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後強:長江和黃河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 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

2021-01-07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著眼戰略全局,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作出科學部署,明確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為新中國在新發展階段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幾乎都起源於大江大河,中華文明本質上是江河文明。」1月5日,四川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後強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展望未來文化產業發展,溯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是關鍵,他同時表示,「中華文明連續五千年不斷代,根本原因是形成了穩定的文化基因。」他也在類比研究中發現,長江和黃河是 「雙聯體」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由此可以說明中華民族為何生生不息,並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學理解釋。

李後強表示,通過類比生物遺傳基因,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角度提出了 「長江和黃河組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的觀點,他認為中華文明的根魂在長江黃河,中國的江河文明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中國的文化基因強大穩定,具有自我修復和永續傳承的能力和特徵。

「長期以來,學界關於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的研究大多是分開的。」他表示,將長江、黃河整體進行研究將產生了1+1>2的非線性放大效應,研究中國問題、 中華文化,必須將長江和黃河作為整體進行分析,才能得到全面準確的結論。

他也表示,長江和黃河組成中華文化基因的觀點系統解釋了為何中華文明5000年燦爛輝煌延綿不絕為何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可戰勝,為何中國早有 「大一統」 思想,為何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很好等「學術之問」。

李後強提到,文化自信是民族復興的基礎和標誌,長江和黃河組成中華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這一觀點,既能說明中華文化區別於世界其他文化的獨特性,也能解釋中華文明的根本來源和根基,還能預見在長江經濟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指引下將繼續發揚光大長江和黃河組成的中華文化基因看得見、 摸得著推進文化自信建設更有方向性和著力點。

「長江和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父母河,千百年來養育著華夏兒女,雖然它們有較強的穩定性、遺傳性、修復性,但也經受不起過多折騰。」李後強表示,長江與黃河的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文化傳承、中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幸福、中華民族復興的千秋大事,只有加強保護、有序開發、充分激活長江和黃河「雙聯體」,加強連接二者的「鹼基對」建設,促進二者協同發展、融合發展、一體發展達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交相輝映,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以下是李後強針對相關問題的解答

問:為什麼中國五千年文明不斷代?

李後強:因為長江和黃河構成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DNA) 雙股結構有三個突出特點: 一是滿足整體定律: 自身穩定性強;其次滿足屏障定律: 抵禦外來侵略和衝擊的能力強;第三滿足修復定律: 具有較強的自我複製、自我修正等功能DNA分子呈雙螺旋結構具有較強的穩定性。

問:為什麼中國一直有「大一統」思想?

李後強:古往今來,中國人民的潛意識一直認為,只有統一了秦嶺南北,同時擁有長江黃河才能夠真正地穩定與繁榮,才能稱之為大國。發源於黃河流域的儒家思想的核心觀點就是主張大一統,幾千年來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大一統」思想與長江、黃河共同組成中華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共同構成的陰陽 「太極結構」 密不可分。

問:為什麼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很好?

李後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並且是全面集中的領導。一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天下大同、 「大一統」 的思想能夠凝心聚力,為共同的目標而奮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共同奮鬥目標。

二是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兩條大江大河的國家,共同構成了穩定的文化基因具有社會主義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載體。

三是長江和黃河組成的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片段豐富,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迴旋空間,根據生物遺傳學可知,基因包括的遺傳特性越完整、越豐富、越多樣適應能力就越強,長江和黃河的河流海拔高差均超過5000米,擁有高原、沙漠、盆地、平原等多種地貌形態,具有較大的調控、選擇、互補、重組的空間和餘地,可變性和適應能力強。

問:為什麼有限的江河長度能構成基因鏈條?

李後強:因為從長度看,長江和黃河雖然分別只有6397米和5464米,但從歷史時長看,中華民族的基因不只5000年,而是萬年、 億年以上,而且長江與黃河的支流無數,滿足分形 (fractal) 結構。從發源和流域看,長江和黃河全流域均在中國境內,猶如生物基因在同一生物體內,有構成文化遺傳基因的基本條件,同時極大方便了整體開發、 綜合治理、 統籌利用。

相關焦點

  • 從長江黃河「雙聯體」看中華民族文化基因
    類比研究發現,長江和黃河是「雙聯體」,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且符合整體定律、遺傳定律、重組定律、突變定律、互補定律、屏障定律、修復定律、耦合定律,由此可以說明中華民族為何生生不息不可戰勝、為何中國一直有「大一統」思想等「學術之問」,從而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理論支撐和學理解釋。
  • 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_杭州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文明根植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要深入研究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形成較為完整的中國文化基因的理念體系。
  • 價值觀與倫理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
    文化自信歸根到底在於對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以價值理性和實踐理性為核心的道德規範系統,以及看待世界與事物的獨特思維方式等的自信,在於對這些中華文化所展現出來的獨特的核心理念和獨特的精神氣度的自信。這種文化自信,對人類、民族和國民的價值和可能貢獻在於: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引領人類的共同價值,貢獻中國智慧;凝聚價值共識,培育民族精神;賡續禮儀之邦的傳統,塑造現代公民和君子人格。
  • 中華文化來自西方?用基因來揭露這場長達百年的騙局
    西方以此為藉口,大肆鼓吹中華文化包括中國人種都來自西方。早在十九世紀西方學者拉克伯就直接在自己的著作《中國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中提出:中國的黃帝來自於巴比倫,說公元前2282年巴比倫國王率領巴克族翻越中東帕米爾高原,經過崑崙山,沿著黃河建立了華夏文明。拉克伯指出中國的天文曆法、科技發明和語言文字和古巴比倫有相似之處。
  • 《求是》雜誌編輯部: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文明根植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化建設成就述評
    中華文化經過歷史長河的洗鍊、崢嶸歲月的磨礪、偉大實踐的鍛造,凝聚億萬人民為新中國發展不懈奮鬥。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自信地行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蘊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讓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新華社記者(廖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篇和結語如是宣示。  血脈,生命的傳承;家園,精神的寄託。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強大基因與永恆歸屬。
  • 中華文化與水的哲學
    文化一詞很難定義,不同的學術大家總有不同的理解,而我所知道的最短定義來自於餘秋雨先生,「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我想,最初對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理解總有一個基礎或者說是思維原點吧。而這個原點是什麼呢?
  • 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主要內容有:一、中華文化的一般內涵,二、中華文化的特質,三、了解中華文化的途徑和方法,四、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儒、釋、道的當代價值和意義,五、中華文化與「文化強國」的關係,六、當代文化建設的困惑和癥結,七、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日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長王巍在上海博物館做了名為《實證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講座,並接受了第一財經專訪。對於中華文明這一概念,王巍認為,在中國大地上的文化共同體區域當中,某一個區域或者某幾個區域相繼進入了文明階段,就可稱之為「中華文明」。在「最早的『中國』,或許就是二里頭文化,就是黃河中遊那一片區域」之前,中國大地上的文明則被統稱為「中華文明」。
  • 打造長江文化的「新時代坐標」
    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江蘇地處長江下遊,是傳統江南文化的核心區,也是長江三角洲最精彩的樂章。講好江南故事,是我們保護傳承和弘揚長江文化的重要途徑。 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雙子星」 五千年前幾乎覆蓋整個長三角地區的良渚文化,不僅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稻米、蠶絲綢、最精美的玉器,還有高水平的水利、城垣系統以及早期的文字和禮制,充分證明了長江文化是與黃河文化並列的中華文化發祥地。
  • 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孕育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
    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孕育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第一:黃河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孕育了我們千年歷史的母親河,她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至今依然在發揮著作用,孕育著我們的生命和文明。「塔裡木河曾經是遠古時期黃河的上遊,而河西走廊則是古代黃河的河道」的評論,並且還是熱評,這說明很多人都對此表示認同和一定的興趣。如果黃河真的出自塔裡木河,那塔裡木河就成了一條有故事的河流了,畢竟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孕育了古代中國文明,而塔裡木河則只是塔裡木盆地沙漠中的一條找不到海洋的,籍籍無名的內陸河。所以這種說法是行不通的。那我國的黃河發源地在哪裡呢?
  • 學而思·愛智康聯合《雪人奇緣》聚焦大美中華 激揚文化自信
    該視頻課程由學而思旗下聚焦中小學個性化教育的品牌「學而思·愛智康」(以下簡稱為「愛智康」)攜手跨國家庭娛樂公司東方夢工廠共同打造,學而思輕課聯合出品。課程內容圍繞將於10月1日上映的動畫電影《雪人奇緣》展開,將主人公「雪人大毛」在中華大地的奇幻旅程和地理知識巧妙融合,讓孩子在充滿東方魅力的旅程中,深入了解大美中華的自然地貌,學習地理萬象,培養愛國愛家的美好品格。
  • 試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
    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離不開本民族的根文化,因此,在試圖解答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何能根植於中國時,本文謹以中華傳統文化根源為切入點,通過分析馬克思理論核心的物質本元、辯證法以及三大規律入手,解析馬克思主義能夠實現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望其能夠成為解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參考元素之一。
  • 在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中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
    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是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我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它豐厚的文化沃土更深深地滋養著中國的當代文化,使得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得以承續其優秀的血脈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從優秀傳統文化中繼承無比豐厚的文化遺產,而文化遺產越豐厚,文化底蘊就越深厚,文化自信就越充分。
  •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使者 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徐廷傑
    ,愛好攝影和新聞報導,各大網站發稿,為地方電視臺和央視相關欄目選送人才,經常組織和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積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宣傳民族孝道,鄒平家和孝道文化傳播中心創始人之一,山東加多代傳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中國職工音樂家協會會員,央視大眾春晚優秀歌手,2018年參加公益模範頒獎盛典,被評為時代楷模第十五屆中國公益形象大使,頒發了獎牌和榮譽證書。
  • 中華龍碑在青海海東市落成
    新落成的中華龍碑由主體和基座兩個部分組成,碑高3.38米,長2.71米,寬2.71米。選用福建青石,重26.6噸。中華龍碑正面雕刻榜書「龍」字和「龍騰盛世」篆刻印章,「龍」字「左側恍如女媧抱嬰兒,右側如伏羲俯首凝視」,四周祥雲環繞,水紋圖案寓意長江、黃河;龍碑兩側分別雕刻日月山和湟水圖案;背面雕刻「平安驛」三個大字。中華龍碑的落成,為海東市增添了一處靚麗的文化景觀。
  • 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紅色基因
    用中華傳統文化涵養學生們的心靈,推進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社會活動聯動育人;促進「四史」學習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有效融合;打造城建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天津城建大學多點布局、多措並舉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打出立德樹人「組合拳」。
  • 中華文化 潤澤心田
    2019年雁棲湖企業家論壇,我們創作了開場片——《鯤鵬》,(相關連結:鯤鵬誕生記)希望將莊子描述的鯤鵬形象呈現出來,為眾多企業家同仁帶去一份信心和力量。當時與世界一流團隊合作,在短短的三個月內,我們一起創造了鯤鵬形象,並送給了企業家同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