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元古代海底甲烷的釋放機制

2021-01-15 中國政府網

北京大學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元古代海底甲烷的釋放機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1-29 13:55 來源: 自然科學基金會網站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號:41272017、41322021)的資助下,北京大學沈冰、董琳課題組近期在臼齒碳酸鹽巖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於2016年1月7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論文題目為「Molar tooth carbonates and benthic methane fluxes in Proterozoic oceans」 (臼齒構造碳酸鹽巖與元古代海底甲烷通量)。該研究對吉林省南部的早新元古代萬隆組地層中的「臼齒碳酸鹽巖」的鎂、硫同位素進行了測試分析,結果表明,「臼齒」碳酸鹽巖形成於海底沉積物中的「硫還原–甲烷生成」重疊帶上。在重疊帶的缺氧條件下,甲烷氣體源源不斷大量產生並且釋放到海洋裡,隨著壓力的增大,致使尚未固結完全的沉積物產生裂隙,為微亮晶方解石提供了容納空間;同時產生甲烷氣體的一系列反應導致了沉積物中孔隙水的pH值升高,促進了方解石的析出。

近百年來,「臼齒構造」的成因機制和地質意義一直是眾多地質學家關注的焦點問題。「臼齒構造」(Molar Tooth Structure)是指在距今約25~7.5億年前的元古代地層中廣泛發育一種特殊的碳酸鹽巖沉積構造,其形似「臼齒」,並且由等粒微亮晶方解石充填。「臼齒」碳酸鹽巖因其極為獨特的形態特徵以及謎一樣的方解石的填充機制引起了沉積學家的廣泛關注。更為有趣的是,臼齒構造消失的時候地球也正發生一系列劇烈變化——大氣的氧化、全球冰期和動物的出現等,它們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繫尚不得而知。

此項研究不僅解釋了「臼齒」碳酸鹽巖的形成機制,同時對元古代的海洋、大氣環境以及全球冰期的產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研究表明,元古代海洋的廣泛硫化使得當時海洋沉積物具有與顯生宙完全不同的地球化學結構,即硫還原帶與甲烷生成帶完全重疊。兩帶的重合使海底甲烷的大量釋放成為可能,這意味著除去眾所周知的溫室氣體CO2,甲烷極有可能是元古代大氣溫室氣體的另一個重要來源;距今約7.5億年前的大氣氧化則阻止了海底甲烷的進一步釋放,從而直接誘發了隨之而來的全球冰期,即「雪球地球」。



責任編輯: 傅義洲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導致北極海底釋放大量甲烷
    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8月14日發布新聞公報說,中心的研究人員及其同行利用聲吶等手段探測到北極海洋中存在大量甲烷氣泡,證實了全球變暖會使海底釋放大量甲烷的說法。
  • 德國和瑞士發現:地震可撕裂海底儲層釋放甲烷
    地震可撕裂海底儲層釋放甲烷  全球溫室氣體碳排放列表或應添加新成員  科技日報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28日報導,德國和瑞士一個科學家團隊的研究揭示,地震可以撕裂海底沉積物使儲藏的甲烷洩露,而由此造成的這種溫室氣體排放應該被添加到全球氣候系統中碳排放列表之中。該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地球科學》上。
  • 甲烷如何從海底冰障中「突圍」?
    研究人員揭示了海底凍層的甲烷逸出之謎。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也是最清潔的化石燃料之一。不過,當它被排放到大氣中時,造成的溫室效應甚至比二氧化碳更加嚴重。數據顯示,大陸邊緣凍結層中蘊含的海底甲烷總量,可能大於等於全球儲層中煤、石油和天然氣的總量。甲烷泡沫大多出現在凍層附近,然而,在深海的高壓、低溫環境中,凍層就像堅固的壓頂石一般。那麼,甲烷氣體又是如何「突出重圍」的呢?
  • 甲烷是如何從海底冰障中「突出重圍」的?
    研究人員揭示了海底凍層的甲烷逸出之謎。甲烷泡沫大多出現在凍層附近,然而,在深海的高壓、低溫環境中,凍層就像堅固的壓頂石一般。那麼,甲烷氣體又是如何「突出重圍」的呢?phys.org網站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Xiaojing Fu等結合深海觀測、實驗室研究和計算機建模揭示了甲烷的「逃脫」機制。令人驚訝的是,凍結水合物不僅未能阻止甲烷逸出,反而在某些情況下成為促進其突圍的「催化劑」。
  • 地震導致海底甲烷釋放 成溫室氣體自然源頭
    德國和瑞士一個科學家團隊的研究揭示,地震可以撕裂海底沉積物使儲藏的甲烷洩漏
  • 揭示自然溼地活性甲烷氧化菌對增溫的響應機制
    作為自然界最大的甲烷排放源,溼地土壤的甲烷循環受到廣泛關注。土壤中甲烷氧化微生物是能夠利用甲烷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其在溼地甲烷氧化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土壤溫度的增加會促進甲烷的氧化,大多數嗜溫性的甲烷氧化菌能在25-35℃發揮最大活性,在酸性泥炭地,溫度可以直接影響甲烷單加氧酶的活性,也可以間接改變其群落結構從而促進溼地甲烷循環。
  • 並不會釋放大量甲烷氣體
    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指出,可燃冰分解不太可能導致大量甲烷氣體釋放進入大氣層。
  • 海底冷泉區的甲烷厭氧氧化作用研究獲進展
    甲烷厭氧氧化作用(AOM)是海洋中的一個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消耗了海洋沉積物中絕大多數的甲烷,並影響著海底碳酸鹽沉積體的形成。此項研究揭示了Fe-driven AOM過程對於海洋冷泉環境中甲烷氧化的重要性,表明在高鐵輸入的海域,Fe-driven AOM是阻礙沉積物中甲烷向上層水體擴散的另一道重要屏障。
  • 中外研究團隊揭示甲烷影響砷遷移新途徑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德國圖賓根大學應用地球科學中心等機構研究人員,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並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汙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該成果對於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汙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地球科學》。
  • 全球海洋也出現了問題,海底正在釋放甲烷
    甲烷水合物這種物質是固體,類似於冰一樣,它是在海底低溫高壓環境下形成的,能夠燃燒。主要是因為這種物質受熱以後非常不穩定,會釋放出甲烷。根據科學家的估計這些海洋底部沉積物中封存的甲烷是地球上最大的有機碳儲藏庫,比地球上所有的化石燃料中的有機碳還要多。而現在這些甲烷水合物因為溫度的升高,正在解離緩慢的釋放甲烷。
  • 全球海洋也出現了問題,海底正在釋放甲烷
    7月29日《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指出由於海洋溫度的升高導致了海洋底部甲烷水合物發生解離,並且在持續的產生甲烷洩露現象。甲烷水合物這種物質是固體,類似於冰一樣,它是在海底低溫高壓環境下形成的,能夠燃燒。主要是因為這種物質受熱以後非常不穩定,會釋放出甲烷。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深部微生物及其生存策略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20-03
  •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劉燕研究團隊揭示骨礦化前體在細胞內的發生機制
    近日,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正畸科劉燕研究團隊與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張玉峰教授該研究通過對胚胎骨發育及骨細胞分化過程的超微觀察,揭示了骨生物礦化過程中礦化前體形成的潛在機制,填補了礦化前體起源及形成機制的空白。
  • 同濟最新研究表明:冰冷的海底巖石裡存在微生物圈
    昨天,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李江濤聯合美國學者發布最新研究成果: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確存在微生物,它們在依賴自養方式生存的同時,更大程度上依靠攝取現成有機物的異養方式生存。研究由此揭示了海洋下洋殼巖石中存在的深部生命圈及其生存策略。過去近20年間,地球深部生命研究取得的重要進展之一便是發現了海底洋殼生物圈。
  • 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彙編
    、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陳良怡課題組發展了一種新的超分辨螢光成像手段,通過螢光標記胞漿中的鈣離子同時以「暗影」的形式「反向」標記出線粒體和溶酶體等細胞器,揭示了線粒體對內質網(ER)鈣庫釋放順序的決定作用,並闡明背後機制。
  • 美國東海岸海底多處發現甲烷逸出
    據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報導,科學家們在一處意想不到的海底——美國東海岸大陸架與大西洋的交界處——發現了甲烷逸出產生的氣泡。這些甲烷正從北卡羅萊納州哈特拉斯角附近海底至少570個地點向外逸出。 雖然甲烷的逸出點分布廣泛,但研究人員估計,與全球每年釋放的甲烷總量相比,這部分從海底釋放出來的甲烷微不足道。
  • 南極甲烷冷泉研究更新了對甲烷循環的認識
    研究人員發現,在南極發現的第一個活躍甲烷冷泉(active methane seep)表明,南極甲烷冷泉周圍的微生物與世界上其他海洋的微生物存在根本差異。這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甲烷的循環、確定甲烷是否會進入大氣,並分析推動大氣變暖的因素。
  • 研究揭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機制
    新華社武漢8月15日電(記者譚元斌)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機制,為其臨床治療方案的開發提供了理論參考。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了解到,該所彭珂課題組、肖庚富課題組與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劉瑋團隊合作,通過運用臨床病人樣本轉錄組和定量蛋白質組的多維組學方法,研究了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他們發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與疾病進程和致死結局高度相關,而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感染誘發的線粒體損傷可能與炎症反應的發生有關。
  • 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   2月18日,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叢堯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Glickman團隊,以及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教授黃超蘭(現在北京大學)團隊。該研究得到生化與細胞所張榮光、周兆才、周金秋的支持。
  • 科學家發現北極大量甲烷氣體在釋放,這預示著什麼?
    根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由於氣溫升高,融化的永凍土正在向外界釋放甲烷,目前科學家通過各種手段已經發現北極地區大量的甲烷洩露點,數量或可達15萬個。由於全球變暖,所以才導致永凍土融化,因此原本固結在永凍土中的碳才會以二氧化碳、甲烷的形式釋放出來,可是二氧化碳與甲烷又同屬於溫室氣體,這反過來又將加劇全球變暖的趨勢,這種正反饋效應使得它倆變成了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