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

2021-01-13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 通訊員 孟姝軼

凍土和野火也能扯上關係?對,有關係!

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科學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這一成果首次通過監測數據分析了甲烷氣體排放與野火發生的時空相關性。12月4日,自然出版集團在線刊物《科學報告》發表了相關論文---《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與野火風險》。

據單煒教授介紹,地球冰凍圈構成一個巨大的氣候敏感碳儲層,以土壤碳和水合物形式存在於冰蓋之下和多年凍土中。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環北極多年凍土帶的碳庫將逐漸受到擾動,並可能以釋放甲烷氣體形式進入大氣,成為環境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多年凍土退化區野火現象逐漸增多,森林火災每年燒毀5-20萬公頃環極地多年凍土帶北方森林。而針對多年凍土融化釋放的甲烷氣體對局地氣溫的影響及其自燃機制與野火的關係認識還相對匱乏。

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成員在野外監測(受訪者供圖)

中國東北多年凍土區面積約為2.9萬km2,區域內多年凍土呈島狀分布,熱狀態極不穩定,易受到外部環境,氣候和人為因素的幹擾。而中國東北地區的年平均氣溫(MAAT)增長高於全球MAAT的增長,使得區域內地表溫度受氣溫變化影響較大,多年凍土處於高溫凍土狀態。自1980年以來,中國東北地區的MAAT波動增加,高緯度地區出現了更加極端的升溫,特別是北部大小興安嶺的氣溫上升幅度最大。其中大興安嶺山脈的北坡是中國東北地區多年凍土較發達區域,此區域多年凍土已出現退化,且融區顯著擴展。近幾十年內西伯利亞東南部的森林火災正逐漸增加,且與大氣溫度、乾旱指數及入射太陽輻射等密切相關。西伯利亞東南部及中國東北部(100°–150°E,45°–55°N)的多年凍土區曾多次發生過大火,隨著多年凍土區南界逐漸北移,多年凍土退化區野火現象可能還將增多。

研究區火燒跡地三維重建鳥瞰圖 (受訪者供圖)

單煒教授研究小組在位於歐亞大陸多年凍土區南緣的小興安嶺西北段,設置多個監測區域,布設大氣甲烷濃度、大氣溫度、土壤溫度、地表淺層孔隙水壓力等監測設備,長期監測相關數據變化,採用高密度電法(HDR)、探地雷達(GPR)及現場鑽探,勘察量測與驗證凍土分布變化,結合哨兵2號衛星(SENTINEL-2 L1C)遙感影像、無人機影像三維重構,分析火災活動和相關地質環境因素變化關係。

2015.06-2020.04第1監測點大氣壓力、地表淺層孔隙水壓力、空氣溫度、地表甲烷濃度變化曲線(受訪者供圖)

研究表明:隨著春季地面積雪融化,研究區空氣溼度、氣壓達到年度低值,同時出現凍土沼澤地表淺層孔隙水壓力陡升,地表甲烷濃度年最大值,此階段進入地表的高濃度甲烷氣體,會以升高大氣溫度及其自身燃燒兩種方式,增加多年凍土退化區野火風險,這可能是導致中國東北及西伯利亞東南部多年凍土帶季節性野火發生頻率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野火頻率的增加,會進一步對氣候變化形成正反饋。需要有針對性建立火災預警機制,有效降低野火風險。

單煒教授強調,以寒區火災為標誌的全球氣候變暖所造成的一系列環境問題,不僅會進一步加劇全球氣候變化,而且會影響到當地的生態安全、水文水資源安全、糧食安全與人類生存環境安全,所以需要世界各地科學家共同努力,並與相關地質部門進行合作,全面普查多年凍土區甲烷水合物的分布並加強監測站點布設,提升監測手段方法,從而實現對全區域預警及處置,並根據可能損失程度進行設防,最大程度降低野火發生,進而保護環境與資源。

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與野火關係概念模型 (受訪者供圖)

論文審稿人一致認為,這是一篇來自很少被報導地區的有趣創新性論文,為研究多年凍土區的野火爆發提供了全新視角,這些發現具有潛在的全球意義,將促進森林的相關研究和管理,可能會促進地球科學的發展。

編輯圈點

全球氣候變化使人類與生態環境系統之間業已建立起來的相互適應關係受到顯著影響和擾動,因此受到聯合國、各國政府與公眾的極大關注。全球持續升溫將劇烈改變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水文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狀況,危及人類生存環境和國家安全。多年凍土區地球關鍵帶對氣候變化更為敏感。北方森林火災頻繁發生已成為相關學科領域科學家和防災減災部門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儘管全球消防部門及科研人員投入巨大精力,但是針對寒區野火及森林火災仍然難以預防,寒區野火及森林火災頻率仍呈逐漸增加趨勢。此前,各國學者對野火及林區火災發生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多把野火及森林火災歸因於人為、雷擊及泥炭陰燃等。而隨著多年凍土區退化,地質甲烷釋放將成為寒區火災的重要擾動因素。這篇論文為多年凍土區溫室氣體排放與氣溫升高、野火發生機制與過程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方向,但仍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入研究,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編輯:張琦琪

審核:朱麗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風險
    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科學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這一成果首次通過監測數據分析了甲烷氣體排放與野火發生的時空相關性。12月4日,自然出版集團在線刊物《科學報告》發表了相關論文---《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與野火風險》。
  • 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了解一下
    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科學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這一成果首次通過監測數據分析了甲烷氣體排放與野火發生的時空相關性。12月4日,自然出版集團在線刊物《科學報告》發表了相關論文——《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與野火風險》。據單煒教授介紹,地球冰凍圈構成一個巨大的氣候敏感碳儲層,以土壤碳和水合物形式存在於冰蓋之下和多年凍土中。
  • 我學者首次揭秘凍土與野火的關係
    記者從東北林業大學獲悉,該校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相關論文已在線發表於《科學報告》。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環北極多年凍土帶碳庫將逐漸受到擾動,並可能以釋放甲烷氣體形式進入大氣,成為環境變化重要影響因素。多年凍土退化區野火現象逐漸增多,森林火災每年燒毀5—20萬公頃環極地多年凍土帶北方森林。
  • 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
    新華網蘭州3月26日電 (記者 宋常青)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呈現出快速、顯著和規模大的特點,總面積減少幅度約35%。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禹金會軍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是大興安嶺區最為明顯,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
  • 寒旱所專家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
    近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金會軍研究員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因受氣候變暖和人為活動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以大興安嶺區多年凍土退化最為顯著,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
  • 氣候變暖森林破壞 加速東北凍土退化
    氣候變暖森林破壞 加速東北凍土退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01月20日15:44
  • 植物不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圖片提供:Srimathy Sriskantharajah)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植物並不會排放重要的溫室氣體甲烷,這一發現與2006年公布的另一項頗受爭議的結論形成了鮮明對比。事實上,植物似乎僅僅是傳遞了最初由土壤微生物形成的溫室氣體。 甲烷的來源可謂多種多樣,包括氣體洩漏、森林火災,當然還少不了母牛打嗝。
  • 研究發現氣候態偏移和毀林加劇亞馬遜森林火災
    近十年來,亞馬遜森林火災更加頻繁多發,引發人們對於這片「地球之肺」未來可持續性的擔憂。尤其是2019年亞馬遜林火跨越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引起全球關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希燕、研究員賈根鎖和合作者基於多個衛星觀測數據和氣候再分析資料揭示了氣候態偏移和森林減少對亞馬遜地區森林火災發生時間和範圍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自2000年來,森林減少削弱了區域水分的循環利用,使得低層大氣更加暖幹,從而加劇了區域乾旱。
  • 惡性循環:氣溫升高導致甲烷釋放,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
    北京時間11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隨著全球溫度不斷升高,從湖泊和河流底部正有越來越多的甲烷氣泡產生並被釋放出來。這些甲烷氣體是水底沉積物降解產生的,隨後這些氣體從水底析出並進入大氣,加劇現在的溫室效應。
  • 研究稱東北漠河地區可能存在天然氣水合物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東北漠河多年凍土帶的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條件良好,其下可能分布有天然氣水合物這一潛在的新型能源。記者從26日下午舉行的中國科協科技期刊與媒體見面會上獲悉,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趙省民研究員領銜完成的《漠河多年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條件及成藏潛力研究》,已發表於中國地質學會最新一期《地質學報》。
  • 研究顯示氣溫升高 水體甲烷將增加加劇溫室效應
    這些甲烷氣體是水底沉積物降解產生的,隨後這些氣體從水底析出並進入大氣,加劇現在的溫室效應。  研究顯示,如果全球氣溫升高1℃,那麼這類甲烷氣體的釋放量將增加大約20%。這種額外的甲烷氣體將進一步導致溫室效應加劇,形成惡性循環。  淺淺的湖泊,池塘和河流被認為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源頭之一。其產生的主要溫室氣體便是甲烷。
  • 東北地理所在凍土區泥炭沼澤歷史時期碳庫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泥炭沼澤主要分布在氣候變化敏感區(如中高緯度地區,永久凍土區等),因此泥炭沼澤土壤碳庫極易受到全球變化的影響並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加劇全球氣候變化。土壤碳庫的穩定性是影響其在未來氣候變暖等環境擾動下維持穩定的關鍵因素。
  • 北極火災釋放二氧化碳創新高
    到上個月末火災季結束時,大火已經釋放了創紀錄的244兆噸二氧化碳,比去年增加了35%。科學家表示,一個罪魁禍首可能是隨著世界之巔融化而燃燒的泥炭地。泥炭地是富含碳的土壤,是地球上碳密度最高的生態系統,一個典型的北方泥炭地所含的碳大約是北方森林的10倍。當泥炭燃燒時,其富含的碳會釋放到大氣中,從而增加了吸熱氣體,導致氣候變化。
  • 日本繪製東亞甲烷排放分布圖,明確地球溫室效應的重要因素
    甲烷排放量分布和時間變化,並利用自主製作的排放模型和統計數據,針對各種自然和人為排放源繪製了詳細的分布圖。工業革命以後,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增加了1.5倍以上,增長率明顯高於二氧化碳(增加約40%)。東亞地區的甲烷排放很值得關注。因為東亞擁有從森林到乾旱地帶的多樣化生態系統,非常便於掌握自然源甲烷收支的特點。另外,在日本、中國和韓國等經濟及工業活動比較旺盛的國家,伴隨工業活動和城市活動的人為排放量被認為在持續增加,因此,準確掌握這些情況能為地球變暖對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2015-02-03 中國科學報 馮麗妃 【字體:大 中 小】
  • 凍土地帶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問題學術研討會在哈市召開
    (ICGdR)主辦、東北林業大學與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承辦的「氣候變化背景下中蒙俄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多年凍土地帶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問題學術研討會(暨國際滑坡協會寒冷地區滑坡研究網絡、寒冷地區滑坡研究全球卓越中心2018學術年會)」於2018年11月16-19日在哈爾濱市成功召開。
  • 中國凍土帶可燃冰「藏寶圖」初現端倪
    有媒體評價,南海天然氣水合物的發現為我國能源界展示了一個後石油時代的美好前景,不但為我國未來可替代能源提供了保障,而且還可能對未來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但少有媒體關注的是,就在2007年歲末,我國陸域永久凍土帶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遠景調查也有了初步成果,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的專家評審會上,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負責的這個項目獲得了優秀等級。
  • 地質調查局副局長:中國有望率先實現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生產
    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2017年5月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採成功後,其產業化進程正在步步推進。8月25日在京舉行的「2018年能源大轉型高層論壇」上,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髮介紹稱,中國是世界上既有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也有陸域天然氣水合物的極少數幾個國家之一,「從目前全球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進程來看,我國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下一步,我國通過大力推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先導試驗區建設,有望率先實現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