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廖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篇和結語如是宣示。
血脈,生命的傳承;家園,精神的寄託。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強大基因與永恆歸屬。
復興,民族的期盼;繁盛,文化的標誌。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復興夢想並肩而行、共生共榮!
承接並高擎中華文化的火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高度自覺,成為中國人民的堅定自信!
千秋熱血點燃愛國火炬,代代傳遞映照華夏日月
中華文明之火,在五千年漫漫長夜、櫛風沐雨中燃燒不息,今天依然發出年輕絢麗的光芒,其神奇源於自身的優異與偉大。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愛國主義,以及相伴而生的憂患意識和歷史擔當,是中華民族思想傳統的核心,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從司馬遷「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到嶽飛「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從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左傳》「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到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屈原「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到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古往今來,幾多中華兒女為國家民族慷慨赴死,以悲壯的付出和犧牲延續中華民族命脈,強健中華民族肌體!
基於愛國主義偉大文化傳統,千百年來,追求和維護國家統一,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意志,並使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保持了大統一的基本格局。到了近代,雖遭受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但中華民族始終保持著國土的基本統一。
這種巨大凝聚力、向心力,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抗戰之時,發出了空前巨吼;中國人民在用生命保衛國土的同時,用鮮血自覺捍衛民族文化,延續文化薪火——
為保護偉大中華文明的象徵,「九一八」事變後,北京故宮人護送國寶踏上艱難的遷徙路,烽火14載,流徙數萬裡,創造了13427箱文物絲毫無損的奇蹟;
為保留中華教育火種,抗戰爆發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中國著名學府組成西南聯合大學。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這所流亡大學培養出許多中外一流學者、科學家,捍衛了文化中國的莊嚴與神聖;
為反抗日本侵略者「滅國去史」圖謀,甲午「割臺」後,臺灣學者連雅堂在日據高壓下,寫下傳世著述《臺灣通史》和《雅言》,從歷史及語言文字的角度,讓鐵蹄下的臺灣同胞不忘臺灣與祖國原鄉的血脈淵源。臺灣作家鍾理和更是發出了「原鄉人的血必須流回原鄉才會停止沸騰」的泣血之聲……
孫中山作出歷史總結: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
民族的復興,離不開國家的統一與強大。國家統一,是中華文化的本質屬性與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是不可逆轉的總趨勢。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成為中華民族實現國家統一、走向民族復興的時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