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話題:天鏈衛星、竹類新種、月球撞擊坑、新型抗生素、深海化能...
科技話題:天鏈衛星、竹類新種、月球撞擊坑、新型抗生素、深海化能生態系統 2021-01-05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日科技話題:天鏈衛星、竹類新種、月球撞擊坑、新型抗生素、深海化能生態系統
——《中國科學報》5深海化能生態系統研究獲進展▲ 「發現」號ROV在南海冷泉區收集平端深海偏頂蛤等生物樣品近日,《細胞》子刊i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超倫課題組在深海無脊椎動物化能營養共生體的維持和互作機制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
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互作研究獲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王華林學科組在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前期研究中,王華林學科組發現SFTSV可利用其非結構蛋白NSs與病毒包涵體「監獄」阻斷宿主固有免疫響應(Ning et al., 2014, JMCB; Ning et al., 2015, JVI),而HRTV儘管不能誘導包涵體形成,但可以通過其非結構蛋白NSs介導激酶與轉錄因子的分子空間位阻抑制I型幹擾素等抗病毒蛋白表達(Ning et al., 2017, JBC)。
-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團隊在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對熱液阿爾文蝦的起源與演化路徑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分析
-
水生所在魚類腸道微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魚類腸道是一個與外界具有明顯隔離的半開放系統,經由口和肛門與周圍環境交流並構建具有特定群落結構的微生態系統。該系統具有類似於被水體隔離島嶼的物理和生態特徵,因此關於魚類腸道「島嶼」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增進對微生態系統的認識,也將為揭示宏觀生態系統相關群落生態學原理提供依據。
-
Cell子刊建議棄用「致病共生菌」概念,為啥?有何問題?
但是,在近幾十年裡,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微生物在地球上的每一個生態系統中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腸道微生物研究在最近幾年急劇發展,讓人們開始關注腸道菌群對生態系統功能的積極影響。 根據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科學家和媒體報導稱將細菌粗略歸類為「好的」和「壞的」兩類。
-
34分綜述一覽階段性進展
作者提出如能大力推廣二代生理學方法、進行廣泛應用,則可使微生物組研究從相關性步入更為深入的因果、功能機理性研究。,闡釋宿主-共生微生物或宿主-病原互作機制。地理隔離很可能是真正造成宿主-共生微生物系統發育同步性的主導因素,因為地理隔離不僅驅動宿主的生殖隔離和物種形成,還限制腸道微生物的宿主間交流;④ 證明「系統發育同步性源於物種共進化"的前提,需要排除地理隔離因素的影響。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地衣是藻菌共生體,是漫長演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一類具有穩定遺傳特徵的微型生態系統
-
人體微生態與大自然生態同等重要
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人們已經知道,自身的微生態平衡是保持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條件,如同人與自然共生的大環境和生態一樣,如果生態平衡,人類就可以與所有生物共贏並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質,並且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人體微生態的主要含義是,與人和所有生物所共同棲息的大自然生態相比,人自身的生態是一個微生態或小生態。
-
藥師帶您正確認識微生態製劑(一)
腸道的微生態系統是機體最龐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態系統,其對宿主的健康與營養起著重要作用,是激活和維持腸道生理功能的關鍵因素。 微生態製劑又稱微生態調節劑,是根據微生態學原理,利用對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或其促進物質製備成的製劑,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前沿】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在痘病毒與宿主天然免疫互作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cGAS是宿主最關鍵的DNA識別受體,能激活STING-TBK1-IRF3信號軸誘導Ⅰ型IFNs的產生,進而介導機體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因此,cGAS被認為是宿主「真正的」胞質DNA識別受體。鼠痘病毒(ectromelia virus,ECTV)感染小鼠能引起鼠痘,是實驗小鼠、大鼠和豚鼠等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ECTV屬於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屬,與天花病毒、猴痘病毒和牛痘病毒等人獸共患痘病毒的親緣關係較近,但其宿主範圍較窄,只感染鼠類,而其它正痘病毒卻能同時感染人類和多種動物。
-
34分綜述一覽階段性進展 | 熱心腸日報
fosmid表達文庫;② 特殊的水-油-水雙重微液滴,使文庫分選可在流式細胞儀中進行,微液滴中fosmid載體細菌具有功能活性、可適應下遊分析;③ 利用該方法,篩選出可分解腸黏蛋白聚糖結構類似物的多種細菌代謝通路,④ 其中與炎症性腸病(IBD)有關的通路提供了菌群-宿主互作研究的新靶標,且可能涉及擬桿菌屬內基因水平轉移。
-
從消化道健康到腸-X軸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發布
此次發布的十大熱點,則是在2021—2035年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規劃編制之際,為聚焦當前益生菌科學的研究熱點,對益生菌研究領域急需破解關鍵共性問題作出預判,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組織相關科研工作者基於文獻計量,結合科技界及產業界相關科技工作者對益生菌領域研究進展的綜合分析凝練形成的。
-
回顧2018 | 科學家如何運用蛋白質組學來研究病原-宿主互作?
2018年,蛋白質組學研究病原-宿主互作的論文屢屢見刊於Cell、Nature、Immunity等高水平學術期刊,今天我們回顧這些發生在2018年的亮點研究,去洞察科學家如何運用蛋白質組學研究來探究病原-宿主互作機制。
-
從消化道健康免疫調節到腸-X軸 "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重磅發布
,對益生菌研究領域急需破解關鍵共性問題作出預判,2020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組織相關科研工作者基於文獻計量,結合科技界及產業界相關科技工作者對益生菌領域研究進展的綜合分析,凝練形成「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並在第十五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上正式發布。
-
Frontiers in Immunology:乙醯化修飾對流感病毒與宿主互作的影響...
流感病毒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病原,其進入宿主體內後,利用宿主的複製和翻譯系統完成其生活周期。流感病毒NP蛋白是流感病毒的主要結構蛋白,在病毒的複製和轉錄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表明流感病毒NP蛋白受到泛素化、SUMO化和磷酸化調控,而NP蛋白是否受到乙醯化調控,以及是哪一種去乙醯化酶與NP蛋白有互作等問題仍不清楚。
-
王邦茂教授:2020年腸道微生態在消化病學領域的重要進展
腸道微生態是指寄生於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與人體之間相互作用而共同構成的一個生態系統,各種微生物相互制約、相互依賴達成動態平衡。腸道菌群具有保護宿主正常結構,參與機體物質代謝,提供宿主所需的維生素、胺基酸、脂質和碳水化合物等功能。其動態變化受到如飲食、生活方式、感染和益生菌的使用等多種環境因素與宿主因素的影響,腸道菌群結構與功能的改變會進一步影響消化系統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
-
微生物源的植物生長促進劑研究新進展
而微生物源的植物生長促進劑能促進植物生長發育,促進土壤良好結構的形成,增加植物和土壤中微生物種類的多樣性且對環境無汙染,無疑這類微生物製劑在農業上的應用是維護農田生態平衡、改善農業生態系統、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 一、微生物製劑的分類 當前,促進植物生長的微生物製劑種類較多,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類標準。
-
Infect & Immun:共生菌可產生特殊的肽多糖分子幫助調節宿主機體的...
2014年9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Infection and Immunit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小鼠進行研究發現,來自小鼠機體細菌(無害)產生的信號物可以抑制人類胃腸道增強機體免疫力從而殺滅主要呼吸道致病菌肺炎克雷伯菌的能力,該研究為揭示機體重要的共生細菌對人類健康及機體生理學的調節提供了新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