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2021-01-08 中國文明網

  新華社記者(廖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篇和結語如是宣示。

  血脈,生命的傳承;家園,精神的寄託。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強大基因與永恆歸屬。

  復興,民族的期盼;繁盛,文化的標誌。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復興夢想並肩而行、共生共榮!

  承接並高擎中華文化的火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高度自覺,成為中國人民的堅定自信!

  千秋熱血點燃愛國火炬,代代傳遞映照華夏日月

  中華文明之火,在五千年漫漫長夜、櫛風沐雨中燃燒不息,今天依然發出年輕絢麗的光芒,其神奇源於自身的優異與偉大。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愛國主義,以及相伴而生的憂患意識和歷史擔當,是中華民族思想傳統的核心,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從司馬遷「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到嶽飛「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從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左傳》「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到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屈原「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到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古往今來,幾多中華兒女為國家民族慷慨赴死,以悲壯的付出和犧牲延續中華民族命脈,強健中華民族肌體!

  基於愛國主義偉大文化傳統,千百年來,追求和維護國家統一,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意志,並使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保持了大統一的基本格局。到了近代,雖遭受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但中華民族始終保持著國土的基本統一。

  這種巨大凝聚力、向心力,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抗戰之時,發出了空前巨吼;中國人民在用生命保衛國土的同時,用鮮血自覺捍衛民族文化,延續文化薪火——

  為保護偉大中華文明的象徵,「九一八」事變後,北京故宮人護送國寶踏上艱難的遷徙路,烽火14載,流徙數萬裡,創造了13427箱文物絲毫無損的奇蹟;

  為保留中華教育火種,抗戰爆發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中國著名學府組成西南聯合大學。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這所流亡大學培養出許多中外一流學者、科學家,捍衛了文化中國的莊嚴與神聖;

  為反抗日本侵略者「滅國去史」圖謀,甲午「割臺」後,臺灣學者連雅堂在日據高壓下,寫下傳世著述《臺灣通史》和《雅言》,從歷史及語言文字的角度,讓鐵蹄下的臺灣同胞不忘臺灣與祖國原鄉的血脈淵源。臺灣作家鍾理和更是發出了「原鄉人的血必須流回原鄉才會停止沸騰」的泣血之聲……

  孫中山作出歷史總結: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

  民族的復興,離不開國家的統一與強大。國家統一,是中華文化的本質屬性與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是不可逆轉的總趨勢。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成為中華民族實現國家統一、走向民族復興的時代要求。

相關焦點

  • 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
    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 2020-12-08 14:36:34 來源:央廣網 作者:羅攀 責任編輯:羅攀
  • 中華詩詞學會新任「掌門人」周文彰:詩詞中國呼喚薪火相傳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題:中華詩詞學會新任「掌門人」周文彰:詩詞中國呼喚薪火相傳新華社記者史競男、劉碩「中華詩詞的無窮魅力和強大生命力,使學習、誦讀、創作的人越來越多。中華文化自信和繁榮發展的大背景,是促進中華詩詞事業發展極為有利的條件,也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30日在京舉行的中華詩詞學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剛當選的中華詩詞學會新任會長周文彰說。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中華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凝聚著民族精神,也體現了時代風貌。
  • 中醫藥文化如何薪火相傳?聽聽「繼承者們」怎麼說
    中醫藥文化如何薪火相傳?新華社記者 孟菁 攝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題:中醫藥文化如何薪火相傳?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梁相斌 毛偉豪 孟菁  隨著中醫藥法正式實施,中醫藥文化復興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同時,傳承發展什麼、怎樣傳承發展、如何發揚光大這三個問題也擺在繼承者面前。新華社記者對話唐祖宣等國醫大師,走進中醫診室和中醫高等院校,探問繼承者們的答案。
  • 這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是中國科學家的精神,必將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本報北京4月2日電 本報記者 齊芳)
  • 冼星海紀念館開辦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 讓星海精神薪火相傳
    冼星海紀念館開辦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 讓星海精神薪火相傳金羊網  作者:羅仕  2020-10-06 據介紹,該紅色文化講堂開辦至今,共開展宣講
  • 薪火相傳的「遺傳密碼」
    作者: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 劉芳、上海市楊浦區委宣傳部副調研員 陳越  紅色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性生長同頻共振、相互耦合而形成的價值精神,承載共產黨人的理想信仰、道德規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蘊含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是黨和人民的事業薪火相傳
  • 平靜的堅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有600年歷史的騷壇詩社,生生不息,從未間斷。詩社成員全部是當地農民,他們一代接一代地寫了上萬首詩詞。這些普通人,用寫在房前屋後的詩詞、留在田邊地頭的吟唱,表達了普通人的努力和堅持,造就了潛藏在人民中間的中國精神。正是這種平靜的堅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綿綿不斷地延續下來。  小時候,常聽家中老人將「賢良方正」四個字當成形容詞。老人其實是在陳述一種文化,是在指引一條讓人活得更好的正脈。
  • 和平薪火 生生不息
    傳承,泱泱華夏生生不息英姿颯爽,中國軍人「止戈為武」、保家衛國的滿腔熱血,從未改變;以和為貴,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崇尚「和合」的文化傳統,流傳至今。燈光隱去,全場進入一片蔚藍星河。先民的第一堆薪火在河邊點燃,火帶來溫暖,火點燃希望。粗獷的舞蹈中,薪火漸漸播散開來。戰爭,是人類長久的困擾。和平,是世界不變的期盼。一群鎧甲武士揮舞著手中的盾牌,時而拼成「武」「止」「戈」,時而拼成「和合」二字,時而拼成太極圖。「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和衷共濟,和而不同。」
  • 中國紀檢監察報:央視4集系列紀錄片《傳薪者》——薪火相傳 致敬大師
    用影像留住文化風骨,讓閃光思想薪火相傳  文化有多重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民族的魂。魯迅先生1925年就說過:「文化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昭示著中華文化的閃耀與輝煌。文化界有一批德業雙馨的哲學社會科學家,經歷和見證了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
  •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在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
    很高興來到美麗的燕園,出席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中華文化論壇自創辦以來,在兩岸有識之士的共同參與和大力支持下,已成功舉辦五屆,成為兩岸同胞探討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推動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首先,我代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對論壇的舉辦表示衷心的祝賀!向出席論壇的各位嘉賓表示誠摯的問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
  • 西南交大研支團社會實踐:薪火相承 生生不息
    遣詞造句 記者培訓暖童心  「雲情運卿」團隊的三下鄉實踐活動,不僅僅要為留守兒童送去溫暖和關愛,更要將大學生們在學校中學到的先進文化知識傳遞給這些孩子們。因此,實踐隊運用團隊優勢,發揮所長,創新性地開展了小記者培訓班。
  • 文物保護薪火相傳,我們是公眾考古的踐行者
    致力公眾考古,我們的腳步從未停歇吉林大學文物愛好與保護者協會以「普及文博知識,宣傳文物法令,增強文保意識」為宗旨,立足校園,面向社會,把增強群眾對歷史文化的認識了解,增強群眾的愛國責任感,並努力向群眾介紹考古學和文物性質鑑定等方面的知識作為己任
  • 他們用青春的力量宣告:科學家精神薪火相傳
    由中國科協主辦的「科學也偶像」科學家精神短視頻徵集活動,匯聚了眾多年輕人參與,他們用青春的力量宣告:中國科學家精神將薪火相傳
  • 「生生不息,世代相傳」——合肥市樹,廣玉蘭
    楊絮的危害3.生生不息,世代相傳說起來,廣玉蘭在合肥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幾代人看著它的成長,而合肥還有一顆年紀最大的白玉蘭,位於六安路附近,也有一百多歲,也正是它見證了合肥近現代歷史的發展。作為一個合肥人,我是自豪的,希望我的家鄉,就像廣玉蘭一樣,一直努力,永遠進步,生生不息,世代相傳。
  • 【紫冬人物】陳恩科:飲水思源 薪火相傳
    薪火相傳 2011年,陳恩科在自動化系設立HAGE勵學金,金額約為每年10萬人民幣,項目年限為10年。勵學金採用申請-審核制,旨在幫助有經濟困難或有經濟需要的同學實現個人發展。 談及設立勵學金的初衷,陳恩科回憶了他在清華時接受國家助學金的情況。他說,「那時,我們家的情況並不是最困難的。
  •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故事
    由北京超視界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超視界傳媒有限公司、人人動畫網出品的大型原創三維動畫歷史故事片《中華上下五千年》,已於近日登陸各愛奇藝、騰訊等各大視頻平臺。動畫一經播出,就引起社會各界強烈關注和反響,特別是深受家長老師們喜愛。
  • 勞生福:青藍相繼,薪火相傳,辦好北外附屬海南外國語學校
    福隆集團董事長、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海南外國語學校創辦人勞生福表示,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海南外國語學校以文化作為學校的立校之魂,傳承北外「中西融通、外語見長,彰顯國際化」的教育傳統,將變革課堂模式,構建立體學習,關注個性發展,形成東西互補、中外互長、古今互成的教育教學格局。青藍相繼,薪火相傳,開創一流的國際化教育。
  • 「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系列評論之五:先進水文化滿足精神需求
    □本報評論員  傳承水文化、挖掘水文化、弘揚水文化,對于堅定文化自信、促進人水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具有深遠的現實和歷史意義。建設幸福河湖,需要不遺餘力弘揚先進水文化,打造有文化氣息、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之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 周雪官大師核雕「龍鳳呈祥」作品圖片欣賞,寓意生生不息
    核雕「龍鳳呈祥」周雪官老師創作的《須派十八羅漢》:2007年獲得南京文化產業展覽會「藝博獎」銀獎,深受眾多藝術家和收藏家好評。2010年《立體羅漢》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最佳工藝獎等等各種獎項達幾十項。平臺介紹喜歡的可以百度「木空核雕」平臺,來看更多細節圖。
  • 李後強:長江和黃河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 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幾乎都起源於大江大河,中華文明本質上是江河文明。」1月5日,四川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後強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展望未來文化產業發展,溯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是關鍵,他同時表示,「中華文明連續五千年不斷代,根本原因是形成了穩定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