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長江文化的「新時代坐標」

2020-11-24 新華日報

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期間,在南京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要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江蘇地處長江下遊,是傳統江南文化的核心區,也是長江三角洲最精彩的樂章。講好江南故事,是我們保護傳承和弘揚長江文化的重要途徑。

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雙子星」

五千年前幾乎覆蓋整個長三角地區的良渚文化,不僅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稻米、蠶絲綢、最精美的玉器,還有高水平的水利、城垣系統以及早期的文字和禮制,充分證明了長江文化是與黃河文化並列的中華文化發祥地。

江蘇所處的長三角地區,得天獨厚,是大河文明與海洋文明的交匯點,也是中國傳統地理格局中東西大通道長江與南北大通道大運河的交匯點。自隋唐起,江南更是作為中國文化的新中心,與以長安、汴京、北京為代表的北方都城文化相對應,成為中國文化星空中的璀璨星辰。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千餘年來,江南早已成為中國文化人心中的理想國。以蘇杭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既是中國詩歌、繪畫、戲曲中最熱門的話題,也寄託著中華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全部嚮往。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如果說長江文化是水的文化,那麼江南文化則更是將水的靈秀與堅韌發揮到了極致。尤其在社會安定時期,江南是文化昌明、百姓富庶的天下糧倉,為全國提供著大量的賦稅。僅乾隆中期,在朝廷大約2000萬兩白銀的年財政收入中,光揚州兩淮鹽商繳納的鹽稅就高達500萬兩以上。而當民族矛盾激化之時,江南又往往成為民族復興的基地。水一樣柔美的江南以水滴石穿的堅韌與剛性,保存和延續了漢文化的火種。也正因為這樣的歷史積澱,江南在中國歷史上被賦予極高的文化地位和政治地位。

深入挖掘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涵」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有學者開始研究長江文化問題,並提出「長江文化具有強烈的多元性和複雜性」。上古時期,在長江流域首先發展起來的氏族部落,形成三個不同的文化系統,即以三峽地區為中心的大溪文化,中遊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和下遊的青蓮崗文化、良渚文化。再往後,又形成從上遊的巴蜀文化到中遊的荊楚文化,再到下遊的吳越文化。從內容上看,長江文化還包含信仰文化、農耕文化、生態文化、禮樂文化、水利文化,以及各類令人眼花繚亂的詩歌、書法、繪畫、音樂、戲曲等。

長三角文化是長江文化的傑出代表。長三角文化認同的基礎,在於共同的江南意象。因此,江南並不完全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主要是指地理上的江東,也就是長江下遊的平原地區。地處江蘇北部的揚州、淮安與杭州灣一帶的杭州、紹興一樣,都屬於文化上的江南。其根本原因一是地理上北緯30度左右,以平原和江南丘陵為主的地形,形成共同的氣候特徵和地貌植被,既四季分明,卻又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二是相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便捷的交通,造成風俗習慣的趨同。

文化是有生命的,是在不斷生長的。長江文化不是考古發掘中的文物和標本,而是與時俱進的活態文化。千百年來,江南文化就像浩蕩的長江一樣,不斷奔湧前進。「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南文化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徵的載體和內容。上溯到良渚文化、青蓮崗文化,以及後來的吳越文化、楚文化,直到宋元以後的江南文化。到了近代又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如工商業文化、革命文化。這裡是中國民族工商業的搖籃,也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還是新四軍主要活動區域,在江蘇凝聚成雨花精神、鐵軍精神、淮海戰役精神和恩來精神。

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浦東開發、長三角一體化納入國家戰略之後,長三角文化更被賦予新的內涵,如小崗村的大包幹精神、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就江蘇而言,有鄉鎮企業的「四千四萬」精神,張家港精神、崑山之路等,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點。我們要深入挖掘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涵,使之成為新時代的坐標。

突出特色,為偉大中國夢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城市是文化的聚集地,也是文化創新的「發動機」。

清代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說,「揚州以園林勝,蘇州以市井勝,杭州以湖山勝。」長三角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最集中的地區。截至2018年5月,中國共有135座歷史文化名城,其中長三角共有29座(上海1,江蘇13,浙江10,安徽5),佔全國的21.48%。長三角的地域佔全國陸域總面積的3.73%,GDP佔全國總量的23.5%。由於經濟文化的雙重底蘊和活力,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勢頭一直較為迅猛。在全國十大文化上市公司中,長三角地區的企業佔40%。歷屆中國文化企業30強中,長三角一直佔據三分之一以上。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將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採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復。」目前國家已經啟動了大運河、長城、長徵、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相信不久還會啟動長江文化公園建設。江蘇作為全國經濟最活躍、文化最發達的地區,理應走在前面,率先試點,建設長江文化博物館,打造國家長江文化公園示範區,進一步講好長江故事。

江南之所以在中國文化史上光彩閃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流連於江南的土地上,吟詩讚嘆,揮毫潑墨,留下了彪炳史冊的光輝篇章和精品力作。因此,鑑於長三角地區人文薈萃,文教昌明,經濟繁榮,長三角區域各城市應當加快挖掘整理文脈的進度,並在細緻整理本區域思想文化遺產的同時,創新講好長江故事。尤其是對於江蘇文化工作者而言,更應充分運用好所在區域擁有的大量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資源優勢,主動創新理念,把握精髓,將地方的特色文化故事講得更加生動、精彩。

一部江南史就是半部中國近現代史。此次習近平總書記來江蘇考察,在參觀張謇故居時稱讚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楷模,並且指示要建設民營企業家教育基地。對此,建議在基地規劃和建設時,除進一步宣揚張謇作為狀元實業家的創業故事外,還應深入挖掘和展示其不折不撓的報國情懷及豐富的人生經歷。

講好今天的江蘇故事,是新時期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重要任務。特別是在即將開啟「十四五」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上,我們更要著重講好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江蘇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懈奮鬥的生動故事,以文化人、以文勵人,以精神的力量引領更多人為更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做出更大貢獻。

李向民(作者為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省重點高端智庫紫金文創研究院院長)

相關焦點

  • 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暨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成立大會舉行
    通訊員吳江龍)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文化與旅遊廳、武漢大學、在鄂相關高校及湖北省考古文博單位統籌力量共同組建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12月29日,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暨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成立大會在武漢大學校史館舉行。
  • 在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中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
    摘 要:堅持文化自信既是理念又是指導思想,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歷史坐標中探尋到文化自信的根源,為大學生標示出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圖。高校作為文化育人的前沿陣地,應在新時代著力築牢大學生文化自信,不斷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進而牢牢佔據意識形態鬥爭高地,這是高校的歷史責任擔當。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拆除沿岸廠房碼頭,植樹造林添新綠 長江...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拆除沿岸廠房碼頭,植樹造林添新綠 長江江寧段系上「綠絲帶」 2019-08-05 09:26:26 來源: 南京日報 萬裡長江進入江蘇省的「第一站」就是南京,而江寧是南京的首站。
  • 安徽社科界聯合會:把安徽打造成長江經濟帶重要戰略支撐
    安徽是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的重要省份,要全方位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按照「一道兩廊三群」的總體布局,在綠色生態廊道、綜合交通運輸、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開放與合作等方面強化開放發展,著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把自身打造成長江經濟帶重要戰略支撐。  1.著力構建長江生態廊道。
  • 「一帶一部」新坐標,讓湖南發展的腳步加快
    「一帶一部」重構湖南發展新坐標長沙港貨櫃碼頭作業「一帶一部」戰略定位,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湖南發展提出的新要求、賦予的新使命,從戰略高度重構了湖南發展新坐標,指明了湖南前行的方向。很多事物本身的優劣,取決於人們看待它的視角。
  • 錨定「五大新坐標」、開創「十個新局面」!看溫州「十四五」如何...
    我們要把握歷史方位、找準城市定位,在「五大新坐標」指引下,全力推動溫州在「十四五」趕超跨越實現高質量發展——  堅定戰略方向,奮力續寫好新時代溫州創新史  堅持把續寫好新時代溫州創新史作為踐行「兩個維護」最直接、最具體、最生動的體現,作為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核心要求,作為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指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鮮活經驗和生動素材
  • 讓精神原點在時代坐標中閃耀
    原標題:讓精神原點在時代坐標中閃耀 一棵參天大樹究竟能長什麼樣子,在最初那粒種子的基因裡面就已經確定下來了。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標識是什麼,在建黨之初就已經確立,這就是「紅船精神」。「紅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原點,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由此展開而發揚光大。
  • 能級由輻射西部到經略全球 成都構建時代新坐標
    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成都重新錨定在全省、全國、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坐標,提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五年目標。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明確提出支持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必須「跳出成都看成都」,以開放格局和國際視野重新審視成都發展的「勢」與「場」。此後,成都以更加強烈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加快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 從長江黃河「雙聯體」看中華民族文化基因
    劉長林從哲學角度探討了文化基因對社會文化進化的影響,劉植惠從文化傳承角度來討論文化基因的意義,徐傑舜通過文化基因研究人類文化結構中存在的本性因素,孔憲鐸和王登峰從生物性的角度來研究人的文化基因。還有一些學者著眼於文化基因與新時代文化自信、國家認同價值的生成邏輯、中國道路選擇、中國共產黨生生不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企業創新等關係的應用研究。
  • 全國人大代表凌屹:加快打造通州灣長江貨櫃新出海口
    「2015年國家發改委復函同意設立江蘇省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範區,2019年通州灣長江貨櫃運輸新出海口建設寫入黨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通州灣開發建設全面進入國家戰略層面。」全國人大代表、南通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凌屹表示。本次全國兩會,他帶來了《深入實施江海聯動開發 加快打造通州灣長江貨櫃運輸新出海口》的建議。
  • 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掛牌,國家文物局、「敦煌的女兒」發來賀信
    圖為: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揭牌儀式(記者海冰攝)12月29日,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暨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在武漢大學掛牌,武漢大學與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物局)籤訂《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共建協議書
  • 構建「三維坐標系」,打造「模範機關」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了「深入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的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黨就像個燈塔,是每個共產黨員的家,是每一個熱血青年積極靠攏的能量之源。組織絕不是個人理想主義,也不是個人英雄主義。而是集結了千千萬萬的仁人志士 ,匯聚成歷史時代進步的「潮流」。
  • 文化小康的大瀝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落地生根
    2020年,大瀝鎮鹽步社區以「老龍禮俗文化精神」為核心,通過建設老龍廣場、老龍禮俗傳習所,活化一批舊建築,收集村史,重現「鹽步八景」等方式弘揚老龍文化,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打造家美、景美、人美的和諧農村社區,點綴佛山的「百裡芳華」。
  • 重慶開州:打造長江三峽最美文旅融合城市
    近年來,開州依託優越的自然資源,探索出一條因地制宜、獨具匠心的文旅發展新模式,讓漢豐湖沿岸旅遊經濟帶成為國內的經典旅遊目的地,讓開州成為長江三峽最美的濱湖城市,讓曾經的故城重新閃耀光彩。  開州要舉全區之力,堅持以全域旅遊發展為方向,以品牌打造提升為重點,以產業融合發展為驅動,不斷推動旅遊業全要素升級增效,有序有力開發漢豐湖、雪寶山兩大重點,培育文旅新業態,實現『後發趕超』。」開州區委書記冉華章如是說。
  • 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
    永川區委書記滕宏偉說,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把脈定向、掌舵領航,特別是總書記提出「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將引領包括永川在內的沿江各地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取得新成效。
  • 「螢石之鄉」邁入「克拉時代」 武義打造螢石文化產業新高地
    10月底的一個周末,上海市民張女士一家專程趕來武義,在新落成的武義會展中心螢石展館給新家挑選擺件。「早就聽說武義螢石出名,但通過大型展會銷售還是第一次。」 張女士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戰利品」,「白菜」諧音「擺財」,「壽桃」象徵「長壽」。
  • 貴州省安順市深挖鄉愁文化 聚力打造文旅融合新業態
    中國公益在線(www.gyzxcn.com)訊 近年來,安順市堅持把鄉村文化振興貫穿於鄉村振興的各領域全過程,著力布局「全域旅遊+鄉愁文化」新業態,探索旅遊產業發展新路徑,充分發揮旅遊資源和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優勢,緊緊圍繞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深入推進「旅遊+文化」發展戰略,打好鄉愁文化和黔中特色文化兩張牌,通過建檔纂志留住鄉愁文化,為鄉村振興固根基
  • 城發·長江瑞城|三期新品盛譽開盤 匠心力作邀您親鑑
    長江瑞城由西海岸品牌國企——城發集團匠心鉅築,該集團是區管委直屬國有資產公司,經典和高質量已經烙印在她近20年的發展脈絡中,時尚性與前瞻性在歷史維度進一步打磨下,成為其開發人居精品住宅的印記。  示意圖  城發集團致力於打造島城理想生活新樣本,建房即是築夢。
  • 張彤:讓長江流域的「毛細血管」暢通
    建議國家進一步完善差異化政策和相關協調機制,指導各地加強規劃對接,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防止同質化競爭    隨著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1277.40, 0.50, 0.04%)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頒布,「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的戰略部署正式付諸實施。地處長江流域上遊腹地的樂山,如何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有哪些規劃和作為?
  • 李後強:長江和黃河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 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
    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著眼戰略全局,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作出科學部署,明確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為新中國在新發展階段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了「時間表」和「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