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從來沒有對「全球變暖」這件事像近些年來認識的這麼深刻,我們一開始認為「溫室效應」就是由於人類的活動,生產、生活引起的二氧化碳過量排放導致的。
我們只要節能減排,治理汙染,加大環境保護,就能力挽狂瀾,扭轉全球氣候的變暖的趨勢,但是現在看來,人類像是在蚍蜉撼大樹、螳臂當車。
而人類一開始的行為現在看來只是全球溫室效應的一個導火索。
「溫室效應」就像一顆炸彈一樣,一旦引爆就會出現很多的連鎖反應,從近些年來的情況來看,人類已經很難控制全球變暖的趨勢了。
因為現在「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已經不是人類在主導,而是由人類這跟導火索引發的惡性循環效應。
從上世紀開始全球的平均氣溫已經明顯上升了1攝氏度,這個數字看似不多,但是對於地球這個整體的氣候環境來說,可能會引發很多微小的效應,這些微小的效應又是互相關聯的,長此以往量變就會帶來質變。
上升1°看似不多,但這個溫度說的是平均溫度,在局部地方溫度的上升要比這個平均值快的多、而且高的多。
就拿南北極來說,這兩個地方是氣候變暖影響最大的地區。因為極低溫度上升的速度是平均速度的2倍有餘,冰川退化速度要比我們以往想像的快很多。
冰川的大面積消失不僅僅是海平面上升,它會加劇全球變暖,因為地球的南北極戴個雪白的帽子,能夠有效的反射太陽光,如果帽子越來越小甚至沒有了,那麼陽光就會直接照射大地,地面會吸收更多的熱量,然後這些熱量又會反射回大氣;
大氣溫度升高,又加快了冰川的退化,形成了一個正向反饋的過程。而且冰川的快速融化也嚴重影響了內陸地區的淡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平衡。
今年南極創下了20.75℃的高溫,邊緣地區的冰蓋融化,新出現了很多以前沒有的巖石島嶼。
6月份北極西伯利亞小鎮Verkhoyansk創下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38攝氏度。乾旱高溫也造成了北極地區在今年的五月份野火就開始復甦蔓延。
比往年提前了一個月,燃燒的野火無法在短時間內有效的控制,不僅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又加劇溫室效應,而且也加快了北極地區凍土層的融化。
凍土層中不僅存儲著大量的甲烷氣體,這種氣體的溫室效應要強於二氧化碳25倍,而且還保存在史前的一些生物以及病毒。
例如我們就從凍土層中發現了史前40000年的小馬駒以及猛獁象,而且也發現了一種闊口病毒。總的來說,凍土層就是一個魔盒,裡面啥都有,但是這些東西對人類來說都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光看南北極就已經夠讓人類頭疼的了,而且之前大部分報導都在說南北極的事。不過令我們意外的是,全球的海洋也因為溫度的升高出現了異常。
這個問題要不南北極更為棘手,因為海洋面積達到了全球的71%,要是海洋都不消停了,那全球的氣候就真的要失去控制了。
7月29日《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指出由於海洋溫度的升高導致了海洋底部甲烷水合物發生解離,並且在持續的產生甲烷洩露現象。
甲烷水合物這種物質是固體,類似於冰一樣,它是在海底低溫高壓環境下形成的,能夠燃燒。主要是因為這種物質受熱以後非常不穩定,會釋放出甲烷。
根據科學家的估計這些海洋底部沉積物中封存的甲烷是地球上最大的有機碳儲藏庫,比地球上所有的化石燃料中的有機碳還要多。
而現在這些甲烷水合物因為溫度的升高,正在解離緩慢的釋放甲烷。
而且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甲烷的釋放會導致全球的氣溫的繼續升高,海水的溫度也會隨著升高,又會釋放更多的甲烷。
並且甲烷在釋放的過程中會有一部分被海洋中許多的微生物吸收,並且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又排放到海水中,這樣又會導致海洋酸化逐漸變得嚴重。
海水酸化是海洋生態的殺手,尤其是對珊瑚礁有著致命的威脅,而珊瑚礁又是很多生物的棲息地。在地球歷史上每次生物大滅絕中,都伴隨著海洋嚴重的酸化。
真的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那麼科學家是如何發現海洋底部正是緩慢釋放甲烷的呢?
從2011年的時候由三個國家組成的科學小組就開始使用遙控潛艇以及沉積物取樣器在南大西洋底部採集和研究了甲烷水合物樣品。
發現了這些沉積物正在緩慢的釋放甲烷,最近才對幾年間獲得數據進行了處理和模擬,得出來的結果發表在了「自然通訊」雜誌上。
而且科學家相信海底釋放甲烷並不僅僅局限在南半球,這件事在全世界的海洋中正在發生
未來科學家將在此研究的基礎之上,探索海洋沉積物中到底存在著多少甲烷,並且這些甲烷具體的釋放速度,會對全球氣候以及海洋生態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目前看來全球的氣溫升高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已經引發了許多的連鎖反應,我們人類已經無力阻止,現在所能做的就是研究未來地球環境變化的走向,以及人類可能的應對策略。
就像霍金所說的那樣,人類要想持續的生存下去,未來肯定會面臨許多的挑戰。地球環境不可逆轉的變壞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在地球環境徹底惡化前,我們必須找到一顆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且能夠進行星際移民,地球不可能是我們永遠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