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微生態與大自然生態同等重要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正在舉行的山東省「兩會」上,中國著名微生態專家、國家醫用微生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山東省政協委員崔雲龍教授首次提出通過「開展全生命周期人體微生態健康管理,實現無疾而終的超級健康新時代」的提案。

  全民健康不只是世衛組織提出的宏偉目標,更是中國和所有國家人們所希望達到的終極目標,要實現這樣的目標,當然是預防先於治療。即便現階段和未來醫學有飛躍發展,同時醫護人員人數、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逐漸提高,也不可能保證達到全民健康的目標。

  預防才是達到全民健康的目標的首要手段。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人們已經知道,自身的微生態平衡是保持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條件,如同人與自然共生的大環境和生態一樣,如果生態平衡,人類就可以與所有生物共贏並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質,並且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人體微生態的主要含義是,與人和所有生物所共同棲息的大自然生態相比,人自身的生態是一個微生態或小生態。每個個體的微生態包括人自身和身上各處的微生物,主要是腸道微生物,人體中的微生物不只是把人當作宿主寄生於人體,而且具有各種維持人體正常功能的作用和功能,它們不僅與人共生,而且與人共同維護和保持人的微生態系統。只有這種微生態處於平衡之時,人才會處於健康狀態,才會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幹勁。

  從微觀角度看,微生物與人形成了一個超級生物系統,或超級生物體,即微生態。人體內生活著1000-2000克微生物,大部分是細菌,這些細菌90%生活在人的腸道內。儘管有人質疑人體微生物的數量,但基本能肯定的是,人體是靠2.5萬個個人基因加上300多萬個微生物基因共同組成了一個豐富而活躍的微生態系統和代謝場所。因此,這些伴隨人類生存的微生物的基因組也被稱為人類後天獲得的「第二個基因組」。人如果沒有微生物,就無法呼吸、無法消化、無法運動、無法生存。

  大量的研究表明,目前由生活方式變化而誘發的當代生活疾病,如糖尿病、肥胖、抑鬱、潰瘍性結腸炎、腸癌、溼疹過敏以及類風溼等50餘種大病和慢病,都要歸因於人體腸道菌群失調、微生態失衡。強調人體微生態系統在於,需要像保護大自然的生物多樣性一樣保護人體的微生態系統,不斷深入的研究結果正在強化這一認識。

  由於發現了幽門螺桿菌可能導致胃潰瘍和胃癌,澳大利亞的馬歇爾(Barry Mashall)和沃倫(Robin Warren)獲得200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不過,幽門螺桿菌對人體只有弊端而沒有益處嗎?幽門螺桿菌固然會增加患胃潰瘍與胃癌的概率,但它們也會保護食管,降低患胃食管反流疾病或者其他癌症的機率。隨著人們採用抗生素追殺幽門螺桿菌並讓其在體內消失,胃癌的發病率固然有所降低,但是食管腺癌的發病率卻在逐年攀升。

  20世紀初期出生的大多數美國人都攜帶著幽門螺桿菌,但是1995年之後出生的美國人中,攜帶這種細菌的比例不到6%。越是發達國家,微生物消失的速度越明顯。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保持人體微生態的多樣性,而不是一味地趕盡殺絕被短時間認為有害的人體細菌,否則,人們在減少一種疾病的同時,又增加了另一種疾病,而這正是微生態失衡造成的。從預防來實現無疾而終的終身健康和全民健康,需要重視並研究人的微生態,並保持微生態的平衡。(張田勘)

相關焦點

  • 微生態產品研發,我們的徵程是浩渺的微生態世界
    一直以來微生物對於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賦予人類的饋贈 不同微生物之間以及宿主與微生物之間的動態平衡是決定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是現代人的微生態平衡常常遭受破壞,優勢菌群發生轉換,原有的人體微生態平衡被打破,即出現微生態失調。
  • 王邦茂教授:2020年腸道微生態在消化病學領域的重要進展
    腸道微生態是指寄生於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與人體之間相互作用而共同構成的一個生態系統,各種微生物相互制約、相互依賴達成動態平衡。此外,生命早期是構建腸道微生態的關鍵時期,產前狀態、分娩方式、餵養方式及產後藥物的使用產生的影響可持續至成年時期。本課題組發現母體攝入過量甜味劑三氯蔗糖,可減少腸道產丁酸菌進而促進成年期肝臟脂肪變。本文圍繞2020年腸道微生態與消化系統疾病發生及防治的重要進展做一匯總。
  • 藥企巨頭入局人體微生態,免疫療法成第一戰場
    【編者按】從製藥領域跨向人體微生態,近幾年,藥企巨頭為何對此豪擲千金,並且樂此不彼? 本文梳理近幾年(人體)腸道微生物領域研究進展,各藥企巨頭在免疫療法(PD-1)領域的競爭,以及其投資的人體微生態公司大量資料後發現,人體微生態,已然成為藥企巨頭間免疫療法之爭的下一個戰場。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摘要腸道微生態在正常宿主中非常重要,它可以調節免疫功能,起到腸道屏障作用。腸道微生態結構和功能障礙與諸多疾病相關,比如難辨梭菌感染、哮喘、痢疾等。這從側面反映,腸道微生態紊亂會增加膿毒症風險。一項動物實驗表明,不同的腸道微生態的老鼠,在出現膿毒症之後,經過相同的治療,它們的病死率不同,這表明腸道微生態的種類會影響膿毒症的病死率,說明不同的腸道微生態對機體的保護作用會有所不同。
  • JCH:腸道微生態與肝性腦病
    人體的腸道微生態系統由腸道內環境和寄生於腸道的微生物共同構成,這些微生物包括固有菌、共生菌、過路菌。在人體內,腸道菌群數量相對固定,可達1012~1014個,是人體自身細胞數目的10倍。這些細菌大多數為類桿菌、優桿菌、消化球菌以及雙歧桿菌等專性厭氧菌,約佔腸道總菌量的99%;腸桿菌、腸球菌、乳酸桿菌等兼性厭氧菌約佔總菌量的1%,構成複雜的腸道微生態系統[1]。
  • 幾家歡喜幾家愁,百億微生態藥物產業的沉與浮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或直接通過小分子等物質影響微生物群落,維持、重建或恢復健康的人體微生態平衡體系,進一步治療相關的疾病。 在對眾多公司進行分析後我們發現,藥物發現平臺是眾多微生態藥企布局的重要方向,其大部分藥物的發現與研究都依靠藥物發現平臺。
  • 李蘭娟:腸道微生態製劑,可以有效預防新型肺炎導致繼發感染!
    其中,人體微生態平衡是健康的關鍵保障。 人體腸道內有一公斤細菌,構建起了腸道屏障,來抵抗外來細菌的入侵,此時腸道微生態處於平衡狀態。而當人體呼吸道缺氧的時候,腸道內的細菌也會缺氧,導致人體微生態失調,容易出現細菌移位導致繼發感染。很多患者不是死於疾病本身,而是死於繼發感染,因此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至關重要。
  • 【加速研發布局】,領治醫學啟動微生態中醫藥創新平臺
    近日,深圳市領治醫學科研團隊傳來好消息:領治醫學正式啟動微生態中醫藥創新平臺,專注於中醫藥現代化與微生態第二基因組的深度融合。該平臺確定的首個錨定方向是基於腸道菌群與中醫藥,開展幹預缺血性腦卒中藥物的研發。目前,相關研究已經完成臨床試驗註冊,這充分標誌著領治醫學正式進入藥物開發新賽道。
  • 2017(第三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會議日程
    目前對於人體內微生物尤其是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研究人員希望通過研究人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了解人腸道中細菌的物種分布,最終為後續研究腸道微生物與人的肥胖、消化系統疾病、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炎症的關係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達到預防和監控的目的。
  • 藥師帶您正確認識微生態製劑(一)
    腸道的微生態系統是機體最龐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態系統,其對宿主的健康與營養起著重要作用,是激活和維持腸道生理功能的關鍵因素。具有維持或調整微生態平衡,防治疾病和增進宿主健康的作用。 一、微生態製劑的分類 微生態製劑分為益生菌、益生元(原)和合生元(原)。 益生菌(probiotics)是指給予一定數量的、能夠對宿主健康產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
  • 澳洲原生美品牌蔓索,呵護你的皮膚微生態!
    何為微生態養膚?其實,我們人體皮膚其實有著一個微生態系統,由皮膚表面數十億細菌,真菌和病毒組成的。天然細菌可以維持皮膚的免疫力,本質上,細菌的種類越多,皮膚就越健康。因此,皮膚微生態可以說是皮膚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當皮膚的微生態受到幹擾時,病原菌會過度生長,皮膚會酸鹼值失衡,更容易出現炎症,例如痤瘡,酒渣鼻,皮炎,溼疹,乾燥和敏感的皮膚狀況會更容易發生。
  • 河南源隆捐50多萬元「微生態調節劑」助力戰「疫」
    2月28日,記者了解到,河南源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向河南省紅十字會捐贈一批價值498000元的微生態調節劑——益生元低聚木糖,幫助一線工作人員更好地抗擊疫情。 據了解,國家衛健委連續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提到,「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
  • 【首發】未知君完成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推進微生態藥物臨床試驗
    我們對這家國內微生態製藥行業的領先企業充滿期待。」 雅億資本合伙人劉翀表示:「隨著全球範圍內微生態藥物研發的爆發式增長,未知君的AI技術平臺、管線布局、人才團隊齊頭並進,塑造了公司獨特的壁壘,體現出超群的競爭力。在中國,未知君已處於腸道微生態領域頭部地位,隨著今年在美國的IND,以及未來更大規模臨床試驗的申報和推進,國際上的影響力也將日新月異。
  • 2015腸道微生態與健康研討會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感染性疾病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基因組學平臺負責人,中國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分會消化與營養組副組長、浙江省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分會委員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這些適應經驗將成為一個重要起點,能夠讓我們創造性地逾越風險且使得適應氣候變化在近期乃至更長遠時期成為有助於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活力世界的重要途徑。    應該把適應和減緩,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加快適應技術研發推廣,提高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和沿海、生態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水平」。
  • 璦爾博士——肌膚微生態平衡的保衛者
    肌膚的益生菌能夠讓肌膚的微生態保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利用有益菌群來遏制有害菌群,減少肌膚出現易感染、多發炎症等問題。璦爾博士的益生菌水乳護膚,專注維護肌膚的微生態平衡,還原肌膚的健康狀態。璦爾博士依託於福瑞達集團,是福瑞達旗下精準護膚品牌,致力於調整肌膚微生態平衡。將「益生菌」應用於護膚品中,是璦爾博士的亮點,也是廣大愛美女性的福音。
  •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共生體宿主-共生菌互作「微生態位」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揭示了平端深海偏頂蛤鰓絲組織中非含菌細胞、含菌細胞以及共生菌在維持化能營養共生體的「微生態位」的功能作用。與化能菌形成共生體是無脊椎動物適應深海熱液/冷泉特殊生境的重要生態策略。平端深海偏頂蛤是南海冷泉區最具代表性的無脊椎動物之一,與甲烷氧化菌建立共生關係。平端深海偏頂蛤的鰓絲是宿主細胞與共生菌建立、維持共生關係的場所。
  • 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哪些疾病有關?如何維持「微」平衡?
    達文西曾說,人體是大自然中最完美的事物。經過百萬年進化,人類有了靈巧的手腳、能說出各種語言的聲帶、擁有抽象和具象思維的大腦…… 關於對人體的探索,從未停止過。近日,來自美國、英國、德國的科學家們重新定義了「人」的含義。
  • 新型微生態製劑研發將促進抗生素替代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王建華研究員主持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新型微生態製劑的創製與應用」(2013BAD10B02)課題通過驗收。課題成果為新型微生態製劑在促進抗生素替代、保障畜產品安全和畜牧業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提供了解決方案、奠定了理論和應用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