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過氣候臨界點?全球海洋也出現了問題,海底正在釋放甲烷

2020-09-04 歆琳科普

一直以來,我們從來沒有對「全球變暖」這件事像近些年來認識的這麼深刻,我們一開始認為「溫室效應」就是由於人類的活動,生產、生活引起的二氧化碳過量排放導致的。

我們只要節能減排,治理汙染,加大環境保護,就能力挽狂瀾,扭轉全球氣候的變暖的趨勢,但是現在看來,人類像是在蚍蜉撼大樹、螳臂當車。

而人類一開始的行為現在看來只是全球溫室效應的一個導火索。

「溫室效應」就像一顆炸彈一樣,一旦引爆就會出現很多的連鎖反應,從近些年來的情況來看,人類已經很難控制全球變暖的趨勢了。

因為現在「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已經不是人類在主導,而是由人類這跟導火索引發的惡性循環效應。

從上世紀開始全球的平均氣溫已經明顯上升了1攝氏度,這個數字看似不多,但是對於地球這個整體的氣候環境來說,可能會引發很多微小的效應,這些微小的效應又是互相關聯的,長此以往量變就會帶來質變。

上升1°看似不多,但這個溫度說的是平均溫度,在局部地方溫度的上升要比這個平均值快的多、而且高的多。

就拿南北極來說,這兩個地方是氣候變暖影響最大的地區。因為極低溫度上升的速度是平均速度的2倍有餘,冰川退化速度要比我們以往想像的快很多。

冰川的大面積消失不僅僅是海平面上升,它會加劇全球變暖,因為地球的南北極戴個雪白的帽子,能夠有效的反射太陽光,如果帽子越來越小甚至沒有了,那麼陽光就會直接照射大地,地面會吸收更多的熱量,然後這些熱量又會反射回大氣;

大氣溫度升高,又加快了冰川的退化,形成了一個正向反饋的過程。而且冰川的快速融化也嚴重影響了內陸地區的淡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平衡。

今年南極創下了20.75℃的高溫,邊緣地區的冰蓋融化,新出現了很多以前沒有的巖石島嶼。

6月份北極西伯利亞小鎮Verkhoyansk創下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38攝氏度。乾旱高溫也造成了北極地區在今年的五月份野火就開始復甦蔓延。

比往年提前了一個月,燃燒的野火無法在短時間內有效的控制,不僅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又加劇溫室效應,而且也加快了北極地區凍土層的融化。

凍土層中不僅存儲著大量的甲烷氣體,這種氣體的溫室效應要強於二氧化碳25倍,而且還保存在史前的一些生物以及病毒。

例如我們就從凍土層中發現了史前40000年的小馬駒以及猛獁象,而且也發現了一種闊口病毒。總的來說,凍土層就是一個魔盒,裡面啥都有,但是這些東西對人類來說都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光看南北極就已經夠讓人類頭疼的了,而且之前大部分報導都在說南北極的事。不過令我們意外的是,全球的海洋也因為溫度的升高出現了異常。

這個問題要不南北極更為棘手,因為海洋面積達到了全球的71%,要是海洋都不消停了,那全球的氣候就真的要失去控制了。

7月29日《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指出由於海洋溫度的升高導致了海洋底部甲烷水合物發生解離,並且在持續的產生甲烷洩露現象。

甲烷水合物這種物質是固體,類似於冰一樣,它是在海底低溫高壓環境下形成的,能夠燃燒。主要是因為這種物質受熱以後非常不穩定,會釋放出甲烷。

根據科學家的估計這些海洋底部沉積物中封存的甲烷是地球上最大的有機碳儲藏庫,比地球上所有的化石燃料中的有機碳還要多。

而現在這些甲烷水合物因為溫度的升高,正在解離緩慢的釋放甲烷。

而且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甲烷的釋放會導致全球的氣溫的繼續升高,海水的溫度也會隨著升高,又會釋放更多的甲烷。

並且甲烷在釋放的過程中會有一部分被海洋中許多的微生物吸收,並且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又排放到海水中,這樣又會導致海洋酸化逐漸變得嚴重。

海水酸化是海洋生態的殺手,尤其是對珊瑚礁有著致命的威脅,而珊瑚礁又是很多生物的棲息地。在地球歷史上每次生物大滅絕中,都伴隨著海洋嚴重的酸化。

真的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那麼科學家是如何發現海洋底部正是緩慢釋放甲烷的呢?

從2011年的時候由三個國家組成的科學小組就開始使用遙控潛艇以及沉積物取樣器在南大西洋底部採集和研究了甲烷水合物樣品。

發現了這些沉積物正在緩慢的釋放甲烷,最近才對幾年間獲得數據進行了處理和模擬,得出來的結果發表在了「自然通訊」雜誌上。

而且科學家相信海底釋放甲烷並不僅僅局限在南半球,這件事在全世界的海洋中正在發生

未來科學家將在此研究的基礎之上,探索海洋沉積物中到底存在著多少甲烷,並且這些甲烷具體的釋放速度,會對全球氣候以及海洋生態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目前看來全球的氣溫升高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已經引發了許多的連鎖反應,我們人類已經無力阻止,現在所能做的就是研究未來地球環境變化的走向,以及人類可能的應對策略。

就像霍金所說的那樣,人類要想持續的生存下去,未來肯定會面臨許多的挑戰。地球環境不可逆轉的變壞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在地球環境徹底惡化前,我們必須找到一顆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且能夠進行星際移民,地球不可能是我們永遠的家。

相關焦點

  • 已過氣候臨界點?全球海洋也出現了問題,海底正在釋放甲烷
    不過令我們意外的是,全球的海洋也因為溫度的升高出現了異常。這個問題要不南北極更為棘手,因為海洋面積達到了全球的71%,要是海洋都不消停了,那全球的氣候就真的要失去控制了。7月29日《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指出由於海洋溫度的升高導致了海洋底部甲烷水合物發生解離,並且在持續的產生甲烷洩露現象。
  • 15個「氣候臨界點」已被激活9個,科學家:氣候變化已經不可逆
    全球氣候已如同進擊的「鐵達尼號」?澳大利亞著名氣候學家威爾·斯特芬用鐵達尼號解釋了人類關於氣候變化的危機,「如果鐵達尼號意識到自己遇到了麻煩,它需要大約5公裡來減速和掌舵,但它距離冰山只有3公裡,那麼它註定要失敗。」斯特芬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如今15個已知的全球氣候臨界點,現在已經激活了9個。目前,氣候臨界點激活數超過了一半,但這一情況還在進一步惡化。
  • 15個氣候臨界點已被激活過半,地球面臨緊急狀態?我們能做什麼
    但其實早在2019年11月底,斯特芬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研究中便指出,地球上的15個氣候臨界點已經被激活9個了,已然過半。這些氣候臨界點是指全球或區域氣候從一種穩定的狀態到另外一種穩定的狀態,量變引起質變的關鍵節點,並且臨界點事件是不可逆的。
  • 全球變暖導致北極海底釋放大量甲烷
    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8月14日發布新聞公報說,中心的研究人員及其同行利用聲吶等手段探測到北極海洋中存在大量甲烷氣泡,證實了全球變暖會使海底釋放大量甲烷的說法。
  • 全球變暖加劇自然界「甲烷」釋放,恐將引起更為極端的氣候變化
    甲烷與全球變暖地球的氣候本身就有周期性的變化,在沒有人類之前,氣候就有冷暖乾濕的變化,在地質時期冰期和間冰期交替出現。雖然地球氣候本身就有冷暖乾濕的變化,但是這種氣候變化具有自然規律,有其一定的時間周期性,也就是說變化往往是比較緩慢的。二氧化碳排放而我們人類的因素加入之後,使得全球氣候變化的速度加快,這種加快可能不是幾倍的問題,而是以更快的速度溫度升高。
  • 科學家預警,氣候變暖,冰層融化已過臨界點,遠古生物或正在釋放
    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現實的問題擺在大家的眼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環境問題。那就是地球南北兩極,還有其他一些被冰覆蓋地區,冰雪正在快速地消融。因此才會導致,全球氣溫變得越來越高。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表明:格陵蘭島冰雪融化的速度,已經到達了一個「臨界點」。簡單一點來說就是,格陵蘭島冰雪融化的速度,已經到了一個比較恐怖的程度。
  • 可燃冰分解會促進氣候變暖?並不會釋放大量甲烷氣體
    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指出,可燃冰分解不太可能導致大量甲烷氣體釋放進入大氣層。
  • 地震導致海底甲烷釋放 成溫室氣體自然源頭
    ,而由此造成的這種溫室氣體排放應該被添加到全球氣候系統中碳排放列表之中。能夠確定的自然來源包括火山爆發噴出吸熱的二氧化碳、冷卻的二氧化硫顆粒,以及陸地和解凍的凍土層中的甲烷。由人為造成最大的來源是二氧化碳,如燃燒煤炭、天然氣和石油,以及採伐森林和農業造成的甲烷排放。甲烷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已日益受到關注,雖然它在大氣中存留的時間相對較短,但它在捕獲太陽熱量方面比二氧化碳更強烈,超過25倍。
  • 格陵蘭融冰已過「臨界點」,地球海岸線可能出現重組
    根據美國科學家在《地球與環境通訊》雜誌發布的新研究指出,北極部分地區的氣候變化已經出現了超「臨界點」模式,其中格陵蘭島(簡稱:格陵蘭)地區的冰川融化程度已超過「臨界點」,現已不可逆轉,即使全球現在停止變暖,降雪也不再能夠彌補流失的冰。
  • 德國和瑞士發現:地震可撕裂海底儲層釋放甲烷
    地震可撕裂海底儲層釋放甲烷  全球溫室氣體碳排放列表或應添加新成員  科技日報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28日報導,德國和瑞士一個科學家團隊的研究揭示,地震可以撕裂海底沉積物使儲藏的甲烷洩露,而由此造成的這種溫室氣體排放應該被添加到全球氣候系統中碳排放列表之中。該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地球科學》上。
  • 全球變暖問題還沒解決,海洋開始釋放「毒氣」,人類該怎麼辦?
    除了陸地之外,海洋中的生態環境也遭受破壞,各種海洋垃圾現身在海洋中,嚴重威脅到海洋中的生物,讓它們很難在海底中得到充沛的氧氣,久而久之,海洋中大量的生物會慢慢死去。海洋中釋放出大量毒氣今年人類面對很嚴重的威脅,比如全球氣溫持續升高、冰川融化等等,最近科學家發現人類的新威脅,海洋中正在慢慢釋放「毒氣」,很多人不以為然認為並沒什麼,科學家猜測,若海洋中毒氣一直釋放能夠引起物種滅絕,進一步加快了溫室效應的變化。
  • 南極海底首次發現甲烷洩漏,微生物數量少難消耗,或加速氣候暖化
    提起全球暖化相關話題時,大部分人通常第一個聯想到的是二氧化碳,因為其在大氣裡面濃度最高。但令氣候變暖的溫室氣體不僅只是二氧化碳一種,還有甲烷(CH4)、氧化氮和氟化氣體等,其中甲烷造成的暖化威力更是二氧化碳的25倍以上。最新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的一項研究報告稱,科學家首次在南極洲海底發現甲烷洩漏,可能會加劇全球暖化。
  • 北美甲烷冰或將解凍 應對氣候變化面臨新挑戰
    圖片來源: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  原標題:北美東海岸甲烷冰或將解凍應對氣候變化面臨新挑戰  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由於流經北美東海岸的墨西哥灣暖流發生了變化,沉睡在該地區約1萬平方公里海床上的冰凍甲烷已變得很不穩定。由於甲烷的溫室效應遠遠大於二氧化碳,因此研究人員認為,任何大規模的甲烷釋放都將對氣候產生重大影響。
  • 全球9個臨界點超一半被激發,下一場全球氣候災害離我們還有多遠
    眾所周知,由於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及各種工業廢氣的無節制的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不斷累積,使得整個地球被厚厚的一層溫室氣體所包圍。從全球範圍來看,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進程在不斷加劇,各種極端天氣在全球不斷上演。那麼,下一場全球性的氣候災難離我們有多遠呢? 臨界點,即閾值。
  • 南極洲海底首次發現大量甲烷洩漏,或令全球變暖趨勢雪上加霜
    領導這項研究的俄勒岡州立大學海洋學家安德魯·瑟伯(Andrew Thurber)博士表示:「微生物經過5年多的時間才開始出現,即使那時仍有甲烷從海底快速逃逸。」瑟伯說,在該地區生長的第一批微生物是一種意想不到的菌株,「可能需要5到10年,一個群落才能完全適應並開始消耗甲烷。」
  • 南極洲海底首次發現大量甲烷洩漏,或令全球變暖趨勢雪上加霜
    科學家首次發現南極洲海底甲烷氣體大量洩露。由於甲烷是一種強大的溫室氣體,能加速氣候變化,比二氧化碳更能使地球變暖,因此甲烷大量洩露可能會加速全球變暖的進程。這一發現於周二發表經同行評審的《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科學雜誌上。
  • 全球氣候危機最新研究:地球升溫可能已經越過不可逆的「臨界點」
    封面新聞記者 湯晨 編譯 據英國衛報報導,近日,英國眾多科學家發出的嚴厲警告稱,地球可能已經越過了一系列氣候的臨界點他們表示,這種風險將是對人類文明的生存威脅,我們正處於全球緊急狀態。 當全球變暖的特定影響變得不可阻擋時,例如冰蓋或森林的不斷消失,就會達到臨界點。在過去,地球升溫5攝氏度被認為是越過臨界點的必要條件,但最新證據表明,這可能發生在1攝氏度至2攝氏度之間。
  • 北京大學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元古代海底甲烷的釋放機制
    北京大學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元古代海底甲烷的釋放機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1-29 13:55 來源: 自然科學基金會網站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號:41272017、41322021)的資助下,北京大學沈冰、董琳課題組近期在臼齒碳酸鹽巖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 南極洲附近首次發現水下甲烷洩漏,或將改變全球氣候
    在冰冷的南極洲冰架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足以改變全球氣候命運的氣體洩漏。根據主要研究報告作者安德魯·瑟伯的說法,在這五年裡,水下甲烷洩漏幾乎肯定會導致其進入大氣中,而目前的氣候模型在預測未來大氣變暖的程度時沒有考慮到這一現象。俄勒岡州立大學海洋生態學家瑟伯告訴《衛報》,「甲烷消耗量的延遲是最重要的發現。」但這並不是好消息。」
  • 為什麼我們應該擔心氣候臨界點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警告說,全球變暖可能將超過危險的臨界點,將雨林、冰蓋和珊瑚礁推向不可逆轉的死亡螺旋。這些環境的崩塌會抬高海平面,毀滅海洋生物,破壞海洋和大氣循環模式,而這些模式決定了全球的溫度和降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