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繪製東亞甲烷排放分布圖,明確地球溫室效應的重要因素

2021-01-19 客觀日本

日本的國立環境研究所與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組成的研究小組,利用堆積數據和模型的自下而上的預測方法,明確了東亞地區(包括日本、中國、韓國、蒙古、朝鮮)甲烷排放量分布和時間變化,並利用自主製作的排放模型和統計數據,針對各種自然和人為排放源繪製了詳細的分布圖。結果顯示,東亞地區每年的甲烷總排放量(2000~2012年平均)約為6730萬噸,相當於全球總排放量的13%左右。另外還發現,近年來排放量增加的趨勢顯著,煤炭開採及農業和畜牧業等人為源排放量約佔89%。該分布圖明確了東亞地區的溫室氣體收支情況,有望為預測地球變暖及制定相應對策貢獻力量。


相關論文已經在科學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發表。


【研究背景】

地球變暖已經成為亟需解決的課題,其主要原因是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不斷積累,因此,準確掌握溫室氣體的動態和收支非常重要。關於對地球變暖影響最大的二氧化碳(CO2),業界已經根據長期以來的觀測數據進行了詳細分析,並基於分析結果開發和利用了碳循環模型。但針對甲烷(CH4)等二氧化碳以外的溫室氣體的研究積累相對較少,在調查和預測地球變暖的實際情況時成為一大不確定因素。


甲烷的特點是,在大氣中的壽命相對較短,只有12年左右,但與相同重量的二氧化碳相比,其溫室效應更強(排放後20年內的增溫作用為二氧化碳的84倍,100年為28倍)。工業革命以後,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增加了1.5倍以上,增長率明顯高於二氧化碳(增加約40%)。


東亞地區的甲烷排放很值得關注。因為東亞擁有從森林到乾旱地帶的多樣化生態系統,非常便於掌握自然源甲烷收支的特點。另外,在日本、中國和韓國等經濟及工業活動比較旺盛的國家,伴隨工業活動和城市活動的人為排放量被認為在持續增加,因此,準確掌握這些情況能為地球變暖對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研究結果】

調查顯示,近年(2000~2012年)東亞地區的甲烷淨排放量平均為6731萬噸/年(表1)。地表上唯一的吸收源——土壤氧化的能力為235萬噸,大約可抵消排放量中的3.4%。從不同國家來看,人口數量遙遙領先、工業活動也非常旺盛的中國大陸地區的排放量比較高,在人為源和自然源的排放佔比中,人為源佔88.8%。這些統計結果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報告的各國數值基本一致。


排放量中佔比最高的是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在開採過程中的排放(24.9%),其次為農業(22.7%)、垃圾填埋等廢棄物(15.5%)以及家畜飼養(14.9%)。從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排放源主要是溼地(在自然排放源中佔95.5%:每年排放943萬噸),白蟻和火災的佔比較小(每年合計為44萬噸)。


不僅是總量,排放源和吸收源的分布圖(圖1)還顯示了各個源頭比較有特色的分布偏差。分布圖顯示,在溼地中,位於中國中部的河流下遊和內陸地區的溼地為強排放源,而在乾燥土壤的甲烷吸收量方面,乾燥土壤分布相對較廣且氣候溫暖的南方貢獻比較大。東亞地區處於溼潤的季風氣候下,因此火災的數量比東南亞和東西伯利亞少,不過在蒙古、朝鮮和中國大陸的部分地區存在火災排放源。工業活動旺盛的城市地區、水田和畜產等農業活動興盛的地區以及大量開採化石燃料的地區,人為排放量尤其高。對於不同地區的自然排放源和人為排放源的佔比進行評估發現,人為排放源在很多地區都佔較高比例。不過,擁有大量溼地的中國中部和西藏高原,存在自然排放源佔比較高的地區。

圖1:東亞地區的甲烷排放(自然排放源+人為排放源的合計)分布情況及詳情(2000-2012年平均值)


逐年變化方面(圖2),東亞地區的總排放量在1990年代為6120萬噸/年,到2012年增至7800萬噸/年,約增加了30%。其中大部分來自化石燃料開採,廢棄物處理和家畜飼養產生的排放量也大幅增加。在上述時間段,日本的排放量普遍減少,而在中國,城市地區、農田和牧區以及化石燃料開採區的排放量顯著增加。研究小組還對排放量的季節變化進行了解析,發現人為排放源、尤其是農業排放源的數據今後需要改進。

圖2:東亞地區的甲烷排放量和吸收量的逐年變化及詳情。2013~2015年的人為源排放是根據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比推算的,所以只顯示總量。


此次的解析儘量使用了最新最可靠的數據,但仍然可能存在誤差和偏差(不確定性)。關於溼地排放,利用多個模型比較了排放量的估算值,發現存在40%以上的偏差。人為排放量也一樣,根據基礎統計數據和換算排放量時使用的方法的不同,出現了相當大的偏差。估計整體的偏差範圍為±1400萬噸左右。


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焦點

  • 排出甲烷氣體引發「溫室效應」 奶牛打嗝地球發熱
    科學家們現在正在想辦法讓奶牛減少打嗝,因為奶牛打嗝時所排出的甲烷氣體,是除二氧化碳之外的第二大容易引發「溫室效應」的有害氣體。    科學家指出,如果能夠找到阻止奶牛在打嗝過程中產生甲烷的方法,那將大幅度減緩地球溫度持續升高的趨勢,有利於人類的久生存。    奶牛打嗝地球發熱    奶牛每天要消化約68公斤的青草、乾草、青貯和9公斤的濃縮飼料。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過去十年由於人類對能源和肉食的需求不斷提高,導致溫室氣體甲烷 (methane, CH4) 排放量增加了 9% 。溫室氣體中吸收熱能高的甲烷主要來自石油和農業畜牧業生產,對全球氣溫升高影響嚴重,在全球甲烷排放普遍升高的背景下只有歐洲排放量下降。
  • 溫室效應!甲烷是二氧化碳的28-36倍!甲烷含量仍在不斷上升
    如果世界能夠實現《巴黎協定》提出的全球變暖不超過2攝氏度的目標,那麼從理論上講,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將會下降。相反,自2007年以來,這一數字一直在上升,自2014年以來,增長速度甚至更快。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探討了地球上失控的甲烷的潛在原因和後果。
  • 這些生物因素竟會顯著導致溫室效應
    不,牛打嗝才是關鍵 就像這個研究一樣,當人類在構建氣候變化模型時,往往會忽略類似「外界溫度升高導致細菌呼吸加大碳排放」等看似微不足道,但實際上可能有著巨大影響的生物及環境因素。從這個角度來說,奶牛放的屁很可能比汽車尾氣對溫室效應的貢獻更大。
  • 人類排放的甲烷被低估了!甲烷來源於哪裡,有什麼影響?
    作者:石蘭 在我們地球上,溫室氣體的影響可以說是人類如今的一個重要問題,它對地球升溫產生的影響已經達到了一個「新高度」,而二氧化碳如今可以說是主要的影響源。
  • 研究顯示氣溫升高 水體甲烷將增加加劇溫室效應
    這些甲烷氣體是水底沉積物降解產生的,隨後這些氣體從水底析出並進入大氣,加劇現在的溫室效應。  研究顯示,如果全球氣溫升高1℃,那麼這類甲烷氣體的釋放量將增加大約20%。這種額外的甲烷氣體將進一步導致溫室效應加劇,形成惡性循環。  淺淺的湖泊,池塘和河流被認為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源頭之一。其產生的主要溫室氣體便是甲烷。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溫室氣體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這種溫室氣體使地球變得更溫暖的影響稱為「溫室效應」。  為什麼要減排溫室氣體?  面對溫室氣體,我們無須逃之夭夭。其實溫室氣體是影響氣候的「雙刃劍」。
  • 植物不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圖片提供:Srimathy Sriskantharajah)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植物並不會排放重要的溫室氣體甲烷,這一發現與2006年公布的另一項頗受爭議的結論形成了鮮明對比。事實上,植物似乎僅僅是傳遞了最初由土壤微生物形成的溫室氣體。 甲烷的來源可謂多種多樣,包括氣體洩漏、森林火災,當然還少不了母牛打嗝。
  • 北極甲烷出現大爆發,或將大大推動溫室效應,地球又要加速升溫?
    我們都知道,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其易燃易爆,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甲烷和二氧化碳一樣,也是導致地球出現溫室效應的因素之一,而且,據說比二氧化碳造成的影響還要厲害。因為,上面提到,甲烷能夠造成更大的溫室效應,而我們都知道,北極的冰川融化是因為溫室效應,而甲烷被加速釋放出來,是因為冰川融化,如此一來,溫室效應又會因為甲烷被大量釋放,而進一步增強。地球的溫室效應或將因此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而隨著這個現象循環下去,可以想像會發生什麼?
  • ...海區儲存大量溫室氣體甲烷海冰消融將致甲烷濃度增大溫室效應...
    ■通訊員 楊保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教授孫立廣和謝周清等,首次對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進行了實地採樣分析,發現該海域儲存了大量甲烷,海冰對甲烷的區域循環具有雙重作用:阻礙海水中甲烷的排放,同時海冰表面或內部存在消耗大氣甲烷的過程。這一結果為科學評估北冰洋海域對溫室氣體甲烷的貢獻提供了依據。
  • 謹慎吃牛,拯救地球,牛:溫室效應幹我什麼事?
    說到這,你可能會納悶:溫室氣體難道不是二氧化碳嗎?還有其他溫室氣體嗎?首先,咱們來明確一下:什麼是溫室效應,什麼是溫室氣體。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學名叫做大氣保溫效應。太陽光射到地球上時,一部分會被大氣層反射到太空,一部分會穿過大氣層來到地表。
  • 西方科學家指責亞洲水稻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水稻專家認為這種觀點太過極端  農民應該不算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相對城裡人,他們很少坐飛機出行,很少開大排量汽車郊遊。  不過,在如今這個時興談論氣候變化的時代裡,一幫西方科學家又將矛頭指向亞洲的米農,稱他們種植的水稻田全天候排放著比二氧化碳還要厲害的溫室氣體。
  • 甲烷溫室效應獲實驗室外觀測證實
    原標題:甲烷溫室效應獲實驗室外觀測證實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日報導,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俄克拉何馬州南大平原觀測站十年來獲得的對地球大氣的綜合觀測數據,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日本制定減少氟利昂排放對策減輕溫室效應
    據日本廣播協會(NHK)電視臺報導,為了進一步減輕地球的溫室效應,日本相關部門組成的專家委員會於12月12日在東京召開會議,制訂了減少氟利昂等有害氣體排放的各項對策。
  • 甲烷溫室效應首次獲得實驗室外觀測證實
    甲烷溫室效應首次獲得實驗室外觀測證實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日報導,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俄克拉何馬州南大平原觀測站十年來獲得的對地球大氣的綜合觀測數據,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研究發現月球居然「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包括水蒸氣、臭氧、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等,能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2018年,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全球變暖和溫室效應為代表的氣候變化是當今面臨最重要的挑戰之一
    以全球變暖和溫室效應為代表的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重要的挑戰之一,我們經常在新聞中聽到這個詞,比如說環境組織警告我們所面臨的災難,一些公司也在宣傳他們如何努力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政治家也通過辯論和採取措施來避免二氧化碳排放,儘管措施永遠不夠,我們被迫接觸到了很多信息,但我們很少談論科學方面的問題。
  • 減緩溫室效應!日本學者嘗試回收二氧化碳
    據外媒報導,目前很多地方仍然以火力發電為主,這其中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會加劇地球的溫室效應。為了緩解溫室效應對於地球的傷害,日本政府決定研究科學的方法來回收二氧化碳,來緩解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減緩溫室效應!
  • 甲烷溫室效應究竟是否導致全球變暖?結果出來了
    【每日科技網】  [導讀] 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能源部位於俄克拉何馬州的南大平原觀測站十年來獲得的對地球大氣的綜合觀測數據,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甲烷溫室效應獲實驗室外觀測證實—新聞—科學網
    觀點爭議大 數據來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