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黃河國家森林公園美景 □張興國 李子敏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興國 通訊員 崔穎 魏新茹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
9月4日,站在正在修建中的聊泰公路黃河大橋上極目遠眺,寬闊蜿蜒的河水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升為國家戰略。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東阿縣舉全縣之力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百裡沿黃岸邊,奏響魯西大地上的新樂章。
加強保護治理 黃河兩岸「美」起來
9月,秋高氣爽,景色宜人。行走在黃河大堤上,一側黃河如帶、水聲滔滔,一側碧林如海、林木蔥蔥,如畫美景令人心情格外舒暢。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千秋大計。保護好黃河、建設綠色生態屏障,打造獨具東阿特色的黃河景觀,一直是東阿縣歷屆黨委政府的重點工作。
為守好生態保護底線,東阿縣秉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舉全縣之力,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在57公裡的黃河大堤上植樹造林、固堤護河、打造景點、美化自然,整個大堤森林覆蓋率達到61%,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百裡生態長廊。
東阿黃河國家森林公園是東阿加強黃河沿岸生態環境建設的美麗縮影。作為黃河百裡生態長廊的重中之重,東阿黃河國家森林公園依氣勢磅礴的百裡黃河而建,面積2446.3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2%,園內集山、水、林、寺、墓、橋、堤、壩、閘、洞諸多景點於一體,是迄今全國唯一一個在黃河衝積平原上建起的國家級森林公園。
按照省政府關於「綠滿齊魯·美麗山東」行動規劃和我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總體要求,東阿縣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載體,實施位山灌區引黃灌溉紀念林和沉沙池防風林建設工程,新增造林面積520餘公頃,林木綠化率達到38.9%,有效推動了全縣國土綠化增量提質和林業產業轉型升級,重點實施了位山溼地公園、材果兼用美國黑核桃(薄殼山核桃)基地、森林鄉鎮(村居)和庭院經濟示範村創建、黃河生態林場等項目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還要讓母親河「健康」起來。為此,東阿建立了黃河生態環境資源執法與司法聯動聯席機制、黃河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多元治理機制,不斷提升黃河生態保護能力,將黃河打造成「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幸福河。進一步強化河道管理工作,按照「政府組織、部門聯動、堵疏結合、標本兼治」的原則,認真解決黃河河道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妥善處置黃河河道管理工作中出現的應急突發事件,確保黃河防洪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做優特色產業 黃河產業「熱」起來
8月29日,豔陽高照,金風送爽。為期6天的東阿縣首屆「中國黃河鯉魚之鄉」摸魚節在美麗的東阿福地綠興生態園拉開大幕。現場人頭攢動,田間地頭到處都是爽朗的笑聲,遊人在摸魚池裡盡情嬉戲。
「活動很有趣,大家不僅能夠體會摸魚的樂趣,還能回憶舊時生活中的簡單快樂,現在已經開始期盼下一屆摸魚節的到來。」來自縣城的李女士樂在其中。
習總書記強調「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近年來,土生土長的黃河鯉魚發展成為東阿的特色優勢產業。東阿不斷加強黃河鯉魚良種的選育、人工繁育等技術研究,「黃河鯉魚人工繁育及無公害養殖技術研究」、「東阿黃河鯉魚良種選育技術研究」均獲得成功,東阿縣的繡青黃河鯉魚良種場被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命名為「東阿黃河鯉省級良種場」。東阿黃河鯉魚被農業部認定為「中國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東阿也被中國漁業協會命名為「中國黃河鯉魚之鄉」,成為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沿黃縣。
「咱們東阿黃河鯉魚是中國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也是聊城市第一批「聊·勝一籌」品牌授權農產品,在北京、上海等市場非常暢銷。目前,一條東阿黃河鯉魚在上海齊魯怡號酒店售價是268元,還常常供不應求。」東阿縣繡青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磊介紹說。
繡青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是東阿縣發展得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家,合作社的魚不僅在本地熱銷,在周邊地區甚至省外都名氣不小,其中在聊城幾個縣市區,合作社還開起了旗艦店;除了省內的客戶,全國各地的客戶也越來越多。
立足傳統產業找特色、用獨特的創意造特色,這條「金鱗赤尾、體形梭長、遊姿嬌美」的黃河鯉魚,在東阿的漁業旅遊觀光帶裡,從小縣城逆流直上「遊進」大都市,遊出了一條鮮美的產業鏈。目前,全縣共有「繡青」「華龍」「海港」「龐苓」等22個漁業專業合作社,社員達到2000多戶。
聚焦文旅融合,黃河文化「活」起來
在東阿縣劉集鎮位山村,每到元宵節時,村裡都會舉行「撒河燈」的儀式,淳樸勤勞的村民在船上擺香案、在黃河裡撒彩燈祭奠河神,祈求來年平安。每逢此時,前來觀燈的人們絡繹不絕,黃河兩岸人聲鼎沸,黃河與彩燈融為一體,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順河而下來到大橋鎮於窩村,跳、扭、倒步、十字花、走八字、逗樂,他們前進、後退、踢腿、轉身,閃轉騰挪間時而酣暢淋漓,時而飛揚激越,整齊劃一的表演盡顯黃河大秧歌的磅礴氣勢,完美地呈現了黃河沿岸百姓的氣概。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水積澱著亙古的華夏文明,沿黃群眾與河水、黃沙結下深厚情感,形成了獨特的黃河民俗文化,「撒河燈」和黃河大秧歌就是起源於東阿縣的土生土長的黃河文化的代表。除此之外,還有雜技、王皮戲、二郎拳、遲莊年畫等眾多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傳承至今;境內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以及上古倉頡墓地、漢代畫像石墓遺蹟等多種元素,更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印記。
黃河奔流去,文脈承古今。東阿春秋置邑,秦朝設縣,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厚重的文化底蘊。然而,如何凝練黃河文化精神,講好黃河故事,讓厚重豐富的黃河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
要更好地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離不開旅遊的全面發展。為此,東阿縣立足資源優勢,大力挖掘黃河文化,培育壯大文化旅遊產業,用文旅融合的方式描繪出詩和遠方新圖景,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東阿縣擁有「一城兩園三寺四山」沿黃景觀和國家級黃河森林公園,文化底蘊深厚,自然條件優越。在沿黃河旅遊發展規劃中,東阿縣聘請國內知名公司,編制了《東阿縣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完善了《東阿黃河康養度假區總體規劃》《魚山風景區規劃》《艾山創建4A景區規劃》等專項方案,以建設黃河康養度假區為核心,規劃面積18平方公裡,充分利用魚山、艾山、曲山等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黃河文化旅遊、養生休閒旅遊。依託黃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建成黃河國家森林公園、艾山風景區、魚山曹植風景區等一批特色旅遊景點,與黃河沿線的周邊縣市區共同打造黃河文化旅遊度假區,樹起「阿膠養身、魚山養心、黃河怡情」的特色文化旅遊品牌,為這座千年古邑增添了一張集生態保護、文化展示、休閒旅遊、生態健康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名片。
同時,東阿縣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舉辦了艾山牡丹觀光節、「黃起元」草莓採摘節、「東阿阿膠城」啤酒節、全民藝術節等活動,充分展示東阿黃河獨特的自然風光,賦予東阿文化旅遊新的內涵。2020年上半年,全縣共接待遊客78.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1億。
來源於聊城日報、聊城晚報、聊城新聞網的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和原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