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著眼戰略全局,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作出科學部署,明確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為新中國在新發展階段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幾乎都起源於大江大河,中華文明本質上是江河文明。」1月5日,四川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後強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展望未來文化產業發展,溯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是關鍵,他同時表示,「中華文明連續五千年不斷代,根本原因是形成了穩定的文化基因。」他也在類比研究中發現,長江和黃河是 「雙聯體」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由此可以說明中華民族為何生生不息,並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學理解釋。
李後強表示,通過類比生物遺傳基因,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角度提出了 「長江和黃河組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的觀點,他認為中華文明的根魂在長江黃河,中國的江河文明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中國的文化基因強大穩定,具有自我修復和永續傳承的能力和特徵。
「長期以來,學界關於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的研究大多是分開的。」他表示,將長江、黃河整體進行研究將產生了1+1>2的非線性放大效應,研究中國問題、 中華文化,必須將長江和黃河作為整體進行分析,才能得到全面準確的結論。
他也表示,長江和黃河組成中華文化基因的觀點系統解釋了為何中華文明5000年燦爛輝煌延綿不絕為何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可戰勝,為何中國早有 「大一統」 思想,為何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很好等「學術之問」。
李後強提到,文化自信是民族復興的基礎和標誌,長江和黃河組成中華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這一觀點,既能說明中華文化區別於世界其他文化的獨特性,也能解釋中華文明的根本來源和根基,還能預見在長江經濟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指引下將繼續發揚光大長江和黃河組成的中華文化基因看得見、 摸得著推進文化自信建設更有方向性和著力點。
「長江和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父母河,千百年來養育著華夏兒女,雖然它們有較強的穩定性、遺傳性、修復性,但也經受不起過多折騰。」李後強表示,長江與黃河的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文化傳承、中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幸福、中華民族復興的千秋大事,只有加強保護、有序開發、充分激活長江和黃河「雙聯體」,加強連接二者的「鹼基對」建設,促進二者協同發展、融合發展、一體發展達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交相輝映,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以下是李後強針對相關問題的解答
問:為什麼中國五千年文明不斷代?
李後強:因為長江和黃河構成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DNA) 雙股結構有三個突出特點: 一是滿足整體定律: 自身穩定性強;其次滿足屏障定律: 抵禦外來侵略和衝擊的能力強;第三滿足修復定律: 具有較強的自我複製、自我修正等功能DNA分子呈雙螺旋結構具有較強的穩定性。
問:為什麼中國一直有「大一統」思想?
李後強:古往今來,中國人民的潛意識一直認為,只有統一了秦嶺南北,同時擁有長江黃河才能夠真正地穩定與繁榮,才能稱之為大國。發源於黃河流域的儒家思想的核心觀點就是主張大一統,幾千年來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大一統」思想與長江、黃河共同組成中華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共同構成的陰陽 「太極結構」 密不可分。
問:為什麼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很好?
李後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並且是全面集中的領導。一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天下大同、 「大一統」 的思想能夠凝心聚力,為共同的目標而奮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共同奮鬥目標。
二是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兩條大江大河的國家,共同構成了穩定的文化基因具有社會主義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載體。
三是長江和黃河組成的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片段豐富,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迴旋空間,根據生物遺傳學可知,基因包括的遺傳特性越完整、越豐富、越多樣適應能力就越強,長江和黃河的河流海拔高差均超過5000米,擁有高原、沙漠、盆地、平原等多種地貌形態,具有較大的調控、選擇、互補、重組的空間和餘地,可變性和適應能力強。
問:為什麼有限的江河長度能構成基因鏈條?
李後強:因為從長度看,長江和黃河雖然分別只有6397米和5464米,但從歷史時長看,中華民族的基因不只5000年,而是萬年、 億年以上,而且長江與黃河的支流無數,滿足分形 (fractal) 結構。從發源和流域看,長江和黃河全流域均在中國境內,猶如生物基因在同一生物體內,有構成文化遺傳基因的基本條件,同時極大方便了整體開發、 綜合治理、 統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