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期間,在南京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要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江蘇地處長江下遊,是傳統江南文化的核心區,也是長江三角洲最精彩的樂章。講好江南故事,是我們保護傳承和弘揚長江文化的重要途徑。
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雙子星」
五千年前幾乎覆蓋整個長三角地區的良渚文化,不僅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稻米、蠶絲綢、最精美的玉器,還有高水平的水利、城垣系統以及早期的文字和禮制,充分證明了長江文化是與黃河文化並列的中華文化發祥地。
江蘇所處的長三角地區,得天獨厚,是大河文明與海洋文明的交匯點,也是中國傳統地理格局中東西大通道長江與南北大通道大運河的交匯點。自隋唐起,江南更是作為中國文化的新中心,與以長安、汴京、北京為代表的北方都城文化相對應,成為中國文化星空中的璀璨星辰。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千餘年來,江南早已成為中國文化人心中的理想國。以蘇杭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既是中國詩歌、繪畫、戲曲中最熱門的話題,也寄託著中華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全部嚮往。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如果說長江文化是水的文化,那麼江南文化則更是將水的靈秀與堅韌發揮到了極致。尤其在社會安定時期,江南是文化昌明、百姓富庶的天下糧倉,為全國提供著大量的賦稅。僅乾隆中期,在朝廷大約2000萬兩白銀的年財政收入中,光揚州兩淮鹽商繳納的鹽稅就高達500萬兩以上。而當民族矛盾激化之時,江南又往往成為民族復興的基地。水一樣柔美的江南以水滴石穿的堅韌與剛性,保存和延續了漢文化的火種。也正因為這樣的歷史積澱,江南在中國歷史上被賦予極高的文化地位和政治地位。
深入挖掘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涵」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有學者開始研究長江文化問題,並提出「長江文化具有強烈的多元性和複雜性」。上古時期,在長江流域首先發展起來的氏族部落,形成三個不同的文化系統,即以三峽地區為中心的大溪文化,中遊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和下遊的青蓮崗文化、良渚文化。再往後,又形成從上遊的巴蜀文化到中遊的荊楚文化,再到下遊的吳越文化。從內容上看,長江文化還包含信仰文化、農耕文化、生態文化、禮樂文化、水利文化,以及各類令人眼花繚亂的詩歌、書法、繪畫、音樂、戲曲等。
長三角文化是長江文化的傑出代表。長三角文化認同的基礎,在於共同的江南意象。因此,江南並不完全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主要是指地理上的江東,也就是長江下遊的平原地區。地處江蘇北部的揚州、淮安與杭州灣一帶的杭州、紹興一樣,都屬於文化上的江南。其根本原因一是地理上北緯30度左右,以平原和江南丘陵為主的地形,形成共同的氣候特徵和地貌植被,既四季分明,卻又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二是相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便捷的交通,造成風俗習慣的趨同。
文化是有生命的,是在不斷生長的。長江文化不是考古發掘中的文物和標本,而是與時俱進的活態文化。千百年來,江南文化就像浩蕩的長江一樣,不斷奔湧前進。「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南文化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徵的載體和內容。上溯到良渚文化、青蓮崗文化,以及後來的吳越文化、楚文化,直到宋元以後的江南文化。到了近代又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如工商業文化、革命文化。這裡是中國民族工商業的搖籃,也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還是新四軍主要活動區域,在江蘇凝聚成雨花精神、鐵軍精神、淮海戰役精神和恩來精神。
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浦東開發、長三角一體化納入國家戰略之後,長三角文化更被賦予新的內涵,如小崗村的大包幹精神、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就江蘇而言,有鄉鎮企業的「四千四萬」精神,張家港精神、崑山之路等,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點。我們要深入挖掘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涵,使之成為新時代的坐標。
突出特色,為偉大中國夢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城市是文化的聚集地,也是文化創新的「發動機」。
清代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說,「揚州以園林勝,蘇州以市井勝,杭州以湖山勝。」長三角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最集中的地區。截至2018年5月,中國共有135座歷史文化名城,其中長三角共有29座(上海1,江蘇13,浙江10,安徽5),佔全國的21.48%。長三角的地域佔全國陸域總面積的3.73%,GDP佔全國總量的23.5%。由於經濟文化的雙重底蘊和活力,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勢頭一直較為迅猛。在全國十大文化上市公司中,長三角地區的企業佔40%。歷屆中國文化企業30強中,長三角一直佔據三分之一以上。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將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採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復。」目前國家已經啟動了大運河、長城、長徵、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相信不久還會啟動長江文化公園建設。江蘇作為全國經濟最活躍、文化最發達的地區,理應走在前面,率先試點,建設長江文化博物館,打造國家長江文化公園示範區,進一步講好長江故事。
江南之所以在中國文化史上光彩閃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流連於江南的土地上,吟詩讚嘆,揮毫潑墨,留下了彪炳史冊的光輝篇章和精品力作。因此,鑑於長三角地區人文薈萃,文教昌明,經濟繁榮,長三角區域各城市應當加快挖掘整理文脈的進度,並在細緻整理本區域思想文化遺產的同時,創新講好長江故事。尤其是對於江蘇文化工作者而言,更應充分運用好所在區域擁有的大量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資源優勢,主動創新理念,把握精髓,將地方的特色文化故事講得更加生動、精彩。
一部江南史就是半部中國近現代史。此次習近平總書記來江蘇考察,在參觀張謇故居時稱讚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楷模,並且指示要建設民營企業家教育基地。對此,建議在基地規劃和建設時,除進一步宣揚張謇作為狀元實業家的創業故事外,還應深入挖掘和展示其不折不撓的報國情懷及豐富的人生經歷。
講好今天的江蘇故事,是新時期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重要任務。特別是在即將開啟「十四五」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上,我們更要著重講好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江蘇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懈奮鬥的生動故事,以文化人、以文勵人,以精神的力量引領更多人為更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做出更大貢獻。
李向民(作者為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省重點高端智庫紫金文創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