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人體70%是水,50%是微生物

2020-10-18 陳述根本

/陳根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人體和微生物間的密切關係。從考古學角度,我們也能夠輕易發現,在人類數百萬年的演化裡,微生物一直都具有重要作用。

《極簡人類史》中,作者大衛·克裡斯蒂安描述人類在宇宙中的具體位置時指出假如將整個130億年的宇宙演化史簡化為13年,那麼人類的出現大約是在3天前而微生物大概出現在3年前這樣看來,微生物似乎比人類要古老多。

微生物促成了海洋生物的演化就了今天的地理環境事實上,微生物遍布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我們能想到的地方,微生物的存在,海洋、冰川、沙漠、火山,當然還包括我們的身體。

長時間以來,微生物總是作為疾病的致病源引起人們的關注。除了攻擊個人的免疫系統,它們有可能造成大規模的傳染病,新冠的流行便是時下的例證當然,除了和人體的對抗,微生物也作為構成人體的一部分長久地影響著人體,而人類就是在不同的生化反應裡,與微生物一同進化

  

微生物的共生和互生

代科學認為,人體細胞身體內細胞總量的43%,而其他部分則由非人類的微生物細胞群組成。從基數量上來看,人類基因組大約由兩萬個基因組成,但人體中的微生物群的基因大約在200~2000萬個。

於是,人體細胞和微生物構成了人體內兩套基因組,一個是繼承自父母的人基因組,可以編碼大約2.5萬個基因;另一個則是由微生物群構成的,並且隨著人體的成長成熟、飲食環境和生理狀態等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的微生物基因組。

此外,科學已經發現,微生物在消化、調解人體免疫功能、抵禦疾病以及生產人體必須的維生素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從代謝和消化的角度上,口腔中友好的厭氧菌,開啟了消化食物的第一步;儘管胃中是強酸環境,但仍然有細菌存活,它們會對胃酸的分泌產生一定影響;腸道中的細菌能夠合成多種營養素,譬如維生素K,而這是人體自身細胞所合成不了的。

腸道中的食物殘渣會通過結腸最終到達直腸,我們自身無法消化和吸收這些食物殘渣。但是,結腸裡生活著的細菌卻能將它們進一步消化。比如,果蔬裡的纖維素不能被小腸直接消化,卻能被結腸裡的細菌們利用,這些細菌會代謝分泌出一些叫「短鏈脂肪酸」的物質,它們可以被我們的腸道吸收。值得一提的是,結腸中細菌為我們提供的能量,可以佔到食物總能量的15%,這對早期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

在調節人體免疫功能方面,人體內的微生物和免疫系統相互作用,貫穿了我們的一生微生物影響人體的免疫功能方式有很多種:首先,微生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一種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長的物質,因此,人體中正常菌群平衡能夠幫助我們阻止其他病菌的入侵。

  

其次,在人體免疫系統的發育過程中,微生物的作用依舊不可小覷。科學家經過實驗發現,通過無菌環境生長的老鼠,其小腸周圍的淋巴組織發育會產生紊亂,毛細血管系統沒有正常老鼠所擁有的完善,並且老鼠體內的抗體也非常少,抵抗能力弱。不但如此,微生物還可以不斷的使我們的免疫系統得到訓練,有益的腸道微生物可以促進人體內部抗體的合成同時,也能提高宿主免疫系統對自身細胞與自身微生物的識別容忍,進而降低人體免疫疾病的產生。此外,腸道的微生物還能夠合成一定的抗炎物質,可以抑制因過度免疫產生的不良反應。

除腸道外,我們的皮膚以及黏膜表面也生存著許多微生物,它們同樣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皮膚表面正常菌群除了分泌抗生素外,還能夠幫助我們抵禦病原菌,並且能夠將自身皮脂腺的分泌物轉變成擁有保溼作用的一種油脂,使我們的皮膚得到滋潤。

另外,皮膚與黏膜表面的微生物代謝能夠調節自身體表局部的酸鹼性。比如,女性陰道中的乳酸菌代謝所產生的乳酸能夠將陰道環境的pH值調節在4左右,在這樣的酸性條件下,多病原性的細菌、病毒與真菌都不能生存。經過研究發現,愛滋病經過陰道傳播的最低病毒濃度比經過血液傳播的最低濃度高出一萬倍,這和女性陰道中生存的微生物有很大的關係。

複雜的共生,龐大的對抗

當然,有共生,就有對抗。

非病源微生物則可與人類達成互利共生關係,而病原微生物可致人體感染疾病。此外,在一定條件下,由於個體免疫功能或外部原因等可使非病源微生物轉化為病源微生物微生物對機體的影響是複雜的,也是龐大的。

微生物的組成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和古細菌,其中細菌數量最多且佔主導地位。細菌在多種條件下可影響人體健康,導致疾病的發生或幹預疾病的進程。

在皮膚表面主要存在枯草桿菌、白色葡萄球菌等人體皮膚褶皺處由於皮膚面積較大且溼度較高,因此較平滑處更易於菌群生長繁殖。如長期不能保證皮膚的清潔,會引發過敏、汗腺堵塞、溼疹等多種皮膚病。

口腔與呼吸道由於較為潮溼,且溫度較為適宜,易滋生奈氏菌屬、乳酸桿菌以及真菌等。由於呼吸道和空氣直接接觸,因此大氣中的細菌很容易進入呼吸道,並附著在黏膜層與黏膜分泌物中。空氣的不清潔,很可能導致呼吸系統的疾病狀態,例如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除了細菌以外,病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在傳染病大流行時期顯得更為深刻。病毒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9世紀,在研究菸草花葉病的原因時,Iwanowski提出致病因子與細菌的特性不相吻合,於是將這種物質命名為濾過性病毒,為病毒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現代醫學的發展,讓病毒的研究更加深入。目前發現的對於哺乳動物致命的病毒就有32萬種,它對人體的害處毋庸置疑著名的天花病毒」「愛滋病病毒」「伊波拉病毒等,由於大多表現出的致命性,也令人談病毒色變。

  

現存大部分病毒無法單獨進行代謝活動,需要通過將核酸注入宿主的細胞內部進行繁衍。病毒核酸一旦進入宿主細胞核增殖,將會打亂細胞正常翻譯、轉錄,通過抗原蛋白對宿主細胞入侵損害或由於病毒入侵導致的免疫過激,從而導致宿主細胞損傷甚至死亡,這將對人類健康產生不可逆轉的負面效應。

相較於細菌和病毒,真菌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大多表現為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的變化與引發癌症。如:黃麴黴毒素B1AFB1)、玉米赤黴烯酮(ZEN)等被認為是致癌元兇。真菌造成的機體感染較細菌感染更頑固,治療也更加困難,且易復發並且根治難。 

  

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人體內外的微生物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人類健康走向,在機體免疫系統適應各類微生物存在的條件下甚至表現出促進健康的功效,幫助人體合成營養素、參與代謝活動、調整免疫機能,但同時也對人體構成一定威脅

而當我們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時會發現,在幾億年的時間裡,人體和微生物的共生與對抗助推了歷史的演化。雅典瘟疫摧毀了輝煌的城邦文明,中世紀黑死病催生了文藝復興流感休止了一戰,由於新冠病毒而造成的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也將帶人類駛向未知的遠方。

在人類歷史幾千年演進中微生物作為構成人體的一部分長久地影響著人體。它摧毀著文明,也締造著文明但是,人類正是在不同的生化反應裡,才與微生物一同進化。

相關焦點

  • 陳根:腸道微生物與自閉症有什麼隱秘聯繫?
    文/陳根人體內的腸道菌群種類繁多,包括了至少100萬億個細菌,是人體細胞總數的10倍,分屬1000多個種。腸道微生物在消化、調解人體免疫功能、抵禦疾病以及生產人體必須的維生素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此外,這些龐大的菌群被越來越多地證實與大腦之間的隱秘聯繫。
  • 陳根:什麼樣的微生物測試,能夠預測一個人的健康總況?
    文/陳根一直以來,從腸道微生物組樣本中深入了解人體的健康狀況就是人類微生物組研究的重要臨床目標。當研究人員越多地了解人類疾病與腸道細菌之間的關係,就越了解異質微生物群的存在。現在,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測試,可以通過測量50種腸道微生物的水平來預測一個人的總體健康狀況。該公式被稱為腸道微生物健康指數(GMHI),現階段並不能診斷出具體的疾病,而是提供了一個人健康狀況的大致指標。這項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新研究沒有隻關注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著手了解普遍健康的微生物組是什麼樣的。研究人員首先分析了4347份糞便樣本。
  • 超速50%是什麼意思 超速50%怎麼處理 超速50%扣多少分
    但是並不是所有超速都可以被原諒,一旦超速50%就很容易發生危險,因此需要相應的措施遏制這種現象。那麼超速50%是什麼意思?超速50%怎麼處理?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再來看看超速50%扣多少分,給經常無法把控速度的朋友提個醒。
  • 陳根:傷口癒合水凝膠,觸發免疫減少疤痕
    文/陳根無疤痕一直是傷口修復的理想狀態。通常,當皮膚受傷時,身體會迅速形成疤痕組織,以防止傷口感染、疼痛和脫水和迅速修補受傷的皮膚。但同時,疤痕也會在皮膚上留下難看的印記,頭髮和汗腺將不再生長。現在,杜克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則發明了一種新的水凝膠,通過觸發再生免疫反應,幫助皮膚更健康、更強壯地癒合,而不會留下疤痕。
  • 陳根:電子菸不美好,影響腸道健康引發腸道炎症
    文/陳根為了吸菸更「健康」,電子菸應運而生。然而,越來越多相關的研究卻表明,電子菸或許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健康」,菸草製品中含有的尼古丁成分,會使人上癮並產生依賴。而電子菸中同樣含有尼古丁成分。研究人員發現,長期使用不含尼古丁的電子菸導致「腸道滲漏」,微生物和其他分子從腸道滲出,導致慢性炎症。這種炎症可導致多種疾病和條件,包括炎症性腸病、痴呆、某些癌症、動脈粥樣硬化、肝纖維化、糖尿病和關節炎。研究人員表示,腸壁由一層細胞組成的,這層細胞的作用是將人體與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隔離開來,保護人體的免疫系統,同時允許人體吸收必需的營養物質。
  • 人體組成:身為細胞集合體的你,布滿了微生物!
    人體其實是一個集合體,大致可以分為毛髮、器官、神經系統和骨骼,另外還有水和微生物細胞群。我們一個一個來,首先毛髮,這是在外部可以去掉的部分,不過不代表它不重要,只是根據需求,人們會做出自己的選擇來保留或者剪除。
  • 陳根:俄羅斯太空人首次實現,3D列印人體組織
    文/陳根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3D器官列印產品不斷問世,從地球走向太空,3D列印開啟「太空製造」新時代的同時,也同步進行著新一輪的醫療革新。事實上,早在1987年,「再生醫學」概念就被提出,且受到全球重視,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球註冊再生醫學的公司就達933家。
  • 陳根:從提供營養到攻擊細菌,脂肪的抗菌之路
    文/陳根脂肪以能量存儲系統而聞名,同時,脂肪的正確比例對於人體運作至關重要,過量脂肪的堆積對身體造成的負擔以及慢性病的風險增加已在大量的研究中被證實。然而,它們也是許多病原體的的營養來源,為微生物提供有效生長的底物。
  • 陳根:水凝膠修復生殖器缺損,生物材料挺進生殖「無人區」
    文/陳根海綿組織是男性外生殖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的海綿組織對正常的勃起、射精等功能至關重要,而多種疾病或外傷可能會導致海綿體的畸形或缺損,從而嚴重影響患者性功能和生殖功能。該研究為海綿體組織損傷的臨床難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研究人員通過結合了水凝膠3D列印技術和缺氧誘導因子(HIF-1α)突變的肌源性幹細胞(MDSCs),構建了一種表面負載肝素塗層的生物工程血管化海綿體修復支架。
  • 陳根:從1986至今,NKT細胞的抗癌新思路
    文/陳根免疫系統是身體的衛士,是機體執行免疫應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統,免疫系統具有識別和排除抗原性異物、與機體其他系統相互協調.共同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和生理平衡的功能。是防衛病原體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發現並清除異物、外來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內環境波動的因素,並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健康。
  • 人體微生物有什麼作用?
    腸道微生物和人之間是一種共生關係,兩者之間是相互支持、互惠互利的。這些微生物對人體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營養代謝作用。腸道裡分布的這麼多微生物,可以幫助人體分解食物。我們吃下去的食物,為人體提供營養;同時,這些食物也是腸道微生物的唯一食物來源。
  • 人體微生物組~4~如何在人體內住下來?
    一部分微生物是對人類有用的,它們在人體定居了下來。但是,微生物也是生物,生物的本性就是繁殖,越繁殖越多,這樣一來,日久天長,微生物跟人體必有一戰。澳大利亞兔子的故事你一定聽說過吧。原本澳大利亞沒有兔子這個物種,有個英國人因為喜歡打獵,把24隻兔子帶到了澳大利亞。結果因為沒有天敵,兔子的數量迅速增加,給澳大利亞帶來了巨大的生態災難。人們不得已,只好對兔子開戰。
  • 陳根:免疫系統的NKT細胞,抗癌抗腫瘤的戰略意義
    文/陳根免疫系統是身體的衛士,是機體執行免疫應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統,免疫系統具有識別和排除抗原性異物、與機體其他系統相互協調.共同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和生理平衡的功能是防衛病原體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發現並清除異物、外來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內環境波動的因素,並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健康
  • 人體溫度降低 難道還是微生物的鍋?
    人們現在食用的幾乎都是無菌食品和水,這倒好了,一邊殺菌,一邊不給提供菌,這就減少了人體的菌群數量。有研究發現,尼泊爾人和非洲的哈扎人,這些年生活方式的變遷,飲用水和食物的改變,已經導致腸道菌群組成顯著改變,乾淨的食物和飲食幹擾並加劇了某些細菌的消失。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們已經注意到,如果把動物體內的微生物清除掉,動物的體溫都會下降。
  • 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
    據英國《自然》雜誌19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指出,人類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剖宮產嬰兒的腸道菌群容易發生改變,且較易受到潛在致病菌的定植。這是同類研究中已知規模最大的項目,證實了人類在生命最初幾周內,分娩方式才是決定腸道菌群的主要因素。
  • 陳根:隱秘的聯繫——腸道微生物如何抵抗化療損傷?
    文/陳根放射治療是一種具有強烈副作用的抗癌治療方法,即便如此,放射治療依舊是現階段重要的癌症治療方式。腸道是輻射的主要目標,也是腸道菌群的最大生態位。雖然有少量的描述性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與輻射損傷之間存在潛在的相關性,但這種關係的具體基礎仍然不清楚。
  • 為人體瀕危微生物造一艘「諾亞方舟」
    數量龐大的微生物有益人體健康,卻因為抗生素、加工食品的攝入被推向滅絕。好消息是,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正試著為微生物打造一艘「諾亞方舟」,以此保護人類福祉。  位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項目保護了世界農作物的多樣性,使其免受自然災害或人為災害的影響。
  • 基因可影響人體共生的微生物種類
    科學家過去認為,人類吃的食物和居住的環境是決定移生於人體內的微生物種類的主要因素,然而,新研究表明,免疫系統在選擇與我們做伴的微生物時起到了重要作用。這種選擇機制使得能夠以人體為家的微生物種類難以發生太大變化。在美國人類遺傳學會年會上展示的研究工作表明,宿主的遺傳背景可能決定哪些微生物能夠在其腸道、皮膚以及身體的其他部分定居。
  • 為人體瀕危微生物造一艘「諾亞方舟」
    數量龐大的微生物有益人體健康,卻因為抗生素、加工食品的攝入被推向滅絕。好消息是,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正試著為微生物打造一艘「諾亞方舟」,以此保護人類福祉。位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項目保護了世界農作物的多樣性,使其免受自然災害或人為災害的影響。
  • Cell重磅發布15萬人體微生物基因組!揭示人體微生物新物種
    微生物宏基因組是當今世界最熱門的科研領域之一。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體微生物發揮著重要的健康作用,但大部分多樣性仍未得到充分探索,尤其是在除腸道以外的身體部位及非西方人群。在今日發表在Cell期刊的一項研究中,由義大利特倫託大學Nicola Segata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來自不同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和年齡人群的9,428個宏基因組,突破性地重建了154,723個人體微生物基因組(45%高質量),其中很多代表了此前未發現的新物種。值得關注的是大多數新發現的微生物存在於在非西方化人群中。