨立保持自身特性的基本前提。以此類比,作為文化基因的江河必須發源於這個國家或地區的同一個地方,且全流域都在本國領土範圍內。

(三)貫穿性。長江和黃河均自西向東流經了整個中國版圖,流域覆蓋了絕大部分領土。長江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11個省市區,數百條支流延伸至貴州、甘肅、陝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等8省區。黃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9省區。從海河和黃河的關係看,京津冀地區也隸屬黃河流域範圍。幾乎所有生物的體細胞都含有基因。以此類比,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基因「主鏈」的大江大河,必須貫穿或覆蓋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絕大部分領土,否則,就不具備代表性和全域性。

(四)同向性。長江和黃河的水流方向是相同的,都從中國西部流向東部並注入大海。流動方向代表文化演進方向,相同的流向表示遺傳方向一致。基因遺傳總是有特定方向的,生物基因總是從祖輩、父輩向子輩的單向代際傳遞,文化基因總是從過去傳遞到現在、再傳向未來。以此類比,作為文化基因的兩條大江大河,必須流向相同,才能保證演進方向相同、目標一致。否則,二者之間就沒有耦合作用和整體性。

(五)同形性。長江和黃河的形態相似,呈鏡像對稱結構,整體上看都是從西向東流,局部看都有無數彎道、蜿蜒曲折。黃河流經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5省區形成了向北的「幾」字形大彎,而長江幹流金沙江流經雲南、四川境內,形成了向南轉北的「幾」字形彎道。生物基因的兩股鏈條呈雙螺旋平行結構,形態相同。以此類比,作為文化基因的兩條大江大河必須形態相近,才能相互配合、相互協同、相互支撐、相互促進。

(六)陰陽性。長江和黃河分別位於中國地理分割線——「秦嶺—淮河」南北兩側,北面黃河短而為陰,南面長江長而為陽。黃河與長江,一北一南,一陰一陽,整體構成了「太極結構」,實現了陰陽平衡。生物基因也有陰陽性,「陽」表示顯性、能表達,為主基因,而「陰」表示隱蔽、隱性、不表達,為修飾基因。生物的某種指標呈陽性就表示患有某種疾病,反之呈陰性則表示身體正常。「陰」和「陽」是可以轉化的。因此,人體基因要保持陰陽平衡,一旦發生紊亂,就會出現疾病。以此類比,作為文化基因的江河必須保持陰陽平衡、陰陽協調。

上述分析表明,長江和黃河的這些特性與生物基因的結構高度契合。這些特性是江河組成文化基因的基本條件,長江和黃河正是因為滿足這些全部特性,才能組成中華文化基因的兩股鏈條。而其他古文明之所以紛紛消失,也是因為孕育這些文明的大江大河未能全部滿足這些基本條件,沒能構成文化密碼基因。

中國江河數量眾多,流域面積在1500平方千米以上的超過1500條,流域面積超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數量超過5萬條,不是所有的河流都能構成文化基因。譬如,珠江、淮河、遼河、海河等雖滿足起源和全流域在中國境內的同體性,但不滿足貫穿性、雙條性等。珠江的流量居全國第二位、長度居第三位,但覆蓋範圍僅貫穿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等6省區。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怒江都起源於中國境內,但都流向了其他國家。松花江、漢江、岷江等雖然流量較大,但都屬於其他江河的支流。黑龍江雖然流量較大,但既不滿足同體性,也不滿足貫穿性。

五、中華文化基因蘊含的幾大定律

孩子像父母,是因為父輩的特徵遺傳給了後代。遺傳的根源在於脫氧核糖核酸(DNA)的獨特性質與功能,可以分離、複製、互補、編碼,所有信息都蘊含在DNA之中。孩子和父母又不完全相同,這是基因重組、變異的結果。經過類比研究、文化參照,可以發現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蘊含著幾大定律。

(一)整體定律。從地理位置看,長江與黃河是分別位於中國南北的兩條江河,都具有自身的個性、品質和內涵。類比基因結構,長江、黃河以及二者之間的山脈、支流等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長江和黃河組成了中華文化基因的兩條「核苷酸主鏈」,在物理形態上構成了類似生物基因的雙股結構。長江和黃河之間的山脈和支流猶如「鹼基」,將二者緊密相連。「山脈鹼基」如秦嶺,「支流鹼基」如嘉陵江、渭河、洮河等,嘉陵江和渭河在寶雞市金渭湖匯合,嘉陵江的支流白龍江與洮河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匯合(見圖1)。從中華民族的發展和中華文化傳承看,長江與黃河更是一個整體,統一於中國大地,不可分離。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之間的文化交流自古就有,如四川茂縣的營盤山文化與甘肅臨洮縣的馬家窯文化,陝西寶雞的弓魚國與四川廣漢的三星堆文化。整個中華大地,基本都符合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二十四節氣規律,形成了大一統文化。

圖1長江黃河組成中華文化基因示意圖

(二)遺傳定律。基因是具有遺傳特徵的DNA片段,遺傳是基因的根本屬性。萬古長江黃河的基本特徵至今沒變:一是長期養育中華兒女。長江、黃河是養育中華民族的父母河,千百年來灌溉和滋養著中國大地。二是中國內陸的水運主通道。長江航道被稱為「黃金水道」,2019年長江航道幹線航運貨物通過量近30億噸。雖然黃河由於水流不穩定和河床變化較大,沒有形成整體航運通道,但在局部地區仍然發揮著運輸作用。三是重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華夏始祖「三皇五帝」活動於黃河流域,夏商周建都於黃河流域,我國最早的城市、文字、青銅器、禮法制度都出現在黃河流域。黃河流域的開封、洛陽、西安、鄭州等和長江流域的南京都是多朝的古都所在地。長江經濟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都已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長江和黃河流經的19個省市區常住人口為9.53億人,佔全國總人數的68%;GDP達到65.86萬億元,約佔全國總量的2/3。

(三)重組定律。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是遺傳學的三大定律之一,是促進生物演變的根本。孩子兼具父親和母親的外貌和性格特徵,根本原因就是父親的基因片段與母親的基因片段重組的結果。基因在重組過程中自然選擇、自我進化,留下適應能力強的基因片段,落後的、適應能力差的片段將被淘汰。為適應地殼變化、水土流失、高溫乾旱、洪水泛濫等自然災害和周邊環境變化,長江、黃河出現了自然或人工改道、部分支流枯竭甚至消失,產生新的河道。寧夏秦渠、漢渠、漢延渠、唐徠渠,四川都江堰等渠道的修建就是重組變化的結果。

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互融合、多次重組。新石器時代,黃河文化主流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向南伸延,長江流域的屈家嶺文化向北伸延,這三種文化在淮河上遊地區形成了並存局面。青銅器時期,吳越地區既有湖北鍾祥的楚文化,也有孫武等賢能之士帶來的黃河文化。先秦時期,孔孟提倡的「相濡以沫」和老子提倡的「相忘於江湖」兩種文化相互碰撞。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華夏子孫逐漸意識到「相濡以沫」的觀念固然重要,但「適者生存」的法則更為根本。新時期,中華文化與世界多國進行文化交流合作,逐漸形成「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文化理念。

(四)突變定律。基因突變是指基因組DNA分子發生的突然的、可遺傳的變異現象,有錯義突變、無義突變、移碼突變等多種形式。長江與黃河自古就在不斷變化、永不停息,河道改變、轉彎、決堤、洪災等自然變化和水電站、灌溉渠系的人工修建都屬於突變。文化的突變可分為文化消失和文化誕生,消失的文化有良渚文化、石茆文化、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紅山文化、三星堆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裴李崗文化、金沙文化等,新文化誕生的典型代表有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四大發明」和詩經、唐詩、宋詞等文學典籍。

(五)互補定律。黃河與長江在氣候、生態、經濟、文化、人口等方面具有差異性、互補性,以秦嶺為界,南北不同,使得整個中國保持大體穩定、平衡,相互支持、配合。

從命名上看,「河」和「江」雖然都是指水流的地方,但為何黃河叫「河」,長江稱「江」?目前有三種說法:一是按照地理區域來劃分,長江以北稱為「河」,以南稱為「江」;二是按流向來劃分,流入內海或湖泊的稱之為「河」,流入外海或大洋的稱之為「江」;三是按照水季來區分,豐水期和枯水期不太明顯的河流叫作「江」,反之稱作「河」。這幾種分類方法都有局限性,我們認為「江」和「河」的稱謂差異在精神層面,尤其是在歷史文化層面。其實,長江與黃河的陰陽也表示硬軟、南北。北方的黃河流域土質鬆軟,適合於木器、石器耕作;南方的長江流域土質堅硬,必須用青銅器、鐵器耕作,因此黃河文明稍早於長江文明,黃河泥沙多、水黃渾,長江泥沙少、水清澈。由此可以回答什麼是「河」、什麼是「江」這個多年沒有解決的難題。我們認為,體量不大、落差較小、流域土壤疏鬆、水道人工幹預較多、水量隨季節變化較大並歸於內湖內海的水流叫河;反之,體量很大、落差較大、流域土壤硬實、水道人工幹預不多、水量隨季節變化不大並歸於大海大洋的水流叫江。我們把國外的水流都叫河,如尼羅河、亞馬遜河等,這是翻譯詞彙(river)的習慣問題,實質上有的應該是江。因此,中國關於江河的定義,本質是文化問題,而不是地理學問題。區別什麼是江、什麼是河,這是典型的中國追問。無論哪種區別標準,「江」和「河」如何定位本身就體現了長江和黃河的文化差異性,具有互補發展的基礎條件和歷史事實。

從氣候特徵看,長江和黃河流域分別位於秦嶺兩側,氣候條件差異較大,具有較強的互補性。當黃河流域出現乾旱、流沙等自然災害時,長江流域可進行支援或作為轉移地。長江遭遇洪水泛濫時,黃河流域可作為戰略支援後方。考古成果證明,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幾乎是同時興起的,兩者歷來都是互補、互助、互動發展。只不過,遠古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黃河流域的泥沙較為疏鬆,更容易被人類開發,因此黃河文明要比長江文明稍早一些。

從戰略地位看,長江和黃河互為相互支持的戰略後方。魏晉南北朝到唐宋期間,出現地方政權叛亂、農民戰爭、少數民族入侵中原等重大戰亂時,中央政權曾南遷至長江流域。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華佔領華北平原等地,黃河流域的中國人民向上海、南京、重慶等長江流域地區轉移。

(六)屏障定律。基因本身具有屏障作用,外來基因片段和序列很難進入,目前最先進的技術僅能對極少數的基因實現成功移植。青藏高原、長江、黃河、秦嶺等本身就是安全屏障。長江和黃河的河道較寬、水流湍急、不易橫跨,具有抵禦外來侵略的屏障作用,同時也是中國的生態屏障。從流向看,長江和黃河都流經了中國地形的三大階梯,階梯和階梯之間形成天然屏障(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之間的崑崙山—祁連山—橫斷山,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之間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佔領上海、南京等長江中下遊平原地區,中國人民及時向重慶、四川等長江上遊地區移轉。秦嶺作為「山脈鹼基」,既是天然的軍事屏障,又是阻止北方冷空氣進入南方的氣候屏障,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素有「南北植物薈萃、南北生物物種庫」之美譽,是中國中部地區的生態屏障。長江和黃河的起源地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青藏高原看似積雪滿山、冰川廣布、高寒缺氧,看似是苦寒之地、價值不大,但實際上是我國西部和西南部的戰略屏障。

(七)修復定律。基因修復是指在原位修復有缺陷的基因,將靶細胞中致病基因的突變鹼基序列加以糾正,使其在質和量上均能得到正常表達。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有洪水、乾旱、地震、瘟疫等自然災難,有戰爭、饑荒、經濟危機等衝擊創傷。然而,中華民族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每一次磨難又是對中華文化的一次凝鍊和升華,都是黃河與長江父母般的恩賜、維護。長江和黃河的生態、河道、江岸、流域可以通過人工或者自然修復成原來的景象。植物的自我生長、動物的自我繁殖、河道的疏通、堤岸的修補、水質的淨化等都是對江河的修復。古時候,黃河長江兩岸是青山綠水,動物成群,農業發達。但由於水災頻繁,加之近幾十年來對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等資源的無序開發,造成了部分河道受損、生態脆弱。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

(八)耦合定律。耦合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體系或兩種運動形式間通過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以至聯合起來的現象。黃河與長江之間通過支流、山脈相互連接促進,形成放大效應、關聯效應。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是二元耦合的,從文化代表的核心看,有流域的南江北河(長江、黃河),始祖的南炎北黃(炎帝、黃帝),靈物的南鳳北龍(鳳凰、中國龍),學術的南道北儒(道家、儒家),藝術的南騷北詩(離騷、詩經)等。「南水北調」工程實現了南北耦合互動,把長江流域豐盈的水資源抽調一部分送到華北和西北地區,從而改變中國南澇北旱、北方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局面。

六、「學術之問」疑惑解答

(一)為什麼中國五千年文明不斷代

因為長江和黃河構成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DNA)雙股結構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滿足整體定律:自身穩定性強;其次滿足屏障定律:抵禦外來侵略和衝擊的能力強;第三滿足修復定律:具有較強的自我複製、自我修正等功能。DNA分子呈雙螺旋結構,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其作用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內側通過氫鍵形成的鹼基對的作用力,使兩條脫氧核苷酸長鏈穩固並聯;二是鹼基對之間縱向的相互作用力的加固作用。長江、黃河組成中華文化基因的兩條「核苷酸主鏈」,山脈、支流等「鹼基」將兩條「主鏈」緊密連接,在形態上形成雙股結構,穩定性較強。

(二)為什麼中國一直有「大一統」思想

因為長江和黃河共同組成中華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滿足「整體定律」,是不可分離的整體,強調集中團結。古往今來,中國人民的潛意識一直認為,只有統一了秦嶺南北,同時擁有長江黃河,才能夠真正地穩定與繁榮,才能稱之為大國。發源於黃河流域的儒家思想的核心觀點就是主張大一統,幾千年來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大一統」思想與長江、黃河共同組成中華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共同構成的陰陽「太極結構」密不可分。

(三)為什麼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很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並且是全面集中的領導。一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天下大同、「大一統」的思想,能夠凝心聚力,為共同的目標而奮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共同奮鬥目標。二是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兩條大江大河的國家,共同構成了穩定的文化基因,具有社會主義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載體。三是長江和黃河組成的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片段豐富,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迴旋空間。根據生物遺傳學可知,基因包括的遺傳特性越完整、越豐富、越多樣,適應能力就越強。長江和黃河的河流海拔高差均超過5000米,擁有高原、沙漠、盆地、平原等多種地貌形態,具有較大的調控、選擇、互補、重組的空間和餘地,可變性和適應能力強。

(四)為什麼有限的江河長度能構成基因鏈條

因為從長度看,長江和黃河雖然分別只有6397米和5464米,但從歷史時長看,中華民族的基因不只5000年,而是萬年、億年以上,而且長江與黃河的支流無數,滿足分形(fractal)結構。從發源和流域看,長江和黃河全流域均在中國境內,猶如生物基因在同一生物體內,有構成文化遺傳基因的基本條件,同時極大方便了整體開發、綜合治理、統籌利用。

(五)怎樣理解中華文化基因的「鹼基」及其作用機理

黃河和長江之間不僅有秦嶺山脈「鹼基」、支流「鹼基」形成的自然連接,還有大運河、南水北調等人為修建相互連接的「鹼基對」。大運河全長2700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南水北調」工程將長江流域的豐裕水資源輸送至北方黃河流域乾旱地區,包括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這些自然的、人造的山脈和支流猶如DNA的「鹼基」,將長江黃河這兩條「核苷酸主鏈」有機聯結,形成互動、互補的耦合關係。

七、結論與討論

我們通過類比生物遺傳基因,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角度提出了「長江和黃河組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的觀點,認為中華文明的根魂在長江黃河,中國的江河文明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中國的文化基因強大穩定,具有自我修復和永續傳承的能力和特徵。我們的研究至少形成了三方面的成果。

(一)提供了研究中華文化的新視角

長期以來,學界關於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的研究大多是分開的,有的主要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的專門關注長江經濟帶建設,而將長江、黃河整體進行研究的很少。長江和黃河在中華文化歷史上是相互耦合、互補發展的「雙聯體」,產生了1+1>2的非線性放大效應,而不是1+1=2的線性效應。研究中國問題、中華文化,必須將長江和黃河作為整體進行分析,才能得到全面準確的結論。

(二)解答了學界困惑多年的「學術之問」

長江和黃河組成中華文化基因的觀點系統解釋了為何中華文明5000年燦爛輝煌延綿不絕,為何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可戰勝,為何中國早有「大一統」思想,為何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很好等「學術之問」。截至目前,還沒有一個理論或觀點能系統解釋這些困惑學界多年的問題。

(三)提供了中華文化自信的理論支撐

文化自信是民族復興的基礎和標誌。長江和黃河組成中華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這一觀點,既能說明中華文化區別於世界其他文化的獨特性,也能解釋中華文明的根本來源和根基,還能預見在長江經濟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指引下將繼續發揚光大。長江和黃河組成的中華文化基因看得見、摸得著,推進文化自信建設更有方向性和著力點。

長江和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父母河,千百年來養育著華夏兒女。雖然它們有較強的穩定性、遺傳性、修復性,但也經受不起過多折騰。「長江在哭泣」「黃河在變黃」「一碗水半碗沙」等令人心痛,倍感危機。長江與黃河的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文化傳承、中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幸福、中華民族復興的千秋大事。只有加強保護、有序開發、充分激活長江和黃河「雙聯體」,加強連接二者的「鹼基對」建設,促進二者協同發展、融合發展、一體發展,達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交相輝映,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總之,長江與黃河是統一體,二者不可分離,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穩定而強盛的文化基因。

(作者:李後強 李海龍)

相關焦點

  • 李後強:長江和黃河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 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
    他也在類比研究中發現,長江和黃河是 「雙聯體」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由此可以說明中華民族為何生生不息,並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學理解釋。李後強表示,通過類比生物遺傳基因,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角度提出了 「長江和黃河組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的觀點,他認為中華文明的根魂在長江黃河,中國的江河文明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中國的文化基因強大穩定,具有自我修復和永續傳承的能力和特徵。「長期以來,學界關於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的研究大多是分開的。」
  • 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孕育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
    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孕育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第一:黃河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孕育了我們千年歷史的母親河,她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至今依然在發揮著作用,孕育著我們的生命和文明。「塔裡木河曾經是遠古時期黃河的上遊,而河西走廊則是古代黃河的河道」的評論,並且還是熱評,這說明很多人都對此表示認同和一定的興趣。如果黃河真的出自塔裡木河,那塔裡木河就成了一條有故事的河流了,畢竟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孕育了古代中國文明,而塔裡木河則只是塔裡木盆地沙漠中的一條找不到海洋的,籍籍無名的內陸河。所以這種說法是行不通的。那我國的黃河發源地在哪裡呢?
  • 中華文化來自西方?用基因來揭露這場長達百年的騙局
    在上個世紀初,歐美大肆鼓吹中華文化西來說,認為中國的文化是四五千年以前從西方傳來的,包括彩陶和冶金等技術。這種奇怪的言論竟然在世界學術界大行其道,就連咱自己都信以為真。西方以此為藉口,大肆鼓吹中華文化包括中國人種都來自西方。早在十九世紀西方學者拉克伯就直接在自己的著作《中國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中提出:中國的黃帝來自於巴比倫,說公元前2282年巴比倫國王率領巴克族翻越中東帕米爾高原,經過崑崙山,沿著黃河建立了華夏文明。拉克伯指出中國的天文曆法、科技發明和語言文字和古巴比倫有相似之處。
  • 打造長江文化的「新時代坐標」
    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雙子星」 五千年前幾乎覆蓋整個長三角地區的良渚文化,不僅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稻米、蠶絲綢、最精美的玉器,還有高水平的水利、城垣系統以及早期的文字和禮制,充分證明了長江文化是與黃河文化並列的中華文化發祥地。
  • 為什麼只有黃河,被稱為母親河,而不是中國第一長河的長江?
    大家都知道,黃河和長江是我國最重要的兩條河流。千百年來,這兩條河流一直承擔著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任務,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也是這個原因我們叫黃河為母親河,但是為什麼長江沒有這個稱號呢?黃河,中國的第二長河,幾十萬前,我們的祖先就生活在黃河邊,這裡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是我們的開始,從遠古時期到現在社會,經歷了這麼漫長的過程,黃河一直是我們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 為何會說黃河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不是長江為母親河呢?
    之所以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黃河而不是長江。那是因為在很早的時候,黃河流域就有人類在活動,而且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很適合人類生活,而長江最早沒有被開發,還是蠻荒之地,所以黃河才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 中華文明為什麼起源於黃河
    在1.2萬前冰期結束後,氣溫升高,地表積雪和冰川融化增多,現在世界上的諸多著名河流,包括黃河長江,才開始水量大增,成為大河。另外,冰期對人類的遷徙也產生很大影響。比如我們知道美洲的人類是在1.4萬年前從亞洲通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的。
  • 為什麼長江黃河的淡水都匯入了大海,不能在長江黃河流域儲存嗎?
    為什麼長江黃河的淡水都匯入了大海,不能在長江黃河流域儲存嗎?現在如果遇見雨水很少的年份或者季節,咱們國家很多地方依舊會出現水量短缺的情況。比如說東部線路每年從長江之中抽調走的水也只不過30多億立方米。這對於長江來說本身就只是九牛一毛。事實上通過人工工程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非常好的利用黃河水,但是長江恐怕一時半會兒還做不到。
  • 中華龍碑在青海海東市落成
    新落成的中華龍碑由主體和基座兩個部分組成,碑高3.38米,長2.71米,寬2.71米。選用福建青石,重26.6噸。中華龍碑正面雕刻榜書「龍」字和「龍騰盛世」篆刻印章,「龍」字「左側恍如女媧抱嬰兒,右側如伏羲俯首凝視」,四周祥雲環繞,水紋圖案寓意長江、黃河;龍碑兩側分別雕刻日月山和湟水圖案;背面雕刻「平安驛」三個大字。中華龍碑的落成,為海東市增添了一處靚麗的文化景觀。
  • 黃河、長江的水來自哪裡,它們每天流入大海,為什麼不會枯竭?
    黃河、長江的水來自哪裡,它們每天流入大海,為什麼不會枯竭?長江和黃河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來源,都是中國人民的母親河。長河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他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形象的表徵。長江流域在古代孕育了河姆渡原始文化,黃河流域孕育了陝西藍田文明、半坡文明等。
  • 青海海東民族團結故事:黃河兩岸兄弟情
    馬光輝與李家太兩家經常互相走動(央廣網發 循化縣委統戰部提供)央廣網海東6月21日(記者張雷 劉澤耕) 青海獨有的世居民族撒拉族是中華56個民族中的28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七百多年前,生活在中亞土庫曼斯坦的撒拉爾人東遷到黃河上遊定居,與黃河兩岸漢、回、藏等各民族和睦相處,交往交融,如今總人口發展到13萬人。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仰韶文化中期彩陶花瓣紋盆。資料圖片河南靈寶西坡遺址仰韶文化中期具有殿堂性質的特大型房址F105。資料圖片河南鄭州大河村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彩陶雙聯壺。資料圖片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牙雕蠶。資料圖片河南靈寶西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期玉器。資料圖片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 試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
    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離不開本民族的根文化,因此,在試圖解答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何能根植於中國時,本文謹以中華傳統文化根源為切入點,通過分析馬克思理論核心的物質本元、辯證法以及三大規律入手,解析馬克思主義能夠實現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望其能夠成為解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參考元素之一。
  • 山西黃河中華龍旅遊推介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山西黃河中華龍旅遊推介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發布時間:2019-12-09 21:42:46      來源:貴州網   12月6日,「山西黃河中華龍旅遊推介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文化的整合、導向、激勵、規範作用,使它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成為國家安全統一和民族團結和諧的重要維繫力量。加強國家認同建設,必須高度重視文化認同建設,努力增強各族人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 三 我國既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又是一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一體多元中華文化的國家。
  •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使者 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徐廷傑
    ,愛好攝影和新聞報導,各大網站發稿,為地方電視臺和央視相關欄目選送人才,經常組織和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積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宣傳民族孝道,鄒平家和孝道文化傳播中心創始人之一,山東加多代傳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中國職工音樂家協會會員,央視大眾春晚優秀歌手,2018年參加公益模範頒獎盛典,被評為時代楷模第十五屆中國公益形象大使,頒發了獎牌和榮譽證書。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日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長王巍在上海博物館做了名為《實證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講座,並接受了第一財經專訪。對於中華文明這一概念,王巍認為,在中國大地上的文化共同體區域當中,某一個區域或者某幾個區域相繼進入了文明階段,就可稱之為「中華文明」。在「最早的『中國』,或許就是二里頭文化,就是黃河中遊那一片區域」之前,中國大地上的文明則被統稱為「中華文明」。
  • 朱文杰:黃河—中國的一條龍脈(散文)
    黃河奔騰,如金龍狂舞,高原厚土,似龍盤虎踞。黃帝之陵,中華民族根脈之所系;黃色大河,孕育億萬萬黃種人之肌膚。「黃河萬裡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黃河培養出了中華文明,因之中華文明也被稱作黃河文明,因之黃河才被稱為母親河。這其中「人文初祖」黃帝的出現,使人類歷史朝前邁入了一個新紀元,跨上一個新臺階。
  • 中國「最長」的內流河,起源於喀喇崑崙山,不是長江黃河
    對於旅行,從來都記憶模糊,記不得都去了哪些地方,看了哪些風景,遇到哪些人,儘管同學說,去旅行不在於記憶,而在於當時的那份心情,可是旅行的彼時那刻我的心情一直是好的嗎?一直有記日記的習慣,可是,旅行回來,都懶得寫日記來記錄,可見內心底對旅行是多麼的淡漠!
  • 藏學專家:中國各民族的生存發展與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有密切聯繫
    西藏著名藏學專家車明懷16日表示,歷史地看,特別是從青藏高原地理形態演變以及對全中國自然氣候的影響看,守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已經關乎中華各民族賴以生存、交流、發展的生態系統。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到,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