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哪來的?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了解一下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 通訊員 孟姝軼

凍土和野火也能扯上關係?對,有關係!

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科學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這一成果首次通過監測數據分析了甲烷氣體排放與野火發生的時空相關性。12月4日,自然出版集團在線刊物《科學報告》發表了相關論文——《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與野火風險》。

據單煒教授介紹,地球冰凍圈構成一個巨大的氣候敏感碳儲層,以土壤碳和水合物形式存在於冰蓋之下和多年凍土中。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環北極多年凍土帶的碳庫將逐漸受到擾動,並可能以釋放甲烷氣體形式進入大氣,成為環境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多年凍土退化區野火現象逐漸增多,森林火災每年燒毀5-20萬公頃環極地多年凍土帶北方森林。而針對多年凍土融化釋放的甲烷氣體對局地氣溫的影響及其自燃機制與野火的關係認識還相對匱乏。

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成員在野外監測

中國東北多年凍土區面積約為2.9萬km,區域內多年凍土呈島狀分布,熱狀態極不穩定,易受到外部環境,氣候和人為因素的幹擾。而中國東北地區的年平均氣溫(MAAT)增長高於全球MAAT的增長,使得區域內地表溫度受氣溫變化影響較大,多年凍土處於高溫凍土狀態。自1980年以來,中國東北地區的MAAT波動增加,高緯度地區出現了更加極端的升溫,特別是北部大小興安嶺的氣溫上升幅度最大。其中大興安嶺山脈的北坡是中國東北地區多年凍土較發達區域,此區域多年凍土已出現退化,且融區顯著擴展。近幾十年內西伯利亞東南部的森林火災正逐漸增加,且與大氣溫度、乾旱指數及入射太陽輻射等密切相關。西伯利亞東南部及中國東北部(100°–150°E,45°–55°N)的多年凍土區曾多次發生過大火,隨著多年凍土區南界逐漸北移,多年凍土退化區野火現象可能還將增多。

研究區火燒跡地三維重建鳥瞰圖

單煒教授研究小組在位於歐亞大陸多年凍土區南緣的小興安嶺西北段,設置多個監測區域,布設大氣甲烷濃度、大氣溫度、土壤溫度、地表淺層孔隙水壓力等監測設備,長期監測相關數據變化,採用高密度電法(HDR)、探地雷達(GPR)及現場鑽探,勘察量測與驗證凍土分布變化,結合哨兵2號衛星(SENTINEL-2 L1C)遙感影像、無人機影像三維重構,分析火災活動和相關地質環境因素變化關係。

2015.06-2020.04第1監測點大氣壓力、地表淺層孔隙水壓力、空氣溫度、地表甲烷濃度變化曲線

研究表明:隨著春季地面積雪融化,研究區空氣溼度、氣壓達到年度低值,同時出現凍土沼澤地表淺層孔隙水壓力陡升,地表甲烷濃度年最大值,此階段進入地表的高濃度甲烷氣體,會以升高大氣溫度及其自身燃燒兩種方式,增加多年凍土退化區野火風險,這可能是導致中國東北及西伯利亞東南部多年凍土帶季節性野火發生頻率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野火頻率的增加,會進一步對氣候變化形成正反饋。需要有針對性建立火災預警機制,有效降低野火風險

單煒教授強調,以寒區火災為標誌的全球氣候變暖所造成的一系列環境問題,不僅會進一步加劇全球氣候變化,而且會影響到當地的生態安全、水文水資源安全、糧食安全與人類生存環境安全,所以需要世界各地科學家共同努力,並與相關地質部門進行合作,全面普查多年凍土區甲烷水合物的分布並加強監測站點布設,提升監測手段方法,從而實現對全區域預警及處置,並根據可能損失程度進行設防,最大程度降低野火發生,進而保護環境與資源。

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與野火關係概念模型

論文審稿人一致認為,這是一篇來自很少被報導地區的有趣創新性論文,為研究多年凍土區的野火爆發提供了全新視角,這些發現具有潛在的全球意義,將促進森林的相關研究和管理,可能會促進地球科學的發展。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 通訊員 孟姝軼凍土和野火也能扯上關係?對,有關係!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科學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這一成果首次通過監測數據分析了甲烷氣體排放與野火發生的時空相關性。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風險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 通訊員 孟姝軼凍土和野火也能扯上關係?對,有關係!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科學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這一成果首次通過監測數據分析了甲烷氣體排放與野火發生的時空相關性。
  • 我學者首次揭秘凍土與野火的關係
    凍土和野火也能扯上關係?對,有關係!記者從東北林業大學獲悉,該校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相關論文已在線發表於《科學報告》。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環北極多年凍土帶碳庫將逐漸受到擾動,並可能以釋放甲烷氣體形式進入大氣,成為環境變化重要影響因素。
  • 全球野火不斷,破紀錄大火燒焦北極,永久凍土或將開始融化
    哥白尼大氣層的最新數據顯示,與去年相比,今年北極的野火已經釋放出比去年更多的變暖二氧化碳,大火產生的煙塵覆蓋了加拿大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 今年大火的排放打破了去年才創下的紀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科學家伊莉莎白·霍伊說:「大火奪走了永凍土之上的絕緣土層,然後永久凍土開始融化。」
  • 全球野火不斷,破紀錄大火燒焦北極,永久凍土或將開始融化!
    哥白尼大氣層的最新數據顯示,與去年相比,今年北極的野火已經釋放出比去年更多的變暖二氧化碳,大火產生的煙塵覆蓋了加拿大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 今年大火的排放打破了去年才創下的紀錄。自18年前開始保持記錄以來,在2019年和2020年到目前為止,火災比任何一年都多,強度更大,燃燒時間更長。
  • 人類排放的甲烷被低估了!甲烷來源於哪裡,有什麼影響?
    然而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科學家們最新發現了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排放量可能已經創下了新「記錄」,也就是說人類排放的甲烷被大大低估了,它的影響已經與二氧化碳的影響差距已經更加的近了。,因此很難確切說明排放的來源,因此我們有必要知道多少溼地和其他自然匯源產生的甲烷數量,這樣才能確保出人類的排放量到底有多少。
  • 得益於部分生物,千年凍土融化釋放的部分甲烷氣體被吸收
    根據最近的研究,多年凍土融化並不總是使甲烷向大氣排放。科學家零星地選擇了一個北極湖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很大一部分的甲烷被生物吸收。多年凍土融化導致北極地區的景觀發生變化,包括形成沼澤和熱喀斯特湖。此外,多年的有機物的分解,會釋放出甲烷,這導致全球變暖。科學家對生物體產生的甲烷特別感興趣,這些生物主要是生活在北極圈熱喀斯特湖底部附近的細菌。根據該研究的作者之一尼基塔·塔納耶耶夫(Nikita Tananayev)的說法,一種假設是甲烷在湖底釋放,然後上升到地表,有些細菌「吞噬」了甲烷,有些則進入了大氣層。
  • 全球甲烷排放已達有記錄以來最高點
    7月15日,《環境研究通訊》期刊發布的一份最新研究顯示,全球的甲烷排放已經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點來自全球碳項目的研究者發現,在2000年到2017年間,大氣中甲烷濃度的增長趨勢很可能意味著全球平均氣溫在這個世紀末比工業革命前上升3~4攝氏度。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因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由於吸收熱紅外輻射的效率更高,因而溫室氣體效應更強。在100年的尺度內,甲烷的溫室氣體效應比二氧化碳高28倍。
  • 人類減少碳排放時,海狸在凍土挖坑釋放甲烷,如何應對讓人焦慮
    解凍後,多年凍土會釋放出更危險的溫室氣體,甲烷。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有兩種,第1種是二氧化碳,第2種是甲烷。太陽白天通過陽光把熱量傳遞到地球表面。地表再以紅外線的形式把多餘的熱量射回太空,這樣就形成了地球大氣層的一個比較恆定的溫度。
  • 南北極野火不斷,世界各地屢現超高溫,地球命運轉折點已到來?
    過去五年,是人類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加倍猖獗的野火、危機最前端的南北極受傷越來越嚴重、人類知之甚少的永凍土正在重新面世,都跟隨這些變態的溫度出現、加劇,氣候危機也就這樣在溫度值之外正在給人類帶來一場深厚的災難。
  • 火星存在甲烷排放,為什麼科學家會認為,這是火星存在生命的證據
    在地球上,甲烷排放是生命存在的標誌,甲烷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分子式是CH₄,分子量為16.043。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也是含碳量最小(含氫量最大)的烴。通常一隻動物個體每天會排放250-300升的甲烷,人每天也在排放甲烷,植物和落葉都產生甲烷,而生成量隨著溫度和日照的增強而增加,其中,反芻類動物甲烷排放量非常高。
  • 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
    新華網蘭州3月26日電 (記者 宋常青)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呈現出快速、顯著和規模大的特點,總面積減少幅度約35%。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禹金會軍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是大興安嶺區最為明顯,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
  • 凍土退化是黃河源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地質原因
    中新社鄭州三月二十三日電 (史寶銀)記者今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專家通過對黃河源區多年凍土退化引起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研究發現
  • 長江源區多年凍土大面積消亡
    據新華社西寧2月8日電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聯合中國地質大學於近期完成的「長江源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顯示,長江源區沼澤溼地保護神——多年凍土層正在大面積消亡。專家預測,未來7年青藏高原厚度小於10米的多年凍土將消失。  多年凍土是指在地表下一定深度內,地溫持續兩年以上處於零攝氏度以下的土層。
  • 甲烷排放大爆發!北極現「萬年屍體」,大規模病毒可能在甦醒
    在2017年的時候,科學家們獲得了全球甲烷數據情況,從數據之中顯示,地球大氣出現了近6億噸無色無味的氣體,這是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的氣體,而它就是——甲烷,如今所有的甲烷排放有一半以上是來自人類的活動,與2000年代初相比,近些年來,每年的甲烷排放量都增加了9%,即每年增加5000萬噸。並且我們還沒有計算在南北極地區永久凍土之中的甲烷氣體。
  • 全球甲烷排放大增:北極出現「萬年屍體」,大規模病毒可能在甦醒
    隨著氣候環境的不斷變化,科學家指出全球的甲烷排放量已經越來越多,甚至達到了最高峰。二氧化碳排放還未得到根本解決,甲烷排放又層出不窮,地球的環境形勢可謂是非常嚴峻了,作為溫室氣體中的「兩巨頭」,它們對人類的生存和地球的未來產生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難道地球真的會變成火球嗎?
  • 植物不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圖片提供:Srimathy Sriskantharajah)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植物並不會排放重要的溫室氣體甲烷,這一發現與2006年公布的另一項頗受爭議的結論形成了鮮明對比。事實上,植物似乎僅僅是傳遞了最初由土壤微生物形成的溫室氣體。 甲烷的來源可謂多種多樣,包括氣體洩漏、森林火災,當然還少不了母牛打嗝。
  • 甲烷排放創新高,每年增加5000萬噸!研究者:少吃肉,少開車
    在2017年的時候,科學家們獲得了全球甲烷數據情況,從數據之中顯示,地球大氣出現了近6億噸無色無味的氣體,這是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的氣體,而它就是——甲烷,如今所有的甲烷排放有一半以上是來自人類的活動,與2000年代初相比,近些年來,每年的甲烷排放量都增加了9%,即每年增加5000萬噸。並且我們還沒有計算在南北極地區永久凍土之中的甲烷氣體。
  • 全球海洋也出現了問題,海底正在釋放甲烷
    一直以來,我們從來沒有對「全球變暖」這件事像近些年來認識的這麼深刻,我們一開始認為「溫室效應」就是由於人類的活動,生產、生活引起的二氧化碳過量排放導致的。我們只要節能減排,治理汙染,加大環境保護,就能力挽狂瀾,扭轉全球氣候的變暖的趨勢,但是現在看來,人類像是在蚍蜉撼大樹、螳臂當車。而人類一開始的行為現在看來只是全球溫室效應的一個導火索。
  • 全球海洋也出現了問題,海底正在釋放甲烷
    一直以來,我們從來沒有對「全球變暖」這件事像近些年來認識的這麼深刻,我們一開始認為「溫室效應」就是由於人類的活動,生產、生活引起的二氧化碳過量排放導致的。我們只要節能減排,治理汙染,加大環境保護,就能力挽狂瀾,扭轉全球氣候的變暖的趨勢,但是現在看來,人類像是在撼大樹、螳臂當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