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哪些疾病有關?如何維持「微」平衡?

2021-02-08 騰訊網

達文西曾說,人體是大自然中最完美的事物。經過百萬年進化,人類有了靈巧的手腳、能說出各種語言的聲帶、擁有抽象和具象思維的大腦……

關於對人體的探索,從未停止過。近日,來自美國、英國、德國的科學家們重新定義了「人」的含義。

眾所周知,細胞是人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但諸多研究表明,除了細胞,人體還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另一半」——微生物,換句話說,你的身體一半以上不是人類。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為你揭秘微生物對人體的影響。

受訪專家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主任 楊瑞馥

人體中微生物是細胞的1.2倍

有研究發現,人體細胞僅佔人體細胞總數的43%,其餘都是微生物。

據此觀點,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微生物學家馬茲曼尼亞表示,人體並非只有一個基因組,微生物的基因本質上是第二個基因組。

在英國維爾康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博士特雷弗?勞萊看來,「讓我們成為『人』的,是人類自身的DNA和微生物DNA的有機結合。」

對於這些觀點,楊瑞馥表示贊同。他認為,人體細胞佔比未必有「43%」那麼精確,但人體微生物的數量確實約佔人體一半。

近年研究發現,微生物數量至少是細胞的1.2倍左右。

人體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古細菌及病毒,遍布全身,且種類及數量構成不同。

楊瑞馥介紹,人體主要包括六個微生態系統,即口腔、皮膚、泌尿道、呼吸道、陰道和腸道,其中腸道微生態系統最主要,也最複雜。

2005 年美國《科學》雜誌認為,腸道菌群相當於人體的一個重要代謝「器官」。

不僅如此,微生物也能「遺傳」。楊瑞馥說,剛出生的嬰兒通過自然分娩和母乳餵養獲得部分微生物菌群。

研究顯示,相比剖宮產的孩子,順產的孩子體質更強健,免疫力也更強。原因就是順產嬰兒通過產道接觸到更多菌群,在同微生物的「戰鬥」中提高了免疫力,發育更完全。

人體微生物水平並非一出生就穩定,直到2歲左右,嬰幼兒體內微生物水平才接近成人。

楊瑞馥強調,過去,微生物的作用一直被忽視,包括當下提倡的精準醫學,其實都是在談「人體」這一半,忽略了「微生物」的這一半。

實際上,微生物的作用可能更大,這兩個「一半」,誰都離不開誰。

微生物與多種疾病相關

楊瑞馥表示,目前,微生物與疾病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就像雞和蛋之間的因果之爭一樣,「誰先誰後」還是個疑問。

但這不妨礙研究者的熱情,諸多國內外研究表明,微生物與人體多種疾病存在密切關係,如感染性疾病、肥胖症、糖尿病、肝病、冠心病以及腫瘤等。

1

胃腸道疾病

有關腸道微生物的研究我國開展得較早。

早在1600 年前,東晉醫藥學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就記載了用人的糞便治療食物中毒、發熱、腹瀉及瀕臨死亡患者。

楊瑞馥稱,目前臨床治療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糞菌移植,即從健康人的糞便提取出「好菌」,給病人移植過去。

使用一定周期後,對某些疾病治療效果良好,比如難辨梭菌性結腸炎。

2

感染性疾病

2001 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李蘭娟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態學理論,提出「殺菌和促菌」相結合,合理應用抗生素,維護人體微生態平衡。

楊瑞馥表示,溼疹、銀屑病、白癜風等皮膚疾病及婦科炎症也與微生物的活動分不開。

3

代謝類疾病

楊瑞馥說,肥胖、糖尿病和高膽固醇等疾病,也與腸道菌群的組成和活性的變化相關。

美國醫學雜誌《黏膜免疫學》刊登一項研究顯示,小鼠體內特定的細菌與代謝症候群有密切關聯。

這預示著,將來可以通過調控細菌或者相關基因防治肥胖。

4

心血管疾病

楊瑞馥介紹,心血管疾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緊密相關,腸道微生物通過代謝膽固醇和血脂可影響動脈粥樣斑塊的發展。

另外,口腔也是影響心血管疾病的微生物的一個可能來源。研究早已發現,牙周病與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關聯。

5

神經類疾病

楊瑞馥表示,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阿爾茨海默症、抑鬱症、自閉症、孤獨症等疾病都與人體微生物作用關係密切。

美國《科學美國人》雜誌發文稱,控制人類及某些哺乳動物情感的五羥色胺、多巴胺,以及讓人愉快的激素,約95%在腸道裡合成。

6

與癌症相關

楊瑞馥說,腸道微生物與癌症關係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香港中文大學與第三軍醫大學曾合作研究發現,將結直腸癌患者的糞便微生物移植給了有癌症發生條件的小鼠,結果發現,這推動、促進了小鼠腫瘤的出現。

維持好人體「微平衡」

人體微生物中不同菌群種類之間,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形成一個互相依存的複雜生態系統。我們要堅決避免破壞體內微生物水平的不良習慣。

少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抗擊天花、結核桿菌等疾病的利器,挽救了大量生命,但對「好細菌」也造成了嚴重損害。

當下免疫系統疾病、過敏病例的增加,也印證了微生物的作用。

楊瑞馥強調,抗生素對人體微生物的破壞是毀滅性的,一定要避免濫用。要遵循醫囑服藥,不要隨意增減藥量。

少吃加工食品

火烤、煙燻、油炸等加工食品,常吃會增加肥胖風險,幹擾消化道內的微生物種類。

楊瑞馥提醒,維持人體微生物水平,要均衡飲食,豐富食物種類,多補充膳食纖維素。

尤其是久坐不動的上班族和患有便秘的老人,要多吃粗雜糧,少吃精白米麵,勤運動,多喝水。

不要盲目減肥

楊瑞馥說,當前,一些商家推銷益生菌、益生元類產品,聲稱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來減肥、降脂,實際沒有多大意義。

以腸道為例,體內約有500個種屬的細菌,形成了1013個細菌,相互作用非常複雜,僅通過飲食改變微生物關係網是蚍蜉撼樹。

另外,盲目節食或食用代餐,未必能達到減肥目的,還可能適得其反。

避免過度清潔

楊瑞馥認為,俗話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其實有一定道理。過去,孩子在土堆裡玩耍,在自然中長大,身體素質更好。

而現在溫室裡長大的孩子,不少都體弱多病。這是家長保護過度,不讓孩子碰任何不乾淨東西的結果,導致孩子接觸菌群很少,維持菌群的平衡能力較差。▲

本期編輯:王曉晴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高陽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相關焦點

  • 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
    據英國《自然》雜誌19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指出,人類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剖宮產嬰兒的腸道菌群容易發生改變,且較易受到潛在致病菌的定植。這是同類研究中已知規模最大的項目,證實了人類在生命最初幾周內,分娩方式才是決定腸道菌群的主要因素。
  • 如何管理我們身體內的微生物「家園」?
    吃水果和蔬菜不僅可以維持不同腸道細菌的平衡,細菌還把植物纖維加工成短鏈的脂肪酸。短鏈脂肪酸對於調節某些重要的生理過程以及保持腸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腸道不健康,讓有害細菌及其產物進入身體,會引起嚴重的後果。例如,肉毒素血症——一種會導致像Ⅱ型糖尿病的疾病——可能就是由腸道微生物群落的變化觸發的。至於含益生菌的酸奶,喝了一周之後,對志願者的腸道細菌組成也影響甚少。
  • 人體內的毒素有哪些 人體內的毒素如何排除
    當人體內的毒素過多的時候,身體就會出現一些不適的症狀,那麼人體內的毒素有哪些呢?當知道自己身體毒素過多的時候就會非常的緊張,那麼幫助人體排毒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人體內的毒素有哪些1、宿便我們需要保持大便通暢,這是很很重要的。大便能將人體一半的毒素排出體外。典型表現:口臭、長包、上火等。
  • 李蘭娟:腸道微生態製劑,可以有效預防新型肺炎導致繼發感染!
    對於新型冠狀病毒,一定要早發現、早治療,對於老年人以及有基礎疾病患者(尤其免疫力低下者)要多加防範。其中,人體微生態平衡是健康的關鍵保障。 人體腸道內有一公斤細菌,構建起了腸道屏障,來抵抗外來細菌的入侵,此時腸道微生態處於平衡狀態。而當人體呼吸道缺氧的時候,腸道內的細菌也會缺氧,導致人體微生態失調,容易出現細菌移位導致繼發感染。
  • 人體微生物組~4~如何在人體內住下來?
    一部分微生物是對人類有用的,它們在人體定居了下來。但是,微生物也是生物,生物的本性就是繁殖,越繁殖越多,這樣一來,日久天長,微生物跟人體必有一戰。澳大利亞兔子的故事你一定聽說過吧。原本澳大利亞沒有兔子這個物種,有個英國人因為喜歡打獵,把24隻兔子帶到了澳大利亞。結果因為沒有天敵,兔子的數量迅速增加,給澳大利亞帶來了巨大的生態災難。人們不得已,只好對兔子開戰。
  • 共生微生物是人體看不見的盟友,它們正在消失
    沒有人確切知道細菌是如何或何時穿過血腦屏障的,但是那裡確實存在微生物。在女性體內,有一群微生物生活在她們的陰道內。陰道菌群極其重要,因為它包含了許多為後代儲備的微生物。在懷孕期間,胎盤中也可能存在少量微生物。
  • 腫瘤形成的原因有哪些?人體內的癌細胞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強調一點,人人體內都有原癌基因,絕對不是人人體內都有癌細胞。原癌基因主管細胞分裂、增殖,人的生長需要它。為了「管束」它,人體裡還有抑癌基因。平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維持著平衡,但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的力量會變大,而抑癌基因卻變得較弱。那麼致癌因素有哪些?人體內的癌細胞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形成腫瘤的呢?
  • 基因可影響人體共生的微生物種類
    科學家過去認為,人類吃的食物和居住的環境是決定移生於人體內的微生物種類的主要因素,然而,新研究表明,免疫系統在選擇與我們做伴的微生物時起到了重要作用。這種選擇機制使得能夠以人體為家的微生物種類難以發生太大變化。在美國人類遺傳學會年會上展示的研究工作表明,宿主的遺傳背景可能決定哪些微生物能夠在其腸道、皮膚以及身體的其他部分定居。
  • 維持肌膚健康年輕態,Deep FX微肌源護膚黑科技
    導致屏障受損的重要因素——微生態失衡正常的部分微生物能為我們提供一些肌體本身不存在的功能,比如抵抗病原體入侵等作用。因此,覆蓋著微生物菌群的皮脂膜是人體皮膚第一道屏障。目前,很多國際大牌研發產品關注重點是:維持肌膚微生態平衡,保持肌膚健康度。Deep FX品牌引入全新微生態概念Deep FX品牌引入全新微生態概念,推出微肌源青春修護五件套。
  • 人體微生態與大自然生態同等重要
    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人們已經知道,自身的微生態平衡是保持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條件,如同人與自然共生的大環境和生態一樣,如果生態平衡,人類就可以與所有生物共贏並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質,並且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人體微生態的主要含義是,與人和所有生物所共同棲息的大自然生態相比,人自身的生態是一個微生態或小生態。
  • 陳根:人體70%是水,50%是微生物
    長時間以來,微生物總是作為疾病的致病源引起人們的關注。於是,人體細胞和微生物構成了人體內的兩套基因組,一個是繼承自父母的人基因組,可以編碼大約2.5萬個基因;另一個則是由微生物群構成的,並且隨著人體的成長成熟
  • 「圖譜」揭示了細胞內維持pH平衡的結構
    科學家們首次設想出一種新的分子閘門,它能維持腦細胞內的pH平衡,這是一種維持細胞存活並有助於預防中風和其他腦損傷的關鍵功能。Wei Lü, Van Andel Institute這些門稱為質子激活的氯化物通路(Pac),在細胞膜內築巢,並調節稱為氯離子的小分子進出細胞。這使得細胞能夠感知和響應他們的環境。
  • 歐洲科研機構在人體內發現的微塑料哪裡來的?
    也就是說你可能在一年內就吞下了超過11000塊塑料。平時家長總說外面的米線有的就是拿塑料做的,讓孩子們少吃,但是沒想到吧,海鮮體內更多塑料。人類緊緊抱住顫抖的自己說:「我太難了!,這嘴裡吃的就沒幾樣是安全的。」 可能很多人有疑惑,那白白的貝殼肉或者魚肉裡怎麼可能有塑料,這微塑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它又是如何進入人體的,有何危害呢?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走近科學」。
  • Cell:血祖細胞接受微環境細胞和子血細胞信號維持平衡
    維持平衡是至關重要的。在常見的果蠅中,血液供應的創建和維持需要這種平衡。Martinez-Agosto說,「微環境中的細胞提供一個支持血祖細胞的安全環境。當血祖細胞收到來自微環境細胞中的信號時,它為這些細胞創造一個維持它們潛能而不發生分化的環境。」以前的研究已經表明當人們移除微環境細胞時,血祖細胞發生不受制止的分化。最終,果蠅耗光血祖細胞,不能夠製造新血細胞來對感染或損傷產生免疫應答。
  • 人體內有多少微生物?如何保護他們?
    在20世紀60年代 美國人意識到,雖然不是故意為之,但他們的吉祥物白頭雕,由於棲息地被破壞和意外中毒,已經瀕臨滅絕了,如今,另外一場生物滅絕正在發生,情況驚人地相似,不過它發生在微觀層面上,發生在我們的腸道內。
  • 口腔微生物群的改變降低了運動對心血管的益處
    來源: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誌鍛鍊在維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方面起著關鍵作用。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運動所提供的一些免疫系統和新陳代謝益處與成千上萬的細菌有關,這些從口腔到腸道細菌被稱為微生物群。儘管這一領域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腸道內的微生物,但近年來人們發現,口腔中的細菌(人體內僅次於腸道的第二複雜微生物群)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 皮膚「微」健康,你了解嗎?
    近來,皮膚微生態、微生物、菌群成了化妝品界的熱門詞彙,不少品牌推出"平衡皮膚微生態""微生態護膚"等新概念。你一定很好奇,聽起來熟悉又陌生的皮膚微生態是什麼?皮膚微生態與皮膚健康有什麼關係?皮膚微生態如何與化妝品相聯繫?微生態護膚是新風向還是噱頭呢?
  • 華大基因主導完成腸道微生物與Ⅱ型糖尿病的宏基因組關聯分析
    其病因和發病機制較複雜,目前認為屬多基因、多因素的異質性疾病。人體腸道微生物對維持人類健康發揮著重大作用,並在腸道中保持著動態的平衡。而這種平衡因某些因素被打破而致使腸道菌群發生紊亂時,人體可能就會患上各種疾病。近年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Ⅱ型糖尿病可能與腸道菌群存在相關性,但是一直缺少全面系統的研究成果來支持。目前糖尿病還無法根治,而現有的治療方法也需要大力改進。
  • 免疫功能紊亂是慢性疾病發生的一個重要標誌,怎麼維持免疫系統的...
    雖然它們屬於兩類自身免疫病,但是同一個患者這兩類疾病可以合併存在,目前具體的機制不是很清楚,但是可能存在共同的易感基因。現在研究認為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組成人體的一個大的網絡系統,它們之間通過細胞因子、激素、神經遞質相互影響、相互調節,處於一個動態的平衡中,幾乎所有的慢性疾病都可能與這個網絡的平衡被打破有關,個人認為怎麼維持這個網絡的平衡是預防疾病的基礎。
  • 藥師帶您正確認識微生態製劑(一)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東莞市濱海灣中心醫院 鄭武娟 人體腸道內棲息著約1000種以上的細菌,其總數接近於1013 --1014個。腸道內的大部分細菌定植於人體結腸內,其中每克腸內容物細菌含量高達1012C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