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黃河變了樣!保護母親河,氣象部門做了這些……

2020-10-30 中國氣象數據

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

文明起源地

中華母親河

千百年來

九曲黃河奔流不息

時而蜿蜒盤旋

時而呼嘯奔騰

給祖國大地

留下了波瀾壯闊的美景

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黃河

全長約5464公裡

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裡

是中國境內長度僅次於長江的河流

也是世界第五大河

它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

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

呈「幾」字形

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

山西、陝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

最後流入渤海

這條大河

習近平總書記一年內考察了四次

並曾發表重要講話——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而今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正在成為現實

保護母親河

氣象部門做了什麼

讓我們跟著黃河水

一路向東

看看黃河流域的變化

第一站 > 青 海

三江源地區

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

自2005年實施

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

其生態環境質量已明顯改善

在黃河源區

廣袤的雪山草地上

有成百上千、大大小小的海子和水泊

與之相連的則是黃河源頭的兩大湖泊——

扎陵湖和鄂陵湖
扎陵湖

鄂陵湖

作為黃河最上遊的兩座蓄水庫

其豐沛的水量

對黃河中下遊的「波濤洶湧」有重要作用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向好

扎陵湖和鄂陵湖水體面積逐漸增大

「天下黃河青海清」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青海省氣象部門依託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

持續推進西北地區人影能力建設工程

黃河源區開展人工增雨24年以來

黃河流域青海段水源涵養功能逐步增強

第二站 > 寧 夏

「天下黃河富寧夏」

黃河流經寧夏397公裡

是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


然而寧夏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603立方米

是全國水資源最為匱乏的省區之一

氣象部門十分重視該地區空中雲水資源開發

通過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

積極推動當地精準脫貧和生態文明建設

隨著生態環境改善

在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人民

得以在「苦瘠甲天下」的土地上

因地制宜找尋產業扶貧的「支點」


馬鈴薯、冷涼蔬菜、小雜糧……

眾多綠色優質農產品走出深山

被客商頻頻點讚

第三站 >內蒙古

出黃土高原一路向北

穿沙闢石,百折奔流

在陰山之南劃出一個大大的「幾」字

「幾」字彎內

黃河內蒙古段全長830公裡

流經烏海、阿拉善、巴彥淖爾等6個盟市

51個旗縣

然而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

內蒙古河段是黃河凌情最為嚴重的河段

為了實時監測黃河凌汛情況

內蒙古氣象部門加強開河期氣候預測服務

通過衛星圖像

將發生凌汛的地點及其區域判讀出來

進而估算淹沒範圍和面積

利用計算機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合成圖像

監測結果圖像和統計圖表

可為防汛部門提供決策支持

第四站 > 山 西

」千裡黃河一壺收」

黃河中遊晉陝大峽谷之中

黃河奔流至此

兩岸石壁峭立

河口收束狹如壺口

故名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

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

在水量大的夏季

壺口瀑布氣勢恢宏

而到了冬季

整個水面全部冰凍

結出罕見的巨大冰瀑

山西省吉縣氣象局加強與景區的溝通和聯繫

24小時密切關注天氣變化

特別是重要天氣過程

和短時臨近天氣的預報預警

全力做好氣象服務工作

第五站 > 河 南

「九曲黃河萬裡沙」

無論年輸沙量,還是平均含沙量

黃河在世界江河中都名列第一

多年平均泥沙16億噸

將其堆成高、寬各1米的土堤

其長度可繞赤道27圈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幹流上的一座

集減淤、防洪、防凌、

供水灌溉、發電等為一體的

大型綜合性水利工程

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

運用「一高一低」水庫調度思路

小浪底水庫今年共排沙出庫3.3億噸

下遊河槽過流能力達到5020立方米每秒

實現下遊河床不抬高目標

黃河連續74年歲歲安瀾

有力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河南氣象部門為小浪底大壩安全

和壩區生態修復提供氣象保障服務

實現了

「大壩安全運行、黃河下遊無斷流、

下遊及入海口溼地面積明顯增加」

的生態效益

壩區生態逐年得到修復

第六站 > 山 東

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

是九曲黃河在內陸跋涉數千公裡後的入海口

黃河在這裡以浩蕩之勢奔流入海

周邊溼地廣闊,水鳥飛翔,遊人絡繹不絕

山東省氣象局充分發揮

衛星遙感監測的優勢作用

加大黃河流域生態衛星遙感監測力度

開展黃河三角洲地區海岸線變遷

溼地土地利用和地表植被動態監測

為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提供決策依據

依託衛星、雷達等新資料應用技術

建立涵蓋綜合生態狀況、植被生態質量、

典型生態系統、生態氣象災害

和生態保護紅線等方面的監測評估指標體系

黃河安瀾如故

奔流入海

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煥發了新的生機活力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正在從美好願景變成現實

相關焦點

  • 【守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黃河溼地保護的「吉利樣本」
    11月20日早晨,出洛陽龍門高鐵站,直接搭乘汽車,行駛一個多小時,甘肅日報、甘肅新媒體集團「守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媒體採訪報導組來到洛陽市吉利區,探訪吉利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修復、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之路。
  • 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孕育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
    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孕育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第一:黃河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孕育了我們千年歷史的母親河,她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至今依然在發揮著作用,孕育著我們的生命和文明。「塔裡木河曾經是遠古時期黃河的上遊,而河西走廊則是古代黃河的河道」的評論,並且還是熱評,這說明很多人都對此表示認同和一定的興趣。如果黃河真的出自塔裡木河,那塔裡木河就成了一條有故事的河流了,畢竟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孕育了古代中國文明,而塔裡木河則只是塔裡木盆地沙漠中的一條找不到海洋的,籍籍無名的內陸河。所以這種說法是行不通的。那我國的黃河發源地在哪裡呢?
  • 黃河的來歷,為什麼被稱為「母親河」?
    古代早期的黃河並沒有大量的泥沙,那時的黃河河水清澈,水量充沛,還並不具黃河一名。 黃河在漢代以前稱「河」,那時人們普遍用「川」來泛指一般的河流。我國最古老的字書《說文解字》中稱黃河為「河」,最古老的地理書籍《山海經》中稱黃河為「河水」,《水經注》中稱「上河」,《漢書·西域傳》中稱「中國河」,《尚書》中稱「九河」,《史記》中稱「大河」。《尚書·禹貢》裡「導河積石」的「河」和《史記·高祖本紀》裡「濁河之限」的「河」都是指黃河而言的。
  • 保護母親河,再建青山綠水,讓母親河成為人民心目中的幸福河。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的「母親河」。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遊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 為何會說黃河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不是長江為母親河呢?
    之所以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黃河而不是長江。那是因為在很早的時候,黃河流域就有人類在活動,而且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很適合人類生活,而長江最早沒有被開發,還是蠻荒之地,所以黃河才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 為什麼黃河的第二個長河被稱為中國的「母親河」?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國人將黃河稱為「母親河」。這是小學生知道的。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黃河是天賜給華夏民族的福地。她的優勢如下:1、土壤。在黃河流域中有一種特殊的土壤,在地質學上稱為「黃土」。黃土是冰川年代北方沙漠風沙堆積而成的沙塵細土。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黃土,但規模太小。
  • 河南警方構建「三大體系」保護母親河
    中新社鄭州5月11日電 (記者 李貴剛)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後,河南警方11日稱,目前正在通過構建「三大體系」保護母親河。2019年9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同年底,河南警方打響保護母親河的「黃河行動」。在「黃河行動」中,河南警方通過構建專項打擊整治體系、規範執法辦案體系和沿黃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等三大體系,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 青海對黃河流域十年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回頭看」:護「黃河水塔」
    中新網西寧9月17日電 (賈克文 張添福)青海省水利廳17日消息,該省正式啟動黃河流域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專項整治行動,以有效防治人為水土流失,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多年平均出境水量264.3億立方米,佔黃河徑流量的49.4%,向下遊提供了近一半的優質源頭活水,是名副其實的「黃河水塔」。「青海既是黃河源頭區也是幹流區,要自覺扛起源頭責任、拿出幹流擔當,把黃河源頭保護好,紮實做好黃河源頭及幹流的水生態、水環境、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等水保護與治理重點工作,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貢獻力量。」
  • 政協常委王光謙為黃河生態經濟帶提案, 讓「母親河」成為「幸福河」
    編者按: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盛典前夕,一個以黃河命名的重大國家戰略應運而生。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
  • 為什麼中國的母親河是黃河而不是長江,這幾張圖讓你一目了然
    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幾個重要階段,但是華夏民族為什麼把黃河稱為母親河?原始社會人類遺址分布圖原始社會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時期,從這張原始社會人類遺址地圖看,然而,最為密集的要數黃河流域及其支流,人類遺址分布最為集中!
  • 看這些氣象觀測儀的「72變」
    如今,人工觀測逐步被自動觀測所取代,常規氣象要素實現自動化觀測,觀測數據實現分鐘級採集,也更加穩定、準確、客觀。氣象探測手段不斷拓展,資料獲取時間密度更高,智能觀測裝備和觀測方法更為完善,逐步實現了從二維觀測向三維立體觀測、從大尺度天氣觀測向中小尺度天氣觀測。
  • 保護母親河,建立相關的法製法規
    長江,被譽為「母親河」是亞洲第一長河,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約6300㎞,比黃河(5464㎞)長800餘公裡,在世界大河中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
  • 「生態文明@溼地」保護黃河三角洲,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鄭重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相併列,新時代治理黃河的藍圖和路徑由此明晰。
  • 黃河水變清了,可魚的種類和數量反而減少了,這是為什麼?
    黃河是我們國家的母親河,和長江一起孕育出來了偉大的中華文明,但是我們也要知道,黃河雖然養育著中華民族,但是它的脾氣卻也並不太好,尤其是在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下的古代,一旦遇到了黃河泛濫決堤,人們往往都沒有比較好的應對方式,自從宋朝以來,黃河也漸漸的成為了中原地區最大的危害,讓很多的人都流離失所。
  • 黃河水是如何變黃的?有沒有可能讓黃河水變得清澈?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每當提到黃河,心中總是感慨萬千、熱血沸騰,同樣是發源於世界屋脊、華夏脊梁的長江、黃河,但黃河水有長江水的長度卻沒有長江水清澈到底的命,孕育我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母親河竟然如此渾濁不清,惹得阿貓心中感慨萬千,迫不及待想去了解一下原因,以及有沒有讓黃河水變清澈的方法
  • 英國媒體:看不懂中國的黃河,以前是土黃色,現在卻漸漸接近透明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兩條非常著名的河,一條是「長江」, 一條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這一條江和一條河的流域都非常的廣泛,不少人都會慕名去看我國的長江和黃河。關於黃河,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它的顏色,黃河之所以叫黃河就是因為這條河的顏色是黃色。
  • 奏響高質量發展的黃河樂章 ——東阿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9月4日,站在正在修建中的聊泰公路黃河大橋上極目遠眺,寬闊蜿蜒的河水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升為國家戰略。
  • 為什麼只有黃河,被稱為母親河,而不是中國第一長河的長江?
    大家都知道,黃河和長江是我國最重要的兩條河流。千百年來,這兩條河流一直承擔著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任務,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也是這個原因我們叫黃河為母親河,但是為什麼長江沒有這個稱號呢?黃河,中國的第二長河,幾十萬前,我們的祖先就生活在黃河邊,這裡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是我們的開始,從遠古時期到現在社會,經歷了這麼漫長的過程,黃河一直是我們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 綠滿灘區幸福來 ——平原示範區保護與治理黃河灘區綜述
    橋北鄉破車莊村黨支部書記張培軍,對這些年生活中的變化深有感觸。   保護黃河,要在保護,重在治理。去痾必用猛藥,治亂當以重典。2019年年初,一場清除「小散亂汙」的殲滅仗在平原示範區灘區打響,區、鄉鎮、村三級幹部下沉到一線,逐村逐戶進行整治,以刮骨療毒之勇,通過「兩斷三清」重典治亂,大量違規小企業撤離灘區。
  • 黃河已成「地上河」,為什麼國家不清理沉積的泥沙?看完明白了
    黃河已成「地上河」,為什麼國家不清理沉積的泥沙?看完明白了對於黃河我們並不陌生,大家知道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黃河滾滾向東流流經黃土高原,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黃河水,因此也得名黃河,那為什麼黃河水會比一般的河水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