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區儲存大量溫室氣體甲烷海冰消融將致甲烷濃度增大溫室效應...

2021-01-18 中國科大新聞網

  ■通訊員 楊保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教授孫立廣和謝周清等,首次對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進行了實地採樣分析,發現該海域儲存了大量甲烷,海冰對甲烷的區域循環具有雙重作用:阻礙海水中甲烷的排放,同時海冰表面或內部存在消耗大氣甲烷的過程。這一結果為科學評估北冰洋海域對溫室氣體甲烷的貢獻提供了依據。11月22日,國際大氣環境領域著名期刊英國《大氣環境》在線發表了他們的研究論文。

 甲烷是一種對氣候有顯著變暖效應的溫室氣體,其增溫潛力值是二氧化碳的25倍。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甲烷是一種濃度恆定的自然大氣成分,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才發現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對流層中甲烷含量在增加,目前的含量是工業革命前的兩倍多。甲烷含量的增長,引發了對甲烷的來源和從大氣中清除過程的調查研究。

 在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的資助下,2010年7月至9月,中國科大極地環境研究室科研人員在參加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期間,採用密閉箱法測定了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通量(冰下海水每天每平方米的甲烷排放量)。測定結果顯示,在該海域的海冰被打破之後,甲烷呈現出明顯的排放趨勢。冰下海水每天每平方米大約平均排放0.56毫克甲烷,遠高於其他海域的海水甲烷通量,大約是太平洋和大西洋的20倍以上。這表明北冰洋中心海域的冰下海水中儲存著大量的甲烷氣體,海冰的存在阻礙了海水甲烷的排放。此外,在海冰表面還觀測到了負的甲烷通量,表明海冰表面存在吸收和消耗甲烷的過程。

 論文並列第一作者碩士生何鑫解釋說,海冰中可能存在能夠消耗甲烷的甲烷氧化菌,同時在海冰表面甲烷可以被光化學氧化消耗。該研究意味著,氣候變暖將加速北冰洋海冰的消融,而北冰洋海冰的消融將會導致大氣中甲烷濃度增大,從而增強溫室效應,而這又將進一步加速海冰消融,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

 

中國教育報 2012-12-24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12/24/content_84835.htm

相關焦點

  • 當北極海冰不斷消融:冰下蘊藏的巨量溫室氣體甲烷將逃逸
    調查結果顯示,在該海域的海冰被打破之後,甲烷呈現出明顯的排放趨勢,冰下海水每天每平方米大約平均排放0.56毫克甲烷,比東西伯利亞北冰洋大陸架還高2~4倍,遠高於太平洋和大西洋等海域的海水甲烷排放通量,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大氣環境》上。「這表明,北冰洋中心海域的冰下海水中儲存著大量的甲烷氣體。」謝周清說。
  • 甲烷氣體模塊FSM-T-01用於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濃度監測
    在地球上,溫室氣體的影響可以說是當今人類的重要問題。它對全球溫度的影響已達到「新高度」,現在可以說二氧化碳是主要的影響源。但是,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科學家最近還發現,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排放量可能已創下新的「記錄」,這意味著人類甲烷排放量被大大低估了,其影響已經與碳排放越來越近了。可以這麼說,甲烷是地球上第二大溫室氣體。
  • 甲烷溫室效應獲實驗室外觀測證實
    原標題:甲烷溫室效應獲實驗室外觀測證實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日報導,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俄克拉何馬州南大平原觀測站十年來獲得的對地球大氣的綜合觀測數據,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甲烷溫室效應首次獲得實驗室外觀測證實
    甲烷溫室效應首次獲得實驗室外觀測證實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日報導,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俄克拉何馬州南大平原觀測站十年來獲得的對地球大氣的綜合觀測數據,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排出甲烷氣體引發「溫室效應」 奶牛打嗝地球發熱
    科學家們現在正在想辦法讓奶牛減少打嗝,因為奶牛打嗝時所排出的甲烷氣體,是除二氧化碳之外的第二大容易引發「溫室效應」的有害氣體。    科學家指出,如果能夠找到阻止奶牛在打嗝過程中產生甲烷的方法,那將大幅度減緩地球溫度持續升高的趨勢,有利於人類的久生存。    奶牛打嗝地球發熱    奶牛每天要消化約68公斤的青草、乾草、青貯和9公斤的濃縮飼料。
  • 甲烷溫室效應究竟是否導致全球變暖?結果出來了
    【每日科技網】  [導讀] 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能源部位於俄克拉何馬州的南大平原觀測站十年來獲得的對地球大氣的綜合觀測數據,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甲烷溫室效應獲實驗室外觀測證實—新聞—科學網
  • 溫室效應!甲烷是二氧化碳的28-36倍!甲烷含量仍在不斷上升
    如果世界能夠實現《巴黎協定》提出的全球變暖不超過2攝氏度的目標,那麼從理論上講,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將會下降。相反,自2007年以來,這一數字一直在上升,自2014年以來,增長速度甚至更快。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探討了地球上失控的甲烷的潛在原因和後果。
  • 科學家發現植物也會產生溫室氣體甲烷
    新華網倫敦1月12日電(記者曹麗君)德國科學家在12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植物也能產生溫室氣體甲烷,並稱這一發現有助於認識全球變暖與溫室氣體之間的關係。  甲烷是大氣中濃度僅次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過去150年間,大氣中甲烷的水平幾乎增加了兩倍。
  • 甲烷溫室效應首次獲得實驗室外觀測證實
    2018-04-08 16:05 | 科技日報圖片源自網絡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日報導,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俄克拉何馬州南大平原觀測站十年來獲得的對地球大氣的綜合觀測數據,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溫室氣體中的甲烷 日常生活中大家會把甲烷與沼氣劃上等號。的確甲烷是沼氣的最主要成分會佔到50%到80%,但是沼氣中還包含二氧化碳、氮氣和氧氣以及硫化氫等氣體,因此並不能簡單地將甲烷等同於沼氣。同樣地,天然氣或煤氣雖然也主要由甲烷組成,但同時還包含其他多種體。 標準狀態下的甲烷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甲烷由於其高度可燃性,通常是作為燃料。
  • 研究顯示氣溫升高 水體甲烷將增加加劇溫室效應
    這些甲烷氣體是水底沉積物降解產生的,隨後這些氣體從水底析出並進入大氣,加劇現在的溫室效應。  研究顯示,如果全球氣溫升高1℃,那麼這類甲烷氣體的釋放量將增加大約20%。這種額外的甲烷氣體將進一步導致溫室效應加劇,形成惡性循環。  淺淺的湖泊,池塘和河流被認為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源頭之一。其產生的主要溫室氣體便是甲烷。
  • 西方科學家指責亞洲水稻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水稻專家認為這種觀點太過極端  農民應該不算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相對城裡人,他們很少坐飛機出行,很少開大排量汽車郊遊。  不過,在如今這個時興談論氣候變化的時代裡,一幫西方科學家又將矛頭指向亞洲的米農,稱他們種植的水稻田全天候排放著比二氧化碳還要厲害的溫室氣體。
  • 為減少溫室氣體甲烷:紐西蘭培育放屁少的羊
    資料顯示 紐西蘭人均擁有6隻羊,畜牧業佔該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為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紐西蘭畜牧業宣布,將通過一項新型基因項目,培育甲烷排放量較少的綿羊,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據介紹,這是全球首個該類基因項目。
  • 植物不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圖片提供:Srimathy Sriskantharajah)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植物並不會排放重要的溫室氣體甲烷,這一發現與2006年公布的另一項頗受爭議的結論形成了鮮明對比。事實上,植物似乎僅僅是傳遞了最初由土壤微生物形成的溫室氣體。 甲烷的來源可謂多種多樣,包括氣體洩漏、森林火災,當然還少不了母牛打嗝。
  • 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
    世界氣象組織9月9日發布年度《溫室氣體公報》稱,2013年地球大氣的三種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均創下新高。公報稱,2013年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濃度均創新高,其中二氧化碳濃度為396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相當於工業化前(1750年)水平的1.42倍。
  • 《2013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發布 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
    原標題: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人與自然·數據)   本報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劉毅)根據中國氣象局9日發布的《2013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2013年青海瓦裡關全球大氣本底站監測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3種主要溫室氣體年平均濃度分別升至397.3ppm(ppm為濃度單位,即每百萬個幹空氣氣體分子中所含該種氣體分子數)、1886ppb
  • 日本繪製東亞甲烷排放分布圖,明確地球溫室效應的重要因素
    結果顯示,東亞地區每年的甲烷總排放量(2000~2012年平均)約為6730萬噸,相當於全球總排放量的13%左右。另外還發現,近年來排放量增加的趨勢顯著,煤炭開採及農業和畜牧業等人為源排放量約佔89%。該分布圖明確了東亞地區的溫室氣體收支情況,有望為預測地球變暖及制定相應對策貢獻力量。
  • 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再創新高
    中國氣象網訊 11月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溫室氣體公報》 (報告全文見文末),2014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再次突破記錄,其中,二氧化碳濃度達到397.7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二氧化碳濃度上升與水汽互相作用放大溫室效應。
  • 最新研究顯示大氣中甲烷濃度再創新高
    環保組織全球碳項目(Global Carbon Project)近日發布的最新研究顯示,大氣中甲烷的濃度再次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根據該組織的研究,截至2019年底,全球大氣中的甲烷平均濃度已經比工業化前的水平高出2.5倍。過去十年中,甲烷的排放持續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