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李貴成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為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在「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中處理好現象和本質、長遠和眼前、繼承和創新等辯證關係,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更好的成就。
正確處理總體規劃和久久為功的關係
只有科學編制好規劃,才能為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前提條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盤大棋,要把這盤大棋走好,必須規劃先行。總體規劃就是「總規矩」,沒有這個「總規矩」,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容易陷入五龍治水的困境,勢必會造成公共支出的極大浪費。要編制好這個總體規劃,就需要樹立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的理念,遵循流域和區域發展的規律,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整體性、長期性和基本性問題進行統籌謀劃。而總體規劃之後的建設更是重頭戲,沿黃九省要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要求,既各司其職,又勠力協作,以釘釘子精神,久久為功,把總體規劃所描繪的美麗藍圖,切切實實地刻畫在黃河流域這片豐饒的土地上。
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發展經濟不能對生態環境竭澤而漁,保護生態環境也不能捨棄發展而緣木求魚。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正確處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確保永續發展。這就需要牢牢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積極探索把生態保護「優先」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的途徑、措施、辦法。一是要把握好上下遊、左右岸的全流域互動關係。要深化落實黃河流域上遊主體功能區建設,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同時在黃河流域整體框架下加強下遊環境綜合治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問題在水裡,根子在岸上,要著重加強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加快城鎮生活汙水治理,優化沿黃工業布局,促進農業綠色化、工業園區化和生活低碳化,切實維護好「中華民族生態屏障」。二是把握好生態文明建設中全領域合作關係。黃河流域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與跨界性,決定了全流域治理需要政府、企業、市場以及公眾等多元利益主體的參與,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配置、社會協同的多方合力的大保護格局,共同守護好黃河流域天藍地綠水清的優美環境。三是把握好生態文明建設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的全維度融合關係。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遵循,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立足黃河流域資源稟賦特點,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現代經濟體系,走出一條生態文明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相得益彰的新路徑。
正確處理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
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系統集成重大改革舉措,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整體推進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安排,既有保障國家水資源安全的要求,又有破解新舊動能轉換的難題;既有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重任,又有生態脆弱性的剛性約束;既有保障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使命,又有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大局穩定的囑託。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中統籌兼顧,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打好組合拳,放大整體效應。整體推進並不意味著不分重點,「眉毛鬍子一把抓」,而是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精力解決主要矛盾。這就要求在堅持整體推進的同時,在黃河流域生態和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
正確處理外部借力與內部發力的關係
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必須準確把握內因與外因之間的互動關係,凝聚起高質量發展的合力。外部借力是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沿黃流域9省區有5個同處於「一帶一路」重要節點上,應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時」與「勢」,主動融入「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通過流域協調發展進一步扭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而內部發力則是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成效的根本動力。為此,要深化「放管服」改革釋放活力,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重構審批流程,切實做到減程序、減時間、減費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在改革創新和發展新動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後過剩產能上做「減法」,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加快建設黃河流域現代化經濟體系。
正確處理脫貧致富與鄉村振興的關係
黃河流域一些欠發達地區是精準扶貧的難點,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打好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無疑就成為黃河流域現階段的重大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確定為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對於黃河流域而言,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絕不能割裂開來,在某種意義上說,沒有鄉村的振興,脫貧攻堅任務就難以完成。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沿黃億萬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也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因此,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充分發揮農村生態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探索「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致富新路子,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鄉村流動,帶動貧困人口增收,實現脫貧致富與鄉村振興的有機統一。
[ 責編:李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