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森林破壞 加速東北凍土退化

2020-12-02 中國氣象局

氣候變暖森林破壞 加速東北凍土退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01月20日15:44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金會軍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因受氣候變暖和人為活動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以大興安嶺區多年凍土退化最為顯著,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金會軍認為,多年凍土退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歸結於氣候變暖,特別是冬季變暖,降水(雪)時間變化等氣候變化因素,加之城鎮化、重大工程建設等人類活動也對該區凍土和環境產生了深刻影響,導致了多年凍土的快速、顯著和大規模退化。

  金會軍介紹說,中國東北部的多年凍土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一帶,它是歐亞大陸多年凍土的最南突出地帶,屬於中高緯型多年凍土。在各種地質地理因素的影響下,該區多年凍土已經形成以谷地為中心,具有地溫低、凍土厚度最大以及分布面積廣泛的基本特徵。它既不同於西伯利亞和北美的多年凍土,也和我國西部高原多年凍土有著本質區別。該區內凍土分布受大小興安嶺山脈走向控制及海拔和緯度地帶性疊加的影響,凍土層年平均地溫自北而南升高,同時由於山區冬季逆溫層的存在以及山間窪地、溝谷階地的苔鮮和沼澤溼地的泥炭層等綜合作用,在同一局部地段內低洼處多年凍土和地下冰最發育、地溫最低、多年凍土層最厚。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氣候變暖及大興安嶺多年凍土區的人為活動不斷增加等,加速了多年凍土退化的進程。首先,該地區凍土南界北移,總面積減小。其凍土南界已顯著北移,幅度可達50~120公裡,大小興安嶺多年凍土面積由20世紀70年代的3.9×105平方公裡減少到目前的2.6×105平方公裡,總面積減少了約35%。其次,活動層加深、局地凍土島消失。研究發現,在加格達奇附近,1964年修建鐵路時發現有凍土島,當時的凍土上限是1.7米,1974年鑽探發現路堤下的凍土已經消失。經調查,20世紀50年代,該區管轄範圍內凍土島佔全區面積的10.5%,80年代凍土島幾乎消失。大興安嶺地區1986~2000年觀測資料表明,凍融深度逐年增加,觀測區陰坡下部融深增加25釐米,陽坡下部融深增加85釐米,溼地下伏凍土融化深度增加66釐米,年平均淺層土壤溫度由1.6℃增至2.6℃。第三,凍土溫度升高、厚度減薄、穩定性降低。人為活動頻繁的地段對凍土環境的破壞極為嚴重,導致局部地段凍土地溫升高相當明顯,退化強度加大。在人為活動強烈的地區,凍土底板上升了1~5米,與100年前相比,在東北地區現代多年凍土區內,融區範圍在擴大,季節融化層底面平均溫度近10年來增高了1℃以上。在季節凍土區,近40年來季節凍結層的67%平均溫度在上升,升幅可達0.6℃~1.4℃。氣溫升高也是大小興安嶺地區多年凍土區域性退化的主要原因。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過去100年來,東北地區溫度升高了1.7℃,黑龍江地處中高緯度,氣候變暖非常明顯,近120年來年平均氣溫上升1.4℃;冬春季升幅最大為1.8℃,近30年較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30年平均氣溫上升了1.4℃。

  以城鎮化為代表的人類活動增強也是東北凍土退化的主要原因。金會軍說,1850年清政府開禁政策以前,東北北部地區的人為活動很少,原始森林植被保護較好。直到20世紀初,自然環境擾動很小。20世紀三四十年代,受日本侵華戰爭破壞和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東北全區自然環境遭受空前浩劫。自50年代以來,由於國家建設需要,大小興安嶺林木採伐量逐年增長,與此同時,城鎮建設、林業、交通運輸相繼建設和擴展。20世紀60年代末,隨著嫩林鐵路的修通,開始大面積採伐森林,人口迅速增加,中小城鎮建設速度很快。隨著林區開發和人口劇增,陸續興建了一批城鎮,城鎮規模和範圍在不斷擴展,城鎮「熱島」效應亦越來越明顯。作為人口居住的密集區,城鎮是人類經濟活動最為頻繁、開發建設最集中的地段,所有對凍土退化和環境破壞的人為因素在此均有表現。近幾十年,快速城鎮化導致的熱島效應對多年凍土的水熱狀態影響非常顯著。許多產業,如密集型林業和農業生產,過牧,礦產和水資源掠奪性開採,都對該區的自然和人類生存環境造成了較大影響。

  金會軍說,由於凍土退化,使地表植物可利用水分大為減少,導致短根系植物枯死,生物多樣性種群變異,植物退化,荒漠化趨勢增強,可利用草地面積減少等生態環境問題。此外,還可能引發融凍泥流等地質災害,威脅交通安全。

  金會軍呼籲,面對全球氣候變暖,應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防止我國東北地區凍土繼續退化。在強大的自然變化面前,人類要做的事情很多,除了節能減排、降低能耗、開發新能源等措施以外,還要加強對東北地區氣候變化的監測和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適應的對策。

  (來源:《科學時報》 責任編輯:顏昕)

  

  精彩熱圖

相關焦點

  • 寒旱所專家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
    近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金會軍研究員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因受氣候變暖和人為活動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以大興安嶺區多年凍土退化最為顯著,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
  • 氣候變化與高原凍土退化
    氣候變化後,凍土過程和寒區環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多年凍土退化、沙漠化形成、工程環境的破壞、對已有的寒區工程建築物的影響以及對擬建的建築物的影響等。另一方面,多年凍土具有特殊的生態環境地質功能。青海高原凍土屬我國青藏高原凍土大區,是青藏高原上凍土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  現今青藏高原具有的低溫條件,為高原晚新世紀以來及現存多年凍土的形成與保存提供了必要的氣候環境。
  • 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
    新華網蘭州3月26日電 (記者 宋常青)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呈現出快速、顯著和規模大的特點,總面積減少幅度約35%。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禹金會軍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是大興安嶺區最為明顯,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
  • 阿拉斯加凍土2100年或完全融化 加速全球氣候變暖
    中國網12月3日訊 據俄羅斯媒體12月1日報導,刊登在《Remote Sensing of the Environment》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寫道,科學家表示,到本世紀末阿拉斯加的大部分永久凍土將完全融化,由於阿拉斯加永久凍土中含有大量有機物質,因此這將加速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正在對北極產生極其複雜的影響。
  • 【中國科學報】凍土退化趨勢難逆轉
    回放:  近日,西藏自治區氣象局發布的《西藏氣候變化監測報告》顯示,西藏凍土層在全球氣候變暖的過程中日漸變薄。過去約50年間,西藏凍土層「萎縮」了26.5釐米,相當於三個中指長的深度。  疑問:  西藏屬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這些凍土為何會退化?
  • 氣候變暖 西藏凍土層十年「萎縮」22.4釐米
    西藏是中國最大凍土分布區之一(資料圖片)據近日西藏自治區氣象局氣候中心發布的《西藏氣候變化監測報告》顯示,由於受到全球氣候變暖影響,過去50年裡西藏凍土層明顯「萎縮」, 僅2001年—2010年的10年時間裡,西藏地區凍土層就比上世紀60年代變薄了22.4釐米。
  • 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
    凍土分季節凍土和多年凍土,多年凍土又分連續多年凍土和不連續多年凍土。我國東北北部凍土廣布,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氣候變暖以及人類活動加速了該地區的凍土退化。凍土及其退化對當地氣候、森林和公路等帶來很大影響。左圖示意我國東北北部凍土分布,右圖示意本區沿122°E經線地下局部剖面。
  •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邸金 杜英/科技日報 2018-03-08 10:09
  • 氣候變暖或喚醒極地凍土裡的致命病毒
    永久凍土並不「永久」永久凍土主要存在於北半球,在那裡它覆蓋了大約四分之一的無冰土地,數千年來,這裡的大部分土地都是由泥土、巖石和冰構成的膠結體,還有一些在深度凍結中保存下來的有機物。它覆蓋了北極圈和北方森林之間的一大片地帶,橫跨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歐和俄羅斯。
  • 氣候變化致三江源地區凍土呈退化趨勢
    氣候變化致三江源地區凍土呈退化趨勢專家建議加強保育研究及生態治理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18-12-10 我國三江源地區凍土分布廣泛,近日,青海省氣候中心發布《氣候變化監測評估專題報告》,報告分析了1961年至2017年三江源地區的凍土變化特徵。結果顯示,當前三江源地區氣溫顯著升高,對當地凍土產生了明顯影響,致使三江源多年凍土區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
    12月4日,自然出版集團在線刊物《科學報告》發表了相關論文---《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與野火風險》。據單煒教授介紹,地球冰凍圈構成一個巨大的氣候敏感碳儲層,以土壤碳和水合物形式存在於冰蓋之下和多年凍土中。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環北極多年凍土帶的碳庫將逐漸受到擾動,並可能以釋放甲烷氣體形式進入大氣,成為環境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風險
    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環北極多年凍土帶的碳庫將逐漸受到擾動,並可能以釋放甲烷氣體形式進入大氣,成為環境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多年凍土退化區野火現象逐漸增多,森林火災每年燒毀5-20萬公頃環極地多年凍土帶北方森林。而針對多年凍土融化釋放的甲烷氣體對局地氣溫的影響及其自燃機制與野火的關係認識還相對匱乏。
  • 全球變暖的「惡性」循環!北極永久凍土融化,氣候汙染還會加強?
    衛星繪製了北極地區1500公裡土地,通過簡單的描述,給出了最終的結果,通過圖像我們可以看到黃色和米色的色調顯示稀疏的植被,綠色顯示苔原,紫色顯示森林和紅色顯示被洪水或森林火災影響的區域。植被模式改變了寒冷區域的重新分布,冬季的熱量傳遞和火災可以引發永久凍土融化。這氣候變化多強,北極地區都出現了火區了?
  • 天山多年凍土迅速退化
    據新華社電  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研究人員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天山烏魯木齊河源區多年凍土迅速退化,下限深度減少了7.7米。    科研人員對1991年以來河源區海拔3500米左右的氣溫、降水、地溫觀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河源區的多年凍土活動層呈逐漸增厚趨勢,最大活動層厚度出現在2007年,達到1.60米,較1992年增加了0.35米。    研究還發現,當地年平均地溫上升明顯,由1993年的-1.6攝氏度上升到2008年的-1.0攝氏度。
  • 科研人員就黃河源區凍土特徵退化趨勢開展研究
    新華網蘭州2月6日電(記者宋常青)我國科研人員對黃河源區凍土特徵及退化趨勢進行研究發現,這一地區正受到氣候變暖、人類活動等影響的困擾,其中,凍土退化成為促使本區草地退化和生態環境變化進程加快的「加速器」。
  • 從南極高溫20℃來了解全球氣候變暖
    熱點解讀以熱點事件為背景,主要考察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全球氣候變暖原因、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危害、全球氣候變暖對水循環、工業、農業、氣候、生態環境的影響、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1.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自然原因:地球正處於氣溫較高的間冰期人為原因:人類燃燒大量礦物燃料,排放CO2等溫室氣體;砍伐森林等造成植物對CO2吸收的減少;氟氯烴化合物等溫室氣體增多。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地理景觀遙感學科組、水環境遙感學科組,與美國和英國的研究團隊合作,利用Landsat系列衛星遙感影像對四個時期(1977、1990、2000、2014)青藏高原的湖泊進行空間製圖,並整合氣象資料、冰川和凍土文獻數據,在流域尺度上將湖泊面積變化、氣候變化、冰川變化和凍土退化的趨勢歸納為4種模式(乾旱指數降低、冰川面積減少、凍土退化、湖泊面積增加;乾旱指數增大
  • 全球變暖氣候遭破壞,難道人類遲早要脫離地球
    到底是什麼原因令全球溫室變暖成為了難控趨勢呢?1、人類繁衍速度有點快。在最近百年中,人類進入了加速繁衍其,加之醫學的發展,死亡率的降低,地球上堆砌了過多的生存者,仿佛給地球穿了一層厚厚的外衣,讓其發熱不止;2、CO2排放量過多,人口增加,資源利用就增加,各種燃燒產生的CO2不分晝夜地奔向空中,仿佛億萬人大口呼出熱氣,讓溫度籠罩不散;3、森林破壞嚴重,植物能夠吸收CO2呼出O2但人們為了生存,大面積砍伐,讓這些天然造氧機殞命刀下,讓CO2肆意猖獗,導致環境溫度越來越高;
  • 我國青藏高原持續發高燒,凍土退化或預示大危機!
    青藏高原由於高寒乾燥的氣候特性,也是我國多年凍土,但隨著全球變暖的繼續,青藏高原的凍土正面臨大危機!據報導,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遙感與地理信息研究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危險現狀:正在惡化的全球變暖變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部分地區多年凍土的熱狀態已經被改變。
  • 凍土融化會讓人類損失多大?加速全球變暖,人類再次陷入死循環
    積累了許久,全球變暖也終於按捺不住地在地球上有了明顯的顯示,氣候溫度上升,相信大家也能感覺得到這天氣是越來越熱了,另外一個就是冰川、凍土等的融化了。這凍土的融化也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而就在今年的3月20日,歐盟科學中心再次發聲,全球變暖的趨勢可能加劇,因為凍土融化而加速,會比預期情況還要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