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氧化石墨烯複合態毒理效應研究獲進展
「目前,有關於氧化石墨烯的研究多是側重於分析單純的氧化石墨烯的生物影響,但關於氧化石墨烯的複合態所產生的毒理效應尚未被有效闡明,因此,本項目重點研究氧化石墨烯在複合條件下的環境行為與多方位生物效應,彌補相關研究的不足。」
-
蛟龍號獲海底三維地形圖 靜止定位精度2釐米
就潛水器下潛作業而言,無論是冷泉區還是海山區,與以往海試區域相比,海底作業環境都更為複雜。冷泉區作業區位於南海陸坡,是連續的陡坡和溝壑;在海山區作業則必須面對陡峭的崖壁。在如此複雜的海底環境下,既要保證潛水器下潛上浮、連續爬坡和長距離巡航的安全,又要在有限的水下作業時間內,高效地完成精細的生物、地質取樣和觀察探測任務,這無論對於現場指揮決策還是年輕的潛航員而言,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
-
【中國科學報】痕量溫室氣體釋放規律及影響研究獲進展
為揭示黃河口潮灘N2O和CH4的釋放規律,評估河口氮輸入對其釋放的潛在影響及準確估算區域碳排放清單,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副研究員孫志高課題組對其進行了系統研究,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光化層》和《植物與土壤》等期刊上。N2O和CH4是兩種重要的痕量溫室氣體,其在大氣中的濃度雖低於CO2,但增溫潛勢分別為CO2的298倍和25倍。
-
檢測細胞內氧化還原變化研究獲新進展
> 6月17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韓克利研究員所帶團隊在模擬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中心構建用於檢測細胞內氧化還原狀態變化的小分子螢光探針方面的系列研究工作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
-
蛟龍號首下潛冷泉區:科學家的實驗「盛宴」(圖)
蛟龍號首下潛冷泉區:科學家的實驗「盛宴」(圖) 「蛟龍」號採集的碳酸鹽氣囪樣品(張旭東 攝) 6月17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冷泉區進行首次試驗性應用下潛,這是「蛟龍」號的第53次下潛。
-
科學網—冷泉:海底「沙漠中的綠洲」
研究證明,冷泉的溫度並不低於其所在海域海水的溫度,甚至略高於該區域水溫。可為什麼人們叫它「冷泉」呢?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馮東從事冷泉活動研究已近十年,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冷泉」是相對於海底另一流體活動「熱液」(熱液真「熱」,有時甚至比海水溫度高出二三百攝氏度)而言的,英文稱為「Cold Seep」。
-
2015鋁合金陽極氧化工藝*研究進展
1 工藝參數的研究進展 工藝參數對陽極氧化過程的影響十分重要,陽極氧化膜層的性能取決於各種工藝參數在硫酸電解液體系下對7A04鋁合金進行硬質陽極氧化處理,研究溫度正負脈衝電流密度正負脈衝電流時間比以及氧化時間等工藝參數對製備的氧化膜層的厚度硬度以及形貌的影響結果所製備出的陽極氧化膜具有緻密的組織結構和更高的硬度值以下分析陽極氧化工藝參數的研究進展
-
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喜慶團隊在通過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期刊ACS Catalysis上。1-烯烴作為一種理想的下一代能源物質與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合成方式受到廣泛關注。目前,1-烯烴主要通過傳統的石油工業產品乙烯聚合而成,但通過該方法只能得到偶數碳鏈長度的烯烴。
-
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關鍵作用。然而,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多肽鏈的解摺疊,反應性胺基酸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從而使酶不可逆地失活。
-
天津工生所等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天津工生所等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4-12-15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 中 小】 語音播報 氧化還原感應蛋白通過感應生物體中氧化還原水平來調控基因的表達
-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共生體宿主-共生菌互作「微生態位」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深海中心研究員李超倫課題組在Cell子刊iScience上,在線發表了關於深海無脊椎動物化能營養共生體維持和互作機制研究的最新成果——Molecular analyses of the gill symbiosis of the bathymodiolin mussel Gigantidas platifrons。
-
【中國科學報】氧化鎢量子點材料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趙志剛研究員課題組和蘇州大學耿鳳霞教授課題組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細緻而深入的研究,在氧化鎢量子點製備及其電化學應用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進展。他們採用鎢基金屬有機配合物作為前驅體,單一脂肪胺為反應物/溶劑,獲得尺寸均一,平均粒徑僅1.6 納米,可單分散於有機溶劑的WO3-x納米晶,並觀察到較強的量子尺寸效應,解決了氧化鎢量子點難以獲得,或必須依賴於晶格模板(矽膠、分子篩)來製備的難題。 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簡單的配體交換,將所得量子點表面包覆的長鏈脂肪胺替換為吡啶分子後,該量子點即展示出優秀的電化學性能。
-
中科院批量製備高質量石墨烯研究獲進展
摘要 【中科院批量製備高質量石墨烯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劉立偉課題組和蘇州格瑞豐納米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該團隊提出了通過構建一個基於分子熱運動的靜態常壓CVD(SAPCVD)系統,實現了快速批量製備高質量石墨烯。
-
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黃海軍研究組在人類活動與極端天氣作用下的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研究中獲進展。該研究通過綜合對比分析多年尺度的水文氣候及沉積記錄,結合水文泥沙模擬和遙感手段,揭示人類活動及颱風事件對水文泥沙運動和沉積記錄的影響特徵。近幾十年來,頻繁的人類活動改變了內陸架沿海環境的自然演化過程。
-
氧化鋯陶瓷的表面處理方法的研究進展_氧化鋯陶瓷_口腔修復_口腔科...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學者做了大量研究,主要是從改變氧化鋯陶瓷的表面性質、增加表面粗糙度、研製更好的粘接劑等方面入手。筆者主要對改變表面性質和增加其表面粗糙度這兩個方面的研究進展做一概括。 1.它通過提高氧化鋯與牙釉質之間的粘接強度,獲得氧化鋯陶瓷與樹脂粘接劑間的穩定的粘接耐久性,且對二氧化鋯的壓縮和撓曲強度無明顯影響。呂品等研究表明,經熱酸蝕處理後的粘接強度遠高於經噴砂處理後,且耐久性較好。但是,這項技術是否會對氧化鋯陶瓷的其他物理性質造成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
-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2019-04-17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該方法是一種分析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變化的質譜新方法,與傳統氫氘交換、羥基自由基氧化等質譜方法相比具有穩定性好、標記效率和特異性高、數據處理簡單等優點,可以應用於蛋白-蛋白、蛋白-小分子等生物分子互作界面和結構調節分析。
-
高級氧化技術處理垃圾滲濾液的研究現狀與進展
高級氧化技術處理垃圾滲濾液的研究現狀與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垃圾滲濾液是一種成分非常複雜的高濃度有機廢水。本文介紹高級氧化技術(AOPs)處理垃圾滲濾液的研究現狀與進展,包括Fenton法、光化學催化氧化法、臭氧氧化法、超聲氧化法、電化學氧化法等在垃圾滲濾液處理中的應用;分析了AOPs處理垃圾滲濾液的原理,重點闡述了國內外高級氧化技術在垃圾滲濾液處理中的研究成果,並探討了它們的優缺點。最後,對AOPs在垃圾滲濾液處理上應用的未來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
南開大學:氧化石墨烯複合態毒理效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日前,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生高越、方重組成科研團隊,依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對氧化石墨烯的水生生物效應及其機制展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