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
文明起源地
中華母親河
千百年來
九曲黃河奔流不息
時而蜿蜒盤旋
時而呼嘯奔騰
給祖國大地
留下了波瀾壯闊的美景
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黃河
全長約5464公裡
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裡
是中國境內長度僅次於長江的河流
也是世界第五大河
它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
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
呈「幾」字形
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
山西、陝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
最後流入渤海
這條大河
習近平總書記一年內考察了四次
並曾發表重要講話——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而今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正在成為現實
保護母親河
氣象部門做了什麼
讓我們跟著黃河水
一路向東
看看黃河流域的變化
第一站 > 青 海
三江源地區
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
自2005年實施
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
其生態環境質量已明顯改善
在黃河源區
廣袤的雪山草地上
有成百上千、大大小小的海子和水泊
與之相連的則是黃河源頭的兩大湖泊——
扎陵湖和鄂陵湖
扎陵湖
鄂陵湖
作為黃河最上遊的兩座蓄水庫
其豐沛的水量
對黃河中下遊的「波濤洶湧」有重要作用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向好
扎陵湖和鄂陵湖水體面積逐漸增大
「天下黃河青海清」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青海省氣象部門依託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
持續推進西北地區人影能力建設工程
黃河源區開展人工增雨24年以來
黃河流域青海段水源涵養功能逐步增強
第二站 > 寧 夏
「天下黃河富寧夏」
黃河流經寧夏397公裡
是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
然而寧夏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603立方米
是全國水資源最為匱乏的省區之一
氣象部門十分重視該地區空中雲水資源開發
通過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
積極推動當地精準脫貧和生態文明建設
隨著生態環境改善
在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人民
得以在「苦瘠甲天下」的土地上
因地制宜找尋產業扶貧的「支點」
馬鈴薯、冷涼蔬菜、小雜糧……
眾多綠色優質農產品走出深山
被客商頻頻點讚
第三站 >內蒙古
出黃土高原一路向北
穿沙闢石,百折奔流
在陰山之南劃出一個大大的「幾」字
「幾」字彎內
黃河內蒙古段全長830公裡
流經烏海、阿拉善、巴彥淖爾等6個盟市
51個旗縣
然而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
內蒙古河段是黃河凌情最為嚴重的河段
為了實時監測黃河凌汛情況
內蒙古氣象部門加強開河期氣候預測服務
通過衛星圖像
將發生凌汛的地點及其區域判讀出來
進而估算淹沒範圍和面積
利用計算機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合成圖像
監測結果圖像和統計圖表
可為防汛部門提供決策支持
第四站 > 山 西
」千裡黃河一壺收」
黃河中遊晉陝大峽谷之中
黃河奔流至此
兩岸石壁峭立
河口收束狹如壺口
故名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
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
在水量大的夏季
壺口瀑布氣勢恢宏
而到了冬季
整個水面全部冰凍
結出罕見的巨大冰瀑
山西省吉縣氣象局加強與景區的溝通和聯繫
24小時密切關注天氣變化
特別是重要天氣過程
和短時臨近天氣的預報預警
全力做好氣象服務工作
第五站 > 河 南
「九曲黃河萬裡沙」
無論年輸沙量,還是平均含沙量
黃河在世界江河中都名列第一
多年平均泥沙16億噸
將其堆成高、寬各1米的土堤
其長度可繞赤道27圈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幹流上的一座
集減淤、防洪、防凌、
供水灌溉、發電等為一體的
大型綜合性水利工程
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
運用「一高一低」水庫調度思路
小浪底水庫今年共排沙出庫3.3億噸
下遊河槽過流能力達到5020立方米每秒
實現下遊河床不抬高目標
黃河連續74年歲歲安瀾
有力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河南氣象部門為小浪底大壩安全
和壩區生態修復提供氣象保障服務
實現了
「大壩安全運行、黃河下遊無斷流、
下遊及入海口溼地面積明顯增加」
的生態效益
壩區生態逐年得到修復
第六站 > 山 東
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
是九曲黃河在內陸跋涉數千公裡後的入海口
黃河在這裡以浩蕩之勢奔流入海
周邊溼地廣闊,水鳥飛翔,遊人絡繹不絕
山東省氣象局充分發揮
衛星遙感監測的優勢作用
加大黃河流域生態衛星遙感監測力度
開展黃河三角洲地區海岸線變遷
溼地土地利用和地表植被動態監測
為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提供決策依據
依託衛星、雷達等新資料應用技術
建立涵蓋綜合生態狀況、植被生態質量、
典型生態系統、生態氣象災害
和生態保護紅線等方面的監測評估指標體系
黃河安瀾如故
奔流入海
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煥發了新的生機活力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正在從美好願景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