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極海冰不斷消融:冰下蘊藏的巨量溫室氣體甲烷將逃逸

2020-12-05 澎湃新聞

地球升溫,存在著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城市的危險。殊不知,除了海拔較低的沿海城市面臨著被淹沒的風險,整個地球都可能會因為北冰洋浮冰的融化而陷入危險中。而這一危險來自於北極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

近日,哥倫比亞大學和麥吉爾大學的科學家在《地球未來》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北極海冰漂移速度每十年約增加14%。同時,由於氣候變化加速北冰洋海冰漂移,原油洩漏等環境汙染的傳播速度也隨之加快。

其實,隨著氣候變暖使北極通航變得可行,周邊國家——美國、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俄羅斯和瑞典都在密切關注著該地區尚未開發的自然資源。更重要的是,這些北極周邊的國家都深知海冰在石油汙染擴散方面所起的作用,所以在2013 年,八國北極理事會同意在治理原油洩漏汙染方面展開合作。

兩極都擁有豐富礦產

雖然地球的南北極氣候不佳,但卻都是礦藏豐富的地區。美國和丹麥科學家2009年公布研究成果稱,截至2007年,北極圈以北開發了400多個油氣田,其中包含400億桶石油(BBO)、1136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和80億桶天然氣液體,主要分布在俄羅斯的西西伯利亞盆地和阿拉斯加的北坡。第二年,美國地質調查局發布的評估報告稱,北極地區礦藏潛力巨大,可用現有技術開發的石油儲量可能高達900億桶,可供全球使用近3年。

不僅在北極,南極也同樣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其中,南極半島陸架區、別林斯高晉海和阿蒙森海陸架區也是油、氣儲量較為豐富的地區。石油儲存量約500億~1000億桶,天然氣儲量約為30000億~50000億立方米。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空間科學學院教授謝周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目前,北極圈內的未探明天然氣儲量約佔全球未探明儲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俄羅斯版圖內。此外,北極圈內的未探明石油儲量可能佔全球未探明儲量的4%。北極圈內的天然氣主要分布在4個區域:喀拉海南部、巴倫支海盆北部、巴倫支海盆南部以及阿拉斯加平臺,其中喀拉海南部未探明天然氣儲量佔北極圈整個儲量的39%。

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孫立廣和謝周清團隊的研究人員在2010年參與過我國組織的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採用密閉箱法,測定了北冰洋中心海域(大約北緯87度)的甲烷通量。

調查結果顯示,在該海域的海冰被打破之後,甲烷呈現出明顯的排放趨勢,冰下海水每天每平方米大約平均排放0.56毫克甲烷,比東西伯利亞北冰洋大陸架還高2~4倍,遠高於太平洋和大西洋等海域的海水甲烷排放通量,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大氣環境》上。

「這表明,北冰洋中心海域的冰下海水中儲存著大量的甲烷氣體。」謝周清說。

是福是禍?

雖然蘊藏巨量甲烷,可因為海冰的存在,阻礙其排放到空氣中。這一點在孫立廣與謝周清的團隊科考過程中也得到了證實。他們的團隊在海冰表面觀測到了負的甲烷通量。「我們發現海冰表面存在吸收和消耗甲烷的過程,海冰中可能存在能夠消耗甲烷的甲烷氧化菌。」謝周清解釋說。

另外,在海冰表面甲烷可以被光化學氧化消耗,這意味著,北冰洋海冰的消融將會導致大氣中甲烷濃度增大。

在2012年的中國第五次北極考察期間,他們的團隊再次派出研究人員跟隨著雪龍船穿越北冰洋中心海區。「我們進一步採集了大氣甲烷氣體,分析其中的碳同位素特徵,發現碳同位素與生物成因來源相似,表明已經有生物作用產生的甲烷氣體從冰下海水逃逸到大氣中。」謝周清介紹道。這一結果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與此同時,美國哈佛大學等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自然—地球科學》的研究報導,通過飛機航測,他們發現在北冰洋一些冰間湖上方大氣甲烷濃度相對較大,並估算出這些海區的排放通量高達每天每平方米2毫克,比謝周清等人觀測的結果還要大3倍。「這意味著包括目前已知的北冰洋大陸架,整個北冰洋都是甲烷的源,如果海冰消融,由於冰下海水甲烷過飽和,將釋放到大氣中。對於海洋排放的甲烷,當前估算的是每年大約500萬~1000萬噸,大約佔全球排放的0.8%~1.7%,但是,由於北冰洋的潛在排放通量遠高於其他海區,在估算中沒有考慮這一因素,這一潛在來源需要引起重視。」謝周清補充道。

與北極相比,南極不同區域的海冰變化不同,比如在南極半島海冰出現減少,但是在羅斯海地區海冰卻增加,相關研究較少。

控制還在人為

由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建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1979年以來,北極海冰範圍每十年縮小3.5%~4.1%,夏季縮小最為明顯,能達到每十年縮小9.4%~13.6%。同時,報告預測,2050年北極將會出現夏季無冰的現象。「這將加速北冰洋包括大陸架和中心海域的甲烷通過海氣交換作用釋放到大氣中,由於甲烷是重要的溫室氣體,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應予以重視。」謝周清再次提醒。

而且,

根據德國、美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在《科學》上發表的最新研究表明,每排放1噸二氧化碳,北冰洋9月份海冰範圍將持續減少大約3立方米,按此估算,北冰洋9月份的海冰完全消失只需要再增加排放大約1000Gt(1Gt=109噸)二氧化碳。按目前每年排放35Gt計算,不超過30年北冰洋海冰將徹底消融,這個估算比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時間還要提前些。

只是,目前沒有單獨針對海冰的保護性條約,但是有保護南極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南極條約》,以及管理北冰洋活動的國際條約,如《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如果按照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努力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那麼需要對二氧化碳進行減排,北極的海冰有望長期存在。」謝周清補充道。

(原題為《兩極礦藏 福禍相依》)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海區儲存大量溫室氣體甲烷海冰消融將致甲烷濃度增大溫室效應...
    ■通訊員 楊保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教授孫立廣和謝周清等,首次對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進行了實地採樣分析,發現該海域儲存了大量甲烷,海冰對甲烷的區域循環具有雙重作用:阻礙海水中甲烷的排放,同時海冰表面或內部存在消耗大氣甲烷的過程。這一結果為科學評估北冰洋海域對溫室氣體甲烷的貢獻提供了依據。
  • 氣溫升高,海冰消融,一個「新北極」已經出現
    北極氣候與以往大相逕庭事實上,在某些方面,北極氣候已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已經縮小了31%。如今,北極海冰覆蓋範圍呈現減少趨勢,不斷突破過去幾十年的紀錄。到本世紀末,如果全球氣溫繼續不受控制地上升,北極氣候的其他關鍵要素,包括氣溫和降水,也可能與20世紀時期的「正常」情況大相逕庭。
  • 氣溫升高,海冰消融,一個「新北極」已經出現
    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已經縮小了31%。如今,北極海冰覆蓋範圍呈現減少趨勢,不斷突破過去幾十年的紀錄。到本世紀末,如果全球氣溫繼續不受控制地上升,北極氣候的其他關鍵要素,包括氣溫和降水,也可能與20世紀時期的「正常」情況大相逕庭。
  • 氣溫飆升海冰不斷減少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
    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已經縮小了31%。如今,北極海冰覆蓋範圍呈現減少趨勢,不斷突破過去幾十年的紀錄。到本世紀末,如果全球氣溫繼續不受控制地上升,北極氣候的其他關鍵要素,包括氣溫和降水,也可能與20世紀時期的「正常」情況大相逕庭。科羅拉多州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蘿拉·蘭德勒姆和瑪麗卡·霍蘭德近日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聯合研究成果。
  • 為何北極海冰融化南極海冰增多?
    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利用近30年衛星微波遙感數據製作的歷年1月4日南極海冰分布圖上,記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從1978年至2011年間的1月4日,「雪龍號」所在海域海冰均基本消融,是進行科考、登陸比較好的備選區域。而今年同日該海域海冰面積相比歷史同期明顯增加,人們不禁疑惑:南極海冰在不斷增多嗎?
  • 北極消融雙刃劍:危及環境卻呈現豐富資源
    北極的升溫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區的兩倍,升溫導致的海冰消融既帶來經濟方面的機遇,也帶來環境方面的巨大挑戰。隨著海冰的消融,開採北極礦產資源成為一種可能,同時也可以開闢出新的航道。與此同時,北極的消融也產生一系列可怕的環境影響,其中包括提高全球海平面,影響全球氣候以及威脅當地物種和居民的生存。
  • 北極消融:快速釋放永久凍土層遠古深層碳
    北極地區湖泊可能釋放出掩埋在永久凍土層中的大量遠古碳物質,從而加速氣候變化。最新一項研究表明,伴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北極一些永久凍土層將融化、地面塌陷,最終將陸續形成一些湖泊。在此之前科學家們認為,北極大部分永久凍土層深度融化可能要到2100年才會發生。
  • 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科學家:北冰洋海冰正加速消失
    但是多年以來,根據各國北極科考隊的檢測,北極冰層正在持續不斷的融化,並且消融速度越來越快。他們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2020年將成為北極海冰萎縮趨勢的一個驚嘆號。」專家認為,這是氣候變化的標誌。北極冰層從1984年有超310萬平方公裡的面積被4年以上冰覆蓋,如今僅有11.6萬平方公裡,意味著35年裡減少了95%。
  • 如果北極的甲烷全部釋放出來會怎麼樣
    甲烷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之一 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氣候學家們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從2019年12月起,全球變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近幾個月,關於北極凍土融化,南北極冰川消融的新聞層出不窮。可以見得,氣候變暖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而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之一就是甲烷氣體。
  • 北極海冰再度融化,打破記錄創下新低,北極危機如何解決?
    根據多方新聞報導,北極的冰已經開始不斷融化。而它會不會出現像科學家預言那樣,將會成為一個沒有冰的北極?對於人類而言,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如果北極的冰全部融化,就會導致海洋的水平面提升很多。導致海拔低的國家或者地區,註定被海水淹沒。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這意味著,隨著北極氣溫越來越高,更多的冰將會流入海洋,北極海冰的面積將會越來越小,這片長期被封凍的地區將開始轉向一種全新的氣候模式,其標誌是冰層融化、氣溫上升、降雨天數不斷增加,北極的未來將變得越來越不確定。2020年9月可能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之一,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8%的速度減少。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這意味著,隨著北極氣溫越來越高,更多的冰將會流入海洋,北極海冰的面積將會越來越小,這片長期被封凍的地區將開始轉向一種全新的氣候模式,其標誌是冰層融化、氣溫上升、降雨天數不斷增加,北極的未來將變得越來越不確定。  2020年9月可能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之一,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8%的速度減少。
  • 如果地球上的甲烷全部被釋放,人類會遭遇什麼?
    甲烷是什麼?是一種比二氧化碳活躍25倍的溫室氣體,廣泛存在於天然氣、沼氣、煤礦深井中,是很優質的提起染料。人放屁的時候也會釋放出甲烷,含量佔比7%。因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使地球溫室逐漸升高,極地冰川不斷消融。冰川消融會導致什麼發生呢?會導致永久凍土消融,永久凍土消融會導致大量甲烷噴發而出。甲烷從地下冒出會使土層受到破壞,道路會變得柔軟。如果全球氣溫持續升高,那麼將會有更多的甲烷破土而出。如果地球上的甲烷全都釋放了,會發生什麼災難呢?
  • 明知故問 | 北極冰川融化為何越來越快?
    數據表明,目前北極變暖的速度是地球上其它地區的2-3倍,21世紀或許將成為北極地區115000年來最溫暖的世紀。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本期前瞻經濟學人APP「明知故問」欄目,從人為和自然兩方面為你剖析北極海冰融化速度加劇的真正原因。
  • 專家:冬季霧霾與北冰洋海冰消融、西伯利亞降雪增加也有關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地球與大氣科學系王育航教授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極地北冰洋海冰消融與西伯利亞降雪增加改變了區域大氣環流結構,可能加劇了中國近年來冬季空氣汙染嚴重的問題。該研究從氣候變化角度看待霧霾成因,為治霾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 科學家推測因為有幫手南極冰下甲烷氣體可能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威脅
    在現代科學研究者對南極探索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的將這個神秘的面紗揭開,我們可以通過研究者所研究的結果了解到,在幾百萬年前,由於海平面的不斷上升,就有了覆蓋南極洲的海洋。不過,隨著海洋的海面不斷下降,這裡的海洋面積不斷的退縮,在海洋退縮之後,那裡留下了一些植物和動物的碎片。在地球的氣溫不斷降低的過程中,在那裡就形成了一層層非常厚的冰層。
  • 北冰洋出現黑色海水可快速融化海冰是怎麼回事 北極海冰消融會產生...
    天氣網訊,隨著全球變暖的持續惡化,近期,北冰洋北極海冰面積出現急劇下降,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出現了極暖的「黑色海水」。那麼,北極海冰消融會產生哪些影響?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表示北極海冰消融不會對全球氣候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 紐西蘭冰川大量消融!北極升溫正在釋放遠古生物?
    自從工業化時代以來,人類對溫室氣體的排放可以說是越來越強,所以導致全球變暖持續的發展,而產生的影響也就出現了。如今全世界的冰川都在加速融化,南北極地區產生的影響也更加的強。在8月,根據紐西蘭科學報告指出,雖然全球變暖的趨勢不斷發展,應該科學研究團隊發出警告,紐西蘭的冰川融化已經出現了「超負荷」的模式,融化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狀態。
  • 六個事實表明破紀錄的北極熱浪有多嚴重
    北極在悶熱。6月初,北極圈的一個小鎮記錄到38攝氏度的溫度-在該地區最溫和的冬季之一之後是異常溫泉之後的令人擔憂的高峰。在北極的其他地方,情況更加令人擔憂。溫度的上升速度比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快,加速了海冰的下降,這反過來又使加熱更加明顯。隨著冰的退縮,它冒著釋放出大量溫室氣體的風險,否則這些溫室氣體將一直滯留在地下。
  • 全球變暖問題嚴峻 各國力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另一方面,用於空調製冷劑等的強溫室氣體「氟利昂替代物」排放量增加,這一課題有待今後解決。因為溫室氣體 南北極海冰消融掉一個「印度」氣候學家近日說,南極和北極海冰總面積與歷史同期相比降至最低。消融海冰的總面積差不多有印度國土大小(約298萬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